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发掘视频,包拯墓的墓葬介绍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24

仁宗为何要毒死包拯,包拯坟墓被挖开发现了什么?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清官,他也是当时宋朝朝堂之上的重臣,但是包拯这个人比较耿直,宋仁宗很少会责怪包拯,所以才会有了包拯很多佳话成为一代清官。但是包拯的死亡却透漏出一些奇怪,包拯从发病到死亡只有13天,而且当时是宋仁宗派宫中御医去给包拯诊治,但是还是没有救下包拯的性命。后来包拯的墓葬被发掘后,也发现包拯尸骨中含有大量的水银,很有可能是中毒而死,所以后世便有很多人揣测包拯是被宋仁宗毒杀。

宋仁宗是北宋历史上最仁厚的君王,宋仁宗一生最大的诟病便是没有子嗣,曾经有大臣当着宋仁宗的面告诉宋仁宗自己家中几妻几妾,为自己生育了多少子女,然后反问宋仁宗为何没有子嗣,当时宋仁宗被大臣揶揄地说不出来话,回到后宫之中只能跟自己的皇后抱头痛哭,但是宋仁宗依旧没有处罚这个大臣,可见宋仁宗是一位非常有心胸的君王。即便大臣揭他的隐私,他也没有降罪大臣。

包拯为人耿直,所以他得罪不少权贵,但是大多都是为了国家政事,宋仁宗多次批评他,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还是我行我素,如果说宋仁宗因为包拯不听劝诫而恼怒包拯,最后毒杀了包拯,那么那个揭宋仁宗隐私的大臣岂不是要死几次才能解了宋仁宗心中之恨呀?

北宋时期古人有用水银对尸体防腐的习惯,宋仁宗当时确实没有理由和目的去毒杀包拯,所以很大可能包拯尸骨中大量的水银是因为为了防腐加到他的尸体中的。

包拯到底是不是清官,专家挖开他的墓后,有了什么新的结论?

包拯当然是一个大清官,专家在挖开包拯的墓葬之后发现包拯的墓葬内空空如也,没有一点陪葬的金银财宝,并且有发现盗墓贼的痕迹,经过专家分析后得出结论,盗墓贼盗取包拯墓葬的原因不是为了谋取钱财,而是为了报复包拯而对他的坟墓进行了破坏。

包拯是北宋名臣,也是北宋有名的大清官。包拯为人清白,不攀附权贵,公私分明,且英明决断,才智过人。在为官的过程中不畏强权,敢于为民伸冤,运用自己的智慧破获了许多冤假错案,故有“包青天”之名。并且包拯在朝廷之中敢于弹劾所谓的皇亲国戚,无论是谁只要是胆敢违法乱纪,包拯就敢于弹劾,并且对于自己的同乡好友也从不徇私舞弊。

包拯除了才智过人,在军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北宋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由于北宋重文抑武,国家兵力羸弱,只能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签订合约,每年由北宋进贡岁币换取和平。包拯得知此事后便向皇帝进言,认为进贡岁币不是获得和平的办法,主张暂时停止招募士兵,在现有的军队当中留强去弱,强化部队的训练,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前往边境训练边民,以充实边境的防御力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包拯在当上大官之后,声名远播,很多做生意的老乡想要宴请包拯,但无一例外都被包拯拒绝了。也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让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以至于在包拯死后有人对他的坟墓下手进行破坏。

包拯死后为自己准备了二十多口棺材,现在包拯墓被发现了吗?

包拯的墓在1956年的时候就被发现了,而且在当时也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范围,但是后来包拯的墓又被破坏了,在1985年的时候才开始重修包拯的墓。

包拯在62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而亡,虽然到现在还不知道包拯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但是包拯在临死之前就跟家人说,他下葬的时候要准备21口棺材,同时从不同的城门抬城外。

准备这么多的棺材主要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墓不被发现,因为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得罪了非常多的人,在他死后,那些人有可能会破坏他的墓来报复他。

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盗墓贼非常的多,而包拯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官,所以在他死后盗墓贼可能会去盗他的墓,这样做也可以混淆视听,让别人不知道他真正会埋在哪。

而且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会建造好几个墓地,就是为了不让盗墓贼挖他们的墓,因为这些人墓里肯定会陪葬非常多值钱的宝贝,而包拯的墓里肯定也会陪葬非常多的东西。

但是在南宋被金军攻打的时候,包拯真正的墓就被破坏了,不仅仅包拯的墓被盗了,他夫人的墓也被毁坏了,后来又有人把包拯和他的夫人葬在哪了一起。

后来很多人都以为包拯的墓在河南,但是在考古学家考证过之后,发现那个墓是假的,真正墓是在安徽发现的,而且墓里还有包拯等六人的尸骨,这时包拯墓的地址才被真正的确定。

为何包拯墓至今保存完好?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是的,在大家的印象中,包拯是一个不畏权贵,断案如神、铁面无私之人。包青天的称号已经深入人心了。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如今的包拯墓已经被保存的十分完好,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是盗墓贼做了手脚!

