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借兵,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复明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828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复明

当时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北京城被李自成破了,吴三桂变成孤军,投降李自成或大清都是可能的。

小说和野史都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说他是因为陈圆圆。不知是否确有其事,但我想即使这事是真的,以吴三桂一代枭雄的性格,应该也不是他降清的全部原因,顶多是一个借口罢了。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

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而且应该说明,一开始吴山桂并不见得真的有降清意图,他首先是于清军结盟借兵的意图,事实上,多尔衮收到吴三桂书信后,立刻复书,再次以清朝一贯对吴三桂的招降态度表示:“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吴三桂在回信中仍未对是否“来归”有任何明确表示,只是模糊表示,若得民心与财土,“何事不成”。

  史料佐证,明亡后数年内,虽然也有亲历甲申之变的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斥责吴三桂“西不能讨贼,东不能守关,有何功言?”但《谀闻续笔》曾记载吴三桂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显示出他复明的确存在真诚性。

而此后他在讨清的檄文中指责多尔衮“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对此不敢正面回答,更显示吴三桂当年与清朝的盟约并非子虚乌有。然而在山海关之战击败李自成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令吴三桂以下各将领和吴军全部剃发,这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彻底投降清朝。身为明将多年不接受清朝招降的吴三桂,于是迅速完成了从降李到反李,从借兵到降清的复杂过程。

明明是吴三桂放清朝大军入的关,最后为什么打着反清复明的名号造反?

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是最大的战略错误。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当时在西北方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农民起义军一路攻城拔寨,而在关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不断地袭扰大明边界。而当时的朝廷也是内斗不断。导致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对于这种局面无计可施,最后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其实崇祯的死并不意味着大明的灭亡。因为当时的中国南方还是效忠于大明的。

而吴三桂本来是准备投降李自成起义军,但是因为李自成部件霸占了她的爱妾陈圆圆和拷打他的父亲致死,李自成于是引清兵入关,联合清兵剿灭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而满清入关之后则鸠占鹊巢。成为中原的主人。而吴三桂则带领军队对南明的皇室成员赶尽杀绝。他还一度追到缅甸,俘虏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并且亲自用弓弦勒死了他。

吴三桂因为在满清建国过程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满清封他为平西王,拥有中国南方的军事和民事自治权,后来满清经过三代皇帝的治理,国运蒸蒸日桑,此时的吴三桂成为实际上的军事割据,威胁着大清的稳定,于是当时朝廷里边提出了撤三番。这个事情违背了之前许诺吴三桂的利益,属于卸磨杀驴的行为。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息,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并且自立为帝。吴三桂的军队,封锁长江江面,企图跟满清划江而治。但是最后吴三桂的军队还是被满清消灭。吴三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料。

吴三桂为什么要让清军进入北京?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吴三桂的叁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吴三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圣旨不可违,于是他带兵走向北京城。李自成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崇祯自杀,国都易主。这个时候,吴三桂该向谁效忠呢?吴三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三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三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叁三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吴三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据说吴三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却令吴三桂失望了。在回京路上,吴三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吴三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三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三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三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连吴三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三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如果从事实上分析,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陈圆圆被吴三桂买去,已经到了宁远,宁远现在称兴城,在锦州南边。当李自成进北京时候,陈圆圆已经不在北京,在宁远。但是吴三桂的父母和家里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人)还在北京。难道吴三桂不为父母生命着想,不为全家生命着想?难道吴三桂不为千秋名节着想?当了投敌汉奸,仅仅为着一个妓女,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何况古时讲对父母之孝,比今天高得多。今天我们把满族看成兄弟民族,但是明朝时不是这么看,以汉族为代表的明政权,和以满族为代表的清政权,这有一个民族对立啊!那个时候不讲兄弟民族,是势不两立的民族。难道吴三桂以一个汉族人,为一个妓女被刘宗敏霸去了,竟然不顾其父母,不顾其三十口亲人被杀害,也不管千秋名节,落一个汉奸之名,你们想他肯不肯,到底肯不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封建时代,你要把他的妻子夺走,这认为是奇耻大辱。你要把他的姨太太、妾夺走了,这不算个事情,甚至可以送人。你看中了可以送给你,所以有“爱妾可以换马”的说法。看中了一匹骏马,非常好,没有钱买,好,把姨太太换一换。如果吴三桂要是真的知道刘宗敏把他的陈圆圆夺去,这个阔公子出身、二十几岁就当了总兵官、挥金如土的人,他就会想,算了,把陈圆圆给他刘宗敏。反过来说,真要是吴三桂为此叛变,那好,刘宗敏和李自成就抬举他,以重礼把陈圆圆给他送回去,这个问题好办。为什么产生这个战争,原因很多也很深。政治原因、阶级原因、军事原因……科学的历史家,应该从这些原因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放过了这个历史的本质,把这么大一个生死斗争归结到一个姨太太身上,这个道理站不住,何况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

