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诚,孙嘉诚怎么死的 清朝孙嘉诚是怎么死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519

孙嘉诚怎么死的 清朝孙嘉诚是怎么死的

病逝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诚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孙嘉诚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孙嘉诚在任直隶总督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发展生产,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说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扩展资料:

清朝建立之初,为满足民众口粮的需求,曾颁布过极严格的法令以禁止民间酿酒。各地百姓以私酿获罪而犯法者甚多。孙嘉淦任直隶总督后,经过调查了解后上疏朝廷,指出酿造烧酒只用高粱、谷糠、豆皮等做原料,并不影响民生,且于民生有利。

若一味地禁止百姓酿酒,则不利于民生之计。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对民间酿酒的禁令。对于激发民间手工业生产和改善民众生活都有很大益处。

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大怒,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

当时辅臣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帝立即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嘉诚

雍正王朝电视剧与历史有哪十处不相符

有以下十处不相符:

1、孙嘉淦之死。

1)电视剧:在雍正派他去西北慰问和辅助时,看不惯年羹尧嚣张跋扈,奢靡浪费,破口大骂,被年羹尧杀害。

2)历史上:孙嘉淦(1683-1753)活到了乾隆朝。

2、弘历的出场时间。

1)电视剧: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围猎,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都参加,康熙赏识弘历并赐玉如意。

2)历史上: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

3、八爷胤禩。

1)电视剧:八爷是个深藏不漏的复仇者,并且在雍正的晚期试图恢复“八王议政”试图逼退雍正,扶皇三子弘时即位。

2)历史上:早在雍正三年,八爷和九爷已经被革职,而皇三子弘时也很早就被圈禁至死。

4、大太监的名字。

1)电视剧: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李德全,是作者虚构。

2)历史上:雍正的贴身太监名叫苏培盛。

5、鄂尔泰。

1)电视剧:全剧未出现鄂尔泰。

2)历史上:鄂尔泰(1677—1745)是雍正皇帝的心腹之一,雍正朝的重要大臣。

6、官服上补子。

1)电视剧:廉亲王允禩,和那四个旗主王爷的官服的前后、两肩都用正龙,却又不是十三王爷身上那样的金龙。

2)历史上:按亲王补服规定应该前后正龙,两肩行龙。

7、吃饭的规矩。

1)电视剧:皇宫里,李卫陪雍正皇帝吃饭。李卫一边哭、一边从嘴里往出掉饭,一边还说劝慰皇上的话。

2)历史上:皇宫的规矩很严格,不会允许臣子在皇帝面前如此失态。

8、死鹰事件。

1)电视剧:康熙大寿,十四阿哥送给康熙的礼物被八阿哥胤禩调包成为死鹰。

2)历史上:历史上死鹰事件是八阿哥为给母亲扫墓,没有陪康熙巡查,所以送了两只海东青作为赔罪,没想到到了康熙手里成了死鹰。

9、隆科多。

1)电视剧:九门提督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儿,帮助雍正夺取皇位,最后跟随八爷党逼宫,后被软禁死亡不明。

2)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儿子,隆科多因为居功自傲,手下多次犯错被牵连调查,最后被雍正终身监禁,不久抑郁而亡。

10、邬思道。

1)电视剧:邬思道可以说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胜出的最大功臣。每次都沉着冷静,指点江山,精准的寓言,帮助胤禛在一次次逆境中胜出,最后功成身退。

2)历史上:邬思道只不过是田文镜的一个幕僚而已。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是十三阿哥胤祥,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尧。

扩展资料: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李卫都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算是世代家奴。后来因得到雍正器重,开始飞黄腾达。不过,真实历史上的年羹尧和李卫地位可比包衣奴才高很多。

年羹尧隶属于八旗汉军镶黄旗,是正儿八经的八旗旗人,而非包衣奴才。他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是赫赫有名的一方封疆大吏。

年羹尧比他父亲还牛,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明清两朝高级预备干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这一年他才刚刚三十岁。值得一提的是,巡抚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

李卫的出身虽然比不上年羹尧那么显赫,但也不一般。他是江苏丰县一大户人家的子弟。在他30岁这一年,家里花银子给李卫捐了个员外郎的闲职。

不过,谁都没想到,李卫竟把这个“打酱油”的闲职干得风生水起,政绩突出。他也因此受到重用,相继担任了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

说完了年羹尧和李卫后,下面再来说说《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那就是“八爷党”允禩、允禟等人联合几位铁帽子王,提出恢复“八王议政”,对雍正帝进行逼宫。后来,允禩等人的阴谋被挫败,参与逼宫的人也都遭到了雍正的清算。

