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课文《行己有耻》的全文翻译!!急用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98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的翻译

此句出于《论语 子路篇》。

先看于丹的解读: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这个人要对社会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只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要承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使命啊。所以这是孔子说的“士”的最高标准 。

我的翻译:

在个人行事上能有做人的标准,出往社会做事,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士”了。

急求文言文翻译: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扩展资料:

一、本篇引语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二、对待老师方面

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

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

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路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顾炎武的这句话白话文翻译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的白话文翻译是,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从自己的个人的事,到天下国家的事,都是该学习的事情。

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指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东西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探究。这一条正面提倡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反对言心言性的空疏之学。关于“行已有耻”,作者认为,士大夫不仅要在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做到有所不为,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

扩展资料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出自顾炎武的《与友人论学书》。这篇文章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这是一封给友人的信,谈的是为学的大道理。

信中批判了明代王守仁以来的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这也是有感于清初一些士大夫立身行事而发的。

这是篇著名的论学书。据近人考证,写于康熙六年,题中“友人”指张尔歧诸人。张尔歧,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遗民,对经学很有研究。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北游至济南,与他一见定交。以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张尔歧读了此书后极有感慨,随即写了答书。

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翻译

临近出发之际,嘱咐他说,行事有原则,这是做人的大道理。成败得失之间,要特别慎重小心

求高中语文 史记中,范蠡那篇课文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乃入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译文: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太史公说:夏禹的功劳很大,疏导了九条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个九州都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后裔句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能说句不贤能吗!这大概也有夏禹的遗风吧。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显赫可能吗?

顾炎武手不释书文言文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书》,又称为《顾炎武手不释卷》,选自清代文学家全祖望的《亭林先生神道表》。

原文是: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育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是: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退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后汉书 列女传翻译

