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墓,秦景公的景公陵墓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36

秦国历代国君王之墓地地址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秦侯 ( 前857—前848年) 公伯 ( 前847—前845年)

  六百余年三十五君

  老祖秦仲在位二十三年

  次祖秦庄在位四十四年

  秦襄公始立诸侯 享国十二年

  秦文公 享国五十年

  秦靖公 ( 未即位)

  秦宁公 享国十二年

  秦出公 享国六年

  秦武公 享国二十年

  秦德公 享国二年

  秦宣公 享国十二年

  秦成公 享国四年

  秦穆公 享国三十九年

  秦康公 享国十二年

  秦共公 享国五年

  秦桓公 享国二十七年

  秦景公 享国四十年

  秦哀公 享国三十六年

  秦惠公 享国十年

  秦悼公 享国十四年

  秦厉公 享国三十四年

  秦躁公 享国十四年

  秦怀公 享国四年

  秦灵公 享国十年

  秦简公 享国十五年

  秦惠公 享国十三年

  秦出子 享国二年

  秦献公(进入战国) 享国二十三年年

  秦孝公 享国二十四年

  秦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

  秦武王 享国四年

  秦昭王 享国五十六年

  秦孝文王享国一年

  秦庄襄王享国三年

  秦王嬴政战国二十五年

  秦始皇帝帝国十二年

  秦二世胡亥 在位三年

  子婴 四十六日秦王

  将军王翦爵封武成侯,食邑频阳十三县,子孙得袭爵位

  将军王贲爵封通武侯,食邑九千户

  将军蒙恬爵封九原侯,食邑八千户

  将军李信爵封陇西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蒙武爵封淮南侯,食邑两千户

  将军冯劫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冯去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嬴腾爵封关内侯,食邑千户

  将军杨端和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将军辛胜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将军章邯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此为军功之封。政功之封如左:

  丞相王绾爵封彻侯,食邑万二千户

  廷尉李斯爵封通侯,食邑六千户

  大田令郑国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国尉尉缭爵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上卿顿弱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

  上卿姚贾爵封关内侯,食邑四千户

  长史蒙毅爵封大庶长,俸禄万石

  中车府令赵高爵封大庶长,俸禄八千石

  列国善秦之功大者,封赏如左:

  将军马兴爵封武安侯,食邑六千户

  将军召平爵封东陵侯,食邑五千户

  将军令狐范爵封五马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杜赫爵封南阳侯,食邑三千户

  将军戚鳃爵封高武侯,食邑两千户

  将军冯毋择爵封武信侯,食邑千户

  将军王陵爵封襄侯,食邑千户

  大夫崔意如爵封东莱侯,食邑千户

  大夫沈保爵封竹邑侯,食邑千户

  大夫崔仲牟爵封汶阳侯,食邑千户

  大夫姜叔茂爵封巴陵侯,食邑千户

  大夫赵亥爵封伦侯,俸禄八千石

  大夫韩成爵封伦侯,俸禄八千石

  孔子后裔孔鲋爵封文通君,俸禄八千石

  樗里疾(?―前300年),名疾,因居樗里,又叫樗里疾,因功封于严道,又被人称为严君。又称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

  景监(生卒年不详):芈姓,景氏,名监。战国时人秦孝公宠幸的臣子,曾引荐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白起(?—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

秦人的发祥地在哪儿?