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发生过联合逼宫这件事。允禩、允禟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就被雍正帝找借口削去爵位,囚禁于宗人府中,不久之后相继暴毙,死因不明。

《雍正王朝》中还有一处明显错误就是剧中雍正帝的三哥、诚亲王允祉一直扮演的是一位老好人。而事实上,允祉在康熙帝在世的时候,曾参加过皇位争夺,所以一直被雍正帝视为眼中钉。雍正登基后不久就将允祉赶去清东陵给康熙帝守陵去了。雍正八年(1730年),允祉被夺取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两年后郁郁而终。

《雍正王朝》中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时机智地回答康熙帝的提问,从而赢得了康熙帝的喜爱。而真实历史上的弘历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怎么可能去参加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秋闱”。

步军统领隆科多在剧中是重臣佟国维的侄子,事实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小时候不是跟着自己生母乌雅氏长大的,而是由康熙帝的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而佟佳氏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帝一直称呼隆科多舅舅。

此外,剧中在雍正帝生母乌雅氏的去世时间、雍正帝身边大太监李德全的身份问题上,都有一些明显错误。不过这些错误无伤大雅,如果不是太较真的话,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

孙嘉诚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铮臣。他虽然相貌丑陋,但他的出现,却促成了杀死年羹尧的理由、以及事情的爆发点。第一次出场就因为新钱铸造,顶撞了主管户部的总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却等来了张廷玉代表雍正对他的褒奖和重用(实补三品的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消息。

孙嘉诚只是一个普通的五品小官——监察院御史,以铮铮铁骨的形象出现,凭着自己正直无私的品格取得雍正帝信任。他不畏年羹尧权势,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劾年羹尧,誓死跟他斗到底。可是,年羹尧已经狂妄到了极点,故而非但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变本加厉,甚至连孙嘉诚都给杀了。

扩展资料

人物原型——孙嘉淦

历史上的孙嘉淦,同样是一位敢于直谏的诤臣。雍正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老八、老九实行打压,可孙嘉淦却给雍正上了折子,劝诫雍正“亲骨肉”。事实上,作为御史言官,可以参劾朝中一切官员,但却不得干预皇室事务。

结果,当雍正见到孙嘉淦的奏折后,不禁勃然大怒。好在当时有帝师朱轼为其求情,加之孙嘉淦所言倒也指出了雍正的问题所在,作为新君也不便发作,这才保住了孙嘉淦的性命。

孙嘉淦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嘉淦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用孙嘉诚的命来换年羹尧的死?

雍正其实是很聪明的,用孙嘉诚的命来换取年羹尧的死,这样以命换命不仅让他平定了外忧,也让他平了内乱。年羹尧和孙嘉诚二人可谓是能干的不忠诚,忠诚的不能干。年羹尧虽然能力非常强,并且现在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年羹尧并不仅仅要求如此,反而一心想要构建自己的官场关系网,获得谋财的机会。

而孙嘉诚虽然忠诚有余,但是能力不足,虽然属于清流一派,但是孙嘉诚的脑子比较一根筋,所以做什么事很容易得罪人,这两个人在雍正看来都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大臣的人选。

用孙嘉诚的命换取年羹尧的死,可以说为雍正除掉了两个虽然各方面都很强,但是始终不被雍正所真正信任的人。雍正可以说是九子夺嫡的胜者,经过了这一切之后,雍正深知政局并不是如此的简单,虽然表面上只是几个太子在争夺继承人的位置,但是身后还有很多大臣等等在为他们做后盾,并且都希望通过夺嫡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官位以及钱财。

孙嘉诚、年羹尧二人的死更是给了其他大臣们很大的警示。孙嘉诚和年羹尧可以说是大臣们的典型代表,一些大臣们忠诚有余,能力不足,而能力足的大臣却对皇上并不十分忠诚,所以二人此时以命换命,可以说是雍正布的一盘大棋,又索取了二人的性命,又很好的威慑到了朝中的其他大臣。

为何雍正在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后,终于决定不再忍耐了?

