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出现对推动封建社会公正性的执行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40

导语:在传统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对底层的不认同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个人是否能在这样的社会和大环境下立足。正如同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的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在封建社会中,一旦学子能够通过读书走上仕途,那么他想得到的都不是不可能的了。这样的想法在几千年来一直刺激着中国的学子,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社会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的一个重要缘由。


仕途的漫漫长路

自秦汉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就较前朝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秦朝建立以前,中国奉行的还是传统的分封制,即天下由周王领导,周王再进行领地的分封,将诸侯下派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时候的官员都是由各诸侯王自己决定和进行选拔的,并没有全国统一的选拔标准和要求。


(诸侯分封制)


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选拔制度自然也和分封制一起烟消云散了,而在这期间,选拔的标准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都在各自的时期发挥着自己推举人才的重要作用。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就是由当地的官员对本地的百姓和学子进行考核和推荐,以个人的品性为标准,向上以统一的标准选拔。这样极具人性化的选拔方式最早是由汉文帝时期发展而来,一开始它的执行标准只是一时的应急所用,但在汉武帝的时代因为它的方便性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特性,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国范围内的仕途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


相比于先秦时期的以血缘联系为主要基础的世家大族继承制和诸侯领导下的分封制,察举制有它们所没有的进步之举,在原则上,他是对所有有资格做官的人开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贵族的垄断。


原有做官制度的弊端

虽然从表面上来说,秦汉之后的前两套选官制度都是公正合理的,但实行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事实上,无论是皇权达到两晋时期顶峰的曹魏西晋,还是门阀专政下的东晋,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像后世的南朝和宋、齐等朝代一样不可逾越,寒门子弟依旧有通过读书奋进来谋求官位和社会地位的方法。


然而,这一切在刘裕篡权,成立宋国之后,门阀制度的形式已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期,悄然变为士庶区分最为严格的时代。


(西汉的察举制)


大多数寒门学子早期通过苦读为官,但在社会地位的认同上,远远不如政治势力早已被架空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的各门子弟享受着崇高的地位,无比尊崇的待遇,蔑视一切出身卑微的官员。在南朝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当时的人们将这种蔑视,自认清高的态度与做法恭恭敬敬的记录下来,可见,社会早已认同这样的做法,士庶之别的观念深入人心。王侯子弟们都在这样的风气及社会的默许下,大肆不法,横行于世,皇权虽然收归皇室所有,但必须得到当时这些高门贵族的支持,于是,在后世各朝皇帝的默许纵容下,门阀士族风气越来越乱。


科举制的出现

以上这些制度的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选择人才虽然有一个表面上的标准,但这套标准却很难做到真正客观,更无法量化,最终仍然是以中正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于是便滋生了"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一人之身,旬日异状"等种种弊端,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会局面。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万端,官场腐败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隋朝出现的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开皇中期才被罢废。


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创设了"进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进",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


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科举制虽由隋炀帝始创,但不久便遭逢战乱,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跨时代的壮举

自贞观时代起,终唐之世,唐朝社会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政权向着广大的寒门庶族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从而充分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在隋朝播下种子的科举制之所以能在贞观时期盛开和绽放,自然是与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兼具创业与守成之长的杰出政治家,李世民深知其中的道理——一个王朝如果能够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平民阶层普遍开放上升之阶,并且最大限度地获得平民阶层和读书人的归属感与政治认同,最终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尽可能实现社会公正,那么这个王朝必将因此打下一个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科举制度实现了以前诸朝诸代都实现不了的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朝皇帝亲自选拔)


结束语

科举制作为一种具有显著优越性的选官制度,一经奠定便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从而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一直到公元1905年被废除为止,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然而,时代毕竟是不断发展的,无论再好的制度也会在历史的变迁中生发出种种流弊。尤其到了近代,当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再也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终于在举国上下的口诛笔伐中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