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作文五年级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56

语文月刊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欢迎选用!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作文五年级

咨询电话:02085213337,微信13602424805(手机)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令我感动的一件事400字作文五年级

====

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趋势预测定位袁其顺  今天是6月2日,全国高考作文试卷已经全部准备好,交稿了,不会再改动了,正在发往各秘密且安全的地方印刷呢!因此,真预测也就可以开始了。  一、三篇作文行天下  今年的高考作文预测,基于对历年高考作文的形式、内容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可以大致推导走向。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全国卷几套试卷分别考了一般材料作文、时评类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三类,从规律方面来看,由2012开始,材料作文大行其道,到了材料作文的临界点。  因此,2017年的高考作文,就全国卷I卷(乙卷)来看,按照概率的百分比,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该是占60%,命题作文占20%,时评类材料作文20%。  二、作文主题预测  高考作文在一点四面的内容框架内进行命题,全国卷I卷(乙卷)在2015年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考立德树人中的树人,那么在2017年将会从立德的角度命题立意。  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为重点。  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  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  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三、名言搜集整理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27条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  【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  【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着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译文】轻率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对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译文】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译文】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  【译文】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功,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8、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22、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2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第二部分,一般关注73条  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形势解》  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9、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7、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19、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3、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6、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9、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4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9、衡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50、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51、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5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53、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5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5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56、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6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6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6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6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65、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6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7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7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7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7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四、资料搜集:  (一)定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如何理解?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善”与“恶”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概念。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善,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恶,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善恶是具体的,没有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善恶标准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当然,善恶是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德对人的行为的善恶评价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特别是人们的良心)等方式,并通过指导、评价、示范、激励、沟通或制约、限制等途径、诉诸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觉悟,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交往中的行为,及至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  道德的这种特点,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靠说服教育,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有的还是宗教关系。  这些复杂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之外,还需要用道德手段加以调整或约束。道德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中,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加以必要的节制,即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二)道德的特点  第一,道德调节的自律性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说服,劝阻,示范  第二,道德调节的稳定性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变异性。同时,它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稳定性,变化的速度较慢。  