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喜军,范仲淹最后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称臣?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59

范仲淹最后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称臣?

西夏不屈打虎英雄建国

李继迁

公元979年,宋太祖赵光义对契丹“高粱河大败”之后,对辽国恐惧,把黑手伸向了党项族藩王李继捧的夏、绥、银、宥、静五州,设了个鸿门宴,许以世袭之名,召李继捧全族入朝进京,然后扣做人质,强行消藩收复五州;

公元982年,出使吐蕃的党项贵族李继迁,获知全族被宋所关押,无一幸免,于是远逃至吐蕃回鹘交界处,在境外聚扰族人反宋,并接受契丹册封,由于李继迁自小就是打虎英雄,在党项诸部中威武极高,从此西掠吐番,北收回鹘,不仅光复了五州故地,还占领了灵州重镇,传到孙子李元昊的时,已造都城于怀远,并定名兴州。

公元1032年,李元昊正式继位,他进行了6年的反汉化运动,将全族的服饰,文字,军制,武器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西夏发型改革

李元昊首先废除唐、宋“赐”给党项王族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建元明道为“显道”,以避父讳,次年,自建元开运,又改广运。改元显道的这年(1032年)三月,李元昊向境内党项部族下达了“秃发令”。他率先自秃其发,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强令部族人民一律执行,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一时党项部民争相秃发。在服饰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官员则按等级职别规定服饰。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的衣服,以别贵贱。其次是在他继位之后即着手创制一种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字。他在戎马倥偬中,还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荣等整理演绎,编纂成12卷。有的史书记载称之为“蕃书”。

西夏文字

从李元昊能发明西夏文字,知道此人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他文贯藏汉,儒,释,道偕通,却天性特别残暴。

举例:1034年由于亲舅舅慕山喜反对他的野蛮改革,想篡权,被他发现,他直接把舅舅全家丢黄河里面浸猪笼,一个表妹已怀有李元昊亲骨肉,但他等不及孩子出世,就地赐死,这特么够残忍了吧,还没完,他还犯了一件古往今来正史中所有皇帝都不敢干的罪恶,毒杀亲妈-母后卫慕氏,成为历代皇帝排行榜的兽行第一,且是超级第一。

好了,西夏全族在其残酷的狼性改革之后,李元昊觉得时机成熟,于1038年正式称帝,国号西夏,再经过2年充分准备,于1040年开始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而且2年时间内,连续发起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

三川口首战北宋重甲骑兵团:

1040年,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元昊认为延州既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是出入之要冲,因此成为元昊的第一个目标。

攻取延州就必须先扫外围的堡垒--金明十八砦,,守将李士彬是名将李继周之后,号称铁壁相公,手下羌兵多达数万,与元昊部族为世仇,对大宋忠心耿耿;

李元昊使用连环离间计:

1、先派人到金明寨,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李士彬大怒斩使拒绝;

2、李元昊又让人把书信、锦袍、金带丢在金明城堡边上,信中说同李士彬相约叛宋,这些交到?延路指挥部范雍处,有人怀疑,但副都部署-夏随一言识破:"此夏人行间耳,士彬与羌世仇。若有私约,通赠遗,岂使众知耶"?

3、李元昊同时派出大批党项兵假投降,其中有一个叫贺真的军官还受到范雍接见,他表示西夏内乱,元昊已经打算归降了,范雍信以为真,降低了各路的防备;

按规制这批降卒应先送到后方分散受训,但指挥官范雍命令就地收编,李士彬也分到了不少降卒,于是编入本军,其中就有大批间谍,情报传来,李元昊马上突袭金明寨,内应趁机放火,战马也被做了手脚,士彬大败被擒。

金明砦一败,延州就暴露在西夏军的面前了,延州"夹河为两城,雉堞卑小,兵士登九州台瞰城中如画";本身防御力极为薄弱,城中只有几百个士兵,李元昊军势浩大,史载"夏人大寨在城北五十里五龙川口,其后队直接鱼家庄,庄去州二十里,较其众约十余万。"范雍和卢守勤于是谋划和西夏人议和,命令都监李康伯出城谈判,李康伯听到范雍要议和大怒,要范雍把自己斩了,绝不受命;范雍只好派人求援,保卫延州。

宋军闻讯,派遣各路人马原定在三川口集结后,前往救援,名将刘平,石元孙(石守信之孙),分别从庆州和土门,奉命前来,但发现其他各路人马还没到,只有?延路都监黄德和,以及巡检万俟政、郭遵准时到达,于是诸军先会合,总兵力宋史记载"步骑万余",其中刘平所辖3000重甲骑兵,最为精锐;

