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颐和园为何起名为,为什么叫颐和园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81

为什么叫颐和园

因为娄烨觉得两个人在颐和园的湖上泛舟情景是最美最纯洁的,故名之。 这个说法是官方的,在娄烨的访问里见过。

早报: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颐和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娄烨:我认为余红和周伟最美好的瞬间是在颐和园湖面上泛舟的场景,虽然这个场景很短。

颐和园为什么起名叫颐和园?

  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晚年的慈禧,答应光绪皇帝亲政,自己退休养老不再干预朝政,才为慈禧修建的颐和园。光绪皇帝支持戊戌变法,触动了老臣的根本利益,慈禧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将光绪软禁在颐和园,颐和园才变成了皇宫。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电影《颐和园》郝蕾主演 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

影片讲述了在1989年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复杂,身处其中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漂亮的余红离开了她的村庄、家庭和男友去北京学习,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展新的世界。并爱上了周伟。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危险起来。

余红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余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拓展资料:

《颐和园》是2003年娄烨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爱情文艺电影,由郭晓冬、郝蕾、崔林等主演。

该片讲述两个文艺青年历时十几年的爱情故事,跨越北京、武汉、重庆、柏林4个城市。

2001年该剧本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青年导演计划的剧本奖,2006年4月20日入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同年9月1日,因该片涉及1989年春夏之交的敏感事件,该片未通过审查。因该片未经批准而擅自参加境外电影展,导演娄烨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处罚“五年内禁止拍片”。

2006年5月8日,《颐和园》传出未通过电影局审查的消息。导演娄烨助手十分愤怒地表示这个消息100%是假的,因为《颐和园》的后期还没有做好,怎么会去送审?并说娄烨正在紧张制作《颐和园》的后期,计划在5月10日左右送去审查。

送电影局接受审查的电影,必须是制作完成的电影,剧组连声音都没有做好,怎么去审查?而且,那个新闻说我们是7日去送审的,5月7日电影局还在放假,怎么审查呢?制片人方励也驳斥了“《颐和园》未通过审查”的传闻,不过他承认时间的确已经不饶人了。

2006年5月16日,《颐和园》再次送审遭到拒绝,导演娄烨决定以私人名义到戛纳参赛,这种做法将使《颐和园》沦为地下电影,无法登陆国内影院。对此,制片人耐安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是导演娄烨决定的,希望他对《颐和园》负责。

戛纳时间2006年5月18日,《颐和园》在戛纳展映,该片是内地惟一影片入选第59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2006年7月27日,制片人耐安表示一直以来坚称不会放弃国内市场的片方已准备再次送审,但被拒绝。耐安称,不久前片方再次向电影局提出送审要求,当初是因为影片版本和质量问题拒审的,“这次准备了所有版本的拷贝,包括BETA带、胶片和DVD,要求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但这次送审的影片并没有对画面和情节做任何改动。

电影局制片处的说法是:等通知,需要时间研究。耐安表示,《颐和园》在海外的版权销售情况一般,已有近20个国家购买了海外版权,包括一些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而北美的版权还在谈判中。

当记者问其海外版权的销售额占整部影片的投资比例时,耐安表示不便透露,但不能在内地公映肯定影响收回成本。言下之意是,如果不能在内地上映,《颐和园》将损失惨重,所以,他们会对送审一事“持之以恒”。

2006年9月1日下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正式宣布了对《颐和园》导演娄烨的处罚决定,因并未通过电影审查的情况下参加了第59届法国戛纳电影节的竞赛,违反了《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他和该片的制片人耐安一起,均被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制片人耐安记得,“禁拍令”宣读完毕,娄烨的反应是:“那吃什么呀?”对方回了一句:“娄烨,知道你不可能没饭吃。”

颐和园电影演的是什么

电影《颐和园》:讲述了两个文艺青年余虹(女主角,郝蕾饰)和周伟(郭晓冬饰演)充满爱恨纠葛的爱情故事。

影片讲述了在1989年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复杂,身处其中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漂亮的余红离开了她的村庄、家庭和男友去北京学习,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展新的世界。并爱上了周伟。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危险起来。

余红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余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颐和园电影周伟为什么和于虹分手

1. 余虹是非常激烈的文艺青年,追求感情中两个人灵魂的纯粹,可以从一开始看到周伟就觉得“我们是站在世界的另一边的”等片段得出这个结论。然而周伟是一个正常人,他对余虹也爱,但是这种爱纯粹是正常男人对正常女人的爱,所以导致两个人矛盾不断升级最后离开对方。周伟爱余虹,但是他并不希望余虹是如此激烈如此恣肆的展现自己的欲望。余虹对周伟的爱,几乎大半是建筑在把自己对理想爱人的想象投射到周伟身上的。
2.印象深刻的一场戏,余虹和李缇在女生宿舍走廊边走边聊,李缇说周伟说你是疯子,我说余虹心里敞亮着呢。然后余虹停下来开始倚着墙大哭。李缇这个角色才是真正敞亮的人,她才是和余虹站在世界的同一边的人。她同余虹一样为了心中的欲念置世界的规则不顾,用最大的激情燃烧青春。而且她比余虹懂周伟,她爱的周伟就是真真正正周伟的样子,可惜周伟还是放不下余虹,于是李缇觉得没意思觉得绝望就淡定自杀。
3.周伟同余虹的不同,是周伟在和别人一起的时候会想念余虹,而余虹因为想念周伟而和别人在一起。
4.若古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说,李缇不想被人爱因为爱人就会收到伤害心中结痂然后就不爱了。李缇这样说,她也一直在爱中受伤(爱余虹与周伟)。而若古简直就是克制感情的范本,是相反化的余虹(或许这也是让他选择去德国的原因?)。
5.余虹和收信员(啊忘了名字)的感情那段真是点睛之笔。最后余虹说自己发现从前高估了自己对物质贫乏的容忍程度,简直就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通病。余虹说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渴望撞击惧怕消磨。
6.周伟后来的女朋友温柔懂事又平庸,就是李缇说的周伟喜欢女生的样子。李缇既没有得到周伟的爱,也不是周伟会选择的人。
7.喜欢周伟和波兰女孩聊天那场戏。不懂最后两个人的这段感情在两个人心中的位置。比较倾向于周伟最后见面是为了埋葬这段感情,而对于余虹来说与周伟见与不见没有太大区别,周伟已经成为她脑海中一个开机自启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