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今礼县红河、盐官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 西汉水源头今礼县北部和天水市秦城区南部接壤处的黄土丘陵中,有两条相接成“丁”字形的河谷盆地,一条是略呈东西走向,长百余里的盐官川(上延至天水市小天水镇),一条是南北走向,长80余里的红河川(上延至天水市杨家寺乡)。红河川北隔一道不大的山岭与天水藉河川相接。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盐官川又有井水可熬盐。秦人先祖正是以这两条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奠定了基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先祖大骆及其子非子在这里牧马养畜,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赐姓嬴,封秦地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为周朝牧马。又以大骆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为大骆适嗣,居住在西犬丘故地。成及其子孙与戎族为争夺生存环境,在这里展开了长期争斗。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命非子后秦仲征伐西戎,秦仲又于公元前824年被西戎所杀。周宣王招秦仲长子庄公兄弟5人,统兵7000,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公元前776年,西戎又围攻西犬丘,秦襄公长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虏。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763年东出行猎,至宝鸡附近千河与渭河汇合处营建新邑。数百年中,秦人在陇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后有过犬丘、西垂、西垂宫等不同称谓,但地址未变。秦统一后至两汉,西犬丘又成为西县治所所在地,直到公元228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攻魏,兵败街亭后,撤兵回汉中时“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西县建置始消失。 秦人的长期活动,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仅礼县境内经过普查建档的文物点即达107处,遍及东北部的18个乡镇。相传永兴乡西汉水之滨绵延3.5公里的西南山,是西垂国缪庄王的皇家园陵遗址,古墓葬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叫绝。关于缪庄王皇家园陵的传说和当地出土文物均与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相吻合。《史记·秦本纪·集解》对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卒,葬西山”,就明确指出在西犬丘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西汉水上游礼县北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94年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礼县永坪乡大堡子山清理发掘了两座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时期墓葬,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 大堡子山墓地位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墓地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40米。清理发掘的两座古墓位于墓地中心部位,为南北并列、东西走向、中字形大型墓葬,编号为M2、M3。其南端有从葬的2座车马坑。M2全长88米,墓室长6.8――12.1米、宽5――11.7米、深15.1米。M3全长115米,墓室长6.75――24.65米、宽3.35――9.8米、深16.5米。两座大墓均有东、西两条斜坡墓道,墓室是上大下小的斗状,均设二层台,台上有殉人;皆开腰坑,坑内各殉犬一只、玉琮一件。车马坑也东西向,辕东舆西。从已清理的编号为K1的车马坑残存遗迹看,坑内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每乘两服两骖。古墓已被盗掘一空。但从各方面透露的资料信息显示,该墓所出器物,包括装饰棺橔的大金鸷金饰片,鼎、簋、椭方壶、编钟、编镈等青铜礼器,数量甚巨。用成对的大金鸷装饰棺橔,当与嬴秦以鸷鸟为始祖图腾的宗教观念有关。西和县公安局于1993年秋缴获一批盗自礼县大堡子山的器物,包括铜鼎7件,铜簋4件。铜鼎M3采:1,敛口,立耳,浅腹下垂,微圜底,三兽蹄足内敛,足根有扉棱,耳饰重环纹,颈饰窍曲纹,与腹部垂鳞纹以宽条带相隔。口径33厘米,最大腹径37.6厘米,高38.6厘米。器腹内壁铸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 铸用鼎”。铜簋M3采:8,器身敛口,鼓腹,龙首状双耳,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有三个小兽蹄足,口沿下饰变体夔龙纹,盖面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垂鳞纹。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26.8厘米,残高10.4厘米。器内底与盖内各有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 铸用毁”。关于两座大墓的主人,学术界有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秦成为诸侯以后最早的两位国君――秦襄公和秦文公。 近年来,随着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的不断丰富,对陇南秦人发祥地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秦人先祖在陇南活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大堡子山陵区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王国三十二位王共多少年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

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秦仲(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秦庄公-嬴也(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秦襄公-嬴开(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秦宁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赢荣(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师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后来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妇人的父亲。我今夭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这是“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晋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晋在秦国宫门外赖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竞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千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

秦夷公 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秦厉共公-赢利(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厉共公在位期间,蜀人、楚人、义渠之戎都曾朝贡献礼。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同年,以兵2万伐大荔之戎(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师与绵竹之戎(今甘肃天水东)战。前451年,筑南郑(今陕西汉中)城,置县。前444年,他派兵攻义渠之戎,执义渠王。秦厉共公执政期间的这些举措,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作了一定准备。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嬴悼(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灵公死后,没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了。十岁的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献公在位两大贡献:一是: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废除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二是: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城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以法治国。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 嬴则,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在位时,几乎连连对外用兵,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皇帝。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灭六国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长城;焚书坑儒。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称“千古一帝”。当然,他的功过,后人争论至今。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陷害哥哥扶苏,迫其自杀。自立为二世皇帝.在位时,祸害天下,草菅人命。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行苛政,最后却被赵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国送上了绝路。不出三世而亡。

秦三世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一个延续550年的帝国灭亡。

秦景公的景公陵墓

春秋历史——秦国建国

  大秦帝国,一个非常神秘的帝国,或许有人谓之暴秦、视如虎狼,但是无论如何,不管其他人是否有心情关心他的兴衰,总是不断地吸引着我。因为自立国到统一天下,前后连绵数百年,其间征伐无数,群雄并起。然而却是他,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新的浪头,引领时代的潮流。试问古今中外,哪一个国家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引领天下潮流?当然,也没有多少强大的*能消逝得这么快。不过,即便消逝,也影响了起码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一、周王室对秦国的影响

  要想研究秦国的兴起,我认为周这个国家是不得不提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周王室不让赢姓立国于秦地,那么秦国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周王室对于秦国的首要影响就是让其立国。因为在商、周的斗争中,赢姓秦氏的祖先始终站在殷商一边,包括在周武王逝后参与叛乱。赢秦实际上是东部的族群,说俗点就是在朝代变更中因为站错了队,才被周王室迁往西北地区。这是一种对战败与叛逆的惩罚,赢秦自此开始臣服于周,并在黄土高原与异族杂居。所以说,首先让秦国合法存在的,居然是以前的敌人周王室。

  此时有必要回过头来讨论一下周。商周之变,实际上是一种平常的朝代变更,但与后世的朝代变换,似乎又有些许不同。第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形态与后世不同,它们实际上只是作为盟主,而不是最高统治者。不论是商还是周,只是对于附庸国发号,但是这些附庸国很可能选择不听。而后世的统治者本身具有对整个国家的直接管理能力,理论上是没有人不服的。第二,周代商的朝代变更,带有部分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根据史料来看,殷商时期农业仍不是绝对主要的生产方式,渔、猎所占比重仍然相当大;周朝建立之后,特别是周公辅政期间井田制的出现,才使得农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次王朝变换,虽然没有改变大的政治制度——奴隶制,但是由于有生产力的变化,使得这种变更显得稍稍有些不同。

