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是哪个皇帝的太监,太监刘瑾被明朝哪个皇帝杀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33

太监刘瑾被明朝哪个皇帝杀的

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太监刘瑾被明朝哪个皇帝杀的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太监刘瑾被明朝哪个皇帝杀的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1张
    反馈

    哪个皇帝是太监

    曹腾字季兴,东汉时期沛国谯人(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帝时入宫,陪侍太子读书。顺帝时,为小黄门,迁中常侍。因参与定策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不久出任长乐太仆,迁大长秋,用事宫廷长达30多年。他生前将亳州城南大片土地划为其宗族墓地,大规模的修筑自己的坟墓。死后,养子曹嵩嗣为侯。曹嵩即曹操之父。曹丕称帝后,追尊曹腾为高皇帝。

    是追封的皇帝,曹腾的确是太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008996.html

    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做了什么事情

    明代宦官刘瑾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

      权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贪欲.他利用权势,肆意贪污.他劝武宗下令各省库藏尽输京师,从中贪污大量银两.他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至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有人为了行贿,只好贷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为“京债”.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此外,他还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刘瑾“用侍郎韩福,肆虐湖广,馈银至十余万两”.善行贿者,往往官运亨通,如巡抚刘宇,先后向其行贿数万银两,官位也随之上升至吏部尚书.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化王朱寘鐇趁机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发动叛乱.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刘瑾被捕,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狡诈得权位

      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很知道珍惜,因为他知道太子将来登基即位后他这个日夜服侍的太监就是功臣了,权势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刘瑾便千方百计地讨好太子,侍奉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太子.

      在公元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顺利即位,这就是明武宗.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被称为“八虎”,刘瑾则是“八虎”之王.在刘瑾的领导下,这些宦官想方设法地鼓动武宗游玩享乐,他们则专权跋扈,隐瞒着皇帝为非作歹.刘瑾最受武宗的信任,在内宫监任职,而且掌管着京城的精锐守卫部队.

      第二年,为国忧虑的大臣们见武宗被宦官们搞得不理朝政,便纷纷劝谏.开始武宗听不进去,直到被告知天象有变,是上天在警示他,武宗这才有所表示.武宗打算将刘瑾先贬到南京.

      但大臣们则坚决要求杀掉这个祸根.为了让皇帝下决心除掉刘瑾,大臣们联合了当时的京城主要官员,准备第二天一起劝谏武宗杀掉刘瑾.但吏部尚书焦芳却在当天晚上向刘瑾透漏了消息,刘瑾一听,大惊失色,赶忙召集其他七人连夜到武宗面前哭诉求情.武宗念及刘瑾以前的忠心照顾,竟赦免了他们,而且在他们的怂恿下将司礼监、东厂、西厂也让他们分别掌管.

      司礼监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内宫官署,有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八至九名.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交给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红”.有的皇帝如果不勤于政事,便让司礼监宠信的太监代笔,这就给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司礼监的太监还有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权:传达皇帝旨意.有时由秉笔太监记录下皇帝的话,然后让内阁起草,或者由太监口头传达给有关大臣.这种制度直接给宦官造成了篡改圣旨的机会.刘瑾就是司礼监的主管,这是他专横跋扈的重要资本.

      打击报复

      对于曾经使他身陷绝境的大臣们,刘瑾恨之入骨.在自己掌握大权之后,便向这些不听话与自己作对的大臣们开刀了.他用的方法很多,一是处罚,即罚米供应边境.因为罚的数目很大,有的竟达到几千石之多,致使很多大臣被罚得破产.其次是身体处罚,最狠毒的是去衣廷杖.在明朝原来的廷杖仅仅是对大臣的一种人格侮辱,并不是身体处罚,所以允许大臣用毡、毯以及棉衣垫在身上.但刘瑾却要大臣脱衣受刑.行刑期间又授意执行的锦衣卫加力责打,结果大臣们常被当场打死.刘瑾造了一种大枷,有一百五十斤重,被他迫害的大臣戴上这种枷后,没几天便被拖累致死.刘瑾的阴险毒辣由此可见一斑.

      刘瑾知道负责劝谏的言官们对他的威胁很大,在掌权后,对言官也不放过.除了借故进行罢免、廷杖以及诬陷定罪外,在平时还制裁威胁这些言官:命令他们在早晨寅时(三点到五点)入朝,一直到下午的酉时(五点到七点)才让走.一天上班时间竟达十四个小时左右,刘瑾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不得休息,让他们没精力弹劾自己.

