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15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倾心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拓跋宏的这首诗表明了其心怀远大志向,念念不忘南北统一大业。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拓跋宏只活了三十三岁便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英年早逝,普遍认为他是得知皇后偷情,被活活气死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拓跋宏是因为疾病加劳累而死。 拓跋宏究竟得了什么病?《魏书·高祖纪》中说他从“不豫”,到“疾甚”,最后“驾崩”,并没有说明病症;而在拓跋宏的御医徐謇及元澄、元勰等几位近臣的传记中,对拓跋宏的病症却有所透露。《魏书·元澄传》称拓跋宏“疾患淹年,气力惙弊”,《魏书·元勰传》称拓跋宏“气力危惙”,《魏书·徐謇传》称拓跋宏“心容顿竭,气体羸瘠”,患的是“沉劳”和“笃瘵”。在古汉语中,“惙”的意思是指气短促而微弱,即呼吸有障碍;“劳”同“痨”,即痨病;“瘵”也多指痨病。综合分析,拓跋宏多年患有肺痨,而且病得不轻。 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拓跋宏之前的数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岁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岁时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质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先天不足。同祖辈一样,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岁生长子元恂,十七岁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还生有华阳公主、兰陵公主两个女儿,可见拓跋宏从十多岁时就开始涉猎后宫,宠幸女人了。十多岁正处身体发育初期,这个时候过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体弱多病。 其二,早年经历,对拓跋宏身心影响很大。拓跋宏三岁丧母(生母李氏依北魏宫廷“子贵母死”的祖制被赐死),十岁丧父(父亲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受过寒冬“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的责罚,遭过“食中得虫秽物”的恐吓,挨过杖打“数十”的体罚,甚至因为太过“聪圣,……不利于冯氏”(《魏书·高祖纪》),险些被权欲极强、生性猜忌的冯太后废黜。《黄帝内经》云:“忧伤肺,恐伤肾”。亲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胆颤心惊,这一系列悲苦遭际,使拓跋宏的幼小心灵遭到严重打击和伤害,很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其三,宠幸冯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冯太后的两个内侄女入宫,其中一女冯氏,即后来给拓跋宏带绿帽子的冯皇后,“有姿媚,偏见爱幸”。不久,冯氏因有病,被冯太后“遣还家为尼”。冯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汉语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热病,多指肺病。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且极难痊愈,让人避之不及。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打着冯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宫,“宠爱过初,……宫人稀复进见”(《魏书·后妃传》)。拓跋宏身体本来就很差,在与冯氏亲密接触中,最终染上了肺病。 其四,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独掌大权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特别是在迁都问题上,拓跋宏力排众议,软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编自演了一场冒雨“南征”闹剧,可谓殚精竭虑,耗费心智,以至于“及迁洛,……体小不平,……令(徐謇)处治”。迁都后,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几次仓促出征,均无功而返。急功近利,加之疲惫焦躁,使拓跋宏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再次亲征时“其疾大渐”(《魏书·徐謇传》),幸亏徐謇救治才好转。 拓跋宏久病心烦,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训斥、诛斩,甚至对老婆孩子也不手软。迁都洛阳后,第一任皇后冯氏因为拒绝说汉语、穿汉服,被拓跋宏废黜;第一任太子元恂因为嫌天热,不穿汉服,遭到责骂后又发动叛乱,被拓跋宏废黜、赐死。先天不足,后天劳烦,事事亲为,急于求成,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平时又不注意养生和保健,使拓跋宏的病情由轻变重,以至于在亲自审讯第二任皇后出轨一案时,已经力不从心,他先是“以疾卧含温床”,后“取卫直刀柱之”(《魏书·后妃传》)才勉强支撑着站起来,可见其病之重。 有人说,拓跋宏此状,是因为皇后让他带了绿帽子气的,其实不然。首先,拓跋宏是个英武帝王,他虽然宠爱皇后,但不是个唯唯诺诺、忍气吞声、惧怕皇后、驾驭不了皇后的懦夫;其次,拓跋宏胸怀宏图,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改革和统一大业上,他连年征战在外,知道是自己冷落了皇后,所以并没有将其废黜,只是将其幽禁,显然是想通并原谅了皇后的背叛;再次,拓跋宏临终前“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资治通鉴》),明令允许后宫众多妃嫔在他死后再嫁,可见拓跋宏心胸很宽广,绝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小家子气。 皇后私通,可能会让拓跋宏一时沮丧,但绝不是致命的伤害。拓跋宏之死,在于他明知自己“心容顿竭,气体羸瘠”,还继续忘我的创业,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一统天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皇帝。作为一个重病之人,拓跋宏这是在拼命。处理完皇后出轨一事后,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拓跋宏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再次强撑病体亲征伐齐,途中鞍马劳顿,“疾势遂甚,戚戚不怡”(《魏书·徐謇传》),御医回天无力。四月,提前耗尽毕生精力的拓跋宏在取得马圈城大捷后,因操劳过度,病入膏肓,抱憾而死,令人扼腕。(刘秉光)

拓跋宏为什么改名元宏

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 简史

  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生活速写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历史上花木兰和拓跋宏真的有暧昧吗?

