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祭祀由来起源,它的礼仪有哪些,分哪些种类? - 历史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709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多种多样的祭祀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的祭祀由来起源,它的礼仪有哪些,分哪些种类?

我们在看中国的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凡是到了皇帝进行祭祀的时候,都会说道“皇天后土”,那么这里的皇天后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古代人民的固有观念里面,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就是天地,所以这里的“皇天”说的就是天神,而“后土”自然而然就是指地神了。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天上的神仙掌管着世间万物的生命,神仙会降雨水泽万物,而地神后土则是负载万物,供给人们吃穿用住。因此,在古代,人们如果想要平平安安的过完一年,没有灾祸,并且想要庄稼能够在来年有个好的收成,就要对神仙进行祭祀。

244e4da3a5e34389897683010fe229b3_副本.png

在古代,这种祭祀天地的仪式有很多的种类,如果说要评比出最为重视最为隆重的就是封禅了,在古代社会里这是国家第一等重要典礼。简单理解“封禅”就是由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者来祭祀天地。“封”,即在泰山上面祭天, “禅”即在小山丘上面祭地。“封禅”最早在周朝之后就已经有了,进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新皇帝登基之后,要以自己的新的身份即天子的身份来祭拜,表示自己是天的儿子,是符合天意的,具有管理统治自己国家的资格和身份,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君权神授”,即表明自己是纯正的血统,符合规制。

“封禅”的地方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山脉呢?为什么是泰山呢?这是因为在古人心中,泰山是在五岳之中最接近天的地方,天子在这里能够和天神进行交流,同时泰山处于东方,是万物初始的地方。所以天子只有登上泰山完成祭祀,才能够顺利就位。但是这种祭祀耗资巨大,并不是每一个在位的皇帝都有这个能力和资本去祭祀。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是第一个进行封禅,在《史记封禅书》里面有记载“始皇即位三年,东巡郡县,封泰山而禅让梁父”。在秦始皇封禅的时候,是第一次进行,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不知道怎么进行,于是秦始皇问朝中的大臣应该怎么去祭祀,但是大臣们各抒己见,他们想法在秦始皇眼里觉得非常迂腐,于是就自己制定了封禅的整体礼仪。

汉武帝是第二个进行封禅祭祀的帝王,他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封禅,足足让身边的大臣们为他筹划了六年,然而封禅事关重大,又没有具体的利益制度,所以大臣们还是不知道怎么进行,于是汉武帝就自己亲自制定了封禅规划。汉武帝在封禅结束了之后,就把当时的年号改成了“元封元年”。其后,刘秀为了进行封禅准备了32年,唐太宗一心想要去封禅,但是因为体恤民众,不想劳民伤财,就一直没有进行。而唐高宗却三往封禅,唐高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件事情上面。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封禅的地方换在了嵩山,于是有了新的年号“万岁登封”。唐玄宗是唐代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当时皇帝让自己的中书令张说进行操办,根据当时的一个晋升制度,只要在封禅之后,凡是三公之下的官职,无论有没有功劳,都能够在此时把自己的官职再晋升一级,而当时张说的女婿郑镒就自己的官职来说只有九品,在封禅之后郑镒就变成了五品,在朝堂上皇帝不认得这个人,便问郑镒,郑镒也答不出所以然出来,这时候一位官员出出面解围替他解释说:“此乃泰山之力也”。因此,就巧妙的化解了这样一场尴尬,后来人们就把妻子的父亲称之为“泰山”、“岳父”,即来自于此典故。

u=1299571335,4036177612&fm=173&app=49&f=JPEG_副本.jpg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祭祀的文化,日食时的祭礼,可参见《夏书•胤征》记下的一则古老传说,其云: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遐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于先王之诛。记夏代胤甲时天象惑乱,发生日食,而世掌天文的羲和贪酒失职,未能预知,被处以诛刑。旧注描绘其日食时的祭礼说:“日有食之礼,有救日之法,于是瞽人乐官进鼓而击之,啬夫驰聘而取币以礼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今案,所谓取币供役以礼天神,乃后起之礼,啬夫驰,庶人走,不如理解为日食发生时夏众惊慌失措四处奔走之状。但“瞽奏鼓”当是日食祭礼的原初形态,并为后世所传承。如《春秋•庄公二十五年》有云:“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谷梁传》又进而将这种祭礼加以等级规范化,有所谓“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拆;言充其阳也。”总之,这一祭礼中的击器伐鼓“声闻于上”,是为原始成分。

甲骨文有记“日月有食”。董作宾先生认为,言食者,“殆犹存神话之背景。民间传说则以日月食皆为天狗所食,故必鸣金击鼓以营救之,此义殷人似已知之。卜辞中有御祭天犬之文,天犬疑即后世民间流传可以吞食日月之天狗,祭之所以祈免日月之灾欤?《周礼•秋官•庭氏》有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太阴之弓、在矢之名,皆日月食所用之弓矢也。又《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弓矢以射之,鼓以震惊之,则古人果即以为食之者天犬乎。”①甲骨文中有“其将王鼓”(《屯南》441)、“其震鼓”(同236)等辞。又有“贞昃入,王有匚于之,亦鼓”(《合集》14932)、“惟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同上30388),知商代固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

夏商另一类祭祀日神之礼,是以礼拜出日入日为特殊内容。

u=1882307031,1382152725&fm=173&app=49&f=JPEG_副本.jpg

《尚书•尧典》有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肠谷,寅宾出日,平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尧典》的“出日”、“日永”、“纳日”、“日短”,构成一岁中四时的分点,即所谓二至二分,是四个有天象根据的中气,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日长,冬至日短,均可揆度测出。四中气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四个基本要素,其认识是与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相联系的。《尧典》的“寅宾出日”,是在仲春,又在“平秩东作”之际举行;“寅饯纳日”,是在仲秋,又在“平秩西成”之际举行,似有观象授时,“顺时覛土”①的意义,透露出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日地运动规律的观察与探索。

当代学者有据《尧典》所述星象,推定其观测地纬有东南西北地域大范围之别,星象出现的真年代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初,《尧典》底本的写成年代,上下限当在距今3600~4100年之间,不能晚到夏代末期②。如这一推测成立,则所谓“寅宾出日”和“寅饯纳(入)日”的祭日神之礼,早在夏代已有之,但决非指天天拜祀日出日落,一般是定在春秋季某个有天象标准的日子中举行。

古代祭祀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

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 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色欲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等内容。

标签: [db: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