      刘瑾打击异己时随心所欲,对于在平时只对他作揖而没有磕头行大礼的翰林院的官员,他也不放过.找了个借口一次就把二十余官员或赶至南京任职,或削职为民.

      作威作福

      在将异己的大臣们都清除后,刘瑾便随心所欲地专权了,他很会控制皇帝为他所用.先用打球跑马、带鹰抓兔等缠住爱玩的武宗,然后,专门在武宗玩得高兴的时候向他请示政事,武宗总是心烦地说:“怎么什么事都来找我,你们都是吃闲饭的吗?”刘瑾装得灰溜溜的样子退下,心中美滋滋地专权误国去了.通过这一手,刘瑾很容易地将内阁的大权也握在手中了.为了彻底掌握内阁,他还将原来向自己告密立功的焦芳安排在内阁任职,焦芳则事事仰刘瑾的鼻息行事,这就开了内阁辅臣听从太监指挥的恶例.

      除了内阁,政权机关就是六部了,刘瑾又将自己的手下同党安排到了六部,刘瑾专横的程度让人无法想象,有时,他仅在张纸上写谁做什么官,六部便要照他的意思安排.那些地位很好的公侯们见了刘瑾也是跪拜,不敢直视.

      刘瑾的水平有限,为了批阅奏章,他就将大臣的奏章拿回家里,让在礼部做官的妹夫替他写,再拿到内阁让焦芳修改.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在暗地里叫他“立皇帝”.

      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势,刘瑾还建立了另外的特务组织“内行厂”,权利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上.通过特务来监督官吏和百姓,制造恐怖气氛,维持自己的专权.

      纳贿自肥

      有了权势之后,刘瑾和很多贪官一样也开始敛财.他的手法也没有什么创新,索贿、受贿、贪污,都是一般的手法.只不过他的胆子比一般的贪官大了很多,因为他的上边仅是一个皇帝.

      作为一个太监,刘瑾的性格和一般的贪官还不一样,如果他向你伸手要钱,你就必须给他,否则太监那种狭窄的心胸,报复起来比一般的贪官更心狠手毒.有一个人刚升迁,刘瑾便向他要“贺印钱”,其实就是索要贿赂,言外之意是:没有我同意,你根本就做不上这个官.那个人不肯给,刘瑾马上就下令让他退休回老家.

      刘瑾受起贿来也是来者不拒,有的为了得到高官向他行贿,例如刘宇,刚上任巡抚时,用万金向刘瑾行贿,使刘瑾喜不自胜.后来刘宇又先后给了刘瑾几万两银子,结果一直升迁到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其他的官员多数是害怕刘瑾对自己打击报复,于是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有一年,考察地方官时,竟有贿赂二万两银子的.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否则要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

      接受别人贿赂之后,刘瑾还枉法行事,直至制造冤狱.御史葛浩原来因为触犯了刘瑾,被杖责后贬为平民,刘瑾却收下了葛浩仇人的贿赂,找借口又将葛浩押进京城,处杖三十.有一段时间,刘瑾这个大贪官竟然拒贿了,而且还把行贿的人治罪,他这是听从了亲信的话才这么做的.亲信的话很有道理,大意是说那些给他行贿的人的钱不是盗取的官银,便是剥削百姓所得,假借刘瑾的名义损公肥私,但给刘瑾的钱仅是十分之一,而今后百姓的怨气却都要集中到刘瑾身上.刘瑾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拒绝贿赂,像个清官一样惩罚行贿者.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掉贪婪的性格.后来一有机会还是照贪不误.

      恶贯满盈被凌迟

      刘瑾的专权使朝政混乱,他的索贿受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官员们向他行贿后,必然要加重剥削百姓,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只好反抗.在刘瑾被处死后仅仅几个月,京城地区便发生了刘六刘七起义.

