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草莽崛起名解,求解释,详解!!!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20

求解释,详解!!!

不是小说里的,是小楼原创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倾尽天下》作者:finale楼

长平十五年十二月,白炎生于东齐,亡父,有母为犯妇。
十六年五月,天下大旱,饿殍遍野。六月,卫明帝祭天。八月,南疆人巫晟携师妹巫婴布衣自荐于朝,夜起九龙塔于帝宫,引青龙布雨,润泽天下。明帝以其有大神通,封国师。是夜,明帝容穆第四子熙降生。九月,明帝立太子熙,赦天下。
大赦之日,白炎母吴氏出狱。十二月,病卒。
……
三十六年六月,明帝崩。太子继位,改元崇宁。即卫敬帝。太子妃萧玉为皇后。
太史顾家山告老还乡。顾长宁、苏静、谢卿入太史院。
……
崇宁元年十月,朱砂入宫,封美人。二年三月,封昭仪。九月,有孕,封昭妃。十二月,小产。敬帝以谋害皇裔之罪废后。是夜,后自缢于冷宫。
三年元月,朱砂封贵妃。
……
四年五月,天阑太守谢怀瑾长女婉以殿前武试第一请任天阑守将。七月,左相慕文远次子清和初识白炎。
朱砂自晋贵妃之位,恩宠无双,权势一时无两。有朝臣弹劾者,多去官罪死。敬帝沉湎声色,不理政事。朝堂怨声日甚。民间多称奸妃。
……
七年四月,慕清和再遇白炎,述己志。六月,北岭以重赋民变,白炎借势起兵。慕清和留书离家,投白炎麾下。父兄与之绝。
七月,白炎以慕清和为将,兵发北岭,攻北方第一城天阑,是为崇宁之乱。天阑守将谢婉苦战无援,不降而死,为炎军副将褚七礼枭首三日。天阑谢氏一门十三口殉城。
九月,炎军攻城掠地,日近帝都。敬帝时不早朝。十一月,右相褚九龄府中搜出与弟褚七礼往来信件。褚九龄被指通敌。褚氏满门抄斩。
八年元月,炎军临帝都天岁。国师巫晟以一人之力阻其于帝都外三日,其后不知所踪。天岁城陷。贵妃朱砂堕城殉国。白炎鸩敬帝容熙。二月,白炎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即周元帝。
城陷之日,苏静不知所踪,谢卿自焚于室,顾长宁降。墨离隐,人以为殁。
……
永初元年四月,慕清和以将印换取慕氏平安百年之帝王承诺,远走海外。顾氏一门返京,顾长宁复职修史。
五月,礼官议卫帝谥号曰荒,元帝异之,曰敬。
……
十年十一月,墨离入宫献上前朝贵妃画像一幅后离去。十二月,元帝崩。诸王作乱。史称永初之乱。
十一年九月,秦王白彻起兵平叛。十二月,胜六王联军于天阑之野。
永初十二年元月,白彻登基,改元太业。即周武帝。二月,武帝与摇光皇后楚落大婚,赦天下。遂祭宗庙,尊白炎为元皇帝。

零一、【江山此夜】
他独自等在塔上已经很久。久到每日相对的画卷都已有些泛黄。
直到那个人出现。
那个人施施然走向他,每个步子都轻盈得像舞蹈。他抬眼,看清了月光下她的眼睛。
那一刻夜空疯狂落雪,塔下的花忽然盛开得像回忆,帝宫之外,有钟声远远响起。
隔着十年光阴,浩雪江山,他轻轻拥住她单薄的肩膀,像抱拥他一生的梦想。
“你回来了。”

零二、【春风一顾】
公子墨离者,天岁人也。长平二十七年,以天岁春日行游图闻于帝都,而年才十二。三十二年,笔力日盛而画作日稀,偶有作,皆藏王公显贵,人称春风画卷。
……崇宁八年,城陷,公子没,春风画卷绝世。太业二年,天岁琳琅轩于遣出宫人处收画卷一幅,鉴为公子真迹,遂说城守献之于武帝。画中女子眉间朱砂一点,颜色犹胜摇光皇后,帝见而叹之,曰:春风复来,故人安在?以帝好之,王公一时争寻画卷。
——《天岁城志·墨离传》