  话说回来,当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这个人死要面子,他的个性,他的悲剧性格促使他只要有人一反对,他就决定不逃走了。按照中国春秋以来的话,叫“国君死事社稷”。就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国王为他的社稷而死,这是正统的。不逃走,守城的军队靠什么呢?光靠北京的部队?北京的部队腐化了,不能作战。只有吴三桂的精兵可以,这就决定调吴三桂的军队。调走吴三桂的军队,关外的城池就要放弃,不放弃怎么办,有人唱高调,说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此城不可放弃,放弃了后人要骂的。崇祯又动摇了。是的,我既是英明皇帝,如果在我手里放弃了东北的一份土地,这可不行。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才决定调吴三桂。地方放弃了,要把老百姓都带到关里去。吴三桂一出发,后边就带着几十万老百姓,据说是五十万老百姓。可能数字没有这么多,一天走几十里,如果老百姓不带这么多,轻身前进,吴三桂以骑兵为主,几天就可以到北京。吴三桂如果到了北京,李自成进攻北京决不能成功,可是吴三桂带了几十万老百姓背井离乡,一天走几十里路,把时间耽误了。当李自成到居庸关的时候,吴三桂到了山海关,就差这点远,李自成进攻北京,北京不能守,三天就进了北京。而吴三桂本人走到玉田县,也是差这么一点远。非常严重,前进不能,北京已经被人占了,后退没有办法退。山海关以外,被清军侵占了。带着老百姓他自己还有五万多精兵,给养从那里来?有皇帝在,给养的供应都有办法,皇帝没有了,怎么办?所以吴三桂这时进退都失去了抉择。成了这个形势,要他投降李自成,他不肯。为什么不肯?首先得解决问题。吴三桂的父亲是总兵官,吴三桂年轻轻的做总兵官,总兵官是方面大将,一品官,武一品,吴三桂的舅舅有几个总兵官,他的亲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他的亲戚、朋友、舅舅在东北形成了一武力集团。吴三桂的家叫武将世家,代代武将。他父亲是总兵官,老了,他当总兵官。这种世家,与李自成这个“流寇”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有人说吴三桂本来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了,不投降了,确实是不研究当时的阶级情况、阶级斗争的情况。他代代是明朝大将,已经两代,总兵官下边还有副将、副总兵、游击将军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形成武装集团,是明朝皇帝的集团,当然不肯投降,他没有写过一封信给大顺皇帝说他要投降,大顺皇帝派人去,他应付一下。为什么?他想摸摸底,因为他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兵源、财源没有来源。这时候有个政治投机的好题目:如果他能把太子弄到手,拥护太子登基,号召天下人拥护他,他就是复兴明朝的一个最大功臣,当时要求把太子弄到手,这个时候不是因为他要求清兵,清兵才来。

