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红学分为哪几个时期?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45

红学分为哪几个时期?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它随《红楼梦》的写作和流传而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间红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1.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

2.从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新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考证派,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

3.从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当代红学时期,从1954年《文史哲》9月号发表李希凡、蓝翎二人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开始,对俞平伯二书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直至现在。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为什么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了“红学?

《红楼梦》能有今天的关注度,甚至发展出了有别于其他三大古典名著的“红学”,本身就是历史特定时期的天时与人和造就。

看看四大古典名著其他三部,《三国演艺》、《水浒传》和《西游记》,持续至今的关注度和民间影响力,更多来自于宋代以后几百年民间文学(戏曲、评书、话本)的积累,而并非和《红楼梦》那样,主要来自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本身。

京剧:《单刀会》

类似《三国演义》的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残唐五代演义》等,文学水平都比《三国演义》差得很远,而《说岳全传》可能又是这几部里面文艺水平最差的。

《说岳》作者钱彩是个满清治下的陋儒,,其行文不但文笔拙劣,更带着浓浓的《弟子规》的陈腐味,如写七岁的岳飞上山砍柴,叮嘱其母亲“守好门户,休让闲人骚扰”等。

然而,在大多数男性受众读者中,《说岳》人物如金兀术、哈密蚩、牛皋、岳云、张宪的热度或是说“人气”,可能仅次于刘关张、曹操、赵云等三国人物,而远超孙膑、郑恩等其他历史小说人物。

京剧:《挑滑车》(《说岳》故事)

同样,类似《水浒传》的小说,如《隋唐演义》、《杨家将》,依托京剧、评书等早期大众传媒手段,秦叔宝、李元霸、穆桂英等形象的热度,在大多数男性受众中,足以和鲁智深、武松、林冲等最出色的水浒英雄相当,远胜过一百零八将里不出名的大多数人,尽管无论《隋唐》还是《杨家将》,其文学性都比《水浒》相去甚远。

京剧:《四郎探母》(《杨家将》故事)

而类似《西游记》的小说,如《封神演义》、《上洞八仙全传》,其实际民间影响力,大致和《西游记》在同一等级。《封神》的哪吒、《八仙》的吕洞宾,和《西游》孙悟空在文学艺术塑造上,固然有天差地远的距离,但对他们耳熟能详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从来并不会刻意关注这点。

京剧:《大闹天宫》

由此得出结论:古典名著小说的民间影响力,和其文学艺术价值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虽然同为影响力巨大的四大名著,然而三国、西游、水浒这几部著作本身的研究价值,当然也就难以和《红楼梦》相比,当然很难发展成类似《红楼梦》一样的“红学”。

而《红楼梦》比之于三国、水浒、西游,也包括这几部书派生的《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滥觞作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并非脱胎于民间文学,而是不折不扣的文人创作。其雏形或说渊源,是唐朝元稹的《莺莺传》,是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越剧:《西厢记》

换言之,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这些都是脱胎自民间话本的“下里巴人”作品,那么《红楼梦》相对它们而言,虽然亦算不上什么十分高大上“阳春白雪”,但也是文人墨客的闲情偶寄之物。稗官野史纵然不及经史子集,却也不是大字识不得几个市井小民可企及的。

这也就造成了《红楼梦》一书出版后,固然是从王公贵胄到文人士子争相传抄,一度洛阳纸贵,但是其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力,实难与三国、水浒、西游相比。

至于类似《红楼梦》的小说,《镜花缘》、《孽海花》、《兰花梦奇传》等,时至今日,除了少数爱好古典文学的少年偶尔涉猎,只怕根本没几个人会特意去找来看吧,更勿论知晓其书中主人公和各色人等姓甚名谁了。

中国近代史百年积弱,因此向西方欧美国家学习成为一个世纪的主流声音,自然也包括文学艺术方面,是为“西学东渐”。欧洲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的观点,当然也就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学者。

因此,《红楼梦》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便超越了戴震方苞,超越了乾嘉学派,成为“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的瑰宝,即使是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巨擎,同样对《红楼梦》每多褒赞,称誉有加。

在20世纪初,清末民国的文人看来,《红楼梦》甚至和京剧一样,成为了中国人唯一能在洋鬼子面前抬头的所谓“国粹”,更应该得到特别的关照和扶植。

越剧:《红楼梦》

因此在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等的感召和率先垂范下,许多学者以毕生主要精力,用以专职研究红楼梦,“红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有哪些人

1、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

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2、周汝昌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3、冯其庸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

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2015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17年5月,当选第27届全国书博会“致敬读书人物”。

4、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5、马瑞芳

马瑞芳,女,回族,1942年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5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共24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学家

“红学”历史发展是什么?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热衷于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无比精熟。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不研究‘经学’?”他说:“我也在研究‘经学’,少‘一画三曲’而已。”友人不解,问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是怎么回事。他笑着说:“我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就是‘红学’呀!”

”,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自然便是“红学”了。

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的红学家?

