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哪个朝代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345

每位老师都想拥有自己的绝活,让学生喜爱。特别是年轻老师,渴望有经验的教师把自己的“绝世秘籍”传授给自己。

圝圝那么,真正的秘籍是什么?真正的绝活又是什么呢?以“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名号被人熟知的个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这样说:教师真正的绝活是——读书!

圝圝一起来看夏昆怎样把读书这项绝活练到家!

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

每个有我这样经历的年轻教师想必都能理解这种心态——刚进校作为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老师,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争取在学校站稳脚跟。

更期望的是老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绝世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打通后辈的任督二脉一样,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变成高手,从此称雄武林。至少当时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拜访学校一位享有盛名的老教师何瑞基老师的。

我向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书教好,有什么捷径吗?

何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同时又感觉愧不可当:“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现在是校长要求教师读书,你看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这简直是笑话!”老先生越说越激动。何老师告诉我,多年来,他从不打麻将,很少参与应酬,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阅读上。  “作为一个教师,身上没有点书卷气,就没有了当老师的底气,怎么能叫教师!”何老师告诉我,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翻看老师们的借书目录,可是结果也让人遗憾。“本来借书的人就不多,但是大多数借的要不是《知音》、《家庭》这类消闲杂志,就是教辅资料。读书的品味实在太低!”老先生说着说着又激动起来了。

“那您看我应该看什么书呢?”我终于抓住机会,提出了我最想提出的问题。何老师把我看了半天,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你应该看‘二十四史’。”  我知道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全书共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从第一部《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是我国最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圝圝可是我一个语文老师,花这么大精力去看历史著作有用吗?我把这疑惑告诉了何老师。他说:肯定会有用。首先,任何知识都是有根的,而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同时,语文老师看原版史书,对自己的文言文功底提高很有帮助。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哪个朝代

十年啃下浩瀚的“二十四史”

从何老师家出来,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能请何老师当面给我以指导;忐忑的是“二十四史”如此浩繁,我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

可是既然虚心求教,就绝无将何老师的教诲抛之脑后的道理。当然,我一个月数百元的工资是无法购买“二十四史”的,于是我决定用电脑看。

我买到了超星光盘图书馆的“二十五史”光盘,这套光盘收录了二十四史里所有的本纪和部分列传,虽然不是很齐,但是至少可以先将就着看。我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每天至少看一卷。为了强制自己,我在当时使用的Windows98系统上设置了一个预定任务,每天晚上8:00,不管我是在听音乐还是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系统就自动打开二十四史阅读系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展开全文

读了书,自然有些体会和想法,最早的时候,我就记在电脑上。那时候还没上网,后来遇到电脑系统崩溃,我辛辛苦苦的读书笔记全部化为乌有,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后来就学聪明了,专门买了笔记本来做摘抄和笔记,很多年过去了,那些笔记本已经残破不堪,但是现在翻出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时候我的阅读历程。

读书怎能不让人兴高采烈呢?古人有苏舜钦“《汉书》下酒”的典故了。在这些发黄的史册中漫游,检视前人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看历史大舞台上或英雄或小人,或坦荡或猥琐地表演,每每让人掩卷浩叹,陷入沉思:

《南史》载陶渊明给儿子写信,谆谆告诫儿子善待仆役,则让人看到这个隐士的另一面:对普通人的真诚的关心;

《旧唐书》载韩愈在一片佛号声中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直斥皇帝佞佛,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气轩昂,千载之下,仍令人唏嘘;

有人说,读书就是坐冷板凳。这个观点我只同意一部分。板凳也许是冷的,但是读书的心却从未停止更为强烈的搏动,一直是热的。

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哪个朝代

我从1998年开始阅读“二十四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何老师当初告诉我的那句话: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当我在2005年开始读《宋史》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以前学过的很多散乱的知识现在凭借着历史的线被串在了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一旦它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一点,而是随着这棵大树的生长而生长,随着它的壮大而壮大。

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刚上我的课的时候,每每惊讶于我上课时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经常一节课下来,老师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却了然于胸,毫厘不爽。这并非我故意炫技,真正的原因是在阅读了这么多原始史料之后,我已经将课本的知识还原到了它们在历史中各自的本来位置上,而这棵历史之树又是有机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的课既立足于课堂,又放飞于课外。而长期大量的阅读更使我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点也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

十余年来,我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读史笔记,结集成书,定名为《一本不正经》,准备出版。而读史更使我在我的另一个爱好——诗词上有了本质性的进步。与这些收获相比,文言文水平的所谓提高都成为了阅读的副产品,实在不值一提了。

当学生时,读到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那时候对这句话还将信将疑,可是十多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了,读史的确能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博大,使人清醒。

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能否安静地读

很多朋友也问我:你读了二十四史,那些东西你都能记住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目的都不见得是机械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用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教师。在这个层面上,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宁愿做一个假装要读书的教师,也不愿意做一个真实不读书的教书匠。

可是,每当有人问我:“你觉得语文教师应该读‘二十四史’吗?”我却总是回答:“不一定。”读史是我的阅读之路,但是阅读之路有时候正像弗罗斯特那首伟大的诗里面讲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阅读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读不读二十四史,而是能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不管你选择了哪一条阅读之路,注定都是有遗憾的。因为好书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读了这些,势必会遗漏那些。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不过完美的知识结构永远是没有人能够拥有的。但是,只要认真地读了,肯定是会有收获的。教师的“绝活”也许有千千万万,我仍然执拗地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会是从根本上真正对教育教学、对自己的学生有益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欣赏一加一上博友千百度人老师的一句话:“不管是什么书,只要保持一种读书的生活方式,或内容或姿势或消遣或作秀都成。”

卫彦瑾根据《夏昆: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