  这一头暂且放下,来谈第三头,谈清朝兵。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第二代皇帝叫皇太极,是顺治皇帝的父亲,即清太宗。他们都是满族,特别是皇太极这个人,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作为今天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皇太极是个英雄,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原来满族,北到黑龙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一个小城的国家,完全是部落的社会。通过皇太极把满州统一起来,又通过他把蒙古大部分统一起来。他把北方乱七八糟的部落,统一成一个整体,归到中国版图,所以说皇太极贡献很大。满族原是游牧部落,由游牧部落演变到了奴隶社会,逐步进入封建社会,皇太极作用非常大。当然也有不可取的,他占领了朝鲜,所以他后来跟明朝作战,许多粮食是朝鲜来的,有的船只是朝鲜的船只。皇太极崇祯十六年八九月间突然死了,没有遗嘱,引起了内部争权的斗争。多尔衮这时28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人劝多尔衮当皇帝。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弟弟,他不干,他把那一派想夺取皇帝的人来个很大打击,杀了几个人,就拥护顺治当皇帝,当时顺治是个6岁的孩子,拥护他当皇帝,有三个人成为辅政王,他是辅政王之一,但这个人非常有手腕,也有兵力。八旗,他兄弟三人占了两旗,皇太极留下一旗,在兵力上他占绝对优势,就拥护这6岁的孩子继承皇位,结果他很快由辅政王变成摄政王。这个名一变可不得了,他可以真正代表皇帝。他的地位是步步高升,进了北京后,他是叔父摄政王,摄政王前头加两个字,叔父摄政王,实际上这个头街等于皇父摄政王。相传顺治的母亲皇太后,嫁给多尔衮,皇太后下嫁,到底嫁了没有,说法不同。多尔衮这个人很有办法,李自成进攻北京,他得到情报,就马上动员武装,进长城,兵已出动,这支大军是把满州和蒙古的部队抽调了三分之二,投入这次战斗,要夺取北京。他的部队走了几天后,原来不从山海关走,因为山海关是吴三桂占领,他进不来,他要从山海关以西,现在怀化一带找一个长城口子进来。屡次满州进军都是从这一带,从这个长城口子进来威胁北京,走了几天还是按这个方向走。忽然接到吴三桂一封信,要求清军派两个将领支援他,就是向他借兵。吴三桂当时是借兵,不是投降。信中写道:李自成进入北京,逼死了皇帝和皇后,我现在力量不够,难以恢复北京,请你派兵来帮助我,将来把李自成赶跑了,恢复大明江山,我们在土地、钱财方面给予报答。这是吴三桂的幻想,首先他想把明朝的江山恢复以后,把关外的土地给一点,然后每年给一部分钱,像南宋对待金朝一样。这是吴三桂想的,不让清兵进山海关,划定区域从什么地方进长城。

  他没有想到多尔衮有多么厉害。一接到吴三桂这封信,马上决定进攻山海关。为什么多尔衮有这么大本领?首先提出这个计谋的大臣是汉族人。有一个原来住在沈阳的人,姓范,很有本领,另外冯中寿,这些人帮助多尔衮分析当时的局面,说吴三桂进退两难,趁此机会夺取北京,可是吴三桂这么个态度不行,要使吴三桂投降。我们来帮助汉人报欺君之仇,剿灭流贼,吴三桂不算什么,这就命令部队改变路线,直攻山海关,大炮放在后面,骑兵前进,直奔山海关。

  这时候李自成的部队也逼近了山海关,吴三桂一看这个局面,不再借兵,只好接受多尔衮的条件,欢迎多尔衮进山海关。如果我是吴三桂的参谋长,我有个打法,如果山海关守不住,往南退兵,退到天津或更南一点,可以代表明朝,号召汉族,号召各地千万人来恢复北京,不投降清朝,保持独立性,就会变成对峙的局面。好,再往下一步说,李自成由于吴三桂不投降,就不忙举行登基大典。日期一次一次推下去,后来他觉得这个事情非解决不可,越耽误久越不合适,这才决定带兵往山海关去。当时就有人阻止,首先是军师宋献策,劝他千万不要去,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陛下去,对陛下不利;吴三桂来,对吴三桂不利。”不让他出北京。这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吴三桂那么坚决,因为他是明朝的将领,不要忽略封建的忠君名义非常重要。李自成进北京以后,策略方面犯了错误,战略方面也犯了错误。策略方面,就是把明朝官吏、贵族抓了很多拷打要钱。这个作法很不好。你进了首都,首先要让首都安定下来,至于将来如何处置这些人,慢慢来,你一进北京马上就搞得人人自危,包括北京周围的许多地方,人人害怕,这不像得天下,自古以来没有这个搞法。

  你看汉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首先是安定局面,唐朝进入长安也是缓和矛盾,缓和斗争。朱元璋进入南京的时候,也是缓和斗争,把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来作客,而李自成一进北京就抓人,拷打要钱,有的打死。这不像建天下的模样。这时候许多人对他害怕,吴三桂当然害怕,你现在想我投降,我投降以后,你不也这样么?