第三,道德调节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看,从空间上看,从社会群体上看  (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它们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趋势不同。  从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存在,而法律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职能,完全由道德承担起来,因而没有也不需要阶级社会意义上的法。在那种条件下,长时期形成的习俗足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当社发展到共产主义公有制阶段时,法律由于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因而将被废除并被其他规范所替代,这种规范实际上属于道德的范畴。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民的道德,在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中起主作用  第二,它们依靠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以统治阶级政权机关的强制力量为前提的,法律的实行要靠政权中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惩罚机关来保证。没有这一套机构设施,法的实行就难以想象。  道德则不然,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它们产生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总想把自己意志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立法的对象既宽又广,以便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层次展开的,面对以善恶、是非、荣辱等道德观念来评价的社会生活,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在我国,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一切行为却并不一定都违法。道德谴责社会集体中人际关系上的说谎和不诚实现象,但只有当说谎给他人或组织带来严重损害时,才诉诸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道德干涉的范围是法律所远不及的。  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第一,在调节内容上想到渗透。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一方面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写进法律条文,通过法律的力量推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来维护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一直强制“制礼以崇敬、立刑心明威”,“德威并施”。与此同时,还把“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赋予法律的意义,强迫人们严格遵守。  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增长,道德因素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条款,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而宪法也明文规定了对国家干部的要求。  第二,在调节功能上相互补充  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于一些不能或不宜用法律来调节的行为,就用道德来调节;对于道德调节不了的行为,就用法律来调节。  第三,在调节的实施上相互支持  为了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强道德教育;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又由法律认可并积极促进。通过法律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并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个人不讲,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时,他就不会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去触犯社会主义法律。而一旦个人主义膨胀,道德上逐步堕落,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触犯社会主义法律的道路,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法制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二者不能偏废。  五、作文样式准备:  1、第一选择:任务驱动型作文——  城市、故乡、古镇,你想去哪里?  原创设计:开平市第一中学袁其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如果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要对旅行的目的地进行一番斟酌。对于旅行的目的地,有这样几个地方值得推荐:(1)想呼吸着每座城市的空气,想感受着每座城市的人儿,想看着每座城市的风景。(2)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3)我在时间的轨迹上徘徊,踏上每一列经过的车。沿途的风景在渐渐远去,我举着那快叫的车牌,等待着最后一站——故乡。  如果是你,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典范例文:流水濯烟,古镇澈情  秋阴流散,心怀一段古镇澈情;枯荷雨声,醉是一程流水濯烟。——题记  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目的地难免要有一番斟酌,是选择大厦林立的城市,还是情意绵长的故乡,亦或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确实令人纠结。但在品尝了城市夜晚的繁华,踏过了故乡宁静的小路,蓦然回首,最想拥抱的还是那一段流水濯烟的古镇澈情。  诚然,感受繁华的都市风景,呼吸城市的浮华空气,确实令人目遇之皆成绚,耳听之皆成丽;但城市里快生活的节奏却着实不该是一场舒缓心灵之旅的目的地。徘徊在故乡的小道上,沿途的风景都是内心最深处的记忆,熟悉的乡音都是记忆中最动听的旋律;但故乡的美终究是人心的归宿而非旅行的终点。而花褪残红留枝头,绿水烟雨绕人家的古镇,却是内心无法割舍和释怀的一段清澈情怀。  一代才女林徽因1940年12月中旬拖着孱弱的病体与丈夫梁思成来到了四川南部的李庄古镇。古镇小巷的邻家景象、街头巷尾的风土人情、悠久浓郁的酿酒文化,吸引着她,熏陶着她,让她与丈夫在此蜗居了整整六年。古镇悠久绵长的历史套住了林徽因人间四月天的浓情蜜意,圈住了林徽因昼梦暝想的悠长情思。古镇有草色烟光映照墙头的诗情画意,有流水潺潺环抱小镇的情意绵绵。古镇,她矜持,烟雨蒙蒙轻掩她的美好,她不似城市那样张扬,摩天大楼催得物欲横流,她不似故乡那般情深,羊肠小道都是内心深处的归宿。但作为旅行的目的地,城市和故乡却相形见绌,反而正是古镇那含蓄的表达漾起了心湖的阵阵清波,渴望醉游一程烟笼古镇。  周庄古镇,白墙青瓦,虽没有城市那霓虹的耀眼闪烁,却有夜半点灯倒映水面的点点柔情;乌镇古镇,绿水青葱,虽没有故乡那般萦绕心头,却是一袭似水年华绽一片微暖天光。古镇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不是故乡的落叶归根,但静谧平淡中却透着别样的情怀,那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情感表达,那是一种记录历史的稳重深沉,那是往事随烟留下一座倾城,那是万缕情丝萦绕我心头。  驻足在古镇的小巷中,入眼的石墙,斑驳苍老,记录的是古镇人家傍水依山的悠闲生活;伫立在古镇的小桥上,触目的流水,悠远绵长,细数着多少情深深雨蒙蒙的爱恋情愁。古镇的清,淡出的是古镇人家的浓情;古镇的静,留下的是历久弥香的文化;古镇的幽,让我愿一行直至地老天荒。  流水濯烟,古镇澈情,梦也还一段古镇情深,醉也行一程烟笼古镇。  【点评】内容:19 表达:19 创新:20 得分:58  2、第二选择:命题作文——过有意思的生活        (第二篇只有前一部分)  3.第三选择:时评类材料作文——爱是人间最美丽的语言材料作文“爱”主题审读和范文开平市第一中学袁其顺  【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中学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另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还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这回下面活跃起来,大部分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忽然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审读】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网络购物、外卖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勃兴,让生活简便到只需动动手指,家长用辛苦包裹“爱心便当”反而显得不合时宜;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这些生活境况之改变,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苦味”感同身受的体验;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也让孩子们难以感受曾经的分别所承载的牵挂与不舍。