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泽:元朝唯一一位出将入相的汉官 出将入相五十年 上不疑而下无怨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744

史天泽是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

\

真定扬名

史氏家族世居燕京永清,是著名的乡里汉族大姓。史天泽出生时,正值金国衰乱时期。史氏家族为图自保,出钱出力组建地方武装,保护乡邻安全。史天泽“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随父兄归顺蒙古国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史氏家族确立在河北一带的政治和军事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1220年,金国真定经略使武仙率部投降蒙古国,史天泽随哥哥史天倪守卫真定。五年后, 武仙趁史天泽外出之机杀死史天倪,再举叛旗。史天泽被众将迎回,继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一职,率领哥哥的余部,向蒙古国求得三千援军,共同讨伐武仙。两军阵前,史天泽“身先士卒,勇气百倍”,生擒敌将,一战成名。他趁胜追击,攻城拔寨,彻底收复了被武仙盘踞的失地真定郡。

南宋彭义斌联合武仙两路夹击史天泽,企图重新夺回真定。史天泽兵分两路,一路扼守要地阻击武仙,一路挑选出50名精兵为先锋,自己率大队骑兵紧随其后攻杀了彭义斌,声威大震。不久,武仙利用奸细在城内里应外合,又夺回镇定城。史天泽率几十名步兵杀出重围,搬来几百蒙汉精兵“夜赴真定”,一番血战后“捕叛者三百余人”。武仙逃出镇定城,跑回老巢抱犊寨。史天泽率部穷追不舍,武仙见势不妙,弃债败逃。

收复抱犊寨后,蒙古军将领以当地百姓助纣为虐为由,传令屠杀一万多村民。史天泽极力劝阻:“他们都是我们的百姓,被武仙挟持也是迫不得已,请将军宽饶!”成功救下这万余百姓。其后,史天泽南征北讨,成功稳定住真定郡及四周局势。

史天泽受命全权管理真定郡地方事务,完成了从冲锋陷阵的武将到总理事务的地方官的华丽变身:他放手使用原金朝统治下的官员和儒士协助治理,招抚流散民众,扶贫济困,修复被战火摧毁的官府和民居;同时积极备战,修缮城池,治疗战争创伤。时值金国末年,北方名士四处流亡,无处存身。史天泽善待流亡到真定郡的名师们,使他们得以衣食无忧。这些名士后来大多成为元朝的中坚力量,对史天泽感激不尽。史天泽也通过招贤纳士,加强武备,成为汉人的一大世侯。

\

灭金先锋

几年后,蒙古国发动灭金战争,史天泽被任命为汉帅统领汉军,参与围攻盘踞在卫州的死对头武仙。蒙汉联军在金国十万大军和武仙攻击下节节败退,唯有史天泽抓住战机,“独以千人绕出其后”,击败敌军一支偏师,成功打开一个缺口,“与大军合攻之”,为联军赶走武仙、攻克卫州立下头功。

蒙汉联军兵临金国首都汴京城下,金哀宗突围出城后采取围魏救赵战术,派十万大军奔袭卫州。史天泽闻讯,主动请缨率一队骑兵做先锋紧急驰援。不料,金兵先了一步,已经把卫州城围困得水泄不通。史天泽为激发守城将士士气,单枪匹马杀入敌营,一路冲杀到城门下,昂首高喊:“诸君挺住,援军马上到!”再次回马杀出重围。守军士气大振,顽强守护城门,粉碎了金军几次强攻。次日凌晨,史天泽会同援军夹击金军。金军败退,史天泽紧追穷寇,最终与主力部队一起全歼十万金兵。

史天泽紧追金哀宗到归德,见友军将领在近城背水处扎营,好意劝阻道:“这地方不是驻兵之地!若敌军来犯,您必定进退失据呀!”友军将领一意孤行,后来果然“全军皆没”。史天泽奉命从北边进攻金哀宗盘踞的蔡州他令将士结筏潜渡汝河,与金军连日血战。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史天泽为灭金立下卓越功勋后,率部凯旋重回真定郡。

\

河南建功

史天泽在真定郡,为百姓脚踏实地干了几件大好事。灭金后,蒙古国加快了灭南宋步伐。由于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朝廷便向西域富商借俗称“羊羔利息”的高利贷。钱到手后,朝廷按户籍向百姓征敛赋税以分摊全部本息。百姓苦不堪言,有些人家卖尽田产都填不满这无底洞。史天泽心急如焚,奏请朝廷同意由官府代替百姓偿付一本一息,极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当年,真定郡遭遇饥荒,百姓颗粒无收,而每年例行向朝廷进献的“贡赋”时间又迫在眉睫。史天泽毅然决定借高利贷完成“贡赋”任务,连本带息共需偿还一万三千锭银。他实在不忍心让饥寒交迫的真定郡百姓分摊,于是倾尽家产、发动亲属及大小官吏共同偿还了这笔巨额债务。他根据赋税实现一刀切现状,奏请朝廷批准,把中等户定为军籍,上下等户定为民籍,按贫富情况制定税收数额。这次改革赢得一片叫好声,真定郡由此军心民心稳定,境内安宁。

真定郡的军政一把手是蒙古官,他把几万混编的蒙古军带到真定郡一带,让他们自食其力。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不懂耕作,到处砍伐桑树,毁坏庄稼,害得四周百姓民不聊生。史天泽上奏朝廷请求处理,朝廷将这些人全部调往漠北。蒙古军走后,史天泽迅速组织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在他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下,真定郡很快恢复元气,兵甲户口在各郡中名列前茅。