电影《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木兰辞》,讲述的是北魏年间,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而在电影中,陈坤饰演的将军“文泰”(实际身份为王子拓跋宏),手捧着胡萝卜,一边咀嚼得嘎嘣脆一边喂马。而据《本草纲目》中对胡萝卜的记载,“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似萝卜,故名。”元朝与北魏相差了600多年。不仅如此,当花木兰为救文泰潜入柔然大营时,手里捧着一盘子土豆。而历史上关于马铃薯引进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六世纪,一种是十七世纪,无论是哪种说法,电影里出现土豆都显得太早了。其实,除了这两样食物外,细心的观众还发现,花木兰用于休息的简易凉棚外插的旗杆,近镜头看竟然是镀锌的钢管,细看还能看到螺丝扣,如此现代的东西“穿越”到北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此外,整部影片人物服饰全是汉朝装扮,飘逸有余,严谨不足,看来导演真需要好好补课了。人物年代大错乱除了道具上的硬伤,也有历史学家指出,电影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年代出现严重错乱。片中柔然大将“社仑”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社仑是柔然第七代主,公元402年至410年在汗位,410年死去。而陈坤饰演的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两个人在历史上相差半个世纪。而拓跋宏本人的经历也全属杜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公元471-499年,公元471年,年仅5岁的他即为帝。而影片中,已经成年的拓跋宏在军营中陪伴了花木兰长达12年。有网友调侃:“导演是想随便找个人来填故事,但他找的这个人也太有名了!”亲戚关系搞混淆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人指着一名北魏士兵介绍:“胡奎,营主的侄子。”可是当营主战死的时候,胡奎却扶着他的灵柩大喊“舅舅”!除了在亲戚关系上的错乱,《花木兰》(赵薇版 动画版)还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硬伤。有观众质问:“花木兰胸前中箭,沙尘暴来了,她被埋沙子里边了,那么她是躺着呢还是趴着呢,要是仰面躺着,那还不被沙尘暴呛死了?要是趴着,那明晃晃的长箭,怎么趴呢?”“魏军跟柔然军队那场战争,魏军首战大捷后来了场沙尘暴。沙尘暴过去之后,魏军溃不成军,但是柔然的士兵却干干净净。”《花木兰》回应片方已尽力,感谢挑刺网友对于影片中出现的一系列错漏,《花木兰》导演马楚成表示:“作为一个中国香港导演,我接拍《花木兰》压力挺大,就怕丢掉那种古典文化的味道,也很怕在古代知识方面出错,所以我请了很多古文老师、礼仪老师来帮忙,副导演没一个香港人,要么内地的,要么台湾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古典知识方面提醒我,比如遇到读音有争议的古字,都会反复请教他们,或查古文字典。”《花木兰》出品方星光国际宣传李女士表示:“我们尊重网友的意见,也在仔细研究历史部分的内容,有网友提意见说明是关注电影的,我们对此表示感谢。”历史学者观点历史影视剧请专家指导很必要就影片《花木兰》中错漏百出这一现象,记者昨日致电辽宁著名历史学者詹洪阁先生,詹先生表示:“像胡萝卜、土豆这样放错了年代的错误,在现今的历史作品中十分常见,有些只有历史学家能看出来,有些已经瞒不住观众的眼睛了。其实,更多的影视剧在道具、人物造型、对白上更欠考究,这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造成误导。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拍摄历史作品的剧组聘请专业的历史学家进行指导,避免硬伤。”

拓跋宏的母亲,为什么要被赐死呢?