  李自成的部队大部分是陕西人,陕西人居功自傲,认为老子打天下,你们是后来投降,这个已经表现在对唐通部队的态度上。吴三桂当然听说了。这是政策方面的错误。战略上严重错误,许多书上说李自成进北京20万人马,这是吹牛,古人用兵虚虚实实,吹牛时候多,虚张声势。进北京多少人马,6万人马,为什么不多带?两个原因,一是没把清兵的力量估计进去,没有想到清兵要进来。今后与他争夺江山的,不再是明朝部队而是清朝部队,这点没有估计到。

  第二点,李自成的部队本来不多,相传有百万人马,那是吹牛,没有,大概几十万人马,地方这么大,南到湖南边界,湖北的大部分,河南全省,陕西,现在西安以西到兰州,宁夏、青海一部分。到处分散兵力,还派兵到山东去,所以兵力分散。另外一个是经济条件。部队的数量多少和装备的水平,依靠的是经济基础,可是李自成占领的地方,从来没有巩固地方恢复生产,到处还破坏生产,遍地饥民,就没有更多的钱养更多的兵,把部队装备好。到北京六、七万人,其中一部分是路上投降的。这么多人马跟吴三桂差不多,吴三桂大约精兵5万人,因为吴三桂当时不晓得李自成的兵力,一直认为他20万人马,所以吴三桂害怕了,又没有后方,山海关是个古城,吴三桂因为战略地理很不利,只好向清朝借兵。可是李自成带6万人马往山海关,战略上非常不利。

  如果李自成真的带20万人马进北京,在山海关打败仗以后,不会马上退出北京。北京可以守,不说守北京城,如果守城郊的三个战略据点,能守几个月,这个结果会大不相同。你很快丢掉京城,全国人民一看,唉!你果然没有天子之份。你完了。所以不叛变的地方也叛变了。因为北京是个政治城市,问题严重了,不应该丢掉北京这个政治首都。如果有20万人马,丢不掉,你可以继续守下去,因为你后方可以陆续派兵增援,只有6万人马,他就留下1万人马,不是精锐部队,让李过守北京。我们说1万人马守北京这么大一个大城,人是很少。李自成带领不足6万人马到山海关,所以宋献策坚决劝他不要去,他坚决要去,为什么要去,他是不得已,马上退出北京,会一垮到底,不如孤掷一注,拼上了。但他作了两手准备,他去时把崇祯太子带上,祟祯三个男孩子,太子老大16岁,永王、定王都小,只有十来岁,三个都带上。还有俘虏的晋王、秦王都带上。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带上,好留下谈判讲条件的后路。万不得已,你要谈,跟你谈,缓和军事上的对立。我都没有加害,优待你父亲。并没有杀害,都带去,这说明李自成准备了两手,能不打就不打。

  为什么宋献策反对他去呢?因为后边没有后继部队,不应孤军深入,中国人叫悬军深入,悬在空中。他的后方在陕西,北京周围没有同伙的部队。刘芳亮的部队在保定,还要镇守河北省南部许多地方,就这一股部队,到山海关,如果打败仗,回都回不来,没有后方,叫悬军深入,战略上非常不利。可是明知道战略不利,又非去不行。他如果现在退出北京,不得了,政治上失利,那就带领这五六万人马往山海关去,到山海关去作战,第一天不分胜负。吴三桂战斗力很强,就在山海关西边,一个石河滩上作战。打了一天,多尔衮的人马来到,实际上李自成对多尔衮的人马行动消息不灵、情报不灵。打了一天的晚上,黄昏时候,多尔衮到了石滩外几里路的地方,驻兵韦泉城,这时,吴三桂带着一批人到韦泉城见多尔衮。多尔衮很生气,以吴三桂为投降的明将来对待,要他剃头,梳辫子,改装满州服饰。士兵剃头来不及,明天作战时,背上缠块牌子,表示是吴三桂的人。