      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企图寻机夺位.但是,刘瑾只顾自己作威作福,没想到其他的七虎正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因为原来他们向刘瑾要权办事时,刘瑾总是不肯照顾,时间一长,矛盾便逐渐激化.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官员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当年的八月,刘瑾被处以凌迟刑,即千刀万剐,共行刑三天.在封建社会,除非谋反、杀父母亲等属于“十恶”的大罪,一般的死刑犯要等到秋天的霜降以后,在冬至以前才能处死.这是顺应天时,而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禁止行刑,也禁止捕杀幼小的鸟禽和走兽.但刘瑾属于谋反的第一重罪,所以不等到秋天的霜降到来就行刑了.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

      

    明朝大太监刘瑾权倾天下 为何一夜之间就被皇帝灭掉?

    太监专权,是大明王朝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刘瑾,是这道风景线上的一个奇葩。

    刘瑾,陕西兴平人。他本来跟随母亲姓谈,由于家庭贫穷,在6岁时跟随一个太监刘顺进入宫中,做了一名太监,改姓为刘。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刘瑾的太监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在明孝宗朱?樘当政时期,刘瑾因为犯了罪,依法当被处死。不过,刘瑾被赦免了,被安排在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这正是刘瑾飞黄腾达的开始。

    1505年,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这时候的朱厚照才14岁,正是贪玩好耍的年龄。他在皇宫里面与一帮号称“八虎”的太监嬉戏游玩,这帮太监为首的便是刘瑾。

    当时,刘瑾已经54岁了。这么一个“糟老头子”,凭什么获取皇帝欢心呢?四个字:投其所好。

    皇帝喜欢游玩,刘瑾就进献老鹰、猎犬等玩物,引入歌舞、摔跤等游戏,让皇帝玩得不亦说乎;

    皇帝喜欢出游,刘瑾就带着皇帝微服出行,体验宫外的生活;

    皇帝喜欢猎奇,刘瑾就把猴子身上绑上爆竹然后引燃,吓得猴子又吼又叫,逗得皇帝哈哈大笑??

    一次,朱厚照异想天开,想体验经商的乐趣。这还不好办?刘瑾立即在皇宫中开起了集市,由“八虎”扮演商贩和百姓,由皇帝扮演出手阔绰的大富商。大伙儿在皇宫中模仿集市交易,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让皇帝大呼过瘾。

    皇帝玩舒服了,刘瑾在宫中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服。他数次升迁后,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是什么来头?在明朝,司礼监是太监集团参与宫中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拥有“批红”权。“批红”指在内阁阁员票拟好的奏章上审批,这本来是皇帝的权力,可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比较懒惰,不理政事,“批红”权就落到司礼监身上。由此可见,司礼监是“十二监”中最有实权的机构。

    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对“批红”进行终审。如果他觉得可行,就盖章放行;如果觉得不行,有权打回重新“批红”。对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决定,大家还没办法反对。因为他们所有反对意见,都会拿到司礼监掌印太监这里来盖章——你说掌印太监会不会盖章呢?

    基于这种独特的政治架构,司礼监掌印太监拥有极大的权力。事实上,包括刘瑾在内,冯保、魏忠贤等我们熟知的明朝大太监,都是通过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来执掌权柄。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用它来造福黎民、恩泽天下,有人用它来为非作歹、荼毒百姓。毫无疑问,刘瑾属于后者。

    刘瑾手中有权后,开始聚敛家产。聚敛的手法也没啥新意,无非是向下边的人收受贿赂。司礼监掌印太监想收点银子,下边的人还不乖乖地送上来?当时,外地的官员来到京城,第一件事不是觐见皇帝,而是拜见刘瑾,送上“见面礼”。这“见面礼”还不低,少则上千两银子,多则5000两银子。

    有的官员比较廉洁,实在拿不出钱来送“见面礼”,怎么办呢?只好向京城里的富豪借钱,这种债务被称为“京债”。

    为了让权力变得更加畅通无阻,刘瑾还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他还没当司礼监掌印太监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太监王岳、范亨、徐智等纷纷弹劾“八虎”引诱皇帝游乐,不顾朝政。就在朱厚照犹豫不决之际,刘瑾等人跑到他面前,哭泣不已——最终,这一番哭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参与弹劾的刘健、谢迁被迫辞官,王岳、范亨、徐智等被发往南京充军。

    这样就算了吗?当然不。刘瑾派人在半路上将王岳、范亨追杀,又将徐智手臂活活打断。

    在那以后,朝中再无人敢得罪刘瑾了。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谁能想到,权倾天下的刘瑾,竟然被一场遥远的叛乱给扳倒了呢?