刘平道"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若平地,况国事乎!"于是整队前行,中午时分在离延州5里,三川口附近,遭遇李元昊大军,双方隔延水对峙,元昊派巨盾兵团渡河进攻,刘平令大将郭遵和王信带重甲骑兵,趁敌半渡而击,大破西夏巨盾兵团,歼灭西夏军数千人,由于西夏兵马众多,双方混战至黄昏,西夏军暂时退却;

宋军松懈,有些重甲骑兵也纷纷下马,脱掉重铠,去收缴西夏人留下的盾牌,盔甲,欲计战功;此时,李元昊轻骑兵从侧翼突进,宋军被分为前后两军,后军都监黄德和率部逃跑,于是阵脚大乱,刘平的重装骑兵,已成孤军,攻击力虽强,但被元昊大军团团围在山地,宋史记载"时平地雪数寸",因此无法突围,苦战3日,刘平,石元孙力尽被俘,3000北宋重甲骑兵全部被歼灭,西夏缴获良马重甲,解延州围而去;

李元昊

此战后黄德和为脱罪,反诬蔑刘平叛宋,导致其家眷都被株连,不过随着大将卢政逃回,案件出现转机,随着石元孙被西夏释放,皇帝派韩琦,范仲淹,庞籍,文彦博等人去了解实情,不久刘平终于平反,庞籍将黄德和腰斩,头颅挂在了延州城头;

此战双方人员伤亡相当,但当时甲胄造价昂贵,北宋损失刘平带领的三千精锐的重甲骑兵,因此算北宋大败;

-----

好水川铁鹞子一战成名

公元1041年2月,李元昊发现重甲骑兵战力非常重要,于是利用上次缴获的甲胄,倾全西夏之力,以千里良马,凶猛勇士武装了一只3000人的重甲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军团武器精良,重甲、刺斫不入,钩索绞联,虽死马上而不坠;为了更好的发挥这只部队的战力,李元昊亲率轻骑兵团做前锋,向渭州方向,长途奔袭六盘山,宋军此时换帅了,命夏竦为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统军迎击元昊的西夏军;

六盘山有马政,此处为宋朝最大的良马养殖场,直接关系到北宋前线骑兵战损的马匹补充;“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宋朝当然知道此地在国防上的重要性,所谓攻其必救,西夏估计宋军必然会来支援,后发的重骑兵军团已经埋伏到位,为了确定宋军的支援部队准确的方位,李元昊非常聪明,在各条道路上摆上封闭的泥盒,里面放满白鸽,无论用手轻拍,或者马蹄踏到,泥盒立碎,鸽子受惊起飞,而元昊的具装重甲骑兵,带有驯养的猎鹰,猎鹰在空中发现远处的鸽子,会前往捕捉,这就等于给重甲兵团朝宋军发出进攻的信号;

少数民族善用猎鹰

此时宋军指挥韩琦命令任福率3000轻骑兵,从怀远城出发,路遇小股西夏骑兵,任福趁势出击,西夏兵大败朝六盘山逃跑,宋军部队进行追击,本来第2日应于朱观、武英的部队集结的,结果任福轻敌,一路追到笼竿城北(今宁夏隆德);泥盒一碎,鸽子大飞,天上鹞子乱叫,四方埋伏的西夏重甲骑兵,分多路冲击宋军,轻骑兵团陷入重甲兵团的包围,任福战死,全军覆没;西夏军得胜后,发现宋朝朱观、武英部援军也到达无里之外,于是顺鹰鸽方向杀去,耿傅、武英、赵津、王?,訾?、,王庆、,李简、李禹亨、刘钧等宋朝大将全部战死,此战士兵战死的有6000多人,只有朱观带1000多人撤退成功;

此战历史资料:福力战,身被十余矢。有小校刘进者,劝福自免。福曰:“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乃人并兵攻观、英。战既合,王?自羊牧隆城引兵四千,阵于观军之西;渭州驻泊都监赵津将瓦亭骑兵二千继至。?屡出略阵,阵坚不可破,英重伤,不能视军。敌兵益至,官军遂大溃,英、津、?、傅皆死;内殿崇班訾?、西头供奉官王庆、侍禁李简、李禹亨、刘钧亦战没;军校死者数十人,士死者六千余人。唯观以兵千余保民垣,四响纵射,会暮,敌引去,与福战处相距五里,然其败不相闻也

铁鹞子

《宋史·兵志》四记载:西夏“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

李元昊的西夏军团之所以战力比上次大幅提升,全赖重甲骑兵和鸽鹰情报网的成功配合,从此铁鹞子重甲军团,一战成名,惊动天下!