春风画卷三百里榴火
看痴风光怎么去着墨
你林间过 鸦鬓簪花一朵
回眸语脉脉

转头十年眼见王城破
朱砂一点终美到零落
鲜血去筹措
不过留下几句执着

千里奔赴一笑而过
不管不顾世人说
几杯青罗拂能醉我
上宫楼独卧

眼底辉光掌中烛火
九龙塔高影寂寞
一缕故人思不叫破
天地此夜雪婆娑

案上残红雨打风吹落
一坛愿酒又十年蹉跎
日月如梭 人海里任漂泊
小舟看烟波

夜深梦深念昔日因果
命签一支批下因缘错
提笔还斟酌
满壁画像一室沉默

你的名字谁的王座
稗官野史还猜度
前尘里旧事早淹没
风在青苹末

系发挽袖铺纸研墨
画得那年林间过
七重纱幕后你眼波
风流只向一人说

我也曾林间过
二十年 换一眼花开落

零三、【千秋莫负】
……崇宁间,太史院有苏谢顾三人为敬帝所重。苏静者,出身青川寒门,幼孤;谢卿者,天阑太守谢怀瑾长子也;顾长宁者,前太史顾家山独子也。三人同入太史院,即为良友。
崇宁八年元月,城陷。苏静不知所踪,谢卿自焚于室,顾长宁降。
永初元年三月,宁复任修史,多秉笔直书,屡犯上忌。尽元帝一朝,宁三囚三复,至武帝即位,犹为太史院之首,人以为奇。曰:几代史官,未有及顾太史者也。
——《天岁城志·顾长宁传》

日月无颜色 这一笔不诉史册
锦绣若成灰 会点染山河
千年尘封后 是否还记得
这画卷 曾以火与血勾勒
抛生与死守不住好辰光一刻
满目仓皇 四面悲歌

看高台成废墟 听凄鸣一瞬间
说陨落唱凯旋 拼真实的碎片
走过市井遗泉 捕风里只语片言
荒冢中无名白骨 是谁家青春笑颜
岁月依旧一双洞悉的眼 看炊烟远了硝烟
任凭世人发愿千万 不置一言

十里皆缟素 这一场不忌歌哭
冬雪与春风 谁把谁辜负
最恨留不住 故人已故
遗忘前 写下最终与最初
一字一句清晰那些模糊面目
他曾悲欢 她曾喜怒

看高台成废墟 听凄鸣一瞬间
说陨落唱凯旋 拼真实的碎片
走过市井遗泉 捕风里只语片言
荒冢中无名白骨 是谁家青春笑颜
岁月依旧一双洞悉的眼 看炊烟远了硝烟
任凭世人发愿千万 不置一言

零四、【山河永慕】

慕清和者,左相慕文远次子,兵部侍郎慕清平之弟也。其母早逝,父有贤名,兄有将才,唯和自幼顽劣。崇宁四年五月,天阑太守谢怀瑾长女婉以殿前武试第一请任天阑守将,和见之,心有所悟。七月,于天岁城郊遇白炎,一见倾盖。越三年,敬帝宠贵妃,割剥无度,朝野怨声载道。七年四月,和再遇白炎,述己志。六月,北岭民变,白炎借势起兵。和留书离家,投白炎麾下。父兄与之绝。
七年七月,白炎以和为将,兵发北岭,攻北方第一城天阑,是为崇宁之乱。八年元月,炎军临帝都天岁。国师巫晟以一人之力阻其于帝都外三日,后不知所踪。贵妃朱砂堕城殉国。白炎鸩敬帝容熙。城陷之日,京中王公多死伤,唯慕氏为和力护不失。八年二月,白炎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
……和幼与右相褚九龄幺女褚素心有婚约。崇宁七年十一月,褚九龄被指通敌,褚氏满门抄斩,褚素心亦在其列。……
永初元年四月,和以将印换取慕氏平安百年之帝王承诺,自此远走海外。太业后,犹有人言其踪迹,曰:战船结队,只身海上。
——《卫史·慕清和列传》

