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三位帝王晚年谁最狠?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385

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三个人所面对的政治局面不同,在晚年时所针对的对象也不同,杀一批人的目的却是基本相同的,稳固江山社稷。


我觉着这三个人都说不上多么狠毒来啊!都是根据当时的政局做出的正当反应而已!


汉武帝杀刘据、钩也夫人?

一、汉武帝的心理阴影。


汉武帝即位之后,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希望大展宏图,因为小事差点被自己的祖母窦太后废了。汉武帝的祖母窦氏一族逐渐掌握了很多朝廷中的大权,威胁到了君主的地位和权威,虽然没有吕后那样让吕氏后人封王,但也让汉武帝够害怕的了。


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当时在中央政府中最大的政治威胁来自于外戚,他们依靠皇帝的庇护,能够迅速壮大,进而威胁君主的地位。


二、杀戾太子刘据。


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和就只卫青在北征匈奴之时立了大功,最终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为妻子。看似稳固的政治同盟,汉武帝却越发警惕起来。


卫青在征讨匈奴之后,他和他的部下都没有受到封赏,反而霍去病及其部下封赏颇多。为何?汉武帝这是要控制卫青这个外戚的成长,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怕威胁汉朝的国祚,政治上的事情,将来的发展是很容易预料到的。


戾太子刘据在危及自己的地位之时,奋起组织百姓与宰相刘屈氂率领的军队作战,双方打了五天,死伤数万人。刘据兵败之后被迫自杀。


试想一下,如果刘据胜利了,汉武帝的地位如何处理?


汉武帝的目的就是快刀斩乱麻,首先稳固自己的权力,然后抽丝剥茧处理以后的事情,这是正常的帝王权术,这一做法经常被后世帝王学习。譬如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之时,就是先处理涉


事的太子胤礽及其其他几个王子,稳定局势,事后再做详细处理。


况且汉武帝的太子举兵对抗,死了几万人 。


三、杀钩也夫人。


汉武帝末年,刘弗陵被推上太子之位,鉴于自己的王子们和母亲经常互相勾连,互为援助的情况,往往在帝王死后,外戚会上位掌权。


汉武帝知道刘弗陵年幼,必然让其母亲钩也夫人上位,其家族也会迅速壮大,除掉钩也夫人,外戚的增长势头会受到遏制,外戚已经失去了核心权力人物。


因此,汉武帝的恨是总结前几代帝王的经验教训做出的政治决定,没有什么恨不恨的。他的这一做法,后世帝王们也有很多学习的,毕竟面临的同时一样的政治背景。譬如北魏,就有儿子立为帝王,母亲身死的惯例。


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在嫡长子李承乾很小的时候就封他为太子。李世民晚年之时,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有立魏王李泰的想法,这事也是李世民惹起的事端,毕竟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承乾的东宫内,李世民曾经让京城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驻东宫,辅佐他。李承乾感觉到危机之后,正好大将侯君集的女婿在自己手下,于是太子李承乾、侯君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女婿杜荷(杜如晦的儿子)勾结谋反,不小心事情败露了。


除了李承乾之外,其他参与谋反的主要人物都被诛杀,而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这事李世民是有很大责任的 !(侯君集剧照,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


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从地位最卑贱的农民开始,最后成长为帝王,自然有其成功之道。他诛杀了不少的功臣,其中难免有一些无辜的人,不过他喜欢斩草除根形式的政治操作,明白一个道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也是朱元璋从战争年代学来的,非常行之有效。


有人说,朱元璋是滥杀,我看未必。试看一下明朝后期的政治格局,仁慈的结果就是朝廷上朋党林立,各自为政,大厦将倾,各自寻找出路,真正为大明出力的人是非常少的。


其实朱元璋最担心的是朝廷之上的朋党,其次则是掌握军权的实力派人物。


一、明初四大案剑指何人?


朱元璋是个非常有魄力的政治人物,他痛恨贪污腐败,对朋党、掌握军权的人物非常注意,盯得非常紧。


1、空印案。


明朝初年,各地的省、地、县各级单位要汇报收入,户部要进行核实后才可以。各地官员为了图方便,加盖了一些空的官府印章用纸,一旦出现纰漏,可以省去麻烦,重新填写。


这事本来是元朝的旧有制度,朱元璋知道此事之后大怒,因为空白的政府印章纸为作弊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他要纠正过去的习惯,一切按照明朝的规定来。


各地官员的主管政府印章的官员大都被处死,副职被杖刑100下,流放。这个政府的空白印章纸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滥用了,确实应该制止。


这一案件,明朝全国死了应该几百官员!这个案件也基本翻不了案。


2、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典型的朋党案件,官员们聚集在胡惟庸的羽翼之下,朋比为奸,形成了著名的淮西政治大集团。如果朱元璋不予以处理,估计胡惟庸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或者去世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呐?保守估计,后来的大明朝有可能换了,不是“朱”家的天下了!


让任何一位君主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谁不担惊受怕?有鉴于此,朱元璋废了宰相和中书省的设置。


朱元璋采取的方式是斩草除根,可以连坐,绝对不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对胡惟庸案的谋反细节,在史书上有争议,不过朱元璋防微杜渐,不能放任。(胡惟庸剧照)


此案长达10年,牵连被杀的人有30000余人,有不少无辜之人。


3、郭恒案。


1385年,户部侍郎郭恒等官员和各省的官员勾结,倒卖国家的官粮,共计倒卖国家粮食2400多万石,约合28.8亿斤粮食。朱元璋杀了很多涉案人员,六部的左右侍郎也统统被处斩了。


为了杜绝做账本时作弊,户部的上的数字进行了改革,原来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成: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样就不能在账本之上随意改动了,杜绝贪污改账本的隐患。这事翻不了案的!


4、蓝玉案。


蓝玉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太子朱标则是常遇春的女婿,关系比较特殊。


蓝玉借助姻亲和自己的战功,在朱元璋末期成为统领军队的主要大将,蓝玉犯了几个大错:


第一,北征元朝归来,长城喜峰口城门的官吏没有打开城门迎接,这是惯例。没想到蓝玉命令手下攻破了大门,直接闯入。俘获元朝的妃子之后,蓝玉还和这个妃子有染。


第二,蓝玉的干儿子有几百个,搞个人小集团,这一小集团还经常侵占农田,飞扬跋扈。


第三,蓝玉自认为功高盖世,要求封赏到最高级别的官职,没有得到后,在私下里大放厥词。


第四、有人告发蓝玉谋反。这事没有确凿的证据,有争议。


此时,朱元璋病重,太子朱标也去世了,建文帝还小,面对飞扬跋扈的蓝玉处理是一个棘手问题。他手中握有重兵,党羽非常之多,朱元璋去世之后的局面恐怕难以控制了。


朱元璋毕竟老谋深算,在蓝玉谋反模棱两可之时发动了对蓝玉的打击。蓝玉案牵连了15000人被处死。(朱元璋和蓝玉剧照,蓝玉的军权太大,党羽太多,不能留下,会遗祸大明的)


三者之中谁最狠?

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三个人面对不同的政治局面都是大开杀戒,说不上谁更狠,都是政治决定。


朱元璋喜欢斩草除根,纵容处理案件的官员牵连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案件的扩大化是一种政治手段,只针对官员及其家属,将威胁王朝君主权威和王朝安定的不利因素全部铲除干净,以利于明朝的长治久安,不然明朝的享国时间不可能这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