    那是1510年的事情了。当年,安化王朱???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以讨伐刘瑾为名起草檄文,发动叛乱。朱厚照派遣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前去平叛。很快,叛乱就平息了。

    叛乱平息了,事情并没有结束。杨一清和张永商量,要解决掉刘瑾。刘瑾与这两人有什么恩怨?

    先说杨一清。杨一清文武双全,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但他在担任三边总制期间,曾经得罪过刘瑾。后来,被刘瑾以“贪污军饷”为由,关进大牢,差点性命不保,在大学士李东阳、王鏊的极力救护下,方才逃脱出狱。

    再说张永。张永本是“八虎”之一,与刘瑾关系很好。但他后来不满刘瑾的行为,两人产生了矛盾。刘瑾便向朱厚照告状,要将张永赶到南京去。张永不服,跟刘瑾在皇帝面前吵起来。说到激动处,张永竟然动手打了刘瑾几下。后来在皇帝的劝说下,一场风波过去了。可他们之间算是埋下了仇怨的种子。

    张永回到京城,举行了献俘仪式。朱厚照热情款待了张永。夜深人静,等刘瑾走后,张永趁机拿出朱???的檄文,揭发了刘瑾的17条大罪。朱厚照已经喝醉了,他低头说:“瑾负我。”张永趁热打铁,说:“此不可缓。”

    就这样,一夜之间,刘瑾从炙手可热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变成了一个囚犯。他被抓起来,关押在菜厂。

    然而,直到此时,朱厚照仍然没有打算彻底清算刘瑾。他决定亲自前去刘瑾府中查封,“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

    朱厚照大怒:“奴果反。”随即,将刘瑾处以凌迟之刑。

    按照管理,死刑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死刑。但朱厚照下令立即执行,“张彩狱毙,磔其尸”。据记载,由于刘瑾得罪的人太多,他的凌迟之刑持续了3天。不少受过其害的人纷纷买其身上一片肉,祭奠死者;有的还生吃泄愤。

    曾几何时,刘瑾权倾天下,被人称为“立皇帝”,与朱厚照的“坐皇帝”相提并论。为何朱厚照轻轻松松就将他击倒?

    简单地说,有三点原因。

    一是刘瑾虽然权倾天下,却从未掌握实权。他除了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再没担任其他实权职务,如封疆大吏、内阁大臣等。他也没有掌握兵权,手下没有一兵一卒。这样的人,注定翻不起什么大浪;

    二是刘瑾为人处世太过刻薄,他生平得罪的人太多,放眼看去,满朝皆敌人,连曾经的亲信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就使得他倒台后,“树倒猢狲散”,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帮助他说话;

    三是刘瑾的权力(批红、审核)来自皇权,靠“狐假虎威”运转。一旦皇帝察觉不对,要将权力收回,刘瑾就变得一文不值、不堪一击。

    【参考资料:《明史》《人物档案资料库》等】

    朱厚照是怎么铲除宦官刘瑾的?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

    权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贪欲。他利用权势,肆意贪污。他劝武宗下令各省库藏尽输京师,从中贪污大量银两。他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至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有人为了行贿,只好贷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为“京债”。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此外,他还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刘瑾“用侍郎韩福,肆虐湖广,馈银至十余万两”。善行贿者,往往官运亨通,如巡抚刘宇,先后向其行贿数万银两,官位也随之上升至吏部尚书。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化王朱寘 趁机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发动叛乱。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刘瑾被捕,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戏曲舞台上的大太监刘瑾,他曾经全倾朝野,可他却因朱厚照的一句醉话死于非命,这究竟是何道理?

    武宗沉湎于豹房之时,大权落到权阉刘瑾手中。刘瑾,今陕西兴平县人。本姓谈,后依靠刘姓太监进了宫,便改用刘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刘瑾就在身边侍奉。刘瑾深知只要照顾好太子,自己就会成为新皇帝身边的功臣,权力、富贵会接踵而至。武宗即位后,刘瑾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戏的特点,每日进奉飞鹰、猎狗等,鼓动武宗游玩享乐,深得武宗的信任 ,被提升为内官监,掌握北京的军队,权力很大。