是涅槃那瞬的颜色 谁举旗比烈火炽热
抬眼间已换了山河
为你唱三百夜情歌 尘与土飞扬成过客
远望时有没有不舍

崇宁七年春 天正惊蛰
白虎随形黑鸦在侧 暗月之下逆旅者
北斗星知道 前路曲折
万人阵前一杯说奈何 还得乡有几个

苍龙负图山巍峨 九十九曲水清澈
问着荣耀背后 荆棘血路 值得不值得
乱世慷慨我行歌 千万人中有相和
所有人间烟火 悲欢离合 日月星辰会记得

是指间渐冷的誓约 谁紧握比生命殷切
不放开到星火熄灭
为你守十二夜圆缺 青烟里隔了阴阳界
剩那年初见时一瞥

长夜终将尽 黎明似铁
来也凛冽去也孤绝 动如参商不须别
永安钟清正 空响长街
昔日少年依旧思无邪 一回望一拜谢

苍龙负图山千叠 九十九曲水不歇
正是朝阳万里 燃点城阙 远大这时节
一片柳叶吹成雪 舟中温柔海上月
记得人间最好 一笑照夜 梦里失约歌里借

零五、【风起天阑】

……崇宁七年七月,白炎军攻城,是为乱始。守将谢婉率众苦战,不得援。七月廿六,城破,婉力竭被擒,不肯降,为炎军枭首。八年春,炎夺帝都天岁,鸩敬帝,清朝堂,废宫室。二月即位,定国号周,改元永初。即周元帝。
永初十年冬,元帝崩,朝野翻覆,诸王皆谋自立。时有乱军夜袭,见婉披发执枪于城上,肝胆俱裂,乃退。十一年,新帝彻平乱登基,改元太业。
太业后,城中始有谣歌传唱。歌曰:安危何所系,天阑谢将军。太业三年,城东设谢婉衣冠祠,香火终年不绝。
——《天阑城志·谢婉传》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 城破时天边正残月
那一眼你笑如昙花 转眼凋谢
血色的风把旗撕裂 城头的灯终于熄灭
看不到你头颅高悬 眼神轻蔑

焚成灰的蝴蝶 断了根的枝叶
挣脱眼眶前冻结的悲切
鲜血流过长街 耳畔杀伐不歇
守护的城阙大雨中呜咽

多年后史书页 还把这夜撰写
青石长阶 染尽生离死别
耳闻的像终结 眼见的都毁灭
温柔的最决绝 坠落的曾摇曳

恍然间已诀别 正褪色的长夜
破晓之前 洗去所有罪孽
有人喊你名字 直到声嘶力竭
若魂魄能知觉 黄泉下不忘却

不记得阴晴或圆缺 我看过花开和花谢
渐渐地回忆起喜悦 与恨有别
王城的姓氏都改写 我还在这里守着夜
等什么从灰烬里面 破茧成蝶

是命运在轮回 熟悉得像幻觉
火烧破天空星辰都倾泻
马蹄踏碎落叶 四方边角不绝
血滚落尘土像那瞬艳烈

太遥远的岁月 看不清的眉睫
回忆尽头 风声依旧凛冽
埋下的骨和血 早沉没在黑夜
逝去的已冰冷 飘零的未了结

记得城中日月 蝉鸣后又初雪
屋檐细雨 停在初见季节
用最平淡话语 藏住旧日誓约
春风绿过柳叶 你曾笑得无邪

逆风穿越荒野 来不及去告别
破晓之前 忘记所有胆怯
从此用我双眼 替你看这世界
云万里山千叠 天尽头城不夜

依稀是旧时节 城门上下弦月
白色身影 夜色如水清冽
借我一刻光阴 把你看得真切
身后花开成雪 月光里不凋谢

零六、【九龙永镇】

巫晟者,南疆人也,发白异众,貌若珠玉,着银面具,未知其年几何。
长平十六年,天下大旱。晟携师妹巫婴布衣自荐于朝,夜起九龙塔于帝宫,引青龙布雨,润泽天下。明帝以其有大神通,封国师。国师者,晟乃有卫以来第一人也。
——《卫史·国师列传》