------

麟府丰之战泼喜军攻城拔寨

4041年七月,李元昊觉得,西夏骑兵和步兵都足够强大了,但打城市攻坚战不行,于是组建了吧“泼喜军”——此为西夏的炮兵部队,数量不多,只有200人。“陟立旋风炮于骆驼鞍,纵石如拳”。恰好河东党项人乜罗声言河东兵弱,李元昊就带西夏军队进攻麟州;麟州建在山上,易守难攻,有叛徒对元昊说“麟州无井,如果围城,半月就都要渴死了”元昊就用大军围城,数日不解。有宋军献策曰“可取沟中淤泥,到高处用草积起,让夏军看见。”州将依计而行。元昊望见,以为城中有井,将叛徒斩首,解围转攻府州。府州城险且坚,四面为峭壁,夏军围攻四日,死伤1000余人,引兵退去。转向进攻丰州,这时候丰城并天险可守,李元昊的“泼喜军”突然出现,乱石齐轰,宋守将只想到要防御弓箭,没有预料到西夏居然也有这么多投石车,加上援军来不及赶到,于是沦陷,丰州被西夏占领。

泼喜军投石车

三战尽败之后,统帅“夏竦”从此坏了名声,北宋军队的指挥也进行了调防,重新布置了五路军区:

麟府路是张亢,泾源路是王沿、?延路是庞籍、环庆路是范仲淹、秦凤路是韩琦,

这5人都是知兵善用的文武良才,他们都意识到,这次要对付的西夏李元昊,兵种齐全,与以前大不相同,宋朝原先建的小城寨,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李元昊攻陷,宋军再多,也来不及救援;

范仲淹成为大家的偶像,因为他一直坚定不移的主张对原有小要寨进行扩建,直至为城,平时可容纳更多军民,战时利于坚壁清野的死守;

定川砦大败-范仲淹扭转战局

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李元昊听从西夏谋士张元的分析,认为宋军的精锐都分布在契丹和西夏漫长的边界上,而关中长安地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加上西夏对宋连续三战获胜,宋军士气己很低落,只要多派小股骑兵,四相滋扰,调动牵制各路宋军;他本人率主力专攻泾原一路,只要攻破渭州,便可突入关中。

李元昊此次又投入了一个新军种--“擒生军”——党项人历来就有掠夺汉人当奴隶的传统,三战连胜,李元昊此次专门设立了一支十万之众“擒生军”,其中党项羌人2万,吐蕃汉人杂胡3万,会各种方言,专门劝降和分化宋朝军队中的蕃胡士兵;

西夏军此次倾国而出,规模空前,共有10万人马,分两路来袭,一路出鼓阳城,一路出刘蹯堡,做出围攻固原之势,吸引宋军来救。

李元昊本人则带主力,直奔渭州而去,宋将王沿手里虽有7万多兵马,各分布于大小各寨,渭州城不过两万多人。只要赶在宋朝援军之前破城,西夏便可实现战略目标

听说固原被围,泾源路是王沿派副使葛怀敏,沿途调集了各城寨的1万5000多兵力,分四路挺进支援;葛怀敏,与西夏军在固原城北面定川寨遭遇;

葛怀敏命曹英部在定川寨城墙外的东北角扎营列阵,他自率中军主力在寨的东门外列阵,两军隔壕对阵。

他派刘贺率领从瓦亭寨带来的五千蕃兵去抢占寨西的水源。不想这支蕃兵部队,一遇西夏兵马,竟然一触即溃,哗变投敌了,宋史上写的含含糊糊,说是怪龙卷风,实际上刘贺是遇到了西夏“擒生军”,5000个蕃兵就阵前倒戈,主帅听不懂蕃语,所以只有刘贺等少数人逃回定川寨,由于水源被西夏兵切断,此地不宜久驻,约定黎明,所有部队都一起开拔;

当夜葛怀敏带主力部队9000多人守在寨子外面,寨子里面留了不到1000人;

半夜“擒生军”又来,结果外面的9000人全部投降了;葛怀敏带着军官几十个人想突围,结果全部都给西夏兵砍死了;

倒是寨子里面的人虚惊一场,因为西夏兵没有围攻寨子,抓完俘虏就撤走了;

回头一清点,将军几手集体阵亡,《宋史·王沿传》精确记载,损失了16个军官,9400兵和600匹战马;

