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打到家门口,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时,还想着带走一百多只鹿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143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1389个字,5张图片】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无奈之下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让英国获得了巨大了利益。仅仅14年后,在美国和及俄国的推动下,英国和法国在一次对清朝发动了战争,这次战争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这一年是公元1856年,大清朝的咸丰十年。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咸丰皇帝已经方寸大乱,他不知道应该求和还是应战,反而希望美国以及俄国能够出面“调停”,结果错失了最佳的作战时机。



而美俄两国确实出面“调停”,英法两国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有商量的余地,然而让咸丰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是英法美俄的缓兵之计,一方面降低清朝的戒备,另一方面则在暗地里做军事准备。


当英法两国的大炮在大沽口响起之后,咸丰皇帝如梦方醒,然而此时的咸丰如果能抱着“天子据守国门”的决心,事情还不会太糟。可惜的是,咸丰皇帝下令让正在和英法联军酣战的清军撤退,这也就让英法联军轻易的就占领了天津,下一步就是向京城开进。



尽管一些爱国军士依靠人数优势拼死的抵抗,但是在武器装备上相差的太多,许多士兵还在用弓箭和联军的先进枪炮对抗,最终清军被击毙一万余人,而列强的人员伤亡却在两位数以内,这确实让人感到恐惧。


此时的咸丰皇帝如坐针毡,他不打算“据守国门”,连忙携带后宫以及子女大臣逃之夭夭,还美其名曰“寻狩”。就在他丢下满城的百姓、丢下了祖宗建立的基业时,却命令侍卫不能丢下他的“宝贝”,而这些宝贝则是圈养的100多只鹿。为何这些鹿比大清江山以及黎明百姓还要重要呢?难道这些鹿有什么秘密吗?



清朝初期的几位明智之君深刻的明白,想要让国家能够万世千秋,在治理国家方面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在个人生活上要节欲保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些困难,特别是在生活问题上,因此清朝就延续明朝的一个名叫“敬事房”的机构,敬事房的功能职责非常特殊,专门负责监督皇帝的后宫生活,起到了很好的节制作用。可以说,清朝的先祖真是煞费苦心,才能制定出这些政策。


可是到了咸丰皇帝这里,他却想尽办法躲避敬事房的管束。到了咸丰六年,他干脆搬到了圆明园办公,从此避开了敬事房的管束,开始随心所欲的生活。



没过多久咸丰的身体出现了问题,30岁不到就出现了病态。随后太医给出了调理身体的方法:饮用鹿血,《本草纲目》对于鹿血的记载是:大补虚损,益精血等。咸丰皇帝食用之后身体恢复如常,因此才会饲养100多只鹿在皇家鹿园中。


如今列强联军打入了京城,咸丰皇帝没有打算放弃这些鹿,想把这些鹿都运走,结果遭到了大臣的极力反对:“外兵已逼近京师,方避寇之不暇,何必率是以为累?”还好咸丰皇帝没有固执己见的把这些鹿带走。但是他突破祖制任意妄为的结果,就是年仅31岁就病死在行宫之中。



最后在他病重之时,把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载淳(同治帝)托付给了载垣代表的八大臣、帝胤代表的皇族势力以及皇后势力这三股势力,他的目的非常的明确,为的就是相互制衡最终达到辅佐幼帝的目的。然而结局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慈禧先联合皇族势力对抗八臣,最后通过政变掌握实权,让大清帝国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也许这并不是咸丰的初衷,但是却成就了这样一个后果,不知道他应当担负几分的责任。



回过头来重新的捋一遍咸丰皇帝,他不但胆小懦弱且风流成性,就算是临终的托孤也是所托非人,终究铸下大错。虽然他曾试图挽救危机除弊求治,在内忧外患之下启动了洋务运动,但仅在托孤一件事情的失败就足以摧毁他所有的努力,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