    在刘瑾权盛时,正直的朝臣在暗中等待时机的到来。正德五年,宁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义就是清除刘瑾。消息传到北京,刘瑾藏匿起檄文,不敢让武宗知道檄文的内容。杨一清与太监张永领兵前去镇压,很快就平息了战乱。杨一清在路上尽力结交张永,二人相交甚欢。张永为“八虎”之一,然而为刘瑾所排挤。其实不止是张永,其他六人都受到了刘瑾的压制。刘瑾担心他们受到武宗的宠信而自己失势,所以常在武宗面前讲七人的坏话。一次,武宗想调张永到南京闲住,圣旨还没下达,刘瑾就要驱逐张永出宫。张永知道自己是被刘瑾陷害的,跑到武宗面前申诉。刘瑾与之对质时,张永气愤得要挥拳打刘瑾,被谷大用等人费力拉开。武宗令二人摆酒和解,但嫌隙渐深。此次,杨一清就是利用张、刘的矛盾,游说张永除去刘瑾。八月,张永、杨一清班师回朝。献俘礼毕,武宗置酒慰劳张永,刘瑾、谷大用等人皆在座。夜深时,刘瑾起身回府。张永见时机成熟,从袖中取出弹劾刘瑾的奏章,奏明刘瑾违法犯纪17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刘瑾,更说刘瑾有反叛之心,欲图谋不轨。武宗已有醉意,俯下身子问道:“刘瑾果真负我?”此时,周围的马永成等人也都历数刘瑾不法之事。武宗遂下定决心,当机立断派人前去刘宅,自己则紧随其后。刘瑾听见喧哗声,披青蟒衣出,随即被缚。抄没家产时,得到私刻玉玺一枚,穿宫牌五百,以及盔甲、弓箭等违禁物品,又发现他平时所用的折扇里面竟然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刘瑾被关押在菜厂,后被凌迟处死。行刑之时,许多人花钱买割下来的肉吃掉,以解心头之恨。

    刘瑾之亡,竟然是出自武宗酒后的醉话。明代宦官,权重之时百官无人可与之抗衡,然而生死存亡却在皇帝的手中。这是明代宦官专政不同于汉唐时期宦官专政的一个特点。以往朝代宦官专政,宦官势力大到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明代却从没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有数月、甚至数年不上朝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不理朝政,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皇帝(如武宗者)此时正是通过宦官来传达圣意,管理朝政。有野心的宦官正是利用这样的机会来狐假虎威,加强自己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力其实是皇帝给予的,是代皇帝执行的,一旦皇帝认为情势将危及皇权时,便会采取强力措施来收回这种权力。正如刘瑾、魏忠贤势大遮天者,往往只要皇帝一句话就束手被擒,其中的道理可想而知。事实上,刘瑾事后,武宗依然宠信宦官,如张永,只是张永并不贪心,倒也相安无事。

    如果有人认为武宗在豹房、宣府穷奢极欲的时候把大权放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至于武宗是否批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说,武宗虽然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权力上一点也不糊涂,对权力抓得很牢。

    武宗虽有着放荡不羁的本性,但他在内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够像太祖、成祖那样立下显赫的边功。他之所以听信江彬的鼓动游幸宣府,与这种想法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德十二年十月,正德年间铜手铳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袭,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5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康陵正德十五年,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葬于昌平金岭山东北的“康陵”。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武宗又处事刚毅果断 ,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 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于艺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 ,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代自英宗正统朝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 兢业业,尽心尽力,是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但他恣意妄为的 行径却为后人所訾议。幽幽青山绿水间,康陵中静静地安息着武宗。对于他奇特的一生,后 人依旧会不断地评说下去。

    明朝宦官刘瑾简介评价?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地皇帝”之称。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评价:刘瑾和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太监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物生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虽然在国事上刘瑾并非无能之辈,推行过“刘瑾变法”,但其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正所谓自取灭亡,在矛盾不断激化后,刘瑾最终被皇帝处以凌迟的极刑!

    简介来自百度,评价纯原创,望采纳~

    明朝太监刘瑾是什么人刘瑾怎么被判凌迟的

    明朝太监刘瑾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因为专权使朝政混乱、索贿受贿、恶贯满盈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

    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至于他的财产,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开创了"罚款"先河,领先世界1000多年!被后人发扬光大!另据报道,刘瑾曾是世界首富。

    刘瑾权力与皇帝无异,为何还要造反落到凌迟的下场?

