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济总特征,描述唐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566

描述唐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唐的辉煌历史。唐朝共传二十二帝,历国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唐朝的盛衰过程,我们可以从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准确深刻地评价这段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辉煌的朝代,是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参阅一些历史文献后,我就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六部是隶属于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动比较频繁。唐初的立法活动以修律为主,兼及令、格、式,而后期则主要是编赦和刑律统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开元年间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统地记载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对后代的行政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司法角度看,唐朝后期开明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严格、划一、审制的原则,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逐渐加以充实、完善。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唐朝笼络和选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场和吏制的状况,有利于削弱汉魏以来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从而有效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二、 经济制度隋末唐初的战乱,使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因此唐初颁行均田令,规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级授予;到唐中叶后,由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并情况较为普遍,均田制逐渐名存实亡,到“安史之乱”后便不复存在了。与均田制互为表里的是户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确规定每年一造计帐,每三年一造户籍,并将全国人户按资产和人丁等情况划分为3等(后改为9等),每三年评定一次,作为征课的依据,中唐以后,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定户等之制,渐成具文。唐代的赋役制度演变的情况更大,前期的赋役制度的主体是租庸调,除此之外,还有户税和杂徭,通常按照户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摊派。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和户籍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制定了“两税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但在后来的实现过程中,逐渐成为人民的苛重负担。三、 军事制度唐朝建立后,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时,恢复和整顿府兵制,使之成为唐前期的主要军事制度,其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将分离。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遭破坏,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于对边疆用兵的考虑,在军事力量的分布上,变唐初的“内重外轻”为“外重内轻”,最后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后期的统治者,为了改变藩镇专兵、尾大不掉的局面,采取了派宦官监军、加强中央禁军等措施,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受持废立的严重后果,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就是一个例子。中央集权的削弱,对军队掌权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治乱兴衰的启示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它们被称为“治世”“盛世”。所谓“治”,包括“治理”(强调治理的措施和过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统治者调整统治的具体政策及其效果都属于封建盛世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是封建社会里比较典型的两大盛世。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下,整顿吏制,革除弊政,轻徭薄赋,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大盛世中,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②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⑤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 尽管处于盛世,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仍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没有变,因此,“治世”“盛世”之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黑暗,加上天灾人祸,往往会使一个王朝的统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乱”和“甘露之变”就给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种子。从唐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乱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统治者腐败;②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乱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二、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使之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贤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四、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的稳定,促进民族的发展。 五、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纵观唐朝的建立、发展、鼎盛、衰败、直至灭亡,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治国道理,治论兴衰的启示让我们这一代人懂得很多,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唐代经济制度

1、财政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2、土地与赋税制度:唐朝户籍制度沿袭隋朝,行三等户制。前期的赋税制度,大提承袭隋朝,于624年颁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

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扩展资料

1、农业: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开元年间发明了曲辕犁,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统一全国,在之后稳定的一百三十年之中,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总计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安徽镜湖、山东窦公渠、山西文水、河北三河、四川彭山、湖南武陵等。

2、手工业:

唐代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

3、商业: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经济

唐代社会的特点是

1、唐代民风活泼。在民间,歌舞流行,民众生活较为自由,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后来宋明时期为高。

2、对外交流贸易频繁,对外国和周边少数民族事物能够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国内风俗开放自由,文学艺术发达,经济繁荣,同时在民族政策上能够以德服人、怀柔羁縻。

3、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4、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扩展资料:

唐朝历史的发展: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描述唐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唐朝艺术发展特点

1、时代背景: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2、时代风格

唐朝尚武且诗性,骨子里洋溢着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唐朝人也是中国古代少见的颇具国际视野的朝代,其文化艺术吸收各国的优点。

3、代表人物

书法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诗歌有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绘画阎立本、吴道子,还有数不清的优秀艺术家。

4、艺术贡献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主要的书体如篆、隶、草、行、楷等发展成熟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古代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进入全盛期。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唐代陶塑,造型逼真,色彩艳丽,马和骆驼栩栩如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杰作。

隋唐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纷纷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音乐歌舞交相融汇,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如著名的《霓(ní)裳羽衣曲》,便是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成果。

扩展资料:

唐朝文教事业兴盛。文人士子心如泉涌,意如飘风,或感情激越,雄辩滔滔,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吟诗作画,包蕴万象。

凡在朝之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国家机器生机勃勃。国家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科技人才解放思想,潜心发明,埋首创造,突破禁区。

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地理、医药、水利、建筑、物理、化学、陶瓷、冶炼、印刷、造纸、纺织、造船等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加速发展。

唐朝时期,安农乐商各得其所,从军出使人皆向往,德力动静并行不害,人们心灵的开放度和精神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有哪些特点?

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出了唐朝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2.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量吸收外来文明(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对外政策;2.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等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要点:1.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2.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等

唐朝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请列举唐朝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至少每项

科技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文化

文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李白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长安、越州、洛阳。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书法文化

初唐的书法有“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唐代书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的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美术文化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宗教文化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玄奘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

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标签: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