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杀韩信张良,刘邦为什么不杀萧何张良陈平而杀韩信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68

刘邦为什么不杀萧何张良陈平而杀韩信

1、身份功绩不同:

四者身份不同,韩信曾作为异姓王,有动摇国家根基的根本条件,且功高震主。而萧何、张良、陈平,或为谋士,或为臣子,都必须依附于君王,且是国家初创后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更何况张良不求封赏,只不过是个留侯;而萧何更多次自毁声名;陈平是重要谋士,曾多次解救刘邦,并为刘邦献计。

2、历史背景

刘邦建国称帝时已过半百,步入晚年变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特别是那些异姓王们。

结果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废杀,英布还起兵反了,刘邦抱病亲征才平了他。之后其封国则转入刘氏子孙手中。只有吴氏的长沙国幸免。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不仅如此,他还对萧何起了疑心。逼得他设法自污声名以绎帝之疑,最后也差点不得善终。其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

扩展资料:

韩信勇略超群,原是项羽的属下,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背越助汉。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刘邦先以并无实据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不久,皇后吕雉就设计将他斩首。

以后,刘邦又以同样的罪名,把在楚汉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杀掉。

其他几个王,有的逃入匈奴,有的被贬;只有远在南方、地少力弱的长沙王吴芮,因被刘邦认为构不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得以保存下来。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先后用了七年时间,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这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原是有积极作用的。

然而,他采取杀掉开国功臣的做法,则招来了后世的不少非议。韩信死前曾叫冤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巳定,我因当烹。看来,在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年代里,他的话不无道理。

统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无法统治。刘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当然不愿承认别人与自己平等。居于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议之由而实际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让臣下威胁到自己新建立的国家与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张良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可为何刘邦除韩信时,张良为何不救?

历史上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不像韩信着急称王,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同患难共享受的刘邦了,而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君主了,他觉得身边的功臣都是危险份子,只要他们存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社稷,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就成了他最为看重的眼中钉了。

刘邦之所以会对韩信下杀手,其实除去刘邦的原因,韩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要知道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还没有发迹时,萧何便追随他,推荐他为泗水亭长,甚至能娶上吕后也是他牵的线搭的桥,革命后,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说萧何无论是战功还是个人情分都是旁人无法相比的,因此,刘邦再怎么心狠,也不会直接对萧何下毒手。而萧何也是聪明人,为了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警备之心,不他不惜放荡自己,损坏自己的名声,甚至当吕后要求其配合设计诛杀韩信时,他也无可奈何的选择地支持,落得“成败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而韩信却不识时务,他在楚汉这争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战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为楚王后,还不知道韬光养晦,收敛起来。因此,很快刘邦就把他从楚王降到淮阴侯。然后还韩信谈话。

和韩信不懂得“藏锋”相比,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险的事,因此马上深居简出,开始“归隐”了。放下朝中一切事,张良以这种“淡泊名利”的方式,终于为自己保全了性命。张良能保全自己已属不易,要想再保全韩信,更何况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锋的韩信,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说,不是张良不想阻止刘邦杀韩信,而是张良没有能力阻止刘邦杀韩信。

说到张良的政治志向。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年轻时志向大约是除灭暴君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所以有博浪沙刺秦失败。中年时大约是恢复韩国。但等到与刘邦遭遇之后,可以判断,他的志向已经变成了辅佐在他看来能力出众又有气度,且懂得对百姓好的刘邦,成就一番功业。为此,他甚至不惜抛弃韩国跟随刘邦,导致韩王被项羽报复杀害。现在,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统一了天下,张良可以说是心愿已足。为此,他甚至抛下三万户侯的超级殊荣,隐居修道。

这种情况下,韩信的死活意义在哪里呢?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又并非那种毫无雄心的烂好人。当初他之所以没有听从蒯彻的话背叛刘邦,完全是因为被刘邦的厚黑给忽悠住了。如今,对于新建立的大汉帝国而言,即使韩信此刻无反心,终究不能担保永远无反心,这是个潜在威胁。更何况韩信的粉丝陈郗已经勾结匈奴造反了。所以,杀掉韩信,无论对刘邦,对汉朝江山,或者对天下百姓,都是没啥害处的。

刘邦为甚麼要杀韩信和张良,樊哙为何而自杀,范增死前布下甚麼迷局,为甚麼没有成功?

你——看的是电影吧,也真够难为你的。

电影中:韩信要起兵造反,项羽以樊哙为人质危逼刘邦杀张良,樊哙自杀是因为刘邦当上皇帝后疑心重重,竟怀疑起自己来。

范增的迷局成功了。他在字条里表面上是帮助项羽与韩信里应外合,实际上是故意透露给刘邦韩信是内鬼的信息,置韩信于死地。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

张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扩展资料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良

刘邦为什么执意要杀韩信、张良还有萧何?