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人。他是北京著名的政治家,包拯从小就是是一个勤于好学的孩子,他在28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不过呢,他又是一个大孝子,为了给父母养老,当时他并没有及时出任,而是等到给父母养老送终后,他才出任,包拯出任时已经36岁了。

包拯先后担任县令、监察御史、转运使、户部判官、三司使、龙图阁大学生等职务。包拯在老家庐州就任的时候,执法严明,不徇私舞弊、整个的铁面无私之人!并且从不躲避亲朋好友,包拯在任命开封府尹的时候,府衙的门从来没有关闭过,有冤情的人可以直接找包拯伸冤,故此因为包拯的存在,许多权贵也是十分的收敛,不敢做任何违反规矩之事!

大家都知道,包拯的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后人也尊称他为“包龙图、包青天”包拯是非常爱护老百姓的,为民做主、为民除害。所以,包拯深的老百姓的爱戴!

可以在公元1062年,包拯就去世了。享年63!他死后,老百姓都深表痛心,而且更加的崇拜包拯。

民间传言说包拯是文曲星转世。他的到来就是专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包拯死后,盗墓贼盛行,但是那些盗墓贼有感于包拯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并且深受老百姓爱戴,所以,在盗墓贼行业就流行了这样话:“包拯墓,不可盗取,如若盗之,必盗其冢”所以,包拯的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包公墓葬,史籍记载有两处:安徽合肥和河南巩县。二说均有可靠的史料依据,和地方上的实际墓冢。如今合肥的包拯墓葬经过考古发掘,已得到专家的确认,那么巩县宋陵中的那个墓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南宋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撰写的《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包公墓在安徽合肥市,“合肥,公之乡里也,中更兵火,子孙流离,故宅废为民居,独庙祀存焉。今去城十五里,所谓东原村者,公之墓也”。包公葬后的百余年间,经历了战火和荒顿的岁月,到庆元年间,地方官曾加以重修。另外,《大明一统志》、《合肥县志》和《包氏家谱》等文献,也都清楚记载,包公墓在安徽合肥。

然而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的《巩县志》明确记载,包拯墓位于县西宋陵之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朝的《河南府志》皆承旧说。到实地考察,包公墓坐落在河南巩县宋真宗永定陵和宋仁宗永昭陵之间,离真宗刘、杨二后陵只半公里,是一座高约五米的墓冢,封土扁圆,直径有十余米,墓前尚有望柱一坐,石虎两个,石羊一个,均为北宋风格。规模上看,确是座北宋高级官员的墓葬。如今墓前还立有清代石碑一通,高二米,正中楷书“宋丞相包孝肃墓”。冢大碑高,气象威严。

1973年,因合肥钢厂扩建的需要,对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历时四个月,发掘出包拯的一号墓,实为迁葬墓,墓中有一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架,据鉴定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与包公情况大致相符。出土的墓志石铭有三千多字,由当时的枢密副使吴奎撰写,确凿记述了包拯的生平,说他策论国事能高瞻远瞩,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加强市场管理,增益国库收入。以大义为重,不惧贪官豪强,敢于查办权贵。重视调查研究,执法如山,自身廉洁清白,不谋私利,颇得民众的尊敬和赞扬。称他“其声烈表暴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可知包拯生前已被人们尊称“包公”。

包公墓还有包拯长子包德与崔氏的夫妇合葬二号墓;长孙包永年的三号墓,他是崔氏的继子;包拯次子包绶夫妇合葬的四号墓。及南宋以来一直被人当作包公墓膜拜的五号墓,实为包拯妻室董氏之墓。南宋庆元五年(1199)重修时,把包拯之妻董氏的五号墓当作包公墓,供人长期祭奠,因此民间流传着“包拯墓是假的”之说法。最后,根据当地老人追忆的祖辈传言,在墓地的最北端,意外地发掘出包公原葬的六号墓,还存有石板和东西残墓壁,其中的陪葬木俑“十二时神”,是确定包拯墓的重要物证。墓地已在南宋初年被金兵所破坏,棺骨迁至一号墓重葬,原墓废为耕地。

此外还有一个疑冢,就是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较大的封土堆,高约四米,底径十米,布局均称,整个外形要大于包拯夫妇的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往下深挖,都是一色的生土,没有坑位,可知是个典型的“疑冢”。令人感兴趣的是:包公墓为什么要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总之,在一块墓地上,出现包拯的原葬墓、迁葬墓、以假乱真的五号墓及张冠李戴之疑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在相关墓址的考古发掘上也是罕见的,为什么包公墓要建得如此神秘呢?也不免有一些混乱。当然,包氏族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史学界补充和修正有关史实,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今合肥墓地从各方面考察,都已能够确认是包拯之墓。其大型石室墓的规格,似乎超出了《宋史·礼志》的有关规定,也足见墓主生前受到朝廷的特别恩宠。其出土的洋洋千言的墓志,也同样毫无疑问地诉说着此地包公墓的由来。尤其是包拯遗骨三十五块,专家鉴定已予以确认,并移葬于合肥新建的包公陵墓。至此,似乎千年的包公墓址之谜已经解开,包公墓应在安徽合肥市的东郊。

