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古代针灸有哪些针法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头条271

展开全文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少医学著作如《本草纲目》等被今人奉为至宝。其实,古人为我们留下医学著作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与医学有关的器具。这些器具不但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更有收藏价值。■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实习生 卢远芳

金医针

●汉 西汉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此针细长,柄方形,柄上端有小孔,针身圆形,针尖呈尖锐形。此墓共出土4枚金医针、5枚银医针,其中金医针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银医针,与《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约略相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内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髹黑漆的小型木人,上面以红色线条绘出经脉,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在东汉时成书的《灵枢经》中,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部位及针刺之法也都有明确的叙述。

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医工”青铜盆

●汉 西汉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口径27.6厘米、高8.3厘米、底径14厘米

此盆敞口、沿外折,浅折腹,假圈足。口部和底部各有一处修补,系用铜钉铆合。在口沿上两处、器壁上一处刻“医工”字样。其外壁距口沿3厘米以下铜色较黑,可能是隔水蒸药用所致。

出土的汉代医疗器具多为青铜制品,与《治百病方》提到的药物要用青铜器冶合的要求相符。古代医者通称为“医工”、“医匠”,而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务的官吏被称为“医工长”。这件“医工”青铜盆为中山王内府的医疗器具,也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而自铭为医用的器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提梁银锅

●唐

●煎药用具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通高18.5厘米、口径19.3厘米

此银锅为宽沿敞口圆底、锤击成形,通体光素。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双耳护手银锅1个,提梁银锅4个,有的与内底墨书“一斤二两半”。在唐代有关医药的书籍中多次谈到煎药需用银锅、银铫等银器。如无银器,也可用铜器或瓷器,但银锅等银器应为煎药的首选之列。此外,在炼丹方面也有用银锅之类器皿的记载。

带盖银药盒

●唐

●藏药具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窑藏出土

●高2.9厘米、口径4.3厘米

药盒经锤揲成型,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均刻有花纹,盒盖中心透雕四瓣花形。

唐代盛行将炼丹原料盛放在金银器中,认为会染上金银之气,能巩固和提高药效,《金华冲碧丹经密旨》中有“用足色黄金十一两,作匾盒子盛”丹药的记载。唐代也有将一些装有名贵成药、香药或化妆品的金银盒赏赐给臣僚的记载,王建《宫词一百首》:“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傍边书敕字,中官送与大臣家。”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盒共计28个,有大小金盒、素面大小银盒、刻花涂金银盒等。在较大的素面银盒中,发现有紫晶、白晶、琥珀、光明砂、光明碎砂、金粉等。有的盒盖内有墨书题字,注明物品的名称和重量。

何家村窖藏还出土一件银石榴罐,被认为是唐代炼丹的器物。中国炼丹术的发明,较世界任何国家皆早。炼丹有两大流派,其中一派是将自身的精、气、神加以聚炼,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叫做炼内丹;其二,是用丹砂炼黄金,黄金成,即可作“长生不老”之药,又可制成器皿而延年益寿,这叫作炼仙丹。唐代帝王迷信丹药,宪、穆、敬、武、宣等几位皇帝均因服用丹药而致死。炼丹时,对各类原料进行浸取、蒸馏、蒸发、烧灼、升华、结晶、水溶、沙溶等操作,一般炼丹家多使用陶瓷制品,但在贵族、大吏之家则多使用金银制品。质地厚重的银石榴罐以及银药盒,很可能就是当时炼丹及盛放药剂的重要工具。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

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古代针灸有哪些针法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图谱难绘而多数只记灸法不记针法。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在宋仁宗要求下,太医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模具。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用于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使用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金灭北宋时,相国寺铜人毁于战火,仅剩医官院的铜人,元灭金后将此铜人运至大都。因长期使用磨损,元世祖时曾命尼泊尔工匠予以修复。元明两代曾多次翻铸针灸铜人,此件针灸铜人,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仿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的。

除铸造针灸铜人之外,王惟一还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这部书考订针灸穴位名称354个,比晋《针灸甲乙经》多出五个穴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成后刻版印行,颁布全国。此外,又将图经刻在碑上,置于开封大相国寺仁济殿内,供学习者观摩。元朝初年,石碑被运往北京,因年代久远,碑上文字模糊,在明代被充作砖石砌入北京城墙。1971年拆除北京明城墙时被重新发现,碑已裂为五块,其中一块残存文字三栏,中栏刻“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

针灸铜人体模型

●宋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古代针灸有哪些针法

●明仿宋铸制

●通高213厘米

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

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标签: 古代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