我国有许多研究红学的人物,就算是现在的高校教育中也有许多的研究生教授博士生都会就红楼里面的一些现象一些各式各样的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人数过多,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主要是三个人。

首先第一个就是民国才女张爱玲,他能是一个特别喜欢红楼梦的女红学家,之所以要介绍他也是因为他曾经讲过一段话,他曾经就说他认为的三大憾事之一就是红楼未完。从此就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不太认可高鹗所出的后40回。

他在1969年以后,主要是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名的红楼讨论集是《红楼梦魇》。

当然有名的还有很多,比如说王国维,胡适,鲁迅等人都是研究过红楼梦的大文豪。

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红学真正有所成就的大家们了。

第一位是新中国研究红学的第一人周汝昌先生,周汝昌先生一生有许多的著作,最著名的有《红楼梦新证》,被评为是红楼研究史上最具有开创性和时代意义的一部作品。

第二位就是与胡适先生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的俞伯平先生,他的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辨》等。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红楼诗歌,研究红楼饮食,红楼服装,红楼结构,以及哲学思想。

我国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人接触过红楼的研究。从红楼中也能有所收获和领悟。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对于文学的注重性越来越高,对于红学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相信随着研究红学的人越来越多,从红学中发现了东西,也在越来越多。红学队伍也在不断阔大。

“红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红学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一门研究。近代红学往往是一种史学研究。“红学”一词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在当时是个开玩笑的说法。而研究《红楼梦》成为严肃专门的学问,始自胡适在1921年所写考证《红楼梦》的文章。胡适的研究初步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提出了“自传说”。从此,《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与清代考据学,与民初的整理国故汇合起来。至今红学研究已汗牛充栋。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

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所以,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

由于爱好者、研究者众多,红学其“热闹”程度大有超过甲骨学、敦煌学之势。光绪年间,北京士大夫阶层就以研究《红楼梦》为“红学”。民国初年,“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如蔡元培、王梦阮等学者开始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研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中国研究《红楼梦》的专业机构,被称为“红学”的是什么机构?“红学”是什么组织?

1、红学的由来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问。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所以,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红学”的名称则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则笑话:松江士人朱昌鼎只喜欢看小说,对《红楼梦》特别着迷。有朋友问朱昌鼎:“你为什么不研究经学?”朱答:“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折。”繁体的经字少一画三折就是红字(事见均耀《慈竹居零墨》)。另外,李放的《八旗画录注》里有这样的记载:“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按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由这些记载,也可看出清代研读《红楼梦》风气之盛。

2、红学的流派及其代表作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以考证派代表作、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出现为界,一般又划分为旧红学和新红学。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这里,我们选择提供上述红学重要著作中的几部,以便红学爱好者通过阅读,对它们所代表的流派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3、旧红学、新红学与当代红学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它随《红楼梦》的写作和流传而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间红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从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从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

旧红学时期中,有的是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诗歌和纪闻,有的是各种版本上的批注和评论,有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书和专文。总体成就不高,但如敦敏、敦诚等人的诗歌和脂砚斋的某些评点对于了解曹雪芹及其创作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则是从《红楼梦》本身阐述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尽管其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研究的角度是可取的。最没有价值的是索隐派的专著,其代表著作有署名晶三芦月草舍居士的《红楼梦偶谈》、署名悟真道人的《红楼梦索隐》、蔡孑民的《石头记索隐》以及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等。

新红学时期的评著,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索隐派的著作,如1925阚铎《红楼梦抉微》、1927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考证》、1934年景梅九《石头记真谛》等,这是第一个研究时期索隐派的继续和恶性发展。但由于新红学的声势很大,故索隐派著作的影响日益缩小。第二类是考证性质的著作,如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和1928年《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23年俞平伯《红楼梦辨》和1952年《红楼梦研究》、1953年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其中以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最早、影响最大,它们的成绩在于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考证,对“旧红学”的谬误进行过一些批判,但在考证研究中散布了唯心主义思想观点和实用主义烦琐考证的治学方法,成了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的主要对象。第三类是评论性质的著作,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史的历史的变迁》及其他文章中,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卓越的精辟见解,此外,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等,都是有成就的著作。

当代红学时期,从1954年《文史哲》9月号发表李希凡、蓝翎二人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其它》和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开始,对俞平伯二书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直至现在。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号召开展一个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支持了李、蓝两个“小人物”。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胡适派唯心论的斗争,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红楼梦》研究的范围。这一时期的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何其芳《论红楼梦》、周汝昌《曹雪芹》、冯其庸《梦边集》、周绍良《红楼梦研究论集》、刘梦溪《红楼梦新论》、张绵池《红楼十二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白盾《红楼梦新评》、胡文彬、周雷《红学丛谭》、周中明《红楼梦语言艺术》、舒芜《说梦录》、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段启明《红楼梦艺术论》、吕启祥《红楼梦论集》、王朝闻《论凤姐》、陈诏、孙逊《红楼梦与金瓶梅》、邓云乡《红楼梦识小录》及《红楼梦导读》等等。如想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研究史的情况可阅读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和《续稿》以及韩进廉《红学史稿》。

标签: 红学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