但是,巩县的包公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墓?它与合肥的包公墓是否有什么关系?尤其是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这一连串的疑问,还是难以回答。据说此墓已经被盗过,盗墓贼说墓中没有砖石、棺骨,也没有盗到什么东西,这可信吗?从最早明嘉靖三十四年修的《巩县志》记载来看,至少明代中叶巩县宋陵就已存在这个包公墓,到如今也至少经历了四五百年,但元、明两代的有关史籍对此均无说明。由于合肥包公墓园考古发掘中仍出现一些较为混乱的情况,所以至今还有学者坚持包公真正的墓地是陪葬宋皇陵的巩县包公墓。

如果说此墓确为宋代陪葬大臣所建,也有一些问题弄不清楚。巩县的包公墓离宋仁宗的永昭陵远,而离宋真宗的永定陵近,有的史书说是“陪葬真宗陵”。但是,包公的全部政治活动却都在宋仁宗时代,为什么要他陪葬宋真宗呢?这基本违反了中国帝陵中大臣陪葬的一般规则。于是有学者推测,包公墓中埋葬的,可能是另一位陪葬真宗的大臣,由于年月长久,原大臣的名字被遗忘了,就附会于包拯。也有学者指出,包拯死于开封,到最后定葬,中间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漫长时间,猜想可能当时要求陪葬帝陵而安放于巩县一段日子,最终仍迁葬合肥,但在巩县留下一个衣冠冢。人们出于对包拯的敬意,不忍心废弃,并进一步修缮,使之符合包公的身份,从而使包公出现两个墓,并让人真假难辨。

巩县包公墓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待考古的实地发掘,才能给我们一个确实的答案。

盗墓界有条规定,所有盗墓贼都必须遵守就是不盗包拯墓,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有一句话“汉墓十室九空”因为汉朝以后经历了乱世,而乱世又是盗墓的高发期。所以墓葬大多被盗掘。除了汉朝的墓葬之外,其余的墓葬也都是大多被盗。因为墓葬里面埋葬的宝物也就越多,所以说墓主人的名气越大也就代表着他的墓葬越容易被盗。但是在我国有个墓葬经历了千年却没有盗墓贼去盗这是为什么呢?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包拯,提起包拯我们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词汇就是“清官”因此包拯也就成为了清官的代言人,遇到一个好的当官的我们往往会说他是“包青天”由此可知包青天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那么盗墓贼为什么不盗取包拯的墓葬呢?

包拯墓并不是无人去盗,而是已经被官府盗过了,宋朝以后金兵侵入庐州,尤其是对他们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当他们在当地听到包拯的墓葬就在附近的时候,于是便直接便破坏了包拯墓。导致包拯墓葬已经别破坏了,所以盗墓贼都知道里面没有什么东西。

外包拯是一个清官,而作为清官肯定是穷啊。所以包拯的墓葬里面可能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既然里面没有什么钱为什么盗墓贼要去盗取,再加上包拯墓葬已经被金军破坏了。所以盗墓贼就不去破坏包拯墓,另外包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盗取包拯墓可能会激起民怨。

还有就是盗墓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一直在盗墓界流传,“包拯墓地,不可盗取,如果盗之,必盗其墓”也就是包拯的墓葬不能盗取,如果有人盗取的话,那么盗墓贼就去盗取他的墓葬。这也说明包拯在盗墓贼心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

盗墓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何包拯墓谁都不能碰,甚至要保护他?

因为包拯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官,那些盗墓贼他们虽说也是个贼,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他们还是懂得大是大非的,对于包拯这样难得一见的好官,他们是十分尊敬他的,所以他们的盗墓界就出现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保护包拯的墓,以此来报答他的惩恶扬善。再加上包拯一生廉洁他的陵墓里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包拯他在古代是一个出了名的清正廉洁的好官,在古代百姓形象地称他为包青天,而他死后更有人称他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这是因为他在当官的时候那些贪官恶霸是必死无疑的。包拯十分厌恶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还有那些地方的恶霸,对待这些人他绝不手软。大公无私,两袖清风这两个词形容他是非常贴切的。

他并不畏惧那些拥有权势的人,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得遵守当时的法律的,他连那些皇帝身边的亲信都不怕,都敢斩杀,更别说别人了。当然包拯也因为他的大公无私,秉公执法得罪不少地方权贵。但是在包拯活着的时候,那些人拿包拯没办法,毕竟他是十分有民众群众基础的一个人,他是十分受百姓拥戴的。那些权臣即使有权利也无法轻易动弹得了他。

所以在他死后有很多人想将他们的怨气撒在包拯的尸体上,因此他们对包拯的陵墓虎视眈眈。包拯他在出殡的那天用的是21口棺材,这起到了一种掩人耳目的作用,那些人并不清楚二十一个棺材中哪个里面有包拯,后来又加上盗墓贼对包拯陵墓的保护,所以直到现在包拯的陵墓还是完整无缺的,所以终究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标签: 墓葬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