当时,忽必烈受命主持漠南汉地军国要事,由于河南等汉族聚居地难以治理,便任命史天泽为河南经略使。史天泽到任后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汉地不治”的原因,在于地方官残暴凶虐和苛捐杂税泛滥,致使河南百姓人口严重流失,导致大片良田荒芜。于是,他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兴利除害”,处决了两名民愤极大的贪官,极大震慑住其他贪腐官员。上任不到三年,河南“境内大治”。

某重臣利用查对各地地方财政机会,采取屈打成招和罗织罪名等方式,逮捕了许多河南官员。史天泽求见他主动担责:“我是河南经略使,您不责罚我,却处罚其他人,我心怎安!”在他的请求下,大部分被捕官员得以开释。

1237年,史天泽被迫率汉兵参加蒙古国攻打南宋的军事行动。他虽然发自内心不愿向江南的汉族同胞举起屠刀,但只能出兵参战。每次胜利都加深了他的罪孽感,使他对年轻时立志成为一代名将的理想彻底产生动摇。战役结束重返真定郡后,人到中年的史天泽心性大改,开始埋头攻读史书,从中寻找人生真谛。 他“尤熟于《资治通鉴》”,善于把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完美结合,领悟出更深层的人生智慧,完成了从名将到名相的华丽变身。

\

元初名相

忽必烈登基建元后,马上“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史天泽深思熟虑后上疏建言:“朝廷应设立中书省和六部以正纲纪;设立监司来监督各路;广施恩泽使百姓不起反叛之心;清除贪官污吏,任用贤能官员;颁布官员俸禄以养廉,严禁贿赂以防奸。做到这些,大概就能使朝廷上下相应、京城内外休息了!”忽必烈非常赞赏这些建议,全部予以采纳,并在一年后拜史天泽为中书省右丞相。

按常理,史天泽该大张旗鼓庆贺一番。但是,“拜相之日,门庭悄然”。好友劝他趁机大操大办捞一把,史天泽引用典故巧妙拒绝。人们得知他如此低调,无不敬服。史天泽执政后,把回答忽必烈的那些治国理政蓝图逐一推行落实,同时为中书省制定出十条政务准则。以前,中书省官员商议施政方针意见不统一时,都上报后由右丞相一锤定音。

史天泽则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如果政令合理,就决意施行;如果政令有缺陷,就与大家心平气和分析修正到合理。在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史天泽统一了赋税制度,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他还毅然罢免了一大批人浮于事的各级官吏,节省下不少财政开支。对皇帝的旨意,史天泽有时秉承,有时据理更改,从中多方周旋,使天下人受益颇多,成为万民歌颂的元初贤相。

\

益都平叛

公元1262年春,山东军阀李璮以益都为根据地发动武装叛乱,一路向西攻占重镇济南,并凭借坚固城防,屡折朝廷平叛大军锋芒,气焰极为嚣张。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大怒,诏令年届花甲的老将史天泽出马。临行前,忽必烈当面赐他一道诏令,给予史天泽全权负责平叛并调动前线所有将士特权的“尚方宝剑”。

史天泽抵达前线观察两军阵势后,以参谋长身份向主帅建言:“李璮拒守济南,正如肥猪闯进围栏内,只有待宰的分!此人诡计多端,叛军战斗力强,我军不宜硬拼。我建议围困济南城,时间一长,李璮不攻自破。”建议被采纳后,史天泽指挥部队在济南城四周深挖沟,高筑垒,断绝出入通道。四个月后,叛军弹尽粮绝,斗志全无,全军出降。史天泽活捉李璮,“斩于军门,诛同恶者数十人”,释放了其余降兵。次日,史天泽挥师东向,“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

班师回朝后,史天泽毫不居功,把平叛功劳“悉归功于诸将”。诸将此时才得知史天泽虽藏有诏令却“未尝以诏示人”,无不感叹他“慎密谦退如此”,心悦诚服称赞史天泽为“拔都”。

\

功成身退

史天泽虽位极人臣,却时刻不忘自己的汉臣身份。他居安思危,早在蒙古国期间,就几次奏请朝廷:“微臣一直代理先兄史天倪之职,先兄的两个儿子一个管民政,一个掌兵权。史家蒙受陛下恩宠,三个人均担任要职,实在不妥,微臣请求辞职。”他的请求一直没有被批准,建元后依然身居高位,自然招致某些蒙古族高官的忌恨。

李璮之乱平定后,尽管史天泽把所有功劳都已记在将士们头上,但依然有些人在忽必烈驾前居心叵测进言说,李璮之乱的根源在于“诸侯权太重”,所以请皇上要对个别人加以限制。史天泽洞察其奸,坦然上疏交权:“军政之权的确不该集中在某个家族手中,微臣请求从史家开始分权。”当天,“史氏子侄解兵符者十七人”。

史天泽随忽必烈随大举入侵南宋期间,因身染重病,回京城调养。忽必烈特别指示:“京城各主要部门,小事不准烦扰史先生,大事必须先与史先生商议!”然而,多年沙场征战和官场风云耗尽了史天泽的体力与精力,由于病情加重,他回到真定郡修养,终年74岁。

史天泽是元朝第一也是唯一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汉官,虽位高权重,却为人低调,从不自夸其能。凡遇到国家大事,都毅然以安天下为己任挺身而出。他“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至死不忘江南汉族同胞安危,完美演绎出身在元廷心在汉的壮美一生。

标签: [db: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