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权在谁手里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19

郑成功不理解父亲的选择,但他要做忠臣孝子,虽然父亲投降了清朝,他也要全力保住父亲的性命,要做明朝的忠臣,就必须有足够的势力来抵抗清军。于是在公元1646年,父亲郑芝龙北上降清的同一年,郑成功在福建竖起抗清大旗,召集郑芝龙旧部,成为南方抗清的主要力量之一。

台湾军权在谁手里

从1646年起兵抗清到1661年收复台湾,郑成功这15年的抗清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6年-1650年

郑成功召集郑氏家族旧部,夺取了金门和厦门作为抗清的根据地。发展海运,港口通商,经济实力增强。隆武政权覆灭后,郑成功奉永历政权为正朔。

1649年形势图

第二阶段:1651年-1656年

郑成功的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这个时期抗清的策略是以战养和,战和并用。郑成功的部队与清军在福建有多次小规模的战斗,郑成功几次激战都击败了清军,威名大振,与西南的抗清力量孙可望、李定国遥相呼应,计划联合起来对抗清军。

展开全文

在抗清的同时,郑成功也与清朝有多次和谈,清朝顺治皇帝曾亲下敕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将泉州、漳州、潮州和惠州四府赐予郑成功。

而郑成功提出的条件是:让清朝割让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土地,效仿朝鲜的制度,不剃发,不受清朝调遣,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如此苛刻的条件,清朝自然不会接受,双方就这样且战且和僵持不下。

1655年形势图

第三阶段:1657年-1661年

郑成功在此阶段先后三次出兵北伐,沿长江而上,水陆并进,企图夺取南京。此时清朝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对郑成功的军事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郑成功三次北伐的失败,他面临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

起兵抗清十几年来,郑成功没有一天不是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手里只有金门和厦门两个据点,随时有被清军吞并的危险。为了效忠明朝,为了保住远在北京父亲的性命,他必须坚持抵抗下去。

出路在哪里?

要与清军长期对抗,必须寻找金厦二岛之外的根据地,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台湾,台湾与大陆有海峡相隔,正好发挥郑成功水军的优势,清军难以进攻。

荷兰人绘制的台湾地图

此时台湾已经被荷兰人占领了三十八年,成为荷兰在东亚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1661年3月,郑成功率领3万士兵,一百多艘战船向驻守在台湾的荷兰人发起进攻。

郑成功的战船与荷兰人的战船数量比为

15:1,占据绝对优势,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1662年2月,荷兰人终于投降,郑成功带领军队占领了台湾岛。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战图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抗西方列强取得的胜利,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在荷兰人眼中的中国军人瘦弱干瘪,胆小懦弱,一听到炮声就像一群绵羊一样趴在地上束手就擒。而郑成功手下的士兵个个高大威猛,作战英勇,完全颠覆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军人形象。

郑成功从一个普通的抗清将领一跃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个人声望和郑氏集团的势力都达到了顶峰。

然而一场剧变马上就要到来。

纵观郑成功15年的抗清历史,始终是以发展自身势力,扩大控制地盘为目的,没有向清朝发动过大规模的生死决战。郑成功与清朝始终处于一边抵抗一边和谈的状态,双方保持着一种微妙的默契关系。

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两个月后,这种默契关系被一个人打破了。

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公元1662年4月,吴三桂在云南昆明将永历皇帝处死,南明政权覆灭。此时郑成功虽占有台湾和金厦两岛,但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再也不可能复兴明朝,抗清也就没有了意义。

同时,郑成功多年的抵抗终于让清朝失去了耐心,郑芝龙被清朝杀害,父亲去世的消息从北京传来,他再也无法为父亲尽孝。从忠臣孝子变成孤臣逆子,这巨大的变化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郑成功的心理防线。

他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郑成功说道:

“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忠孝两亏,死不瞑目,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公元1662年6月,年仅39岁的郑成功在台湾含恨而逝。

郑成功终其一生“处无可如何之境,得未曾有之局,以其螳臂之势,纵横大敌,逐红夷于海上,辟地千里,为有明硕果之仅存”。

郑成功的“失败”是在其个人层面,戎马一生,仅保二岛,三次北伐,都成虚行。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却成为孤臣逆子,英年早逝,悲剧一生。

郑成功的“伟大”在于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中注入了一股浩然的英雄之气。中国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看惯了朝代兴衰更替,大部分人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奉行实用的利己主义,有小家而无大家,这在明末崇祯一朝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量文臣武将投降清朝,直接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郑成功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性格,他身处明末乱世,一生坚持忠孝礼义,做忠臣孝子,为复兴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收复台湾,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郑成功不同于传统的英雄形象,他生于日本,死于台湾,纵横海上,漂泊一生,海上汹涌的波涛并没有浇灭他为国为民国的一腔热血。

台湾军权在谁手里

公元1699年,在去世38年之后,郑成功的遗骨被迁回福建老家安葬,康熙皇帝亲自为郑成功题写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一股浩然英雄气贯穿于郑成功三十九年用热血燃烧的生命里,至今仍在海峡两岸回荡。

标签: 权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