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启取代伯益继位,是世袭制的必然,还是权利的使然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18

在尧舜禹的那个年代,都是禅让制。禹的儿子"启"的继位就是世袭制的开端。


什么叫禅让制?



尧帝


在古代,只有三位帝王的帝位是禅让而来的,就是尧舜禹三位帝王。而尧是继黄帝之后的第一位部落首领,后人称之为尧帝。而在尧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女继位,而是选择了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舜。


尧在位九十八年,其中考察舜和让舜参政、摄政就用了二十八年,可见禅让前的考察是多么的重要。尧帝退位后,而舜理所当然就成为了天下共主。


舜帝


舜在位期间,比起尧在位时,还要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游历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而等舜年老后,同样也为继承人而烦恼。因为舜的儿子商均和尧的儿子一样的不争气,所以,就选择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继承人。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就叫做"禅让"。


世袭制



大禹


禹在位期间精图励志,四处征战。这个时候,诸侯朝贡的贡品也越来越多,君王的权利越来越大,帝位也变得越来越诱人。禹也越来越觉得不该把自己打下的江山禅让出去,打算打破禅让制让自己的儿子启继承帝位。


禹表面上不动声色,选择了公正廉明的皋陶,可是皋陶身体不好,很早就去世了。接着,禹又选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让他辅佐自己。但是,背地里却教启治国安邦之道,让他与各路诸侯见面,以此来拉拢人心。渐渐地把朝中所有管事的官员也都换成了启的亲信。而这一切,伯益却毫无知情。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伯益。


在会稽山开诸侯大会


就这样大约过了十年,禹已是风烛残年。虽然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但还是放心不下国家的政务,便出巡东南,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上再次召开诸侯大会。诸侯大会刚开完,禹就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按照尧舜时代的惯例,继承人伯益要守丧三年。在三年期满以后,还要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恭 ,才可以继承王位。这对于启来说,是继承王位的绝佳机会,果不其然,还没等伯益守丧回来,各路诸侯已经纷纷进朝去见启了。


伯益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样被启夺走了,他本想和启抗争一下,可是,这才发现,自己与启的实力相差的不是一点点,根本就无法与启对抗。之前被启拉拢过的诸侯,在这时站出来纷纷说,启才是个贤能而英明的人,而伯益虽然辅佐过禹,但是时间很短,而且表现出的才能也远不及启,天下应该归有能力的人掌管,由启来继承帝位。


中国第一位开国皇帝—启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伯益看大势已去,便昭告天下,说自己的能力不如启,便退掉王位,由启担任。启看到伯益主动让贤,自然高兴。谦虚一下就继承了王位。从那以后,世袭制便一直延续了下去。


启继承王位当然也不是很顺利,其中就有反对启继位的有扈氏部落。有扈氏部落认为启继承王位违反了禅让制,也违背了道德标准,于是就打出了反对启继位的号召。


从古至今,任何一位帝王,都不可能允许质疑自己登上帝位的人或部落存在的。于是,启就发起了攻打有扈氏的战争。在开战之前,启为了鼓舞士气,在誓师大会上指责有扈氏轻侮五行,怠慢遗弃天子任命的三卿,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命,而他则是奉行上天的命令的执行者,要对他们加以惩罚。


经过几次激烈的大战,启终于灭了有扈氏,地位也得到了巩固。有扈氏是旧传统的维护者,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启在钧台开诸侯大会


平定战乱之后,为了能让天下人都看到反对自己的下场,对有扈氏杀一儆百,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笼络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启便学父亲的样子,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通过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和举行“钧台之享”,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后,他又采取了很多巩固帝位的措施,如将天下分为九州,派遣官员去治理;还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军队,以维护统治者的权利;宣布取消禅让制,而以世袭制代替。这种种措施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


启的一系列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禅让制转变成世袭制是当时社会的必然发展结果。


但据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的那个年代,应该是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才会迈向阶级社会。而且就算是处于原始社会,动物界想要产生王者,都会经过一番争斗,何况是高级动物的人类世界。禅让制的说法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