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如果不死会不会发展成刘裕桓温?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09

岳飞长命百岁,也成不了刘裕、桓温。


南宋、东晋的对比

1142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也就是岳飞的大限之年。距离1127年南宋建立,仅有16年之久。虽然从地理环境来看,南宋与东晋的版图大致相似,其根本的军事理念都是划江而守,但此时的南宋刚刚在江左站稳脚跟,尚处于草创阶段,与偏安已久的东晋朝廷并不相同。


在桓温真正步入权力中心时,即他成为荆州刺史的永和元年(345年),距东晋建国已过去29年。刘裕兴起得更晚一点,要等到东晋末期,桓玄篡位之时才得以崭露头角。


时间上的差距,加上外来压力的区别,造成两国军事倾向的不同。金国刚刚结束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行动不久,趁其军力正盛,寄希望于一举歼灭残存的大宋政权,因此不断施加军事压力,战事频仍。反观东晋这边,北方正处于大分裂的十六国时期,在桓温、刘裕把持朝政的时期,存在着前秦、前燕、后秦、南燕、北魏等多个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很难有机会展开对东晋的战争。甚至在政治舆论上,东晋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这也是北方势力未敢大规模入侵的原因。前秦苻坚手下的谋士王猛就曾留下遗言: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东晋虽然半壁江山,但人心所向,是南宋立国时不能比拟的。


从两国内部政治环境来说,南宋的宋高宗是个皇权欲望极强的人,不愿迎回徽钦二帝(实际上也不可能),即使做了太上皇也要把着权力不放。《宋史》评曰“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高宗以守成之主的姿态临国,虽然任用奸臣,但大权不落,这点则是弱软的东晋不能比的。


东晋朝廷是从“王与马共天下”发展而来的,其特点就门阀士族参政,分割皇权甚至超越皇权,《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对此给出了总结:“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桓温本身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是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的产物,但与他同时期尚有谢安、王坦之等人在朝,因此可以阻止桓温进一步坐大,到了刘裕时朝廷内外无人,刘裕自然能做了皇帝。


岳飞之世不具有这样的环境,他是没机会发展的。


岳飞、桓温、刘裕

大环境说完,在说小的个人。桓温、刘裕都是有志于天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岳飞相比之下就没有这种野心。


同样是北伐,岳飞率领军队的目的就在于克复神州、恢复版图,桓温、刘裕的目的则在于为自己造势,在朝廷上加重声望,赢得政治砝码。


岳飞曾面见宋高宗,述说自己北伐的经略:


“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遣王师前进...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

其中可谓把具体步骤都陈列出来,供宋高宗参考,可见岳飞确实一心扑在北伐事业上,只求能击退金兵,别无野心。


反观桓温,其北伐时只攻打到长安附近便撤兵,毫无进取的态度,还曾扬言要朝廷迁都到洛阳,借以恐吓朝廷,拥兵自重。甚至在他亲手扶立的简文帝病重时,不敢入朝觐见,生怕有去无回,可见其疑心之重。


至于刘裕,虽然北伐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攻克长安之后,因为听闻大后方建康留守的刘穆之去世,怕略有闪失,快马奔回朝廷,致使长安失守,再度沦陷。可以说这些北伐都是假象了。


总结

在客观事实上,南宋不具备被岳飞篡夺的政治环境;在主观态度上,岳飞也不像桓温、刘裕那样野心勃勃,因此即使岳飞不被奸臣所害,也不会成为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