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子死后,棺材中为何要放根甘蔗?考古专家:用途只有1个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88

丧葬是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演变大体有3个分水岭: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在魏晋之前,我国的古人奉行“事死如生”的原则,即认为:一个人生前享用的物品在死后也依然要用到。


《吕氏春秋》就曾记载说:“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


特别是西周周礼的确立和受到春秋以来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把原本属于“身后事”的葬礼变成了活人尊亲死者的“孝礼”,不把逝者生前所用之物一应俱全的陪葬进去,那就是不孝。


而且由此还演变出一些针对活人的礼仪习俗。

比如逝者的子女不能穿鲜艳的衣服,而要改穿白或黑为主的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手拿柳木棍。之所以这身装扮,也是受到孝道的影响,认为父母过世,自己失去了依靠,只能拄棍子行走,穿素服表达内心哀伤。


厚葬之风在汉朝达到了顶峰,比如那位被废掉帝位的海昏侯刘贺,他的墓葬里单单五铢钱就多达200万枚,马蹄金、玉器等更是数量惊人,堪称一座地下博物馆。


不仅是王公贵族,民间也是如此。《盐铁论散不足》记载说:“世人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威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故黎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为了给故去的人凑足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费,黎民百姓甚至要变卖房屋祖业。


古代的这一丧俗到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呢?三国时期是一个重大分水岭。

三国之前盛行厚葬,而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盗墓,让贵族平民都心有余悸。所以,从三国时期开始,薄葬之风取而代之。但是,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厚葬易招致盗墓,薄葬却与孝道相违背,怎么办呢?


唐宋时期,冥器应运而生,原本给逝者地下使用的钱币改为了纸钱,方式也改为了焚烧。纸钱在明朝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这是因为受到朱元璋“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观念的影响。清朝入关以后,多尔衮曾下令:“军事方殷,衣冠化乐未遑制定。近简各官,姑依明式”。


虽然清朝的丧礼制度沿袭了明朝,但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其中融入了不少带有满族因素的习俗。

我们现代常说的上坟、上供、烧纸等,其实就是来源于满族词汇。此外,由于清朝深受萨满教影响,入关后,从皇帝至民间又均奉信佛教,所以,丧俗中还掺杂了不少宗教成分的东西。比如丧家要请僧侣做佛事,人死后还要按照佛教“做七”停灵。


此外,在冥器上清朝也有了较大变化。在唐宋之前,冥器主要是石器、玉器、陶器等硬质的不易腐烂的东西,而清朝则开始流行纸人、纸马等纸扎冥器。


当然,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奇特的东西,比如—甘蔗。

在对浙江嘉兴许安村一处清代女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除了发簪、铜镜这些历代沿袭下来的随葬生前常用物外,棺材中居然还有一根已经碳化发黑的甘蔗。


干嘛用的呢?嘉兴博物馆考古专家方国权曾解释说,这根甘蔗在清朝被叫做“打狗棒”,它的用途只有1个:辟邪。因为清朝人认为,人死后在进入阴间时会遇到一些“小鬼”拦路,甘蔗就是用了打这些“小鬼”的。此外,甘蔗上通常会扎一些纸钱,俗称“买路钱”。


事实上,剥去封建迷信的外衣,清朝这一丧葬习俗恰恰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人们生前常常通过用钱来打通关节,所以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死后也是需要用东西来买通阴间的。


话题:你们家乡有哪些奇特的丧俗礼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