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前副总统阿戈尔的演讲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65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

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助长父母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媒体往往会报道一些取得小小成绩的孩子,并将其称之为天才。能够获得这种称呼,父母,媒体,孩子所在的机构都能够得到关注。

我国曾经有一个天才少年,他在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曾经在国际奥数比赛中拿到冠军,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是谁呢?

他就是柳智宇,小时候他就十分喜欢学习,而他的父母也非常乐意培养他的学习方面的兴趣,最终他在数学上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国际比赛,为国争光

柳智宇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出生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从小时候开始性格偏有一些内向,很少与同龄人沟通,与父母在一起也只是简单的聊一聊,不会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

展开全文

他的父母并不觉得有什么,觉得只是这孩子比较孤僻而已。他们也不会强求柳智宇去加入群体,忙于工作的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管柳智宇的事情。

到了上学的年纪,柳智宇身上的这种性格开始展现出巨大的作用。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很容易分心,柳智宇能够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他能够静下心来将一本书读完,将自己的作业认真完成。

正是这样一种“坐得住”的性格让柳智宇的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们为柳智宇优异的成绩要感到开心,这也让他的父母很是放心,觉得只要成绩好,性格孤僻一点也没有什么,长大之后便会改变。

他的父母发现柳智宇喜欢读这些书之后,对他大力支持。有意培养柳智宇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果不其然,柳智宇在数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或许是因为从小孤僻的原因,他能够在内心进行非常复杂的推演,这让他在数学这一科目上得心应手。

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柳智宇在这一方面的天赋便一发不可收拾,他被身边的人称之为“天才”,大家都对柳智宇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赞叹不已。

进入高中之后,柳智宇并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专心应对高考。依靠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他被相关的人员挖掘出来,成为了我国奥数队的一名成员。

在那场比赛上,德国天才少年舒尔茨身上承担着大家的期望,很多人都认为舒尔茨应该能在那次比赛当中夺得冠军。柳智宇的横空出世让所有人都大为吃惊,就连舒尔茨自己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输给柳智宇之手的舒尔茨并没有就此放弃在数学上的追求。2007年,他又一次参加了国际奥数比赛,并成功拿到了冠军。在这之后他还参加过两次比赛,同样拿到了金牌。舒尔茨一共参加了4次国际奥赛比赛,拿到了“三金一银”的良好成绩,这足以证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前副总统阿戈尔的演讲

从能力上来看,这两位少年都可以称之为天才。可惜的是,这一次国际奥赛交手之后,他们俩的人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么,这两位天才的人生之后又将如何发展呢?

前面已经讲到,在2006年的奥数比赛当中,舒尔茨输给了柳智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在数学方面的追求,而是再接再厉,砥砺奋进。柳智宇则截然不同,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拿到国际奥赛冠军的他直接被保送进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由于柳智宇之前的天才表现,所有人都认为他一定能够在数学领域为中国作出更多的贡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期盼着柳智宇的成就,期盼他能够将中国的数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前期的时候,柳智宇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留学的机会,如果不出意外,按照一般的发展,柳智宇应当出国留学,然后或是留在国外,或是回国支持中国的数学建设。

可偏偏事情到了这里就戛然而止,柳智宇并没有遵循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一条道路继续向前。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柳智宇没有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经过长久的徘徊,柳智宇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然而,柳智宇早已成年,他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不再受到父母的限制。当柳智宇一身僧袍出现在父母的面前时,他的父母这才恍然醒悟,木已成舟,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现在的柳智宇在龙泉寺内青灯古佛相伴,内心已经了却所有尘缘。虽然偶尔有一些朋友会去看望他,但也仅仅只是谈论佛法而已,再也没有往日的那般犀利。

再说回天才舒尔茨,在2007年的时候,他进入到德国著名的波恩大学学习,在这之后,他又继续在数学领域攻城略地,德国很多数学教授都对他非常看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取得非常高的成就。

总结

柳智宇与舒尔茨都是数学领域的天才,但他们两人却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成就了反差人生。从能力上来看,能够称之为天才的人,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所身处的环境。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前副总统阿戈尔的演讲

虽然目前大环境是教导人们需要有自信,可从如此之多的事迹来看,那些有才能,被国人看好的人,要么出国留学不再回来,要么功不成名不就却蹲空门。

中国的教育体制确实值得人们反省与深思,鸵鸟策略并不能挽救人才,将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问题抛之脑后并不能解决中国人才流失的这一问题。比起盲目自信,或许中国需要更多的向其他国家借鉴先进经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