  当天夜里,清朝的军队就进入了山海关。大概有两万骑兵,大队还在后边。第二天继续作战,李自成还不晓得清军要参战,而且进入了山海关,清军这时就隐蔽在战场后边的树林里,李自成不晓得,这一天战争非常激烈,吴三桂拿出全力,李自成也拿出全力。打了半天,忽然起了阵怪风,飞沙走石,大风刮了一阵刚停下来,清军大喊三声,然后骑兵冲下,这时李自成才发现清军的出现,就下命令撤退,他先走,整个指挥这场战争的是刘宗敏,可能混战期间,命令很难传到各个部队。大顺军到北京是有腐败现象,但是战斗力还是很强。因为这个命令不能传达到各个部队,所以变成各自为战,死伤严重,几乎全军覆没,五六万人就这样殉死战场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07.html?fr=qrl3

吴三桂投降真是为了陈圆圆吗?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带兵入卫首都。三月吴三桂率师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北京城已被农民军攻破,崇祯帝自缢殉国,他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清朝都看上了吴三桂,李自成派元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吴三桂。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裂土封侯。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山海关守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说李自成在京城向前明官员追赃,吴三桂的家产也被查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遭到严刑拷打,已经奄奄一息。更为可恨的是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斩掉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态度的变化,引起李自成的一阵警觉,决定亲征吴三桂。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的开往山海关。吴三桂闻讯大惊,自忖自己在这种缺粮断草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抵抗李自成的军队。无奈之下,吴三桂想到了曾经数次招降自己的清朝,此时,正有十几万八旗劲旅陈兵关外,虎视眈眈,寻机入关。但是,吴三桂从小便在同满清作战的环境中长大,自己也同清军血战百余次。要投降自己的死敌,吴三桂也着实拉不下面子。为了自保,他被迫派使者到清营中试探。最后,他提出向满清借兵。条件是给予满清财帛,而且还割地给清朝。这时清朝对明朝这边发生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他们也正想藉此机会,攻入中原,夺取天下。多尔衮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清军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这时吴三桂正在同大顺军血战,两军在一片石地区与激战了一整天,再打下去吴三桂的军队已经很难再支持下去。吴三桂再次派使者到清营,催清军加入战斗。但是,此时的多尔衮遍了条件,不再满足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二是坚持要剃发以降,才肯出兵。吴三桂别无选择,只好剃发投降了清朝。

求采纳

吴三桂救驾来迟导致明朝灭亡,是他军事能力有问题还是他本来就不太想救驾?

这是我根据另一位大哥写的,摘录了一些,他分析得非常好!楼主看了什么问题也没了!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吴三桂的军事能力以及其政治能力都非常强,他看到了明朝必亡的局势,知道自己不投降便只有等死的份。而崇祯在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又要他来救驾。皇命不可违。吴三桂确实出发了,不过他还带了几十万的百姓一起走。为什么呢?因为吴三桂一走,关外的地方就都要放弃了,地方带不走,至少老百姓要带走。老百姓一带行军就慢了,当李自成到居庸关的时候,吴三桂到了山海关,就差这点远,李自成进攻北京,北京不能守,三天就进了北京。而吴三桂本人走到玉田县,也是差这么一点远。