  当然,周朝在生产力比此前发达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它的青铜器显得比殷商时期逊色许多。

  如果说清朝将中国的封建帝王制度推到了顶峰的话,我个人认为,周王朝也把奴隶分封制度推向了极至。正是因为更有优势的农耕开始普遍推广、运用,渔、猎再也不是主要经济形态,这表示相对于之前生产力更发达。包括父位传子、井田、宗法、宗庙、礼、乐等一系列制度的确立,以及文学作品的较大规模产生,确实让奴隶制度达到了颠峰,而且这其中的一些东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相应制度的雏形。但是,就像后来的清朝一样,让奴隶社会达到顶点的周王室也开始没落!

  周王室的没落,并没有像清朝的覆灭那样迅速,因为短期内没有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且自身长期牢牢地控制着自陕西到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所以一时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但是公元前七七一年一个偶然的事件,引发外族入侵,随后平王东迁,周王室从此尚失了对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自身的衰落开始加速,不久就变成了诸侯国的一粒棋子。

  周朝的没落,原因之一在于建国时所设定的制度逐渐暴露出缺点,而这些制度本身又强调一种不变的思想,所以时间越长越难维持。其次,周朝初期的诸侯虽然多,但是相互间大多存在无人地带,彼此间接触少,冲突也少,冲突规模也不大,周王室凭着自身实力上的优势,很容易控制。到了西周末期,这种无人地带已经很少,各国间开始直接接触,冲突的数量和规模都开始上升,达到很难控制的地步,只是由于自身实力雄厚,方才勉强应付。

  平王东迁,既是其迅速没落的主因,又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异族入侵时,秦襄公是少数几个勤王的诸侯之一,东迁之时,又亲自率兵护送。所以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并宣布“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东迁,表示周王室已失去对西北地区和大部分领土的控制,由于这一大片领地的尚失,极大地削弱了自身实力,使得自身迅速尚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自身的衰落也就加速了,到最后只能龟缩于一隅之地。

  平王东迁是周王室势微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由于对秦襄公和秦国的赏赐,这一事件却预示着秦国即将崛起。因为秦国由此获得了诸侯之名,取得了对“八百里秦川”的合法经营权,再加上是关中地区还有大量黄帝文明与周文明的遗产存在,成为日后秦国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黄土高原的影响

  平王东迁所放弃的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特别是黄帝部族的发源地,从历史来看,周、秦、汉、唐都是自此地兴起,这一地区曾经是十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常被视为帝王之基。那么为什么这一地区会成为帝王之基呢?我比较认同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黄土高原的土地上泥土纤细,即便使用木制工具也能进行农业生产。这一原因很可能就是之前周的农业比商发达,并在夺取宗主权后大力发展、推广农业生产的主因。由于当地农业起步早,该地文明因此而有较长时间的发展,所以可能保持较高的发展程度。

  第二、八百里秦川,即关中平原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又有众多水网交织、贯穿其中,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后来的变法主要讲求的就是“耕战”,商鞅在这一地区实行这样的的变法也就显得非常有优势。

  第三、关中地区四面环山,又临黄河及其支流,为自己形成了天然屏障。这种自然的因素,加上后来修建的关隘,使得关中国家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长期处于主动地位。

  三、早期秦国的发展

  平王东迁以后,秦国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首先就是夺取周平王封赐的歧西地区,进而完全占领岐山一带。这一步棋的意义在于使秦国在关中西部得以立足,在击退异族以后,又收编了周王室东迁以后的遗民,充实了自身的实力。

  之后秦国顺势向岐东地区发展,把自己的领土向东扩张,进至河西、至于华山;同时也间或挥兵西北,主动攻击异族。这一时期秦国逐渐扫平了关中的外族,吞并了这一地区的小诸侯国,积聚了更多的力量,并且坚定地向东推进,使日后有了染指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与晋国正面交锋,其间虽然时有对西北用兵,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向东发展时来自外族的后顾之忧,当然也顺势取得在西北地区的新领土来增强国家实力,可主要还是选择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为其东向战略服务。

  到春秋中期的时候,大国争霸的序幕已经拉开,在齐桓公之后,秦穆公夺得霸主之位,其间“并国十二,开地千里”,迅速崛起为疆域广阔的大国。秦穆公时期的称霸,使得秦国得以进入大国俱乐部,具有了相应的国际地位,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此后虽然直到秦孝公变法之前秦国再也没有称霸中原,也没有在东进中取得什么进展,但是国力却保持得比较稳定,即便有所下降,底子仍旧还在。

  但是此后的春秋历史却迅速进入晋文公时代,文公死后虽然穆公尚在,但晋国却变得异常强大,以至于秦有崤山之败。此战对秦国影响深远,后来虽然也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但秦国的君臣不得不正视晋国的强大国力,放缓了向东发展的步伐,转而西向与戎夷争夺地盘。春秋的发展,此后也进入了晋、楚两国交相称霸的格局。