西夏李元昊大喜,一口气能吃掉泾源路的这么多宋军,非常开心,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于是李元昊率精锐主力很快攻克了栏马、平泉两座城寨,直达渭州城下;但这下元昊傻眼了,因为此时范仲淹建议加强的多重城防起到关键作用,渭州城池坚固,四面还搭盖了八角楼,投石炮打过去的石头,全部都跳弹了,更别说用弓箭射击了;

宋军守将王沿,闻定川大败,坚壁死守,拒渭州而不出战,此时李元昊的主力方位也彻底暴露,其他各路宋将,均派援军来救渭州;

最远的麟府路是张亢,他一向是逢西夏必胜,所以就直接进攻西夏腹地,虽然没消灭什么军队(军队都给元昊带出来了),顺便也抢了很多牛羊马匹;

范仲淹这路,直接把最精锐的6000人拉到潘原,欲截断李元昊的退路;

本来不属于边防武装的原州知州景泰,听说西夏欲侵关中,也率了当地勇士5000人到潘原会合,路上遭遇小股的西夏骑兵,都被景泰一一歼灭了,当然可以肯定干掉的不多,历史根本没记载具体人数,但终归也算局部获胜吧;

西夏李元昊的10大军面对已经加强的渭州城防却无可奈何,他象征性的攻城三天,把四围抢掠一番后就快速撤退了,定川之战到此结束;

这一仗彻底暴露了李元昊欲有进据长安的野心,其战略意图被北宋发现后,自然从此加强了关中驻军,元昊逐鹿中原梦碎,加上连年交战,边贸关闭,族人抱怨,这时候李元昊终于发现范仲淹虽然是一个文官,但在他主持的积极防御战略下,西夏再也无法占到什么便宜了,而且这个对手,先天下之忧,不贪财不怕死,几乎没有什么弱点;

李元昊放弃帝号

张麻子结论:

毕竟以一隅难敌中央,元昊为避免连续作战,经济崩溃,于是主动请求与北宋和谈;

到公元1044年,契丹辽国又与西夏,在河曲地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于是李元昊放弃称帝,向北宋称臣!集中精力准备河曲之战!

宋朝时西夏国真的有由汉人组成的外国人部队吗

应该是李清的泼喜军,李清也算西夏名将了,可惜被梁太后个贱人害死了~!

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第四章中提到:

当河西广大地区为西夏占有后,元昊对西夏军队也花费不少精力进行整治和重新编制。首先,他以黄河为标界,在西夏国内把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宋朝也有类似厢军设置,如同今天的“军区”),由此,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其次,元昊开发了并固定了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铁鹞子又称“铁林”,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此种部队配以最良的战马,最精的盔甲,总人数三千人,分为十队;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此种部队为西夏“元创”,人数极多,有十万之众;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5000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充任;泼喜军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人数最少,才200人。此外,最富于心机、最缺德的元昊军制,是他特意挑选被俘汉人组成“撞令郎”军,日后,蒙古人、日本人都采用过此法,以这些“伪军”为先头部队,让他们冲在本族主力军队前面充当炮灰,最大限度减少西夏党项兵士的伤亡。总而言之,元昊立国之初,西夏总军力已达50万人,这还不包括打大仗时从各部落征民为兵的人数。可以讲,元昊当国时,西夏全民皆兵。

御林军之类的军队名称

古代中国有名的军队:

战国有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齐技击是指齐国军队的单兵格斗技能很强,但是遇上团队意识很强的魏武卒方阵就打不过,而魏武卒又打不过不要命的秦锐士)。

西汉有羽林军(取国之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其前身是建章宫卫队)、孤儿军(由对匈奴作战中阵亡将士的遗孤组成)。

东汉有虎贲军(即原来的期门卫)。

三国时有董卓的飞熊军、西凉铁骑,吕布手下高顺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虎骑为突骑兵,装备骑矛大刀,豹骑为游骑兵,主要装备弓箭),刘备的白耳兵等。

南北朝时有东晋的北府兵(由逃亡南方的北方汉人组成,战乱年代能逃跑成功生存下来的人都是精锐勇士),陈庆之的白袍军等。

隋朝有骁果卫。

唐朝有玄甲军(玄即黑色,身着黑甲的军队,是李世民的亲兵部队)。

五代十国时最有名的当属乞活军,顾名思义,这是一支在乱世中求生存的难民组成的军队,为了活命作战很勇敢,其他的还有李克用的黑鸦军(也是身穿黑甲如大群乌鸦一样压过来,因此得名),杨行密的黑云都(这个都是编制单位,相当于今天的营、团)。

北宋时当属上四军名气最大:捧日军(原后唐捧日都)、天武军(原控鹤军)、龙卫军(原龙捷军)、虎卫军(原虎捷军),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没有之一),下克上、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情况年年都有,皇帝、军头换了一个又一个,官员和军队编制、名称都不用换……