到底是他不想救所以故意慢行,还是不敢违背君命而带着百姓慢步行军呢?这有很多种猜测。不过先看下局势。吴三桂确实走了,向北京走。这一走关外的地就都是满清的了。而到了北京城呢,又有李自成的大军。以吴三桂手下的几万兵马是打不过李自成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明朝一亡,吴三桂的粮草也没有了。走快了战死,不走了饿死。所以吴三桂这时进退都失去了抉择。成了这个形势,要他投降李自成,他不肯。为什么不肯?首先得解决问题。吴三桂的父亲是总兵官,吴三桂年轻轻的做总兵官,总兵官是方面大将,一品官,武一品,吴三桂的舅舅有几个总兵官,他的亲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他的亲戚、朋友、舅舅在东北形成了一武力集团。吴三桂的家叫武将世家,代代武将。他父亲是总兵官,老了,他当总兵官。这种世家,与李自成这个“流寇”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有人说吴三桂本来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了,不投降了,确实是不研究当时的阶级情况、阶级斗争的情况。他代代是明朝大将,已经两代,总兵官下边还有副将、副总兵、游击将军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形成武装集团,是明朝皇帝的集团,当然不肯投降,他没有写过一封信给大顺皇帝说他要投降,大顺皇帝派人去,他应付一下。为什么?他想摸摸底,因为他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兵源、财源没有来源。他想知道大顺招降之意诚不诚。结果自己的爱人陈园园被抢走了。吴三桂就火了,你连我的家眷都不给我好好保护,还想让我降你?!再加上自己的许多亲戚也降了满清,吴三桂这才打开山海关。吴三桂当时是借兵,不是投降。信中写道:李自成进入北京,逼死了皇帝和皇后,我现在力量不够,难以恢复北京,请你派兵来帮助我,将来把李自成赶跑了,恢复大明江山,我们在土地、钱财方面给予报答。这是吴三桂的幻想,首先他想把明朝的江山恢复以后,把关外的土地给一点,然后每年给一部分钱,像南宋对待金朝一样。这是吴三桂想的,不让清兵进山海关,划定区域从什么地方进长城。 但是这个想法太理想了,满清好不容易得到了机会夺天下,岂能让你苟延残喘,伺机报复?

似乎有点跑题,但其实都很重要。因为明朝当时在吴三桂的眼里已经什么也不是了,还谈什么救不救?救了没好处,不救也不吃亏,干吗救你?所以,随后答案是:

吴三桂不想救明。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07.html?si=1

吴三桂真的是这么坏么?

  穷奢极欲吴三桂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吴三桂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关键时刻,这位明朝边防大将迅速倒向满清一边,联合清军追杀李自成农民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直至李自成败死。接着,又率兵剿灭南明势力。封藩云贵后,吴三桂恃宠骄横,贪婪的私欲迅速膨胀,扩编军队,搜括土地,独揽事权,结党营私,俨然是云贵地区的土皇帝。最终与清廷反目成仇,落得猝死湖南、兵败族诛的可耻下场。

  用“欲壑难填”这句成语来形容吴三桂的贪心,是最恰当不过的。清廷越是假以事权,他越是贪心不足。康熙二年(1663年),他居然上疏清廷,请求在云贵两省总督巡抚的敕书中,加上“听王节制”四个字。明目张胆地要使自己的王权凌驾于封疆大吏之上,而朝廷竟也同意了。对于清廷给予的“举劾”之权,他更是视同至宝,一方面,将自己的意中人从外省调到云贵充实力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经常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指定某人为某官职,授某人为某参将、游击(均为官名)。有时吏、兵两部!用云南、贵州文武官员,与其意见不合,也必须撤回,改用藩府选定的人,包括选送到外省去的士,谓之“西!”,即由平西王吴三桂提请任命官员。康熙五年(1866年)十月,兵部不得不向皇帝提出,把选用云贵武职官员的权力交给吴三桂掌握。兵部抱怨,他们推选出新任命的云贵武官,尚未到任,而平西王另已提出人选,以致兵部推荐的人只好中途返回。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往往同金碧辉煌的宫殿、雕龙刻凤的宝座紧密相连。

  昆明西郊的五华山上,原本坐落着明黔国公沐氏的府邸,后来又成了南明永历帝的宫殿。吴三桂看中此宫,但嫌其显得过于狭小,遂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终成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远远望去,只见殿阁崇峙,溪水淙淙,回廊百转,曲径千折。吴三桂不仅要府邸富丽,还要设计巧妙,以新奇闻名天下:他在城内莲花池畔又修建一座宫殿,名曰安阜园。园内开凿渠道,两岸楼台对峙,高百余丈,中间建桥相连。园中遍植花木,其中不乏奇花异草。四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为建造这座园子,王府耗银不计其数,还毁坏和占用了大片百姓的庐舍、墓地。