东汉时期的才女班昭,是班彪的女儿、《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妹妹,嫁给扶风曹世叔为妻,人称「曹大家(gū)」。班昭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很有德行,曾多次入宫,被任命为后宫皇后、皇妃们的老师。班昭秉承哥哥未完的遗志,把《汉书》没有写完的部分,补写完成。连当朝的名儒马融,也师从班昭来学习《汉书》。班昭曾写过一篇教导女子的名篇《女诫》,流传至今,成为了千秋万世为人妻女者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女子一生不可不读的良箴。我们感受到现代女性教育的迫切需要,特别撷取了古代女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与大家共勉。期待天下的女性,在淳厚良善的教育中,找到美满人生的幸福的源泉。班昭《女诫》纲要【卑弱第一】1.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塼(zhuān),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塼,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2.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3. 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4. 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絜(xié)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女诫》分为七则,以「卑弱第一」开篇,示女性常道。文中说:古代女子生下三天,就让她躺卧在床下,让她摆弄砖瓦,且祭告祖先。卧于床下,是指女子生性卑弱、在人之下。把玩砖瓦,表示女子应当学习家务事,日后能辛勤劳作。祭告祖先,预示着女子将承担祭祀的重责。这三者,是女人的常道,也是礼法的典教。如何能做到「卑弱」呢?卑弱是谦卑柔弱,女子要能够谦虚忍让,对一切人事物真诚恭敬。好事先让给别人,自己能谦退在后。所做的善事不向外宣扬,做错了事,不推脱责任。忍辱负重,常常畏惧自己做得不够好。这都是谦卑柔弱、在人之下的性情。女子要勤劳,睡得晚起得早(建议晚上十点左右睡觉,早上五点左右起床)。亲自操持料理家务,不怕辛勤劳苦,做事认真且有始有终,这些都是勤劳的表现。面容端庄举止娴静,清静自重,不随便戏笑玩闹,这样的性情,则得以祭祀祖宗。祭拜的贡品干净而又整齐,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桌上,供奉列祖列宗。【夫妇第二】1.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2. 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女诫》的第二篇是「夫妇」。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大节,有着至深的阴阳参配之理,通达于天地万物、宇宙万有。夫妇是人伦的大节,所谓「信天地之弘义」,关系重大,影响极其深远。丈夫若无德行,则无法引领妻子,妻子如果不贤德,则无法事奉、辅佐丈夫。丈夫引领不了妻子,就失去了威严,妻子辅佐不了丈夫,就失去了道义。所以男子的教育固然重要,女子伦理道德的教育,更是迫切和必需的。【敬慎第三】1. 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彊(qiáng)为贵,女以弱为美。2. 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尫(wāng)。生女如鼠,犹恐其虎。」3. 修身莫若敬,避彊(qiáng)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4. 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5. 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敬慎第三」谈到,阳以刚为德,而阴是以柔为用。男子以刚强为贵,女以柔弱为美。所以谚语说:「生男如狼,犹恐其尫(wāng)(尫:虚弱、懦弱)。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就是这个意思。修身莫若「敬」,而避强莫若「顺」,以「敬」来修身,以「顺」来避强,女子的「敬、顺」之道,这是妇人的大礼。那么「敬」是什么呢?「敬」是一种持久不变的谦恭的态度,持久就是要知足,只有知足才能持久。「顺」不是别的,是宽和、宽裕,宽和的要领就在于谦恭、卑下。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夫妇,由于终身都陪伴在身旁,所以天长日久,就难免会有过节,不知不觉中言语越来越激烈,那么骄纵放逸、甚至侮慢轻视丈夫的心态,就会被引发出来。这是不敬,也是不知行为的度,和不知足所引起的。有时候,妻子觉得自己有理,所以就据理力争,和先生大吵大闹,所谓「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这不吵还好,越吵就越生气,直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其实为人妻子要懂得谦虚卑下,和以柔制刚的道理。《弟子规》说:「言语忍,忿自泯。」阳刚的人往往不怕恶人,就怕好人。妻子如果能够放下身段,言辞柔软,家庭的和睦才能够长久。所以,抬头解决不了的问题,低头才能解决。妻子要能够和风化雨,妻子要能够海纳百川。夫妇长存情义,何尝不幸福安康?夫妇长存恩义,何愁不百年好合呢?【妇行第四】1.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2. 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3.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4.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5. 盥浣尘秽,服饰鲜絜(xié),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6.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xié)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7.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8. 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女诫》的第四篇,是「妇行」。女子有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女子不能缺少的德能。那么妇德是不是要聪明绝顶呢?妇言是不是要伶牙俐齿呢?妇容是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呢?妇功是不是要技艺超群呢?答案是否定的。娴静贞节,举止很安详,能够谨守节操,有羞耻之心,举止言动都有法度,这就是妇德。女子的言语很重要,言辞和内容都要有所选择,要说善言善语,杜绝恶劣粗俗的语言,不说张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之辞。说话应观察因缘和时机,该说的时候才说,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妇容的保持,重点在于整齐干净。把污秽肮脏的衣服及时地清洗干净,把衣服晾晒熨烫得整整齐齐。按时刷牙洗脸、洗澡沐浴,使身体保持洁净干爽。着装打扮端庄得体,做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是妇容的标准。妇功:专心致志地纺纱织布,不喜欢玩闹戏笑。把饭菜做得美味而健康,以照顾家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都是妇功。【专心第五】1. 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2. 《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3. 礼义居絜(xié),耳无途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4. 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陕输,不定貌也。)《女诫·专心第五》指出了女子从一而终、只嫁给一个丈夫的道理。丈夫是妻子的「天」,我们生活在人世间,几时离开过天呢?这正如妻子和丈夫永不分离,是同样的道理。《女宪》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如果想得到丈夫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妻子莫过于「专心正色」。怎样做才能做到「专心正色」呢?守礼守义、纯净纯善,不合于礼的绝对不看也不听。杜绝所有坏乱性情的色情、暴力的歌舞、戏剧、种种资讯。目光很端正,不要左顾右盼、邪视他人,耳朵绝不听不正当的言语。此外,「出无冶容,入无废饰」,出门不能打扮得很妖艳,在家也不能穿着得太随便。不要和品行不端良的人交朋友,不要沉迷于外面世界的声色与浮华。以上都是「专心正色」的表现。如果行为举止很轻浮,目光和神情游移不定。在家就披头散发、坦胸露背,一出门就浓妆艳抹,举止很做作。说不应该说的话,看不应该看的事。这就是不能「专心正色」。做到专心正色,避免邪思邪行,才得以防止婚姻陷入困境,才得以幸福美满,夫妇相伴相随直到地久天长。【曲从第六】1. 舅姑之心,岂当可失哉?2. 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3. 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则「千古之谜」,非常地微妙。那么破解此谜的秘诀,又是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丈夫纵使深爱妻子,然而公公婆婆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这在道义上,是对夫妻关系的深重的伤害。所以媳妇不能失去公婆的心,媳妇一定要努力得到公婆真心的疼爱。那么究竟要怎样做才好呢?答案就在于「曲从」。「曲」是谦卑忍辱,委曲求全,以及委婉地劝谏,「从」则是顺从。公公婆婆所说的是合理的、是正确的,固然应当要顺从。公公婆婆所说的不合情理,为人媳妇还是要顺从。这里所长养的是女子的德,是敬长之德,也是忍辱之德。所谓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千万不能在这里争辩是非,争着一口气。然而,顺从中还有一个「义」在,有一个是非的原则在。顺从是一种谦恭卑下的态度,但当长辈所行的是不义的时候,晚辈就要如《弟子规》所说的那样,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事后能够委婉地劝谏,在公婆高兴的时候劝谏,甚至声泪俱下地劝谏。【和叔妹第七】1.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2. 我臧否(pǐ)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3. 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4. 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5.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6. 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7. 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妻子能得到丈夫的敬爱,源自于公婆对她的疼爱。而公婆疼爱媳妇,源自于哥哥姐姐、小叔小姑对媳妇的喜爱,因此一定要和亲族和睦相处。俗话说,「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这是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臭,气味)如兰。」这都在说明了——和为贵。丈夫的兄嫂弟妹,虽然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有深厚的亲缘和情义在,是为妇者所敬重或疼爱的亲人。谦虚柔顺的好女子,必定能够和婆家的亲人和睦相处。而「和」的要领莫过于「谦顺」,谦卑的态度与柔顺的性情。谦虚是德行的要领,柔顺是女子的德行。如此,就能和睦亲族、和风晓畅了。结语:《女诫》七篇被誉为是「不朽之名言」,在中国历史的漫漫岁月里影响深远。言者谆谆,时至今日,深体班昭著文的良苦用心,这真是她留给后世女子,发自内心最真切的良言。女性的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隆与世界的和平。深愿此文能唤醒人们对女性教育的认知与良知,从而得以昌明世道,共创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