所以北宋的军队番号能追溯到上百年前,可谓是历史悠久…

另外辽国有汉人组成的怨军,契丹、奚人精锐组成的远探拦子马(远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辽军大部队还在南京,这只斥候军队就已经在上海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夏平夏部的铁鹞子(党项人)、横山番的步跋子(吐番人)、泼喜军(汉人)。

至于南宋,最有名的当属岳飞、韩世忠手下的背嵬军(嵬为大山,背嵬意为力大、勇敢之士),踏白军(侦察兵)等。

金国方面则有铁浮屠(东亚历史上重/突骑兵之最)、拐子马。

明朝实行卫所兵制(就是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所以早中期并没有有名的军队番号,后期则有神机营(世界第一支纯火枪部队)、戚家军、关宁铁骑、李成梁的八千义儿军。

清朝是统一的八旗军制,军中精锐是红、白摆牙喇,即红甲兵、白甲兵,为军队中的什夫长、百夫长,可惜好景不长,入关二十年即腐化堕落了。

御林军,字面意思是皇家园林的禁卫部队,也叫禁卫军,西方一般叫近卫军,其实都是皇帝或者国王的侍卫部队,中国古代帝王的侍卫部队一般不只一支(防止任何一只叛乱),所以御林军只是侍卫部队的统称,如唐朝有左右羽林卫、左右千牛卫,宋朝有班直,明朝有神机营和锦衣卫亲军等。

范仲淹最后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称臣?

冷兵器时代 中国很早就有骑射这样一兵种 像战国的胡服骑射 为何欧洲和阿拉伯就没有骑兵射箭这一兵种

其实欧洲不是没有弓骑兵,拜占庭就有。此外英国、匈牙利等地也都有职业的弓骑兵,而且是作为骑士参与正面作战的。甚至于在拜占庭,骑射是考验将领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但问题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弓骑兵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不亚于培养一名正规骑士。由于西欧人很少面对游牧民族,所以对于骑射的需求不高,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很少有职业化的弓骑兵,通常是由骑士兼职或者寻找雇佣兵来组成骑射手部队。

至于阿拉伯,他们一直都不是很重视骑兵(在大扩张时期之后,分散在各地的穆斯林军队在构成上会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在骑射盛行的地区,当地穆斯林军队会有成建制的弓骑兵),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些地方主要是骑骆驼的,而骆驼不适合骑射(在这里需要注意泼喜军这个例外,他们是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骑射部队,但泼喜军使用的武器是小型投石机,需要固定阵地发射。也就是说弓骑兵相当于突击炮,而泼喜军则更接近自行火炮)。这也就导致阿拉伯人很少有成建制的骑射手。但在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军制模仿拜占庭,那时他们有很多弓骑兵部队。

所以说这些地区不是没有弓骑兵,只是存在感不高而已

投石机在古代中国有哪些应用

古代中国投石机用的很多

著名的比如西夏泼喜军 ,就是投石机部队

在元代有汉族人当万户吗?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后才有的,整部中国历史还是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西夏有泼喜军,后金有汉军旗。

而元朝,则有汉军万户,把在地方上有大影响力的地主豪强封为万户,让他们统领一个地区的汉人乃至出兵为元朝作战。这些人在地方上就是诸侯,而且万户是可以世袭的,所以这些人被称为世侯。具体可以百度世侯

宋朝时西夏国真的有由汉人组成的外国人部队吗?

应该是李清的泼喜军,李清也算西夏名将了,可惜被梁太后个贱人害死了~!

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第四章中提到:

当河西广大地区为西夏占有后,元昊对西夏军队也花费不少精力进行整治和重新编制。首先,他以黄河为标界,在西夏国内把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宋朝也有类似厢军设置,如同今天的“军区”),由此,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其次,元昊开发了并固定了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铁鹞子又称“铁林”,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此种部队配以最良的战马,最精的盔甲,总人数三千人,分为十队;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此种部队为西夏“元创”,人数极多,有十万之众;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5000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充任;泼喜军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人数最少,才200人。此外,最富于心机、最缺德的元昊军制,是他特意挑选被俘汉人组成“撞令郎”军,日后,蒙古人、日本人都采用过此法,以这些“伪军”为先头部队,让他们冲在本族主力军队前面充当炮灰,最大限度减少西夏党项兵士的伤亡。总而言之,元昊立国之初,西夏总军力已达50万人,这还不包括打大仗时从各部落征民为兵的人数。可以讲,元昊当国时,西夏全民皆兵。

标签: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