中国社会如同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中间是官僚阶层,最顶层是皇帝。皇帝对于中间的官僚阶层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皇帝要依靠官僚来统治、管理百姓;另一方面,如果官僚阶层的势力太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并危害皇权。

康熙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所以他对百官的态度很好,导致官僚阶层野蛮生长,侵害到了国家的利益。比如一开始的户部借款案,在京大大小小的官员居然快把户部给借空了。康熙知道如果自己的继任者继续给官僚好脸色看,国家就很危险了。

在年羹尧任命大将军以来,确实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也解决了雍正对于西北的烦恼,在年羹尧奉旨得胜还朝之时,雍正向年羹尧提出了三点希望:1、希望年羹尧降低军饷需求。2、希望年羹尧能够裁剪军队人马,3、希望年羹尧可以自己从西北地区筹足军饷,自己供养自己。但让雍正没有想到的,他提一条,年羹尧否决了一条,否决的雍正差点怀疑人生。但在当时雍正还是忍住不发。

雍正之所以没有发作,实在是面子上下不来,给年羹尧折子上批的那些肉麻的,能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的“勾肩搭背”的“情话”,自己都觉得脸红,估计满朝文武都想要看看“圣上的笑话”。

所以,雍正一方面还在给年羹尧陪着笑脸,一方面开始琢磨怎么能既杀了年羹尧,又能保留自己的面子,他需要年羹尧把事做绝。再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和“不作就不会死”的“公愤状态”来杀了年羹尧,总的来说就是“朕是有情有义之君,年羹尧是忘恩负义之逆臣”,杀了他是他“咎由自取”。

雍正帝与年羹尧本是主仆关系。却因康熙帝在众多的儿子中选择了雍正,按史记记载羹尧在皇子的争夺中已有反骨与八阿哥来往密切站错了队,若不是雍正念在主仆一场早与分生了。这让雍正对年的使用多了一个心眼,西北用军是尧的人生最高点,使他有点得意忘形,杀监军(孙嘉城)以视独载。西北大胜之后开始以“年选”为自己培植势力却忘记了雍正一点都不放心他,严格控制粮食及军需物资供应各地的粮食和物质供应直接向雍正汇报不需向年讲明数量,前线士兵只够三天粮食。

让年的副将岳钟琪也有密奏权兼有前线生杀大权。当年羹尧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之时也是自取其辱之时,雍正一道圣旨年羹尧只能乖乖地就范多年跟随的子弟兵被副手岳钟琪轻易接管。雍正对付年羹尧可畏胸有成竹,年羮尧误判雍正不敢对他下手自以为自己手握十几万大军,却忘记了杀监军已为自己种下祸根,十几万大军大多是满族子兵,家属大部分已被雍正控制,谁也不会为了年羮尧卖命。

雍正王朝里说铸钱铜铅比例不合理,那个孙嘉诚是怎么个逻辑,没反应过来(22集)

铜四铅六,他的逻辑就是要把钱币成为真正的货币交换的意义。

分析如下:

1.“铜六铅四”使得钱上的字迹清晰,颇为美观,雍正看了很高兴。可是这样就有了弊病,“铜器”的价值很高,奸商们把制钱收了过去,融化重制,提取铜造成铜器,可以翻手获得几十倍的利润。

2.制钱大量被熔炼,市面上流通的制钱就少了,“物以稀为贵”,制钱相对银子来说就升值了,银子虽然也是流通货币,但是小民百姓中没有银子,因此原本官价是1两银子=2000制钱,在市场上就变成了1两银子=800制钱。

3.然而税收却是以“银子”交付国库的。百姓手中没有银子,只能以制钱交付国库,那没办法,只能按照官价1:2000上交,假如国家收2两银子的税,百姓就需要交付4000制钱。

4.官府拿到这4000制钱,立马可以在市场上换回5两银子,而官府只向国家上交2两,剩下的3两就落入了自己的腰包,除了“火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有通过这这类的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敛财。

扩展资料:

户部新钱铜铅的比例是6:4,铜多了之后,新钱就看着清晰漂亮,皇帝看着就高兴,这是个脸面问题。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钱里面铜多了之后,有些不法之徒就用银子把铜钱收了去,化成铜器,转手卖出去之后,就是几倍几十倍的利。

这样一来,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少了,虽然银子也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但是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算富裕,铜钱仍然是作为主要货币来使用的。

铜钱一少,那么必然就升值。打个比方,本来朝廷定的官价是1两银子换1000个铜钱,现在铜钱数量大大减少,铜钱的购买力就大大增加,那么1两银子可能就只换得到500个铜钱了。

那么再看,封建时候的百姓是要交各种各样的税的,比如农民A,朝廷规定一年要交若干税3两银子。

一般百姓是没有银子的,都是用铜钱流通,明明市面上500个铜钱就可以换1两银子,明明按市价只用交1500个铜钱就可抵税,可朝廷不管,必须按官价来,没银子,你就交3000个铜钱。

而那些贪官呢,他们有银子,他们收了百姓的铜钱后,自己拿3两银子出来,换走农民A交的3000个铜钱的税钱,再放到市面上,就可以税到6两银子,就这样盘剥了百姓。

孙嘉诚是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里是雍正把孙嘉诚送给年羹尧杀了

正史里一直活到乾隆朝。。。

标签: 嘉诚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