  四、春秋战国之间的社会变革

  如前所述,周王朝将奴隶制社会推到了极致,,它的衰落,也预示了奴隶制度的衰落。平王东迁以后,整个中国逐渐发生着变化,以至于奴隶制最终土崩瓦解。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迅速发展。在生产工具上,青铜器的制造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铁器虽然并不多见,但是已经开始出现,而且在这这期间开始并推广了以牛耕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着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进步,不但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还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东周以后,权力下移,各个诸侯霸主逐渐出现,周王室的影响日益降低。而受到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下层势力开始逐渐崛起。到了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逐渐随着周王室一起衰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开始抬头,靠着经济实力的支持,开始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种发展的结果,直接导致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发生。

  这时候的权力变换,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朝代演变国家兴亡了,这是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是统治阶级的转换。这种新兴阶级的夺权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战国时代实际上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唯一还差得,就是对象征意义上的最高统治集团周王室的取代。这些变革再加上大型城邑的兴起,共同构成了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五、进入战国后秦国的发展

  1、秦国的总体战略

  按照钮先钟的《战略研究》一书所提及的理论,再加上个人的认知,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在书中自有详细解释,现简述如下:战略,主要是从比较高的层次、眼光着手,关心一场战争的胜负;大战略,与战略的区别在于所关心的问题相对长远,不仅限于战争胜负,还包括了战争之后的形势;总体战略,关心的是较长时间的整体方略,时间跨度相对比较长,其中可能包括了数场战争。

  就秦国在建国以后的发展来看,非常具有连续性。虽然不一定有具体的文件对长期发展进行规划,但总体战略非常清楚,从其政治中心的迁移便可以看出。先是从天水一带迁到汧,后到眉县附近,又至平阳,再到雍城,之后是泾阳,然后是栎阳,最后是咸阳。整个过程除了最后一次以外,从地理上看都是在东迁,由此便可以勾画出秦国的总体战略——东向。最后一次从栎阳到咸阳的迁都虽然从地理上看是往西,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还是在为其东向战略服务。

  秦国历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在于此:自建国以后,其总体战略非常清楚,除了实力所限无力东出以外,历代君主无不是在寻求向东发展。其总体战略的连贯性,包括后来对商鞅之法的长期坚持,以及秦昭王晚期开始的寻求统一天下的目标。无一不显示出其超越常规之处。

  我个人分析,秦国自从建国以后无意中形成的东向总体战略,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地缘政治所限。按照当时的看法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周围都是异族。当时的中国,仅仅包括黄河长江沿岸之间,西至黄土高原的地区,秦国正好处在西北角上,这样的形势,实际上类似于依在墙角,唯一的出路就是东向。这种地缘形势造成的总体战略上的连续性,与后来英国比较相像,处于大陆上的国家,大多会为陆权与海权进行激烈的争论,以至于很难确定发展方向,即便确定,也不具备连续性。比如近代中国的陆防与海防之争,长期没有定论,结果到头来国家在战略上根本没有什么总体性,但是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根本用不着争论,因为岛国的唯一权力就是海权。秦国的情况大致如此,处在西北一角,向东是其唯一的发展方向。有人或许要问,他为什么不向北部或者西北部发展?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秦国统一前后以及后世中国的北部疆界,大致都在长城以南,而长城一线基本上与十五英寸等雨线相重合,秦国虽然长期与外族杂居,但其文明仍旧是以农业为主,一旦越过此线,受自然条件限制,将会很难耕作,所以东向才是其出路。

  由于有长期同西北地区外族斗争的传统,所以秦国具有较强的军国意识,这使得任何命令的执行都会比较顺利,商鞅变法也正好遇上这一点。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正如我在另一篇名为“大秦帝国的毁灭”文中所述,这次变法其实也是后来秦国灭亡的原因之一。这次变法开始在战国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地主阶级夺权已成定势,并且有魏国变法成功的先例。此时的法家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各国君主纷纷希望借此富国强兵。

  而变法在秦国的成功,也有其他原因。由于有长期同西北地区外族斗争的传统,所以秦国上下具有较强的军国意识,这使得任何命令的执行都会比较顺利。秦国民风强悍而质朴,这也是中原国家所没有的。商鞅变法正好遇上这些,这是为何其法律残酷但是却能执行的一大原因。

  秦国是较早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这种新国家体制相对于周的分封制度已然是一种进步,这表明秦国此前虽然不强,但还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没有落后,而这种政治制度也为商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秦国建国较晚,加之久处西陲边缘,所以一开始受周王室的各种影响就很小,在变法中旧贵族反对势力相对较弱,变法也就相对容易一些。以上这些,再加上秦孝公为富国强兵,给予商鞅的极大支持与信任,使得变法虽有阻拦,最终仍旧顺利推行。

