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传说,关于包拯的传说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52

关于包拯的传说

狸猫换太子

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

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

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

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五鼠闹东京

北宋年间陷空岛住着五个结拜兄弟绰号“五鼠”,江湖南侠展昭因保护包公有功被宋仁宗赐 “御猫”封号。奸贼太师庞吉妒恨包公,遂故意派人挑拨,说包公让仁宗赐展昭“御猫”,目的就是要灭“五鼠”的威风。五位义士大为恼火,要立赴东京与展昭一决高低。

在去往东京途中“五鼠”得知庞吉之子庞昱在陈州的种种恶行,决定先去陈州除掉庞昱。为彻底铲除奸臣庞吉、庞昱,包公另施一计,让展昭因好赌输掉好多钱,庞吉利用此事救下展昭并将其派往陈州助庞昱一臂之力。于是展昭以沈仲元的身份混进庞昱府中,暗中搜集庞昱的犯罪证据。

“五鼠”等人与展昭里应外合,不仅为包公洗脱冤情,还将庞昱斩首,为陈州百姓铲除了这个无恶不作的恶霸。为报杀子之仇,庞吉又设下了惊天阴谋加害包公和“五鼠”等诸位英雄。

铡美案

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扩展资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关于包拯的传说

狸猫换太子

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

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

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

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五鼠闹东京

北宋年间陷空岛住着五个结拜兄弟绰号“五鼠”,江湖南侠展昭因保护包公有功被宋仁宗赐 “御猫”封号。奸贼太师庞吉妒恨包公,遂故意派人挑拨,说包公让仁宗赐展昭“御猫”,目的就是要灭“五鼠”的威风。五位义士大为恼火,要立赴东京与展昭一决高低。

在去往东京途中“五鼠”得知庞吉之子庞昱在陈州的种种恶行,决定先去陈州除掉庞昱。为彻底铲除奸臣庞吉、庞昱,包公另施一计,让展昭因好赌输掉好多钱,庞吉利用此事救下展昭并将其派往陈州助庞昱一臂之力。于是展昭以沈仲元的身份混进庞昱府中,暗中搜集庞昱的犯罪证据。

“五鼠”等人与展昭里应外合,不仅为包公洗脱冤情,还将庞昱斩首,为陈州百姓铲除了这个无恶不作的恶霸。为报杀子之仇,庞吉又设下了惊天阴谋加害包公和“五鼠”等诸位英雄。

铡美案

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扩展资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传说中包青天死后被封为 什么神?

死后被封为阎王。

中国民间传说中,包拯成为了公正的化身。有的人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扩展资料

阎罗王地位:

道教的神系划分,阎罗王属于神道,神道属于福报类的天神。神仙则属于修行得道果位,二者不属于一类。

注:关于神、仙地位的说法此处有误。中国神话系统本身就并非一个完整的系统,且中国地域广泛,所包含的神话体系本身就众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并未得到完整的融合。

其中一共分化出了四种,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西方昆仑最高为西王母,为九天之神(以昆仑体系看),道教融合之后则为仙,东方蓬莱神话是道教的先声,最高为仙。道教神仙是永不轮回的。因为秦人崇神仙,因此有徐福东渡一说。

南方楚神话中女性神和水神的位置十分突出,如巫山神女、九嶷女神、湘夫人(娥皇、女英)、山鬼、宓妃等,中原神话的最高位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伏羲(造八卦),为神,而四个文化中被官方认可且官方推崇(从教科书上看就能明白)的就是中原神话和南方楚神话两大体系,四个本来就不太相干的体系若强行对比只会造成误差而已。所以神与仙到底谁高谁低说法是不一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洋天地宫(六.包王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阎罗王(地府第五殿之主)

传说阎罗王是包公 是真的吗?

 『民间信仰中的阎王』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 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 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 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 , 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 "其邻母见擒 (擒虎, 唐人讳虎字, 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 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 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 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 死做阎罗王, 斯亦足矣.”因寝疾, 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 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 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 竟被记进本传, 可见在初唐时, 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 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 韩应允, 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 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 自称"原是天曹地府, 来取大王"上任.于是, 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 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 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 常能令人长相思, 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 恐泄阴理; 今欲去, 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涌幢小品》) ."寇准卒, 有王克勤者, 见公于曹州境上, 向从者, 曰: “阎罗处政.”" (《翰苑名谈》) 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 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 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 挂起寇准图像, 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 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 因而在他死后, 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 "人死五七则见阎罗, 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 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 其说在宋时已盛, 《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 《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 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 阳世之冤, 阴司必报, 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 才能了结冤报也.

池州有什么古老的传说

池州包公井的传说。

包拯,字希仁(999-1062),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29岁的包拯中进士,历任知县、知州、按察御史、西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直学士。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明,敢于为民请命,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人称“包公”、“包青天”、“包龙图”,死后谥“孝肃”,至今贵池有条老街称作孝肃街。盖包拯曾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因“坐失保任事”由刑部郎中降为兵部员外郎,出任池州知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池州人民甚传佳话,至今,池州有一首民谣这样写道:

  长江滚滚向东流,南岸有个古池州。

  池州难有三代富,一任清官不到头。

  歌中所言“一任清官”指包拯,包拯在池州广为百姓所称颂,《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包拯为治严而不苛,所至,缩靡费,以利民。且民多德之,立祠祀焉。”至今,在齐山冶春园有包公祠,祠东有一岩壁上书“齐山”二字,篆体,传说为包拯所书。且包拯判案神明,《志》载:“辨浮江尸,与瘗僧冤,时称神明。”