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在匆忙的脚步中,人们很难发现身边正在上演的动人场景;在现实的压力下,也越来越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细细品味正在经历的深情。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自然难以传导给孩子对情感丰富而微妙的体验。更何况,还有一些家长将亲情关系简化成金钱与商品的直接交换,放松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观照与引导,如此,又怎能奢望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触角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积极培养孩子观察生活、体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识。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应是人情的冷漠,物质的富足激发的不应是感情的贫瘠。不让爱的“背影”踽踽独行,就需要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击破心中的“壁垒”,找寻失去的感动。  【范文】重拾感恩高三五班一考生  龙应台曾言:“所谓从父母子女一场,不过你挥着手送出家门,追到巷口,他却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其实很好体现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因为习惯,所以理所当然,所以熟视无睹。  中学教师在讲朱自清《背影》时困感学生不仅不为所动,还疑问父亲所为是否违反规则,另一位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写有关“感动”的作文,学生却认为父母的深夜照顾和殷切关怀是理所当然的。可为何子女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呢?大概是因为自身觉悟不够亦或是父母学校引导不足吧!  因此,我认为子女应重拾感恩之心,父母老师亦应正确引导。  诚然,当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关怀成了习惯。从呱呱坠地时对父母的爱已是源源不断。倘若一件事成了一个习惯,父母之爱于子女而言,难生感动之意也实属正常。可《诗经》有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陌生人之间的付出尚可获得回报,更何况是骨肉亲情呢?因而,我更认为面对父母之爱,子女应该懂得感恩。  知恩图报为人的一大善性。古语云:“知恩图报者,善莫大焉。”从小时候起我们亦已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密为报效祖母养育之恩,在祖母病重时,悉心照顾,使其以“终其年”。面对多次征召入朝为官,感人肺腑。可如今的子女们面对《背影》里从父亲的感人举动却不为所动,视若无睹。回忆感动之事却寥寥无几,把父母平日的付出全当理所当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们都尚且懂得“知恩图报”一理,而我们自诩高等生物却怎能用爱成习惯无须感动为藉口,为我们的冷血,无知买单呢?作为儿女,即使没有主动爱父母之觉悟,亦请你懂得知恩图报,认可他们的付出与操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给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操劳无法计量,生而为人,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泰国女孩卡妮塔成为选美冠军后,跪谢谢塔荒母亲养育之恩更现出了她的感恩之心。为人子女,在面对父母的无尽付出时,我们应当重拾感恩之心,勿把爱当理所当然。  诚哉斯言,子女的不懂感恩的确是因为自身觉悟不足,但父母的一如既往的溺爱和社会的缺少引导也会造成感恩之心的匮乏。父母的无限度和无底线付出与宠溺造成了子女唯我独尊的性格。善性尚无,何谈感恩?无独有偶,当今社会教育大多功利化,勿视孩子的道德教导,一味的追求高分数,却使孩子成了低素质,因而,若想孩子重拾感恩之心,父母及社会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光阴无痕,聚散有时。父母儿女本事缘分一场。儿女应重拾感恩之心,勿让如今的理所当然和愚昧无知成了日后的万分遗憾。  【教师下水升格】让爱来得更理所当然语文老师袁其顺  龙应台曾言:“所谓从父母子女一场,不过你挥着手送出家门,追到巷口,他却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因为爱,所以理所当然。  这不,材料中说,中学教师在讲朱自清《背影》时困感学生不仅不为所动,还疑问父亲所为是否违反规则,另一位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写有关“感动”的作文,学生却认为父母的深夜照顾和殷切关怀是理所当然的。  好一个“理所当然”!  《诗经》中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毋庸讳言,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父母之爱便源源不断:“理所当然”的抚育,“理所当然”的照顾,“理所当然”的关心。甚至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这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和顺理成章,不着一点矫情。以至于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关怀成了习惯,沐浴在父母之爱中的子女们,也渐渐醉心于这种“理所当然”的情亲之中,父母之爱也逐渐化为一种爱的基因,于子女而言,无需道出也无需言表,因为继承了父母爱的基因的孩子们,当他们逐渐懂事也逐渐理解父母之爱之后,他们赡养父母、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会视为“理所当然”。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因而,我更认为面对父母老师的困惑,说一句让爱来得更“理所当然”。  毕竟,知恩图报为人的一大善性。古语云:“知恩图报者,善莫大焉。”从小时候起我们亦已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不仅仅是一味地教给孩子分数和成绩,也关注孩子的人品道德,人之为人的道理,随着年龄的成长,当他们也为人父母之后,自然懂得“理所当然”回报父母之恩。孟郊情不自禁地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密“理所当然”地做过“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朱自清满怀深情地回想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们都尚且懂得“知恩图报”一理,作为儿女,哪能不去体悟父母之爱而忘却他们的付出与操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给我们生命,“理所当然”地抚育我们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操劳无法计量,生而为人,我们最应该“理所当然”地感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泰国女孩卡妮塔成为选美冠军后,跪谢谢拾荒母亲养育之恩更现出了她的感恩之心;95后大学生背着母亲上大学;最美少年愿意捐出器官救治母亲......为人子女,在面对父母的无尽付出时,我们也把爱当理所当然。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静水深流,大爱无言,诚哉斯言,我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们课堂上或者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惊慌失措,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忘感恩教育,我们的孩子们便不会不懂感恩。那种父母的无限度和无底线付出与宠溺;那种太功利化的教育,一味的追求高分数,勿视孩子的道德教导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才是最可怕的。  光阴无痕,聚散有时。让爱来得更理所当然吧!  六、实战作文题预测4则:  1、部门主任对90后实习生说:“麻烦给大家订盒饭。”该实习生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这件事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说,比起上一代人,90后更不愿意盲目听从安排,更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打破不合情理的规则。也有人说,有个性是一回事,有礼貌是另一回事。更有人说,做人做事都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这个实习生不该拒绝。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  2、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抚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  根据调查,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中,爱、性格塑造和家教三个方面影响意义最大。  如果一定让你选择其中一个,你觉得哪一个影响最大?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所有的原谅都因为舍不得。  独家授权发布,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抄袭,不得用于商业网站、APP,授权转载请注明本文出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展开全文

标签: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