  商鞅的变法,主要强调“耕战”,也就是关心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基本生活与生产,二是对外军事扩张。这种体制能够在战国之时得以成功,在于它正好适合于在战争状态下实行,与后来的战时体制如出一辙,所关心的只是在战争状态下两个必需的方面。而之所以说这种体制导致秦国灭亡,在于它根本不适合和平发展时期的国家,因为统一后需要的首先是安民、发展,战争已不是首要关心目标。不过非常可惜,在平时与战时分别实行不同机制,是很晚才出现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秦国受西周制度影响小,得以顺利变法图强,可是由于受法家影响深远,结果倒在了统一后的国内发展时期。换过来说,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绝对首屈一指,但由于受此影响过大,以至于明代始有资本主义萌芽。可是西方国家受封建主义影响很小,很快就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毫无疑问,商鞅开启了一条全民军事化的扩张道路,一切法令都为扩张、为战争而存在,在战争中,秦国只有可能越来越强。变法的成功,使得秦孝公得以继续执行国家的总体战略——东向!如果说秦孝公与商鞅的主要贡献在于变法的话,其次便是收复河西地区:秦国的东向战略又复活了!

  3、纵横天下

  当然,要说秦孝公的其他贡献,莫过于传位给秦惠王。有人可能不满其杀商鞅之举,但是秦惠王对于秦法的贡献应当不低于孝公与卫鞅!如果他废除商鞅之法,那历史可能就面目全非了,所以说秦惠王的首要贡献,即在于维护了国家法律!“人亡政息”本是常事,常言道: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更何况商鞅已死?所以偶尔人亡政不息,反倒觉得是个奇迹!

  其实秦惠王在变法之后的君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的贡献不但在于维护了商君之法,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秦国的战略进行了新的摸索。因为此时的秦国重又占领河西,中有函谷关、北有阙于、南有崤山,东出之后剑指何方?如何出击?此前都没有具体的战略设想,之前由于地理形势,主要只有一路,现在情况则不一样了,究竟该怎么做,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秦惠王的一大优点在于本人善于辨别,能够选出备选方案中较好的加以实行。这其实就是一种*,比如《战国策》中“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篇,就是较好的证据。该文中双方的争论,实际上都是站在大战略的高度上,也就是说都是在关心战后的情势。他们分别对现实情况进行了整合、解释、推测并给出方案,显示出秦国高层决策集团具有相当的实力。司马错与张仪的两种战略架构,一个重国家、重理性,另一个偏向于功利,但是秦惠王像大多数秦国君主那样,选择了理性与国家来架构自己的战略,显得比山东六国的君主高出一筹。

  秦惠王的重要贡献即在于:坚持商君之法,夺得巴蜀富国,并用其一生探索着国家战略,最终确定了连横破纵这一战略,并在有生之年取得了相当的经验。当然,秦武王可能是他唯一的败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有另外一个儿子。

  秦昭王可谓是一代雄主!当然,他的成就也与其所处时代有关。经过孝公变法和惠王的积累,此时的秦国已经具有了非常强大的国力;此时白起等一大批军事将领逐渐展露头角;范雎的出现,为秦国带来了远交近攻战略,将纵横学说发挥到了极致。此时只要君王的问题不大,似乎想不成就大事都难。

  秦昭王得成就,在于其以国力为依托,远交近攻为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对外蚕食。终其一生,虽然没有灭得一国,且枉杀白起,但是山东六国的实力却大大下降,被削弱到了最低点。特别是军事实力上,赵国的惨败,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没有哪一个能够单独与秦军对抗。而且由于自身战略问题,齐国也受到重创,虽由田单力撑,却难再成霸业。从这一阶段来看,列国虽时而进行比较有战略眼光的合纵,却难成大事,且多数时候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为苟延残喘,这其中韩国最为突出。

  4、扫灭六和

  秦国的战略,通过不断求知、改进政策,创造出强大的权力后,虽然因身遭重创而一时放缓,但已经开始谋求引导历史,这种引导便是统一天下!或许赢政的父辈不那么短命的话,子顺在长平一役后预言秦国二十年内统一天下应当可以实现。

  不过没有等多久,赢政还是实现了这一目标。他登基前后,虽然内部唱了一出小小的插曲,但还算是顺利。经过长期的修整后,秦国的国力不但得以恢复,反而达到了新的高度,被推向了顶点。同时一大批文臣武将的聚集,使得一场好戏上演十年便告结束。统一中的战略很简单,因为对方实力太弱,所以只要由近及远,先打谁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不过赢政还是演了一出好戏:先中路突破,再两翼包抄,最后兵临城下,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惜的是,这时的秦国君臣,集中全部精力于统一战争,所有的战略思考均由此而生,以至于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失去了对下一步战略的思考。当他们赏心悦目地欣赏这一出历史大戏的时候,秦国自开国以来的总体战略逐渐走到了尽头,商君之法的弱点即将暴露。当所有的战略走到尽头,所有的战略思考都已经停止的时候,谁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没有人知道,所以非常遗憾的是,大秦帝国的毁灭也就即将来到!