因为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开始怀疑身边所有的重臣,害怕有朝一日,他们会夺走自己的皇位。这其中就包括韩信,张良和萧何,这三个昔日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好兄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很难打下汉代的天下,刘邦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如这三个人,所以想尽办法都要除掉他们三个。

在这其中,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最深,因为当时韩信掌握着国家的重权,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能力,手里握着从刘邦那里讨来的免死金牌,再加上军功,他在百姓和众将士心理都非常有威信。一旦他想要造反,刘邦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而且早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韩信的不满。

所以对于韩信,刘邦是极为忌惮的,最终,在萧何以及吕雉的帮助,想除去了韩信。而张良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很早就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知道一旦天下安定下来,刘邦一定容不下自己,便在刘邦起杀心之前,主动辞职,退隐江湖,最终免于一死。

而萧何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能力远在刘邦之上,刘邦最初决定起义造反也是在萧何的引导之下,平时刘邦要做任何决定都会与萧何商量,朝中诸多大臣对萧何也非常的尊重和敬佩。但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便对萧何起了疑心,更是处处防着萧何,虽然萧何已经想办法,让自己的名声被搞坏,但刘邦依然看他不顺眼,更担心有一天他会谋反,最终还是对萧何出手了。

为什么刘邦要杀张良呢?

刘邦没有杀张良,在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

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刘邦没有理由杀张良。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明哲保身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刘邦一向听张良建议,为什么杀韩信时张良没有阻止?

张良是西汉时期难得的比较有智慧的人物,他和韩信还有萧何都是最早的时候跟随着刘邦打天下的随从,刘邦比较听从张良的意见,其实也是分时间段的,基本上能听张良的建议也都是在平定天下之前,在平定天下之后,张良比较机智地选择了退位,不参与朝政也不给刘邦出主意,这其实是最有智慧的选择,虽然他们有盖世功劳,但是难免会被君主怀疑。

任何帝王在登基以后都会对之前的功臣们有所怀疑,而很多能将们也因此被杀害,比如朱元璋就杀死了很多替他打天下的大臣们。当时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平定之时,刘邦本来就疑心很重,张良既然选择了隐退,实在是没必要为了韩信而引火烧身。

刘邦对樊哙这样的亲人都持有怀疑之心,何况他只是一介臣子,如果他此时为韩信说话,不仅刘邦不会听从他的,有可能他还会因此丧命。此外,张良是比较早跟着刘邦的人,而韩信是后面才来的,论感情来说,张良与刘邦的感情更深,时间更久,并且张良与韩信并没有很深的交情,于情于理,张良没有必要为了韩信得罪自己的君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之前做过得罪刘邦的事情,有一次刘邦有难,希望韩信支援,韩信却趁机提出要求,希望刘邦能给自己一个齐王的封号,刘邦自然不愿意,但是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被迫答应,这种事情其实在刘邦当上皇帝后肯定是要秋后算账的。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建议,为什么杀韩信时张良却没说不?

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建议,在杀韩信时张良却没说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各有志,张良曾经已经劝过韩信,对张良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愧对韩信的了;二张良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刘邦杀韩信,他知道刘邦的为人和个性,没必要把自己置入尴尬境地;三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稳定,他以大局为重。

刘邦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丰沛集团,二是诸侯王集团。张良原本并不是刘邦集团的人,他是韩国贵族公子,祖上五代为相。秦国灭亡了韩国以后,他致力于刺杀秦王,不过并未成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后,他便追随韩王恢复韩地。不过后来韩王为项羽所杀,他复国无望,才无奈之中跟随了刘邦。

刘邦能够成为一代君王的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懂得利用诸侯,懂得团结诸侯集团,利用他们的力量助自己夺取天下,不过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其实更多的是利益维持而已。最后,刘邦打败了所有姓不同的诸侯。因此,即使张良投奔刘邦,为刘邦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无法与刘邦的风沛集团相提并论。在刘邦的晚年,连萧何这样德高望重、处处谨慎的人都只是在表示信任。据说,萧何暗中破坏了自己的名声,大肆购买土地,才让刘邦安心。

张良其实他和韩信是差不多性质的,不过张良还是会明哲保身,很早就功成身退了。韩信则不然,他一直是以国士对待刘邦,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刘邦还是对他不放心。毕竟以韩信的能力,如果真的起兵,刘邦多半是很难打过的。至于说张良阻止刘邦杀韩信,张良这样很有可能置自己于死地。

张良是心思相当缜密之人,他能够驰骋朝廷也是有他的智慧和实力,不过却还是为韩信感到惋惜。

标签: 刘邦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