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颙琰是谁的儿子,爱新觉罗·颙琰的儿子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360

爱新觉罗·颙琰的儿子

皇长子穆郡王——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幼殇。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进封惇亲王,道光十八年卒,谥曰恪。享年四十三岁;   皇四子端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出生于嘉庆十年(1805),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封瑞亲王,年十四。道光三年,命在内廷行走。道光八年七月,薨,谥曰怀。享年二十四岁;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2),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宣宗道光帝即位,封惠郡王,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道光十九年,进亲王。同治三年十二月,薨,同治帝亲临奠,赐银五千治丧,谥曰端,称惠端亲王。享年五十一岁。

为什么爱新觉罗·永琰又叫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后改“永”作“颙”。清朝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

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

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扩展资料: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颙琰的家族成员

1、父母

父亲: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2、后妃

皇后: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贵妃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

恕妃,完颜氏。

华妃,侯佳氏。

庄妃,王佳氏。

信妃,刘佳氏。

简嫔,关佳氏。

逊嫔,沈佳氏。

淳嫔,董佳氏。

恩嫔,乌雅氏。

安嫔,苏完瓜尔佳氏。

荣嫔,梁氏,道光继位,尊为皇考荣嫔。

贵人

玉贵人。

芸贵人。

李贵人。

3、子女

皇子

皇长子穆郡王。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

公主

皇长女(1780.4.11—1783.11.1)。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

皇六女(1789.6.12—1790)。

皇七女(1793.6.26—1795)。

皇八女(1805.2.8一1805.11)。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嘉庆皇帝是古装影视剧红人,在以下电视剧中出现:

《满清十三皇朝Ⅱ》 、《宰相刘罗锅》、 《皇宫宝贝》、《九岁县太爷》、《龙凤奇缘》、 《梦断紫禁城》、《草民县令》、《乾隆王朝》、《金枝欲孽》、《嘉庆皇帝》、《褡裢王爷》、《我的野蛮奶奶》;

《少年嘉庆》、《嘉庆君游台湾》、《天地民心》、《大内低手》、《张保仔》 。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颙琰改名揭秘

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后改“永”作“颙”。清朝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

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歴”)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

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乾隆之后是嘉庆帝继承了皇位,即爱新觉罗永琰,他是乾隆的第几个儿子?

嘉庆皇帝-颙琰

皇十五子颙琰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历”字,则改作“暦”字。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乾隆所有的儿子都带用“永”字,为何将十五阿哥的名字改为爱新觉罗·颙琰?

因为清朝有避讳的家法,比如雍正皇帝的名字为爱新觉罗胤禛,在他登基之后,他所有的兄弟都将第一个字改为了允,嘉庆皇帝登基为了避免让兄弟改名,就自己改名

乾隆是谁的第几个儿子,他的儿子当皇帝又是谁?排第几?

乾隆是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的第四子,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扩展资料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为什么爱新觉罗永琰又叫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皇帝是叫

爱新觉罗·永琰是嘉庆皇帝登基前的名字,因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就把将永琰改名为颙琰,这样只改了永琰的名字,他的兄弟们就都不用改名字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

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扩展资料:

嘉庆在位期间发生的历史大事:

1、除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并削夺了和珅的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初九日,革除和珅、福长安的职务,下刑部大狱。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十一日,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

2、川楚白莲教乱

川楚白莲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为川楚教乱、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

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湖北枝江、宜都白莲教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率众先起,长乐、长阳等地教徒纷纷响应。三月,姚之富等奉齐林妻王聪儿为总教师,在襄阳黄龙呆起义。

清廷急令湖广总督毕沅、湖北巡抚惠龄、西安将军恒瑞等率兵镇压,击溃多支乱军。

面对清军围剿,王聪儿、姚之富乱军避开平原,专走山区,于次年(1797年)初由豫经陕入川东,与四川教匪会合。

嘉庆三年(1798年)春,王聪儿、姚之富跳崖死,余部在张汉潮等率领下,与四川的教匪联合。

嘉庆四年(1799年),清廷以勒保为经略大臣,明亮、额勒登保为参赞大臣,节制川、陕、楚、豫、甘五省官军进击,并晓谕州县办团练,坚壁清野,攻抚并施。

使教匪处境艰难,张汉潮等相继牺牲。嘉庆五年(1800年),清廷任勒保为四川总督,集主力于川西阻截教匪军。经数次激战,教匪退入南山和巴山老林。

至嘉庆九年(1804年)九月,教匪残部被清军陆续击破,教乱被平定。

3、天理教之乱

天理教之乱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暴动。天理教武装暴动虽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

但因以“杀害官兵,以应劫数”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号来作动员,群众基础不广泛,不牢固,缺乏斗争准备,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

加以交战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失败在所难免。此次暴动以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层劳动群众,竟敢冒险“直犯禁阙”,试图夺权,确如嘉庆帝在《遇变罪己诏》中所说,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楚白莲教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理教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