  吴三桂终日耽于声色,纵欲享乐。他的后宫达上千人,与封建皇帝比也不逊色。前期专宠绝代佳人陈圆圆,后圆圆年老色衰,便宠爱“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两位美姬。拥有这些绝代佳人日夜陪伴,吴三桂还不满足。安阜园落成后,又命侍从江南采买优伶四十余人,个个年方十五六岁,朝夕歌舞。每当宴会之际,三桂吹笛,宫人美女们伴以歌舞。歌罢,吴三桂命人给赏银钱,立刻珠玉金帛堆堂前,歌姬们嘻嘻笑笑,一拥上前争抢。

  为了满足纸醉金迷的生活,吴三桂凭借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权势,贪婪而疯狂地聚敛财富。这位贪心王爷几乎是一进昆明,就把明黔国公沐天波的七百顷庄田占为己有,作为藩庄。耕种七百顷地,需壮劳力二千人,另给他们每人地三十亩以养家糊口。这些庄丁共得地六万亩,加上藩庄地,实际占有土地达六七万亩之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又借满清大臣圈地之机,以兵丁口粮不足为由,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所圈土地上的百姓,被强令徙往他地,无力迁移者便成了藩庄上的佃户。

  吴三桂的权势,终于引起清廷的警觉。康熙即位后,开始逐步削夺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帝下达了撤藩令。这对锦衣玉食、称霸一方的吴三桂无疑是当头一棒,他决意铤而走险,于同年十一月起兵反清。叛军开始进展顺利,不久就攻到长江流域,数月便得六省。但战事很快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兵陷湖南,八月病死衡州。三年后清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吴氏家族被诛戮殆尽。

参考资料: http://www.qinfeng.gov.cn/admin/pub_journalshow.asp?id=100988&chid=100075

吴三桂为什么投降清朝?

事实 并非如此,吴三桂是当时的抗清名将,几十年一直在前线和清军作战的,把清兵挡在山海关外,虽然说,崇祯皇帝有各种错误,但是,吴三桂还是一直在为大明镇守边关的,一直和清兵打仗的。1644年,崇祯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而死,明朝基本灭亡,但是局面比较混乱,有李自成大顺朝,有清朝,有南明,四川有张献忠的大西国。局势还不明朗,各方都在观望,吴三桂此时并没有投降清朝,这是要是投降,大功一件呀,他没有,他和清兵打了几十年的仗,根本不考虑。他是忠臣孝子,皇帝没了,家不能也没有了吧,在父亲的劝说下,准备向新朝投降。后来,发现,李自成没有诚意,就返回山海关,驱走了李自成的守将,重新接管了山海关。 他本来是想借助清兵的势力,驱逐李自成,恢复大明的,但是,被满清利用了,满清大肆张扬他投降了,毁了他的清誉,使他很被动,只有跟满清走了。当时他借兵时。是有条件的,他并没有剃头的。

为什么历史学家对吴三桂的评价都是一边低为主

以凡人的标准来看,吴三桂已经是一个英雄,忠孝仁义,杰出的军事才华,乃铮铮铁汉。若以英雄的标准来看,吴三桂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引清兵入关,并非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是投降李自成不成,因为回北京投降的半路得知李自成拷打其父,奸淫其妾,知道李自成之流终为匪类,如同禽兽,投降他不会有善终,为自保不得已向多尔衮借兵。约定的借兵代价就是击败流寇以后划黄河而治,并且不得伤百姓、伤皇陵。这看起来是卖国,但割让领土的政治约定,谁能保证不是权宜之计呢?可惜玩政治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多尔衮在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之际才动手,这时吴三桂已无力驱逐清兵,只好接受现实。此为政治失败。

后来康熙撤藩,逼反吴三桂,本来吴三桂有机会,但可惜起兵之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康熙还是十几岁的少年,终于熬不过康熙,病死途中。若再活得长寿一点,驱除鞑虏,自古成王败寇,历史评价就不一样了。

标签: 反清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