登基之时母亲被赐死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就是鲜卑族人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的改革,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孝文汉化。更简单点说就是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他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非常成功,极大地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于山西大同。那时的大同是当时北魏的首都,名叫平城。

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六月,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年仅三岁。两年后,他爹拓跋弘不想当皇帝了,把帝位禅让给了年仅五岁的他。与此同时,他的母亲被赐死。

如果他可以选择,他一定不想当这个劳什子皇帝,因为得到这个位子的代价,是失去母亲。但既然生于帝王家,他的命运就由不得自己作主。

问题来了:拓跋宏的母亲,为什么要被赐死呢?难道她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

具有中国特色的垂帘听政

据考证,战国时期的芈八子为垂帘听政第一人

中国历史上,这种小小年纪就成为一国之君的现象出现过不少。

这些也许还在吃奶,什么都不懂的小皇帝,显然无法担任管理国家的大任,于是就出现了比较特殊的“垂帘听政”现象,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

所谓“垂帘听政”,实际上就是母后专政,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叫“女主临朝称制”。据考证,历史上最早临朝称制的“女主”是秦惠文王的姬妾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尽管电视剧里芈月和历史上真实的宣太后差距不小。

拓跋宏是多少岁当上皇帝的?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元年(467年)八月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皇兴三年(469年)六月,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延兴元年(471年)八月,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还不足五岁的拓跋宏,他自己成了太上皇。五年以后,献文帝去世。

拓跋宏从小就缺乏父亲、母亲的爱。父亲献文帝与其很有政治才干的母亲冯太后矛盾很大,心情不快,更加信奉佛教,厌恶政事,只想做好个人的修身养性。

他的母亲李夫人死得更早。北魏有一种规定,凡后妃生的男孩被指定为太子,太子的母亲就得死,这是为了不让妇女参与国事,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根据这一规定,李夫人在拓跋宏三岁被立为太子时就死了。所以,拓跋宏从小就由祖母冯太后抚养。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国家的各种大事都由冯太后决定。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她的祖父冯弘和伯父冯跋是北燕王国的国王。冯太后的父亲冯朗投降北魏,做秦、雍二州刺史,后来被杀。

冯太后生于长安,虽然是汉族人,对于汉族文化的理解,还是得力于她的姑母。

她的姑母是魏太武帝的妃子,冯朗被杀以后,冯太后投奔姑母,在宫中接受了姑母的教育,知书达理。十四岁时,文成帝即位,她被选为妃子,后来成为皇后。

文成帝死,太子弘即位,即献文帝,她就成了皇太后。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死后,丞相乙浑乘机专权,任意杀害异己。这时冯太后二十四岁,献文帝只有十二岁,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显露出冯太后的政治才能。她杀死了丞相乙浑,掌握了国家大权,临朝称制。一年后,她就把政权交给献文帝。皇兴五年(471年),献文帝死,孝文帝即位,冯太后掌握实权,直接干预政事。

在冯太后的培养教育下,孝文帝勤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认真总结汉族封建帝王的丰富统治经验。冯太后对于孝文帝的管教是非常严厉苛刻的。《魏书·高祖纪》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个太监向冯太后讲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大怒,用杖把孝文帝打了一顿,孝文帝也没敢申辩。太和十年(486年)起,在冯太后的指导下,孝文帝开始处理国家大事,起草文件。黄河流域是汉族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地区,也是汉族封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拓跋鲜卑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民族,进入中原以后,拓跋鲜卑统治者开始提倡开垦土地,鼓励农桑,实行计口授田等经济改革措施,从原来的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也开始设置百官,分封公侯,重用汉族儒生,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但是,拓跋鲜卑远比汉族落后,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统治比它先进得多的民族,这是摆在拓跋鲜卑统治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压迫十分尖锐。

拓跋鲜卑统治者经常发动战争,掠夺人口、牲畜和财物,让俘虏进行奴隶般的劳动。统一北方以后,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非常残暴,租税名目繁多,徭役苛重。他们强迫各族人民当步兵,打仗时让步兵冲在前面,鲜卑族骑兵在后面督阵,步兵稍有迟缓和怠慢,就被鲜卑族的骑兵踏死。北魏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民族歧视,激起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仅在北魏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各地的起义和暴动就有七八十次之多。在孝文帝当政时期,史书记载各族人民的暴动反抗的事件也有十几起。如471年,司马小君领导三千多人在平陵(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历城区)暴动;延兴二年(472年),光州(治所在今山东莱州)人孙晏领导一千多人暴动;延兴三年(473年),荣永安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领导暴动;刘举也领导起义,自称皇帝;延兴六年(476年),冀州(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宋伏龙自称南平王,聚众暴动;太和十四年(490年),和尚司马惠御领导暴动等。面对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和暴动,为了巩固拓跋鲜卑的统治,孝文帝决心以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来改变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评议孝文帝拓跋宏的功过(简略些)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的改革1.施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贪污一匹绢以上者处以死刑)。2.颁布均田令(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向政府交税,同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3,迁都洛阳(原来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对于全国广大地区的统一控制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反对,于494年将都城迁到洛阳)4.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穿汉族服饰,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他后来的皇后就是汉族的啊!)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组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em18][em26

拓跋宏的皇后冯妙莲与人私通 拓跋宏为什么不杀她?