    刘瑾大权在握

    刘瑾剧照

    刘瑾利用朱厚照爱玩的特点,设计了很多游戏和朱厚照一起玩,充分取得朱厚的信任。

    正德元年正月,朱厚照下令让刘瑾掌管五千营,刘瑾掌握了北京城最精锐的部队指挥权。

    联合时任吏部侍郎焦芳。

    正德初年,户部尚书发现国库存银紧缺,劝朱厚照应该勤俭节约一些。

    焦芳为皇帝奢侈元道开脱:“平民百姓家中也需要花费,更何况皇上呢?”

    朱厚照正为大臣劝自己节俭不开心,听焦芳为他开脱,大喜升焦芳为吏部尚书。

    内阁六部九卿联名上书弹劾“八虎”

    朱厚照见上书最后署名:内阁六部九卿,竟害怕得失声痛哭起来。但他实在不忍心杀掉刘瑾决定只是让刘瑾等人在南京养老。

    刘健等人不满意这个解决方案,想对刘瑾等八虎先先斩后奏。

    焦芳将这消息偷偷告诉刘瑾,刘瑾八人只能铤而走险。赶到宫中,向朱厚照哭诉说:是王岳与外臣想联手牵制皇上,想除掉奴才让皇帝没有帮手。

    朱厚照轻信其言,反将王岳等人关入大牢,而刘瑾却升任礼监掌印太监。其它七虎分别掌管东、西厂,十二团营兼神机营,三千营,把守各处要地。

    朝臣见刘瑾势大,纷纷上请告老还乡。刘瑾伪造圣旨,批准所有请辞申请。只有李东阳一人勉强留任。

    刘瑾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他有一项特权:替皇帝审批奏章。此时刘瑾的权力与皇帝已无异。

    朱厚照只顾在豹房享乐,将朱批大权交给刘瑾。刘瑾利用手中权力,开始报复之前弹劾过他的官员。

    用廷杖处罚反对他的官员,南京给事中戴铣补刘瑾活活打死,同时罢免大批官员。

    刘瑾重点打击言官,让言官凌晨三点入朝当值,一直到下午七点之后才能离开,这样言官身心疲累,再也无法和自己作对。

    刘瑾将内阁官员通通换掉,管制了六部,朝廷大事全部由他抉择。当时人们给刘瑾起了一个外号“立皇帝”

