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369

孔子的故事 人物解析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急需《孔子的故事》的内容简介

《孔子的故事》的内容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1 3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终不见用。

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 “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扩展资料: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并不因为李长之在文献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古板无生气,恰恰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所著书籍)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

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

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长之译《关雎》: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复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欢喜!

* *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

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

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

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

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

2006-2-28 团委

参考资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8499/

求李长之著的孔子的故事的内容简介和其中的精彩段落

孔子的故事》几乎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全书不过七万余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这些脚注看似不起眼,却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孔子的故事》包括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在挫折中前进;教育事业的开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等内容。这是简介,不过段落没有。

《孔子的故事》是什么体裁?

《孔子的故事》体裁是散文。

这本图书的作者是李长之。通过写孔子的生平和发展教育的经历,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的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