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39

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1、爱新觉罗·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2、鳌拜

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3、吴三桂

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4、和珅

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5、年羹尧

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于公元1726年赐自尽。

6、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7、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李菊藕的晚年生活

李菊藕的丈夫,张培伦,在她晚年,由于官方的挫折,经常声称,生活比死亡更好,只有喝来解决悲伤,杀死余生。这种情绪对李菊藕影响很大。父亲李鸿章给女儿李菊藕的信,总是劝她要快乐,老父亲殷妍的话,让人感慨,但效果却是平淡,李菊藕后来在亲戚中有了孤独的名声。

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李去世一年多后,张佩伦也在南京去世。他留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的七岁,小的两岁。男孩是张志毅,艾琳的父亲,女孩是张茂元,艾琳的阿姨。她37岁丧偶,全身心地投入到抚养儿子的工作中。

除了学习之外,李菊藕花也严格的纪律的儿子意识形态,花花公子,光明和黑暗竞争新衣服激烈的马,但她教她的儿子是庄严而简单穿着得体,经常给他一个微妙的颜色的旧衣服,充满绣花鞋子,没有一丝时尚。李菊藕晚年患肺病,1912年在上海逝世,享年46岁。

扩展资料:

光绪十四年,时任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与法国军队的海战中兵败闽江,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

据他的《涧于日记》记载,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已于头一天病故。

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故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菊藕

宗棠到底是个什么官?比如李鸿章被称作李宗棠,荣禄被称作荣宗棠。那么左宗棠又是否真名呢?

不是宗堂,是中堂。李鸿章曾被称作李中堂,荣禄被称作荣中堂,而左宗棠是人名。

1、中堂,明清时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明代大学士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后来中堂成为一尊称。

2、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世人多称之为“李中堂”。

3、清朝大臣荣禄,政治家,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封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也有荣中堂的称谓。

4、晚清重臣左宗棠,是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扩展资料:

1、清代大学士往往要管一个部,京官一般有一满一汉分坐于东西,当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便坐在中间,故亦称中堂。清代包括协办大学士均用此称。后来中堂成为一尊称。

2、《池北偶谈》卷一谈故一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于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

3、故院中设阁老公座于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堂 (明清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瓜尔佳·荣禄

李鸿章“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典故的出处?

出自李鸿章所述。

典故来源: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

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

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

而实际上倘若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清政府对于北洋海军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而不是窝囊的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的国歌到底是什么

李鸿章的国歌是《李中堂乐》。

李中堂乐是李鸿章清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临时国歌,诞生于1896年。

创作背景

那一年,清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特使,去西欧诸国和俄罗斯访问。在外国政府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因没有中国国歌,李鸿章十分尴尬。为避免再度尴尬,李鸿章遂让随员用一首古曲填词,作为国歌。

词最后定为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由于这是李鸿章首创的,后人称之为《李中堂乐》。但李鸿章回国后,这首歌曲并没有被清政府正式使用。

宫词 王建

【原文】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译文】

金銮殿对面朝元阁重重叠叠。汉武帝时用铜铸成仙人,手托用红玉磨制的芙蓉状的承露盘。

带来太平的皇帝农历正月初一朝拜天帝。皇帝所乘的五彩缤纷的车以六匹马来驾。

【注释】

①宫词:专写帝王宫中琐事的诗。

②金殿:即金銮殿,乃皇宫正殿。当头:对面。紫阁:这里指朝元阁。重:重重叠叠。

③仙人:汉武帝时用铜铸成仙人,手托承露盘,承接玉露。据称,饮此露可长生不老。玉芙蓉:用红玉磨制的芙蓉状的承露盘。

④太平天子:指带来太平的皇帝。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古代帝王依例于此日朝拜天帝。

⑤五色云车:谓皇帝所乘的五彩缤纷的车。驾六龙:皇帝的车以六匹马来驾。龙,指高大的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唐人王建曾作《宫词一百首》,传诵一时,后人颇多仿作。宋人林洪也模拟写作了《宫词百首》,这一首是拟元旦宫词的。该诗描写了古代皇帝在农历正月初一朝拜天帝的场面。

诗的前两句先写皇家宫殿的壮观气魄:金銮殿庄严巍峨,朝元阁重重叠叠,承露盘高耸人云。后两句写天子出行的不凡气派:御车雕饰精细,色彩斑斓,六匹骏马,高大雄壮,气宇轩昂。"太平"两字,写出了对帝王的阿谀颂扬。

全诗通过描绘宫殿楼阁的雄伟壮丽和皇帝銮驾的肃穆气派,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及带来太平盛世的天子的歌颂。该诗笔法细腻,形象生动,把一幅栩栩如生的天子朝拜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扩展资料∶