  (关于其毁灭,我亦有专文,此处不再详述)

  5、秦国兴起的经验

  诚然,这一系列过程,不仅仅因其波澜壮阔而引人入胜,更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秦国的兴起与统一,也有很多的经验值得借鉴,虽然秦朝的统治不过十五年,但是其发展壮大的过程,却历经数百年。这其中,除了长期奉行东进的总体战略,起自立国终至统一外,还有很多,小生才智有限,暂列一二于下:

  首先,国家内部长期保持稳定团结是重要原因之一。秦国历史上少有内乱,即便偶尔有些小的插曲,也很快就被平息。相反,很多国家都由于内乱而逐渐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这其中最可惜的莫过于晋国,晋国分裂后的三个国家,都在强国之列,设若没有分裂,最有实力站出来统一天下的莫过于晋!

  其次,在人才上,秦国不仅不缺乏英主,更能吸引、运用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等都是被列国、特别是魏国赶到秦国的。吕不韦、李斯等人也是客卿。吸引并重用这些人,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才,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再次,从山东列国的失败,特别是合纵失败来看,无疑是在说明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任何幻想依靠同盟国寻求利益的国家,都比独自寻求利益的国家所冒的风险要大。任何对盟友的奢望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战争论》中写道:“同盟国的合作不以交战国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往往较晚才参战,或者为了恢复失去的均势才来加强,这是国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战国时代的纵横捭阖,大多都是为了维持一种均势。比如之前的合纵,为的就是限制秦国的独大。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国力上升,列国的合纵也就暂停,及至赵国长平战败,之前的均势已经被打破,列国又开始联合。不过这个时候,合纵已经失去了意义。

  从历史来看,这样的例子很多,盟国大多数是在较晚的时候加入战争,或者为了保持均势。比如美国的参加一战,胜负基本上可以看出,而且这个时候加一把力,自己的损失很小。同盟国历来就是不稳定因素,比如朝鲜战争,本来苏联是答应出兵的;又比如一战的时候,德奥的同盟意大利居然投到协约国一边。所以国家在寻求自身利益时,考虑得更多的,应该是自己!

  最后还有一点,秦国因为地理原因,再加上战略运用相当成熟,自变法以后无时无刻不将主动权置于自己手中。《孙子》全篇的目的,其实也是探讨如何控制战争主动权,正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比如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一些战役中,本来无从下手,使得秦军长期暴师在外,可是秦国却屡屡运用离间计,使战场上的秦军变被动为主动。邯郸一战之后,形势大为不利,秦军依托地形之利,守关而拒天下。以上种种,给人的感觉就是我想打就打,想守就守。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完全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六、秦国兴起与统一天下的客观原因

  其实关于这方面的原因,史家分析了不少,我个人算是归纳而已。

  第一, 周王室的东迁和衰落,给了秦国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 生产力发展及其诱发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与最终统一天下。

  第三, 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历史需要一种新的国家体制和新的利益集团来代替旧的国家体制与统治集团,秦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第四, 黄河的洪灾历来是一大问题,这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组织并运用黄河沿线乃至整个国家的所有力量来应对,因此这一问题也变相推动着统一。

  第五, 当时中国(狭义上的,仅包括秦统一时)的降雨虽然总体水平稳定,但并不是每年都均匀分布到各个地区,由此常常引发水灾或者旱灾,再演变为饥荒。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灾年的粮食问题经常发动战争,这其中包括秦穆公时期著名的韩原之战。在广大地区形成统一的国家有助于粮食调度、解决饥荒。

  第六, 塞外异族的兴起与不断南下,特别是到了战国后期,对方统一的大规模南侵,使得华夏文明也需要统一的对外抗争。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双方的统一对抗。

  当然,其他有些原因并不能从大局上推动秦国的发展与统一,但是如果放开了看,对其取得局部优势似乎也有一些意义。比如说秦国的军事技术,从兵马俑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国实际上还是处于青铜器时期,但是他能够把青铜器推到一个这么高的高的,可能与他原来处于东部,先民是殷商属民有关。如前所述,殷商虽然生产方式上还没有像后来西周那样确立农耕,时代也更加靠前,但是他的青铜器制造相对于西周更强。赢秦之前作为殷商的属民,这方面的技术理应得到较好的继承,后来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也不奇怪。

  所以从整体上讲,秦国首先继承了殷商文明,西迁以后与戎狄杂居又逐渐养成了强悍、质朴的民风,平王东迁后所继承的遗产又包括了黄帝文明和周文明。可以说秦国非常巧合的继承了华夏东、西部甚至塞外民族的文明,这样的长期融合形成的新民族与文明,自然应当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这些不能作为他统一天下是历史必然、潮流所致的证据,但是秦国的兴起,也是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

  七、秦对后世的影响

  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确立基本的总体战略,二是确定各种制度。秦国统一以后虽然其总体战略走到尽头,又没有新的战略指导思想,但是自秦以后,历朝历代最起码都会尽力寻求对长城以南的统一,然后将兵北向,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其统一的区域通常较秦国更大。后世的朝代,也多以郡县制或相似体制管理国家,以皇帝制度作为统治制度。包括很多具体的制度,即便相对秦时变化很大,但仍旧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

