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与武宣王:封建皇族中的神仙兄弟情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28

古代最高权力的撷取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无尽的血腥与杀戮。在它面前,所有道义、责任、亲情都成了能随时被人弃若敝履,踏于足下的垃圾。虽然,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对这种皇室中兄弟阋墙之事感兴趣太久的。他们的想法往往很单纯实在,谁能给他们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谁就是他们的天。


所幸,中国的历史实在太漫长了。除了冰冷的屠戮,还有皇室兄弟间一生信赖与扶持的温情脉脉。


01


少小而孤,同命相怜


元宏与元勰都是北魏献文帝拓拔弘的儿子(“元”是北魏皇族汉化后所改的姓)。这位献文帝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11岁继位,18岁就传位给了当时年仅四岁的太子元宏,成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之一。五年后,正值壮年的拓拔弘突然驾崩。坊间流传,死于嫡母冯太后的毒杀。虽然这事并不十分经得住推敲。


然而所确定的是,九岁的小皇帝元宏成了孤儿。元勰当时更小,只有三岁。依照北魏旧俗,元宏的生母李氏在元宏成为太子之后就被赐死,而元勰的生母潘氏也早早病逝。这对同命相怜的小兄弟很自然地成了彼此的倚靠。


彼时的北魏朝廷并不太平。内有冯太后和旧贵族权臣把持朝局,外有南方刘宋和后来的萧齐政权虎视眈眈。年轻的元宏想要有所作为,则必须得有自己的势力。而最好的势力就是至亲。于是,元勰就很自然地成了元宏所选中的人。这个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弟弟,不知不觉中,已经从一个爱哭鼻子的小毛孩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少年。


据说,元宏为了考察元勰的学问,曾在松林中命他作诗。元勰在十步之内吟诗: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历代对这首诗的解读不尽相同。有人说这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有人则说元勰是在讽谏元宏近来对朝政的懈怠,也有人说他是在暗中提醒元宏母亲潘氏离世十数年未得追封之事。但唯一的共识就是,元勰的汉学造诣颇深,且才思极为敏捷。


02


兄弟齐心,推行汉化


元宏自亲政之日起,就开始逐步推行汉化。从汉化姓氏到服饰,这位满怀雄心壮志的帝王正用他的方法慢慢地实现着统一大业。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最大也最艰巨的任务便是迁都。


当时北魏的都城在以鲜卑文化为中心的平城,无论从文化还是地理位置的角度看来,都已经满足不了元宏对于一个强国都城的构想。于是,迁都就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而他选择的新都是汉文化最为浓郁的古城洛阳。


可这件事,真的很不好办。


那些习惯了安逸生活的旧贵族可以容忍移风易俗,却绝不能接受离开自己祖祖辈辈都生活的老巢。对此,元宏很犯愁,愁得几乎连头发都要白了。


好在,有反对者,自然也有支持者。


而元宏最大的支持者正是他的幼弟元勰,以及元勰的岳父汉臣李冲。他们认为,既然正路走不通,便只能走歪路。好好讲道理不听,也就莫怪他们使出非常手段了。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元宏带着众多皇室宗亲,文臣武将征讨南齐。到达洛阳的时候,忽然阴雨大作,车马难行。众臣没有法子,只好到了洛阳旧宫避雨。这场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都没有停。第三日,元宏命令众臣冒雨南下。众臣眼见天色有异,都暗自在心里叫苦不迭。


这时,元勰与李冲突然排众而出,立阻南征。元宏佯装大怒,正色斥责了他们扰乱军心的言行。元勰却不急不缓地说出了劳师远征的诸多不可行之处。元宏沉默片刻后说,若不南下,唯有定都在此,再缓缓图之。众臣此刻大多明白了这是这兄弟俩合演的一场双簧。但事已至此,也只得相从。于是,便纷纷屈膝跪地,表示一切都听从陛下的安排。