零七、【长歌送魂】

……晟为国师二十八年,权势一时无两,又以法术通神,无人敢犯。因其风华无双,容貌不改,长得女子爱慕,而二十八年不见伴侣,但有婴常随左右。
崇宁八年元月,白炎军攻帝都天岁。以有人通敌故,城内补给尽毁,守军无以为继。正当危急,晟以天人之姿现世,穷一人之力,阻炎军于帝都外三日,活人无数。后天岁城陷,晟与婴自此不知所踪。
永初后,市井犹有歌者,歌曰:大慈悲者,国师白发。
——《卫史·国师列传》

黑色的夜 它催开红的花
幽幽冥火 这归路远到天涯
铜铃几声 跟着我别害怕
从北到南由东向西去归家

荒野的风 它吹开尘和沙
念一个咒 听身后无声回答
黑袍之下 蜿蜒符上朱砂
断发作笔心头刺血来描画

曾有多少春风画卷 留住盛世花
记得年年今日 烟火满京华
千人万人千里万里 送我指间沙
二十八年梦里 水月与镜花

九龙永镇 火和血筑成塔
高台月下 送魂歌唱到沙哑
你的眼睛 面具下不说话
只是为我铭心刻骨照年华

人间曾见一顾摧城 再顾摧万甲
不见日月凌空 青丝尽白发
河山摇落阴阳两错 咫尺已天涯
九重宫阙倾颓 星坠那一刹

你留下的那些故事 都还在传说
最后有谁看透 轮回中因果
我不回头直到足迹 被时间湮没
走过千山万水 为一个承诺

零八、【海棠酒满】

崇宁七年六月廿九,北岭民变,白炎军夺城。守将燕子名战死,城主解钰领残兵降。
北岭守军多征自本县。七月,解钰使人带死城者衣冠归,与县主陈青。七月十四,青始集百姓之力,造陵于烟华海畔。县中青壮皆战死北岭,余民多孤儿寡母,而劳作不息。
太业四年四月初五,造物终成,是为烟华海八百衣冠冢。
——《烟华县志·衣冠冢志》

平静的日子都相像 城门锁不住我目光
日落时地老天荒 传说美得像梦一样
流连忘返海棠酒香 二十一碗满了家乡
但没有哪一碗酒 能够照见我的姑娘

她一如既往 还等在远方
衣裳单薄眉目清冽 占尽了月光

一生太短 每一次日落都远望
月缺又满 烟华海该翻起波浪
羌管悠悠 几千里绵延着惆怅
别梳妆
乘青鸟 来入梦 我的姑娘

黄沙茫茫埋了胡杨 朔风里谁两鬓苍苍
所有曾许过的愿 最后都凋零成荒凉
残破战旗伫立守望 城志跌落最后一章
只剩手中这碗酒 能不能照见她模样

她一如既往 还等在远方
衣裳单薄眉目清冽 占尽了月光

战鼓擂破 大旗倒血浸透长枪
铁甲刺穿 遥远的海棠酒流淌
饮下遗忘 我终于走对了方向
夜茫茫
桥那头 谁掌灯 把我照亮

莫忘呀姑娘
七月十四接他衣冠还乡

零九、【陌上花早】

……赵钦去四年,无音讯,偶有同行人归,皆言其殁。徐蕙见赵氏二老无依,以与钦幼有婚约故,不肯他嫁,遂自拒官媒,手持灵位,嫁入赵家,以新妇礼侍二老。县人皆称其贤。又十四年,瘟疫过境,县中时有人亡。蕙力护二老不失,终尽瘁而死。
又二年,钦归乡,见父母尚在,而贤妻已殁,唯抚灵恸哭。时维太业三年,乡亲助钦立贤女碑于县南,以志蕙。
——《青川县志·贤女传》

