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永嘉之乱与八王之乱是一回事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90

永嘉之乱与八王之乱是一回事吗?

“永嘉之乱”与“八王之乱”不是一回事。

1、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

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2、八王之乱,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以杨骏被杀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

前后历时16年,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引发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

扩展资料

1、“永嘉之乱”事件影响

南北对立

永嘉乱时,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今南京),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于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建立,下开宋、齐、梁、陈之局。

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136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达270余年,南北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之论。

2、“八王之乱”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

成汉的领导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略阳,就因逃避齐万年叛乱而入蜀,但就因为益州刺史赵廞见八王之乱的局面而有自立之愿,就任用了他们为爪牙,及至后来赵廞以及下任刺史罗尚的处理失当而令李氏叛晋自立,建立十六国中的成汉割据政权。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就因黄巾之乱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带,直至晋朝。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

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这些促成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嘉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之乱

历史上的永嘉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 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西晋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内迁及胡汉杂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而徙戎的主张无法实施。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却祸起萧墙。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之后永嘉之乱的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贵族中的分裂势力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矛盾重重,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使中原沦陷。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刘渊,字元海,新兴县匈奴人,冒顿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匈奴单于,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西晋太康末刘渊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起兵反晋后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北、东北。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而实际上,永嘉之乱早已决定了西晋覆灭的命运。从武帝建立晋朝,到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西晋表面上虽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实自西晋建立以来,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乱,内战不休,少数民族贵族中有野心的割据势力乘机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建立割据政权。相比晋朝,那些反动的少数民族贵族更加腐朽,不得民心,依靠武力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政权往往频繁更迭,控制区域也仅仅限于中原少量地区,大部分国土依然被晋朝统治。

为什么永嘉之乱是亡国的代名词?

永嘉之乱开端两个诸侯王先后死去

306年10月,司马颖主演的连续剧到了最后一集,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长安,司马颙容不了他,派给司马颖1000人,要他征讨司马越。1000人能有什么用呢?相当于公开声明:你自行了断吧。司马颖辗转多地后,走投无路,听到公师籓起兵的消息,准备去投靠。

永嘉之乱

途中,他被司马越的人捕获,抓到邺城。因为邺城曾是司马颖的大本营,司马越的下属担心他名望高,有人劫狱,发生激变,决定就地处决。司马颖临死之前,知道他将离开深深眷恋的红尘,对看守他的人叹息说:我死以后,天下安定呢还是不能安定呢?自从我被放逐,至今两年了,都没有洗过澡,取点热水来让我洗洗吧!

他的两个儿子嚎啕大哭。司马颖叫人把他们带走,洗过后头朝东,披散着头发睡下,让看守的人缢杀自己,年仅28岁。他的两个儿子也随即被杀。

他真正当权的时间,仅仅1年10个月,之后颠沛流离却有两年多。为了登上那无限风光的绝顶,付出了跌入万丈悬崖的代价。他死的时候,所有的随从中只有卢志一人

跟着他。几年后,卢志被匈奴人抓获后被杀,满腹才华一生都没有得到施展,埋葬于茫茫草原之中,无穷的惆怅与惋惜飘散在蓝天白云之下。

司马颖奔往黄泉的路上并不孤单,身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等等我”。那就是置他于死地的司马颙,他不久就被司马越击败,准备向司马越投降,半途中被杀,在马车上被人活活掐死。

永嘉之乱导火索:新皇即位和司马越不和

紧接着,同年11月,白痴皇帝司马衷死了,他是吃了一个饼子后死去的,相传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因为作为一个权臣来讲,一个痴呆皇帝更容易控制,何必要杀他呢?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洛阳,史为晋怀帝。对他来说,这是个悲剧,因为他从来不想充当这个英雄,一直往后缩,结果被人背后一脚,踢到了舞台中央。

司马炽7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没有后台,他为人低调,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古籍书,做历史系的教授是最适合的工作。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司马氏中凡是想出人头地的,都一个接着一个去阎王殿报到。司马炽越是沉默,声望就越高。

306年,晋惠帝驾崩,由于后人全死了。“八王”中司马越笑到了最后,掌握大权,觉得这个小伙子老实本分,容易掌控,和惠帝血缘又近,就立他为帝。

司马炽亲历了西晋的沧桑巨变,本已心惊胆颤。但他这一年24岁,当千万束的灯光突然聚焦到他身上时,他热血沸腾了,挺直了腰板,决定尽一生的力量演好这部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即位第二年,改元永嘉。这个年号寄托了司马炽无限的梦想。

永嘉从字面理解是“永远吉庆、美好”,司马炽还有一层心思。在他出生在豫章的时候,传说有“嘉禾”出现于豫章郡,望气者说“豫章有天子气”。“嘉禾”是指生长奇异的禾,比如一颈有双穗、或多穗的禾,古代认为是天降祥瑞,或者说这里有大人物出现。

他不想做傀儡,让司马越后悔不已,自打耳光痛骂自己看错了人,双方开始勾心斗角。司马炽鼓动一个个地方诸侯反司马越,司马越于是忙着灭火,平定叛乱。就在君臣明争暗斗时,他们渐渐发现,西晋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少,洛阳已成了一座孤城,匈奴兵步步逼近,渐成包围之势。