    李东阳忍辱负重

    李东阳剧照

    李东阳在朝臣联合弹劾刘瑾时却冷静得多,也没有公开与刘瑾作对,刘瑾大权在握时得以留任原职。但他也受到众多大臣的鄙视。

    李东阳回到内阁后处理政事都顺着刘瑾的意思处理,甚至不惜对刘瑾溜须拍马。他原来的同僚和朋友都看不起他,以为他投靠了刘瑾。

    但李东阳考虑的是先帝留下的三位托孤大臣,刘健和谢迁都请辞了,如果连他也被罢免了,在朝廷里就再也没人能抗衡刘瑾了。

    李东阳忍辱负重留下来,只有一个目的:除掉刘瑾。

    李东阳一边收集刘瑾的罪证,一边暗地救下了许多被刘瑾迫害的官员。

    正德二年,刘瑾伪造圣旨,将尚顾璇、姚祥用他所发明的枷锁枷在长安左右门外。李东阳竭力营救,这些官员才得救了。

    正德三年,有一天退朝之后,有一封匿名奏折出现在了皇宫御道之上,朱厚照捡起翻开一看,里面历数刘瑾的罪状。朱厚照却不以为然,竟把它交给了刘瑾。

    刘瑾大怒“诏百官悉跪奉天门外”但没有人承认这件事是自己所为。刘瑾没办法,只好挑出自己认为有嫌疑的人到锦衣卫去调查。

    “执庶僚三百余人下诏狱”,李东阳开始上疏,同时四处奔走营救。后来刘瑾查到嫌疑人后,同时也是对李东阳有所敬畏,这三百多人才被释放。

    李东阳靠一已之力不断的在暗地里拯救大臣们的行动,李东阳一直在等,等待一个能致刘瑾死地的机会。

    机会来了

    杨一清

    正德五年,杨一清重出江湖,这次他有一个使命,配合李东阳和李廷和,除去刘瑾这个奸宦。

    杨一清不仅负责陕西的马政,还负责修筑长城这一重要的工程目。刘瑾一直想拉拢杨一清都没有成功。

    由于大雪没办法施工,有几位工人受不了严寒逃跑了,被杨一清发现立马镇压了下去。

    刘瑾以此事为由,在明朱厚照面前添油加醋,无奈杨一清只要请辞。但他同时还有一个要求,希望朝廷命张彩接任自己的职位。

    张永剧照

    这个张彩是刘瑾的死党,杨一清这样做让刘瑾对此事耿耿于怀。张彩与刘瑾的关系开始出现的裂痕。

    杨一清在家赋闲两年,安化王起兵叛乱,杨一清又恢复了三边总制的官职。

    杨一清和张永先后赶到,但在之前安化王朱置鐇的叛乱已经被杨一清原来的部下曹雄平定了。

    杨一清和张永一起将朱置鐇押解回京。

    途中杨一清利用张永和刘瑾之间的不和,成功策反了张永。

    刘瑾此时见叛乱平定,跑去和朱厚照报喜,同时把功劳全部加上自己身上。

    但这时刘瑾的哥哥景祥突然死了,刘瑾追封景祥为都督同知,并决定为他办一场宏大的葬礼。

    送葬当天会有许多的官员前来,刘瑾将京城戒严。

    《明史》记录刘瑾是想打了送葬的幌子策划谋反。

    朱厚照

    张永回宫后,把杨一清所写的弹劾文书交给朱厚照看,谁知朱厚照看了一眼不以为意。

    朱厚照说:“罢矣,且饮酒。”

    张永知道如果拖到第二天,他必死无疑,说:“离此一步,臣不复见陛下也。”

    朱厚照一愣,问:“瑾且何为?”

    张永回答:“取天下。”

    朱厚照在半醉半醒中说:“天下任彼取之!”

    朱永反问道:“置陛下何地?”

    朱厚照一听突然酒醒了,下令立刻捉拿刘瑾。然而朱厚照与刘瑾之间的感情太深厚了。他只是将刘瑾贬到南京,废除刘瑾所设立的新税法和各种措施。

    但群臣不肯放过他,这时李东阳出手了。他联合六部和十三道御史上书,非杀刘瑾不可。

    李东阳要求皇帝亲自出马抄刘瑾的家。

    喜欢热闹的朱厚照没有推辞。谁知,他在刘瑾家中发现“伪造的玉玺一枚,龙袍等”

    朱厚照见到后只是反反复复的说:“瑾负我!瑾负我!”最后下定决心,下旨将刘瑾凌迟处死。

    很多人还花钱买下刘瑾身上的割下的肉吃掉,表达愤恨之情。

    疑点

    一、时机不对:刘瑾在哥哥的葬礼的时候起兵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二、动机不对“刘瑾身为太监,就算造反成功他也当不了真正的皇帝。必定会引起百姓的起义推翻他的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出一个傀儡做皇帝。但朱厚照早已经朝中大权交给他了,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

    三、证据有问题:李东阳为何要坚持让朱厚照亲自去抄家?仿佛早就知道朱厚照能在刘瑾家找到伪造的玉玺和龙袍。很有可能是李东阳等人伪造放到刘瑾家中,特意让朱厚照看到的。

    这样无论朱厚照对刘瑾再舍不得,也没有任何理由放过刘瑾。所以这场造反的戏码应该是李东阳、杨一清和杨廷和等人自导自编自演的一场戏,专门是演给朱厚照看的。

    大太监刘瑾之死 大太监刘瑾最后是什么下场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杨一清平定叛乱后与前来监军的张永商讨除刘大计。叛乱平定之后,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明武宗最终动了杀心。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恶贯满盈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刽子手先从其胸脯割10刀,然后对着他大声吆喝,怕他昏过去,等醒过来,再割10刀,如此反复.第二天,刘瑾熬不住气绝身亡.第三天继续割尸,直到割足3357刀。在封建社会,除非谋反、杀父母亲等属于"十恶"的大罪,一般的死刑犯要等到秋天的霜降以后,在冬至以前才能处死。这是顺应天时,而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禁止行刑,也禁止捕杀幼小的鸟禽和走兽。但刘瑾属于谋反的第一重罪,所以不等到秋天的霜降到来就行刑了。行刑完毕,割下的小肉块被受过其害的人家抢着买下吃掉,一文钱一块肉。

    标签: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