  野史上说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二任皇后名叫冯润,字妙莲,谥号为幽皇后。冯润是冯太后的侄女,从辈分上来说长了拓跋宏一辈,但两人年龄相当,且拓跋宏对应该是很爱她。

  拓跋宏的皇后冯妙莲与人私通

  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第二次率军南征,当时的冯妙莲已经贵为皇后。孝文帝因病暂时驻扎在汝南,彭城公主率童仆乘轻车冒霖雨赶来向皇兄告状,原来皇后逼公主嫁给自己的胞弟冯夙,公主不愿意,求孝文帝作主,并告知皇后私通之事,孝文帝开始并不相信,不久,又有宦官刘腾至军中密报,所言与公主吻合。

  原来皇后趁他南征,难耐寂寞,竟与宫中执事高菩萨私通,秽乱宫闱。孝文帝真不敢相信他一向宠爱的皇后竟会做出如此事来。这时,皇后派中常侍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前来试探孝文帝,孝文帝佯装并不知道她私通的事,暗地里却把苏兴寿抓来审问,苏兴寿对皇后私通一事和盘托出。孝文帝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病情加重。正月,孝文帝回到洛阳,决定亲审冯妙莲。他先将高菩萨、双蒙等人抓起来拷问出实情,接着又在含温室传召皇后。审问前,孝文帝叫阉官搜她的身,下令但有寸刃,立斩无赦。冯妙莲跪在御前,痛哭流涕。孝文帝命她站起来,赐座给她,又命高菩萨把所供认的罪状当她的面陈述一遍,包括私通、皇后与她母亲常氏巫蛊诅咒孝文帝,然后问皇后说:“你的母亲有妖术,你都说了吧!”皇后请求回避所有人,单独和孝文帝谈,孝文帝命令所有内侍出去,只留长秋卿白整一人在侧,且以棉花塞住白整的耳朵,两人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太和二十三年,身在鄂北战场的孝文帝身染重病,返程途中,弥留之际,留下遗诏:“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

  公元499年四月,北魏最有作为的皇帝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三岁。

  拓跋宏为什么不杀冯妙莲

  可能拓跋宏尚顾念旧情,不忍将冯妙莲废死,只诛杀了高菩萨了事。废后的敕书,迟迟不下。不久拓跋宏得了大病,病骨支离,自知不起,召彭城王拓跋勰嘱咐后事,最后说:“后宫久乖阴德,自寻死路,我死后可赐她自尽,惟葬用后礼,亦可掩冯门大过。”接着拉住彭城王的手,喘息良久,撒手而去,时年三十三岁。

  太子拓跋恪即位,按遗嘱派侍臣持毒药入宫,赐冯后死。冯妙莲见了毒药骇走悲号:“官家哪有此事,无非是诸王恨我!”内侍把她拉住,强迫喝下毒药自尽。魏主拓跋恪遵照遗言,用后礼葬冯妙莲,谥为幽皇后。

  北魏拓跋历史显得单薄,史料遗存少,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的缘故。许多东西只能依靠仅有的资料推测。北魏几代君主都靠母后护持才能得位。史载孝文帝拓跋宏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遍览经史,善谈庄老,平时爱奇好士,礼贤任能。也曾告诫史官说:“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主威福自擅,若史复不书,尚复何惧!”宫室必待破得不能再破了才修理,身上的衣服不知洗了多少遍。只是宠幸冯妙莲,以致酿成宫闱丑事。

  孝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临死留下处死冯妙莲的遗诏也可以如此分析,惟有不舍的感情才恐惧他死后冯妙莲会再与别的男人有染,若那样他死了也不瞑目。但即使孝文帝未留下杀冯妙莲的遗诏,冯妙莲也没有好下场,彭城王、咸阳王等知道冯后已死的消息后,相视说:“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做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

北魏皇帝拓跋宏的父亲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

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成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继承皇位。拓跋弘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帝,专心信佛。承明元年(476年7),拓跋弘被毒死(一说为冯太后所为) ,时年23岁。 献文帝死后,上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