永嘉之乱导致西晋最后10多万士兵被杀

到了311年,也就是永嘉五年,匈奴和西晋各死了一个重要人物。

“汉”的第一代皇帝刘渊死了,他几次进攻洛阳,功败垂成,带着一生的遗憾撒手西去。西晋最高军事统帅司马越,在内忧外患中日益焦虑,病死了。

但双方的继承人大不相同。“汉”是太子刘和继位,属于文弱书生。弟弟刘聪,也就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久握兵权,尾大不掉。刘聪不久杀死刘和,夺得了帝位。继续刘渊未竟的事业,率领大将石勒等继续攻打洛阳。

西晋的继承人是大名士王衍,因为他的声望最高。王衍开始做了一个豪气万丈的举动,把自己的车子都卖了,表示自己不逃了,死守洛阳,坚持到底。但过了不久,就顾不上名士风度了,居然扔下晋怀帝,率10万大军公开逃跑。公开的理由是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这10多万大军是西晋最后的一点资本。

石勒听到消息,只带了几万人一路狂追,西晋的军队出城不久,就乱成一团糟,相互践踏如山。

永嘉之乱中王衍等一批贵族被杀

永嘉之乱也让最后10多万士兵全部被杀,大批王侯贵族被俘,战争结束后,石勒把他们喊到了面前。因为王衍的名气最大,石勒就问他:你对西晋的灭亡怎么看?

王衍卑劣的人品坚持到了最后一刻,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我做官都是别人强迫的。西晋的灭亡和我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天命。

他一再奴颜婢膝,劝说石勒称帝。

石勒开始当他是明星偶像,哪知道一张口显得无比俗气。越听越是恼火,大怒说:你名声这么大,位置这么高,年轻时就被重用,现在满头白发了,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西晋的灭亡,正是你的罪过。

王衍一听,连连乞求保命。石勒失望至极,命人把王衍押下去。当天夜里,石勒都不愿意拿刀杀他们,命人推倒围墙把这些王公贵族全部压死。西晋最后一点资本就这样化为乌有,在城内的皇帝又能做些什么呢?

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人衣冠南渡

一、制度的问题

1、九品中正制的变质。西晋建立之后,司马氏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对它们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全面变质,曹魏时期的定品原则是以才学品行为主、家世作为参考,但到晋朝之后则更多以家世评定品级。于是出身寒门者即使品德才学评价再高,也只能被定为下品;而出身豪门者即使无才无德,却可以凭借家世被定为上品。于是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而西晋朝廷的迅速腐败与门阀政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实权藩王数量太多。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终篡夺曹魏江山,其中有曹魏宗室实力过弱,无法对崛起的司马家族形成牵制的原因在。于是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刚刚称帝后不久,便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中国历史上,秦以后拥有实权藩王的朝代均因此产生战乱,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

3、州郡军队大为缩减。同样鉴于曹魏灭亡的原因,在平定江南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便迅速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边郡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虽然仍保留有军队,但数量同样被大大削减。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刘颂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如此一来,州郡军队偏少,而藩王军队偏多,这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各州郡根本无法为朝廷提供任何帮助。

4、胡人内迁数量增多。东汉以来,随着匈奴的分裂,中原王朝西部、北部便将的少数民族便已经开始了陆续内迁,大量游牧民族的内迁的确有充实边郡的作用。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导致中原人口迅速衰减(三国时期总人口仅750万左右),为了弥补内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朝廷于是经常招引乃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导致北方胡人数量剧增,甚至于已经超越了北方汉人的人数。胡人的大量内迁,为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西晋时期胡人分布图

八王之乱,压死西晋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司马炎这么聪明的人,竟然被儿媳妇轻易蒙骗,将皇位传给了一个痴呆儿。

司马炎篡魏称帝后,于公元279年灭掉了东吴,就此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天下再度一统。此后,西晋进入了短时间内的成长期,历经“太康之治”,西晋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然而好景不长,在天下逐步稳定的情况下,西晋皇室迅速走向了腐朽。而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世家大族更是肆意贪腐,相互之间攀比、奢侈成风,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由于司马衷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这引起了宗室和外戚的争权夺利,皇后贾南风得以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愈演愈烈,终于激发了“八王之乱”。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司马遹,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自此“八王之乱”大幕被拉开。在元康九年(299年)至光熙元年(306年)这短短数年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西晋宗室相互攻伐,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天下混乱不堪,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永兴元年(304年),就在“八王之乱”期间,司马颍部下刘渊借机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召集匈奴人起兵反抗西晋统治,自立为汉王。同年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自此,“五胡乱华”序幕被拉开。

建兴元年(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司马邺于长安称帝,改元建兴,同时下令司马睿、刘琨等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但司马睿在士族鼓动下抗命不遵。

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并且切断长安的粮运。同年十月,断粮后的晋愍帝司马邺无奈之下投降,长安失守,西晋至此彻底灭亡。匈奴则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都城丢失,北方战乱,晋元帝只能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打着汉室旗号的刘渊在永嘉之乱为什么杀了刘备的几个孙

永嘉之乱,或称永嘉之祸。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

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与八王之乱有什么区别?

永嘉之乱是匈奴政权刘汉对西晋政权的攻伐所造成的,结果是西晋主力军队大部被歼灭,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晋怀帝被俘。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自此西晋名存实亡。

而八王之乱则是西晋统治者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主要参与者分别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历时16年,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从上述就能看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八王之乱是内部矛盾的具体体现,而永嘉之乱则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当然两者也有联系,也可以说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大部分国力财力人力,为永嘉之乱埋下了祸根。

标签: 永嘉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