  无论如何,对于这个经历了整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大帝国,这个承上启下的帝国,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更多的还是赞叹。即便你不喜欢他,你也不可能忽视他对后来两千多年的影响。

  -

参考资料: http://360.bolaa.com/forum/viewtopic_5078561.html

初中秦朝历史

公元前890年前后,最早的秦国祖上秦非子,相传因其善养马,将他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不能称为国。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为诸侯国。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孝公的儿子)称王,为王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建制帝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秦国的简介

秦国王族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恶来和飞廉之后。秦国的第一代国君秦非子为商纣王手下大将恶来的五世孙,秦始皇则是恶来的第35代孙。秦王族出自华夏,秦国是周朝抵御西戎的前线。周平王曾经允诺秦襄公,戎人无道,强占岐、丰之地,秦若能赶走戎人,即可拥有被戎人占领的土地。 秦文化主要来自姬周文化。

先秦时期的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国国姓为嬴姓赵氏,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 伯益长子大廉玄孙中衍,为帝太戊驾车,太戊又把女儿嫁给了他。 嬴姓部族因之成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直至飞廉、恶来时。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 ,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正为纣在北方采石,回去已无可复命,便在霍太山筑坛报祭殷纣王,结果得一石棺,其铭文说:“上帝使处父幸免于殷亡之乱,赐给你石棺以光耀氏族。”死后便葬于霍太山。

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一块铭文,上面记载秦王族是黄帝之后。根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秦人与戎人进行了长久惨烈的拉锯战,两个部族无论是民族性还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考古人员发现,秦与戎两个部族的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 秦文化主要来自周文化, 而戎人的文化则来自寺洼文化。 研究人员还发现:秦人与戎人的居住地犬牙交错,对峙分布。 秦人主要居住在西汉水上游两岸开阔的川塬和平缓的台地上,而戎人则多居住在西汉水下游或者支流的山谷地带。 在西汉水流域还发现了两座城池,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点之一。 从遗址和文物当中就可以看出两个部族斗争的残酷性。两个部族平时各自住在各自的生活区,相互提防与征战。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早期秦人贵族的坟墓,墓主的脑袋被戎人的箭击得粉碎,可见当时斗争的惨烈。

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秦与周均是黄帝后裔。秦人以华夏自居,奉炎帝和黄帝为始祖(全国各地诸侯均奉祀黄帝为先祖)。比如: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人信仰昆仑西王母和女娲等中原神话体系,历来就有四帝崇拜(黄帝、炎帝、伏羲、少昊)。

而且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秦人乃华夏族,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徕民”政策,从山东六国招引了二三百万人口到达地广人稀的秦国。更何况秦地的大部分地区本为周人的地盘,上面原本生活着许多周人。秦地是后来才被西戎占领的,所以,秦国自然也会有不少周人后裔。比如:秦文公时代打败戎人“收周余民”及后来占有西周故地。也就是说周人才是秦国故地的土著民族,而戎人是外来者。在上古时期那个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年代西戎人要迁往秦地实属不易,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戎人是秦地的主体民族。所以说秦为戎是极其错误的,更何况秦人和戎人从来不视对方为己类。

《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汉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即少昊,五方上帝之一。早在周朝时,依据《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其牲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说文》:“嬴,帝少氏之姓也。”《左传》讲得很清楚,封鲁的奄国之地又称做“少昊之虚”。

秦庄公被戎狄杀害之后,他的儿子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 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赵国君皆为嬴姓赵氏。恶来的弟弟季胜是赵国的祖先,秦与赵本是同一先祖,一脉相承。周穆王时期,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

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伯益十六世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后人称其为“秦非子”。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秦最初的领地为甘肃东南部, 兴盛于陕西关中一带。当时秦国只是作为西周的附庸。

秦仲即位三年,周厉王无道,有的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 。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后,任用秦仲当大夫,讨伐西戎。秦仲即位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里。秦仲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秦伯,即秦庄公。周宣王召见秦伯兄弟五人,交给他们七千兵卒,命令他们讨伐西戎,把西戎打败了。周宣王于是再次赏赐秦仲的子孙,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他们所有,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于是秦国兼有了两个封邑,一在秦(天水),一在犬丘(咸阳兴平)。

秦庄公居住在他们的故地西犬丘,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决不回家。”于是率兵去攻打西戎,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他弟弟秦襄公。秦襄公做了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继位。

前777年,秦襄公把他妹妹缪嬴嫁给西戎丰王做妻子。前776年,西戎包围犬丘,世父反击,最后被西戎俘虏。过了一年多,西戎放还世父。前771年,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西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营救周朝,作战有力,立了战功。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秦襄公带兵护送了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 周平王还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被西戎占有的土地就归秦国。”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 襄公在这时才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伯爵国),跟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马、黄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祭祀天帝。前766,秦襄公讨伐西戎,到达岐山时,在那里去世了。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

