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早已下台的强硬首相,二战时一通操作竟然让印度永久分裂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28

31对于印度一直以来谋求的独立,丘吉尔是深恶痛绝的。就他本人来


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个纯粹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沉浸在帝国主义荣耀当中的帝国主义者,是无论如何不想看着自己的殖民地脱离自己国家的。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关于印度未来的去留问题,在英国政府中已经提上日程。一部分英国官员认为,在印度命运问题上,应该和甘地合作。而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印度殖民地必须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面。


很明显,同情印度的英国官员是温和派,代表


官员如绥靖政策主要制定者哈利法克斯勋爵,而丘吉尔则是强硬派的代表。其实丘吉尔和印度很有缘分,早在丘吉尔年轻时,他就跟随英国军队在印度作战,并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镇压了一次印度民族起义,并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




也正是在印度的这两年经历,让丘吉尔有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并学习如何写作,可以说这两年的经历对丘吉尔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丘吉尔对印度人可以说十分反感,甚至在公开场合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他对印度的歧视。讽刺的是,丘吉尔曾经在1906年获得殖民地事务部次官的职务。他在任内积极推动了南非取得自治地位,但他对印度想要取得相同地位时,他直言道:““民主机制赋予那些落后种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建立自治政府””,在他眼里印度社会有六千万居民被标识为贱民,贱民的“出现就意味着不洁”。


1921年丘吉尔又任殖民地大臣,在他的任内,爱尔兰通过艰苦卓绝的武装起义斗争,最终取得了自治领的地位。可是印度呢?在面对同时期甘地组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丘吉尔毫不客气的将前者投入监狱,并且是多次将甘地抓了放,放了抓。这时候丘吉尔已经认识到印度越来越强烈要脱离大英帝国掌控的意图。


1921年,丘吉尔在“阿拉伯的劳伦斯”T.E.劳伦斯的帮助下,丘吉尔和他的手下将英属印度的范围扩大,直接使其成为英国统治中东地区的东部侧翼,印度军队可以随时出兵确保波斯和巴士拉的油田。丘吉尔这样做很明显是要将印度牢牢绑在大英帝国的战车上,想用统治较为牢靠的中东地区拖住印度,并可以随意调动印度殖民地的军队,从而剥夺印度武装起义的能力。如此一来,印度服从英国统治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这也确保可以逼迫英国政府的温和派不要在印度独立这个问题上偏离太远。


可惜,丘吉尔没有弄清楚总体形势。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江河日下,英国虽然打赢了一战,可以拖垮了帝国,如果假以时日,还是能够翻身的。可惜美国靠着一战大发战争财,工业能力一日千里,并且在全方位和英国展开了竞争。在东方, 就连以前瞧不上的日本也开始军备扩张,从英国的小跟班变成了竞争者。这一切已经 让大英帝国疲于应对。


1929年1月末,丘吉尔得到一个坏消息,时任印度副王(总督)的艾文迫于压力释放了甘地,并表达了重启谈判的愿望。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英印两房“温和派的观点”联合起来,并且让“那些极端分子知难而退”。作为“极端分子之一”的丘吉尔得到这个消息无疑是平地惊雷,就在甘地出狱的当天下午,丘吉尔憋着一肚子火大闹下议院,并且直接辞职退出了内阁。


辞职后的丘吉尔召开媒体发布会,举办辩论会,目的就是阻止英国温和派同意印度的独立。可惜对于丘吉尔来说,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接踵而来。先是1931年2月,甘地受到邀请来到白金汉宫和英王举行茶叙,丘吉尔讽刺甘地是个“半裸的苦行僧”。他甚至在媒体上公开挖苦甘地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印度的墨索里尼”,甚至毫不忌讳的攻击道:“这位曾经的内殿法律学院律师,现在的蛊惑人心的苦行僧,半裸着身体走上副王府台阶 ,形象猥琐,面目可憎,可是要来于英王代表平起平坐进行谈判的呢。”




{!-- PGC_COLUMN --}

到了1931年3月5日,艾文和甘地签署的协议被公之于众后,英国的政治风向已经和丘吉尔期望的渐行渐远。1935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被丘吉尔抨击为“一群侏儒制造出来的可怕法案”的《印度政府法案》,该法案通过全印度联邦授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还规定要从印度选民中选出各部部长和立法者。


眼看着印度离开大英帝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英国政府内温和派的声音渐渐成为主流,丘吉尔的立场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丘吉尔也进入了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在1929年-1939年的十年间,丘吉尔一直没有再次进入内阁,后来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在野岁月”。


转机出现在二战初期,由于张伯伦的绥靖主义,使得德国法西斯主义迅速强盛,并直接横推西欧无敌手。狼狈的张伯伦邀请丘吉尔入阁担任海军大臣,后张伯伦遭到弹劾辞职后,向国王推荐丘吉尔组阁。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的身份进入下议院,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虽然丘吉尔表明,一切都为了胜利服务。但是在印度问题上,丘吉尔始终不肯让步,甚至多次直接命令印度副王将甘地极其追随者逮捕。在德国展现强大的军事能量后,英国不得不寻求外援,首选就是美国。1941年8月,丘吉尔第一次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制定了《大西洋宪章》,其中就明确规定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的权利。该宪章虽然本质上是新老帝国主义势力的洗牌,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 全球民族解放运动,也就是说印度可以自己选择政府或者独立。


丘吉尔显然不愿意印度摆脱英国的控制,在签署《大西洋宪章》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就他本人的理解而言,宪章中的相关条款不适于印度。丘吉尔在这方面的敏感,甚至让罗斯福感到莫名惊讶。不久后,他又在盟军委员会中不断重复着另外一句话:“我这任英王陛下的首相还没有颓败到要让大英帝国走到解体的份儿上。”


一直到1942年,日军已经打到了印度的家门口,丘吉尔才迫于华盛顿和同僚的压力,它向新德里做出了可谓是此生最大的妥协,允许印度在战后获得仅次于独立的自治领的地位。但深谋远虑的丘吉尔还在认可了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的呼声,算是为以后印巴分治埋下了锲子。


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严重阻碍了丘吉尔的“流血、辛苦、挥泪洒汗”的必胜决心。所以他再次下令,将甘地还有国大党一帮高层全部抓进了监狱。为了弥补国大党被抓后留下的权利真空,丘吉尔阴险的将国大党的对手穆斯林联盟推上印度权利的巅峰。穆斯林联盟也没有辜负英国的希望,硬是支持英国打赢了二战。


作为甘地最厉害、地位最高的英国人,丘吉尔在甘地入狱后得到一个报告,甘地绝食了。丘吉尔直接答复新德说,如果甘地要绝食,大可不必理睬,让他绝食好了。丘吉尔还为甘地买了一副上号的檀木棺材,就等着甘地咽气了。最后这副棺材却让甘地的老婆用上了,甘地也快死了。但最后,丘吉尔却听从了别人的劝告,心有不甘的将甘地放了出来。


甘地虽然出来了,但是他的老对手阿里·真纳的穆斯林联盟已经今非昔比了,印度国内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