国歌历史变迁

19世纪以前,中国处于封闭状态,从未有过国歌一说。直到清末国人才有了国歌的观念。那是在1878年(清光绪四年),外交大臣曾纪泽出使英、法(后又兼任驻俄公使),按照当时国际交往的惯例,行前他命人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然而这在海外已经被当作中国国歌来演奏了。该歌曲节奏过于缓慢,又未使用过几次,所以歌谱没能流传下来。这应该算是中国国歌之肇始。

1896年,清政府派遣当时的重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但中国哪有什么国歌。

腐朽愚昧的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国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好临时找了一首符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此曲系李鸿章最早使用,故称《李中堂乐》。这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国歌。

进入20世纪后,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活动和军事行动中,外国人扛着他们的国旗,吼着他们的国歌,在中国领土上耀武扬威。中国人深感气愤和屈辱。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龙旗乃当时大清帝国国旗。清朝官员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以应不时之需。词曰: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下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威,唱我帝国歌!”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由严复作词的国歌《巩金瓯》,曲谱实际上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这是我国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国歌。歌词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铁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这时的清政府已是风雨飘摇,气数已尽,而这首歌却粉饰太平,高唱专制赞歌,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人民唾弃。很快,一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成了清王朝的葬歌。

1912年1月1曰,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公开征求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名《五旗共和歌》—当时的国旗叫五色旗。歌词为: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曲调昂扬流畅,歌词简短有力,昭示新政权的到来,深受人民欢迎,可惜只用了三年。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政权后,于1915年5月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新国歌,歌词如下:

“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后来,袁世凯称帝,出于帝制需要,于1915年底对此国歌进行了修改,将歌词中的“共和五族”改为“勋华揖让”,作为帝国国歌。

1916年袁世凯垮台。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决定暂时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歌词为:

“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中华!来!山呼万岁中华中华!都用同气同声的同调同歌中华中华!”

这首歌气势有余,庄重不足,意境欠佳,大家仍不满意。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成立“国歌研究会”,采纳章太炎的建议,决定采用《卿云歌》作为官方国歌。

1926年7月,国民党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将《国民革命歌》作为临时国歌。《国民革命歌》由黄埔军官学校一军官所作。歌词为: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1930年行政院通令全国机关、学校,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暂以党歌《三民主义歌》代之。国民党党歌系孙中山先生在20年代为黄埔军官学校所作的训词。歌词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由于歌词主题突出,蕴涵深意,得以迅速流传。《三民主义歌》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还被评选为世界最佳国歌。

1943年,国民政府正式行文,定《三民主义歌》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蒋介石统治时期,先是忙于“剿共”,继而外患又起,国势动荡不安,国民党当局始终无法安下心来讨论国歌的事,所以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时,中华民国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歌。

国民党统治大陆时的外交活动及后来窃据联合国席位,都是以国民党的党歌《三民主义歌》当作国歌使用。这首歌被国民党用了近四十年,成为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事实上的国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才有了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心声和意志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一首抗日歌曲,其前身系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于1934年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主题曲《前进歌》:

“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结成一条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向着自由的路前进!”

后来田汉又将其进行修改,由人民音乐家聂耳谱曲。经过这番饱蘸激情的酝酿改造后,遂成为30年代著名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这样,国歌又恢复了其神圣和庄严。她凝练精悍,铿锵有力,战斗力强,历经几个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崛起自强的见证。

每当听到这嘹亮激昂的歌声,人们无不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每一天,她都回荡在新中国的上空,激励人们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度-李中堂乐

中国新闻网-国歌变迁:《李中堂乐》最早 "危险时候"曾有争议

清末重臣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抱憾离世,请问此贤良寺在哪?我想在李中堂的祭日去拜谒他……

贤良寺--(帅府胡同)现在是校蔚小学,里面是轻联包装集团公司,已经什么也没有了。你想凭迹遥望寄幽思的话就去看看吧,这篇文章很让人感慨。

帅府胡同

公交线路:37路,全程约2.1公里

1、从天安门广场步行约280米,到达天安门东站

2、乘坐37路,经过1站, 到达王府井站(也可乘坐126、802、120、59)

3、步行约840米,到达校尉胡同/东帅府胡...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103255178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什么诗?

临终诗

作者:李鸿章

朝代 :清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释义:

秋风吹着宝剑孤城落泪,

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

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

李鸿章临危受命,北上调停。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提出“先靖内乱,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李鸿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不禁放声痛哭。

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完辛丑条约之后,海内外一片骂声,但是必须得签,作为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他只能做到这点了。

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

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

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

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

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扩展资料

此诗是李鸿章临终前写的。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

凤凰网-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功与过

一、功绩: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二、过失

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扩展资料

一、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二、生平介绍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标签: 大臣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