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尚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诗句就出自《诗经·秦风》中的秦军军歌《无衣》,《无衣》描绘了秦军救楚时的场景。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50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战和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赵军损失四十万左右兵力,秦国威震天下。前246年秦王政登基,于公元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起,到前221年灭齐国,统一中国。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当时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商纣王手下名臣嬴恶来的第35世孙)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设立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以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百代犹得秦政法”的说法。

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阶级矛盾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前206年,三世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仅15年,秦朝便走向灭亡。 秦穆公时灭西戎12国;

秦惠文王时期,前316年灭巴国、蜀国、苴国;

秦昭襄王时期,前272年灭义渠;

前230年 秦灭韩国;

前228年 秦灭赵国;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赢政(赵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备注: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

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春秋时期的君王有凌墓吗

  春秋时期的国君也有墓葬,举例说齐桓公小白的墓葬就在今天的青州,有关春秋时期国君墓葬的特点详解如下:

  东周时期墓葬,上候级的伴有牛马坑、封土家等。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铰成熟的文字--中骨义和金文,记载了让会发展的情况。

  内秦襄公起,帝上陵经比了王候到帝王的缓慢的发展过税。墓葬也从墓到家,东到山的演变过程。规模也内亨堂发展至墓家。逐步完善帝王陵园的形制。

  从现钉的冬片资料看,墓葬最初形式是没有土丘的。商周时期的墓葬究不封不树,即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梢任何树木。从日前考古发掘来看,殷代的墓葬都没仑土丘。墓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据《周礼.春官,基大夫》载,不论公墓或是邦墓,每个人安葬都要按照礼制规定次序来排列,有严格的规定和安放位青。战国初期,社会发生变革,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原来奴隶主贵族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逐渐形成,同一片墓地中,由于身份向低,出现贫富悬殊差异交锗的排列。

  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土丘式墓葬。例如河南凶始侯古塔的宋墓。战同时期,土丘式墓葬普遍流行。例如河南新郑地区的韩同王陵。土斤高7一lo米,直径5-7米*笔者曾经参与了河南省新郑市胡庄村的韩国王陵考古发掘丁作。见讨土家高大,规制较岗,建有墓道和车马坑。基壁周围涂有朱砂,土丘墓家上有古代建筑,有的还铺设有散水,图中所示为新郑战国时期韩国王陵,均为土丘墓。战国时期的土丘墓高低根据墓主身份草卑而定。由于建筑的需要,棺柩的重数增多,随葬品也随之增多,墓室扩大,人力需求也就会增大.问时又要防潮,防渗水,防塌方,填人木炭层、石子层、白膏泥、石料、木材等,挖出来的土不能回填墓室,山此堆积成高大的上厅、随着奴隶主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渐渐出现,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重视对先辈们丧葬之礼,也重视对家族墓地的修建,君主政体的建立,爵价等级的高低,确立了墓葬的等级制度。奴隶主贵族所艾行的宗族层葬制度,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墓主人的墓室中,包括棺停的重数,随葬品的数量,随葬品的种类,如天子九鼎,谙侯七鼎,士大夫五鼎。秦阔在商软变法后规定"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礼记.月令》记载,"伤丧纪,辨衣裳,审棺停之厚薄,墓丘拢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春秋以前称墓葬为"墓",战国时期,称为"丘墓"、"基家"、"坟墓"等。君工的墓家称"陵"。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于赵国、楚国、秦国、韩国等。商代至战阳晚期的王陵有的呈"亚"、"窄"、"甲"宇型。墓道有四条、两条、一条之分。在当时,身份等级最高者是国君,义坟墓建造比较高大。日前咸阳北边的泰武王叁高约三丈。据文书记载.帘王陵墓中建筑有"寝"的制度,始于秦朝。在西汉时期普遍推行,其形成时期为战例时期。古人相传死后会有灵魂存在,因此,宗庙的建筑大部分模仿宫殿。生前有"朝",死后也有"朝";生前有"寝",死后也有"寝"。《尔雅'释官》载:"室有东西厢口庙.无东西厢有室内寝。"古代君主宗庙的建筑上,如同宫殿一样。

秦国存在了多少年?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国祚共十四年。

秦朝皇室为嬴姓,所以史书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受爵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建立秦国。号称秦嬴。

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成为一方诸侯。战国时期,秦国根据礼记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陆续攻灭其他六个主要诸侯国,一统中原,史称秦朝。

扩展资料:

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并且发起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帝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领土约等同中国本土。疆域为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今越南北部)。

虽然秦朝外表十分强盛,但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让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变。秦二世继位后,秦廷被掌权的赵高掌控而混乱不堪。

此时秦末民变爆发,六国有力的军人各自复国,虽然秦将章邯努力平乱,但秦将王离于钜鹿之战被楚将项羽击败,秦军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婴于咸阳向刘邦投降,后项羽率军抵达关中,杀死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宫,秦朝于秦始皇死后3年灭亡。

而后至西汉统一全国之期间称秦汉之际,又称西楚时期。西楚霸王项羽重建封国制体系,分封十八诸侯。但项羽分封不公,刘邦、田荣等诸侯继而起兵反抗,演变成楚汉战争。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灭项羽,受诸侯拥戴为皇帝,开启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标签: 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