  然而最让池州百姓家喻户晓、传为佳话的是池州包公井的传说。

  包公井位于孝肃街东街,原城关粮站院内,现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井水清澈甘甜,石圈完好,是池城内幸存下来的少有的千年古井之一,可与池城最古老的古舜井(区幼儿园西侧,传为舜南巡时凿)及秀山门外杏花村香泉井相媲美。

  相传包公在池州刚上任的那年,池州久旱成灾,流经池州的秋浦河、清溪河以及平天湖都快干涸了,城内出现水荒,百姓为争水打得头破血流。包公想民之所想,整日心急如焚、茶饭不思,踱着方步、捻断胡须,也没有想出个“辙”来。一日走在府厅墙外,见石阶下有几根小草葱绿异常,遂亲自破土刨根,终挖出一泉眼,水珠上窜,包公甚喜,忙命手下人请来砖瓦匠,凿井面砖建栏。修成后,解燃眉之急,百姓吃水不用愁,包公顿时宽慰许多。没想到,池州仅此井有水,其他井几乎都干涸了,城中百姓每天排队到衙门前的井中取水。此井也怪,好比聚宝盆,不论怎么干旱,每天打水的人再多,也吃不干用不完。城中百姓曾因无水为水而斗,现有水也为水而争,包公遂派三个衙役轮流维持秩序。但包公更没有想到,三个衙役竟然打起了各人的小算盘,每日到井边看守时,收取百姓银两,坐收渔利,私下瓜分。

此事不久被人传到包公耳朵里,包公火冒三丈:我挖此井为解百姓之困,没成想三个小吏却坐收得利。遂亲自监守井口,免收银两,把三个衙役收来的钱还给百姓,另罚那三个衙役每人再打一口井。三个衙役知错就改,每天用心挖井,最终四口井中皆见水,四口井连在一起形成方形,俗称“四眼井”。奇怪的是这四口井中,包公所挖的那口井的井水始终比其他三口井要满一些,而且特别清澈爽口,后人为纪念这四口井称为“包公井”。

  据说这四口井非常神奇,如果贪官喝了这井中水,立即头痛,终身不愈,因此又被人称作“廉泉井”。后来元朝兵马打进池州,长官饮此甘泉,头痛眼花,一气之下派人填泥塞沙。直到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叶恩任池州太守时,才重新进行疏浚,在井边做成石栏杆护井,并立碑刻赞曰:“井无地不有,而公所凿……数碑而不易者,岂以井哉?”为之铭曰:“泉之清兮公之洁,泉之芳兮公之烈。”

  清雍正十年(1732)山西人李日章在池州任知州,又浚井,建包公亭,光绪二年(1876)池州知府袭云绮题三个字“包公井”于碑上,一直留传至今,为池州人民所津津乐道。

传说中包拯判错了哪个案子

包青天唯一判错的案子是《包公错断严查散》,又叫《五鼠闹东京》、《包公游阴》。

东北二人转有一出《包公错断严查散》的戏。

具体内容为:民女柳金婵被贼人李宝所害,其父诬陷外甥阎查散所为,包公错斩阎查散。尸体不倒,包拯阎罗殿查找生死簿,不见严查散的名字。回转后包拯慌忙跪倒:“我今天要是错断了你的案,让我养儿为贼、养女为奸。”话毕严查散死尸倒地。

包拯两次查看生死簿,仍不见严查散名字,叫来死者对质发现错杀好人,查生死簿在生死簿中缝见有一纸捻,上写“严查散73岁”(严查散当年才23)。

于是严查散冤魂化做5个耗子大闹东京,宋主命十二岁宰相干罗想办法,结果从西天王母借来狸猫抓住五鼠,引出猫睡觉都要骂包公的传说。

据说后来包公果然养了一个忤逆子,一辈子没听过包公话,包公临死时让儿子打副石棺材,本以为儿子不会照办,没成想这次儿子真听话,打了一副石棺给包公,才使得包公永世不得转生。

不过这仅仅是戏文中说的,事实上包公没有错判过案子。

扩展资料:

包拯一生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为民做主。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

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

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建太子”,希望赵家王朝“传之无穷”,因为“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巩固王室”,“挫奸雄观望”,否则“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这样的忠君思想,可谓臻于极致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包拯与包拯精神

包拯死后的阴间传说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民间信仰中的阎王』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 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 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 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 , 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 "其邻母见擒 (擒虎, 唐人讳虎字, 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 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 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 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 死做阎罗王, 斯亦足矣.”因寝疾, 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 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 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 竟被记进本传, 可见在初唐时, 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 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 韩应允, 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 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 自称"原是天曹地府, 来取大王"上任.于是, 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 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 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 常能令人长相思, 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 恐泄阴理; 今欲去, 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涌幢小品》) ."寇准卒, 有王克勤者, 见公于曹州境上, 向从者, 曰: “阎罗处政.”" (《翰苑名谈》) 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 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 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 挂起寇准图像, 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 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 因而在他死后, 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 "人死五七则见阎罗, 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 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 其说在宋时已盛, 《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 《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 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 阳世之冤, 阴司必报, 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 才能了结冤报也.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上确实有包拯这个人,但是跟电视剧、民间传说里的完全没关系。

历史上的包拯一辈子都没当过开封府府尹,他只是个偏远小县当差,那些什么斩皇亲国戚,都没有的,甚至包拯都没见过皇上的面。

至于你了解的那个包拯,都是后世添加的,至于为什么流传这样的传说,无从考察。

个人猜测,是有人借由塑造包拯这样的形象来给受苦的黎明百姓希望,毕竟那个年代的百姓苦不堪言。

标签: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