如此,这桩悬在元宏心中很多年的大事也就成了。


03


全心信赖,互为倚靠


元宏在位其间,元勰始终被委以重任。既有宰相(侍中)之职,又总揽兵权(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摄六师)。在封建帝王之家,皇帝能放心地将文武之权都交给自己的亲弟弟,而且这个弟弟又才能出众,颇得人心,实在太过难得。


而元勰,确实没让兄长失望。


在南征沔北一战中,北魏军大破南齐。当天夜里,元宏令元勰做露布。露布是古时候一种传递军事捷报的旗子。元勰以“露布者,布于四海,露之耳目,必须宣扬威略以示天下。臣小才,岂足大用”来推辞。元宏却执意将此重任交给了他。等到元勰写完,传递至六军将士处之时,众人都认为这是皇帝的手笔。兄弟俩惺惺相惜的默契可见一斑。


元宏作为北魏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手腕与魄力都可算得上是古代皇帝界的明主。可惜天命不佑,自而立之年起,他的身体状况便一日不如一日。北魏虽在他的手中一天天强大,但内忧外患依旧还在。病榻之上的元宏将大小事宜全部交给了元勰处置。元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无一人有所异议。


元宏病重期间,元勰昼夜不离他的身边,汤药饮食必定先亲自尝过再后奉至御前。为了祈祷元宏可以早日恢复健康,元勰曾设坛于汝水之滨,向神灵祖宗乞求让自己来替兄长承受一切病痛。此外,他还请求元宏免去自己六军主帅之职,以便他能够安心侍疾。元宏当即便拒绝了他,表示安六军、保社稷都是他的事情。自己所全心信赖的人,只有他一人而已。


说句实话,这个时候,但凡元勰动一丝歪心,江山之于他,便是唾手可得。可他永远也不会这么做。他能回报这种毫无保留的信赖的,只有一颗碧血丹心。


04


肝胆相照,终生不负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初,元勰带领手下将士大败敌军。凯旋回来之时,元宏的病却变得更加严重,不得不开始交代身后之事。


他紧紧握着元勰的手,告诉他,太子年少,国家的安危荣辱全系于元勰一人之手。希望他能不辞辛劳,担负起辅佐幼主的周公之责。然而,一向对兄长敬服有加,百依百顺的元勰却第一次表示了拒绝。


他说,士为知己者死。他本不该,也不能推辞。但是这些年来,他受陛下的恩宠太过,有意无意间也见罪于朝堂之上的各路小人。当年的周公尚且受到猜忌,更何况是他。希望陛下能准许他功成身退,过些逍遥自在的日子。


元勰的话说得十分真挚,又入情入理。元宏深知他洒脱不羁的性情,也明白他唯恐功高盖主的顾虑。他对自己忠直坦诚了一生,自己又怎能害他陷入此等可以预见的尴尬局面呢?可是,他放眼整个朝堂,能承担此等托孤重任的,除了元勰,并无一人。


思量了几日之后,元宏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他给太子元恪留下了一道旨意:


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吾少与绸缪,提携道趣。每请解朝缨,恬真丘壑,吾以长兄之重,未忍离远。何容仍屈素业,长婴世网。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


短短百余字中包含了三个意思:第一,元勰品行高华,淡泊名利。我年少时就与他感情深厚,几十年来未曾分开。第二,元勰不愿意再纠缠于官场俗事之中。我百年后,你要完成他辞官休养的心愿,成全他自由自在的心性。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对元勰生出一丝不该有的疑心。


同时,元宏也给了元勰一纸诏书:


诏诸王并刺史、太守:皇太子即位,但有谋反者,听彭城王以此诏,召尔等共讨之。


这道诏书既给了元勰超然的权力,又可在危险之时保全他的性命。可谓用心良苦。他已然竭尽所能,做了最好的安排。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初一,元宏驾崩,谥号孝文。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九月,元勰身死,谥号武宣。


这段生死不负的兄弟情方才落幕。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郁馥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