迢迢陌上花 年年颜色好
不见春来迟 但见花开早
庭树知故事 殷殷记今朝
星辰如此夜 风露间立中宵

风起时 烟波渺地阔天高
却用余生梦 记故里曲调

长路多萧萧 因缘如芥草
若得一人老 暮暮朝朝好
乱世中浮萍 聚散随浪潮
一生能几回共看 月色轻悄

恰风华正好 唱年少歌谣
舟上白衣摇 摇落一江笑
星光酿一杯 愿天荒地老
明年今日谁会在这里 思远道

西京春不到 平陵雨潇潇
广汀莲子熟 北岭雪如烧
出云谁家女 人面比花娇
青川少年郎 江楼上醉吹箫

风住时 还乡人白了鬓角
再遇当年酒 旧味寻不到

一去二十春 霜雪老客袍
荒途失故梦 归路迷尘嚣
见三五孩童 唱儿时歌谣
欢声里垂泪只为 别曲绝调

半生来潦倒 剩一念未了
庭树尚青青 故人今安好
溯一路流光 觅音容杳杳
长满青苔的墓碑刻着 岁月如潮

一拾、【倾尽天下】
周帝白炎死在称帝十载后的一个雪夜。
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帝不喜奢华,逼宫夺位后便废弃了前朝敬帝所建的华美宫室,而每夜宿在帝宫内的九龙塔,死时亦盘膝在塔顶石室几案前的蒲团上,正对着壁上一幅画像。倘有历过前朝的宫女在,定会认出,那画上颜色无双的女子,正是前朝敬帝所封的最后一位贵妃。
原来在倾国的十年之后,白炎终究追随那人而去。他身后并未留下只言片语。于是所有关于周朝开国皇帝的谜团,都与那悬于九重宝塔之上、隐在七重纱幕背后的画像,一并被掩埋进厚重的史书里。

刀戟声共丝竹沙哑
谁带你看城外厮杀
七重纱衣 血溅了白纱
兵临城下六军不发
谁知再见已是 生死无话
当时缠过红线千匝
一念之差为人作嫁
那道伤疤 谁的旧伤疤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
踏碎这一场 盛世烟花

血染江山的画
怎敌你眉间 一点朱砂
覆了天下也罢
始终不过 一场繁华
碧血染就桃花
只想再见 你泪如雨下
听刀剑喑哑
高楼奄奄一息 倾塌

是说一生命犯桃花
谁为你算的那一卦
最是无瑕 风流不假
画楼西畔反弹琵琶
暖风处处 谁心猿意马
色授魂与颠倒容华
兀自不肯相对照蜡
说爱折花 不爱青梅竹马
到头来算的那一卦
终是为你 覆了天下

明月照亮天涯
最后谁又 得到了蒹葭
江山嘶鸣战马
怀抱中那 寂静的喧哗
风过天地肃杀
容华谢后 君临天下
登上九重宝塔
看一夜 流星飒沓

回到那一刹那
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
枯藤长出枝桠
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
梦中楼上月下
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
拂去衣上雪花
并肩看 天地浩大

拾一、【天岁天岁】

天岁者,等天之岁也。永安长宁,不见七苦,少年白发,如是帝都。
——《天岁城志》

多年以后 天岁城还惆怅
高城墙 旧模样
日光明亮 长宁街空旷
永安钟 正敲响

城门之下白马少年唱过的诗行
梦里到过的远方
星光里面一盏河灯点燃的愿望
最初交错的时光

是谁说出誓言又用余生一再重复
万里征尘埋了青丝白骨
春会再来花会再开锦簇来时长路
人山人海你为谁恸哭
莫忘了谢幕

多年以后 天岁城还忧伤
高城墙 旧模样
夜色微凉 长宁街空旷
永安钟 又敲响

时光苍茫呼啸而过这一路匆忙
紧握着彼此手掌
总会有人相忘老去在无名村庄
安详了夜露晨光

是谁斩断时间停止画面宣读胜负
相知同途到头终归陌路
春又再来花又再开寂寞去时脚步
温柔如初你为谁守护
莫忘了谢幕

【完】

“空有一副好皮囊,原来腹中草莽”指的是哪一历史人

指的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一人物。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司马迁的资料

(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水浒传》读书笔记怎么写

一碗浊酒,英雄志酬——读《水浒传》有感
吾读水浒,觉其若一坛温热陈年浊酒,回味悠远绵长,则分与天下布衣之士。一碗浊酒,一腔热血,皆为英雄集结,替天行道以志酬。
一碗浊酒,英雄酣饮。
古曰:“时事造英雄。”在统治腐朽的北宋末年,正谓官逼民反,一百零八英雄好汉聚义于梁山,歃血盟誓,浊酒下肚,开怀畅饮,饮尽,酣畅淋漓。始,此日一百零八将酣饮这碗聚义之酒,其所见证大忠大义,皆成兄弟,乃以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作众志也。吾感之,而曰:“酣饮不知醉,忠良之英雄,天下兄弟同一志者,替天行道也。”
一碗浊酒,英雄志酬。
古时男子平生志酬,即入室做官为政。戎马半生,梁山伯一百零八将终择招安。然吾起初,并未觉得招安善也。初读觉实属不妥,明知小人有奸,却同朝为官,莫不怕有一日现无故变数?于是二读,吾且谕矣,或许比生死更重要是英名志酬且罢。三读终明其意,豁然开朗,招安,意味着梁山泊不再背负“草莽土匪”名号,而是归顺朝廷,真正作为大将为国所用,更加名正言顺以酬替天行道之志。何为英雄志?乃强国卫民,福祉于民,而成于民。何为英雄志酬?乃不为名利仕途,不为俸禄和功成,以平定有扰家国之事、保卫社稷为志酬。平定方腊班师回朝,梁山泊之志早已酬。终,那日宋江李逵二人共饮这碗御酒,其举国之忠义,乃了却此生,保国安民之志已酬也。吾感之,动容惋惜之际曰:“英雄之志酬,庆而饮浊酒,意在回味过去共经历之患难,从容不畏生死,只为兄弟忠良之情谊。
一碗浊酒,英雄沉暮。
“哥哥,外边的天地怎么红了?”
“兄弟,日头落了。”
日落,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自聚义堂改忠义厅,一百零八将各归其位,天罡星已归天界,地煞星还应入地中。
吾读水浒,觉其若一坛温热陈年浊酒,回味悠远绵长,后天下布衣之士饮尽之。
一碗浊酒,一腔热血,聚得一百零八将,散尽天罡地煞星,虽然替天行道志已酬,吾仍感英雄情谊,乃挥墨写下此余之感,以作敬意。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稚嫩的国家”,成为“超级大国”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ABD项都与“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不符。

红楼梦前5回中名句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江月
  嘲贾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赏析】: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赏析】:
  这段赞文见于宝、黛初次会面时。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
  宁府上房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赏析】:
  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赶紧走出。《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面。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宝玉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是最讨厌这一套的。他不愿读所谓“治理”之书,无志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遇到这类说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云曾劝他“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他当时就拿下脸来赶她走,并讥刺她:“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见第三十二回)宝钗用同类话劝他,他也立即给她以难堪。贾政教训他时,他也同样反感,只是不敢流露而已。
  春梦歌
  警幻仙姑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赏析】:
  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赏析】:
  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
  这一首说的是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趒趒,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词首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点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将遭到的不幸,霁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这就点出了一个“ 晴 ”字。而旧时以“光风霁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作者对晴雯人品的赞赏。彩云是有纹彩的云霞,两云呈彩叫雯,点出一个“雯”字,而且寓有纯净美好的意思。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她将遭到不幸。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褔,谁知公子无缘。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而大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玉)、宝卿(宝钗)得同终始”一句提供的线索,我们还可猜测宝玉和宝钗在穷困落魄后,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命运在捉弄人,所以才有后两句的感叹。
  首句“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封建的道德观念,要求妇女“温柔和厚”,袭人就是这种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第二句是“空云似桂如兰”。这里“似桂如兰”是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的桂花、兰草。“空云”,也就是徒然 说,是对桂和兰的否定。宋代陆游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诗句。袭人姓花,原名蕊珠,宝玉就根据陆游的诗把她改名为花袭人。这里的桂兰也寓花袭人的名字。
  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袭人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公子”,宝玉无缘分。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狗矢(屎)” (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

标签: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