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丛莺莺,元稹为何抛弃崔莺莺,然后娶了一个富家女?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14

元稹为何抛弃崔莺莺,然后娶了一个富家女?

莺莺传出自元稹之手,里面的张生是不是元稹的原型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的元稹确实是和一位名叫莺莺的姑娘有过露水情缘,且答应她待自己高中便回来迎娶,却不想,高中的元稹转身便成为了她人的夫婿,而莺莺已成过去,虽然个人认为他另娶她人是为了仕途,这点无需批判,但是从感情的角度出发,还是过于渣了一点。

元稹的出身并不算好,童年生活也不算幸福,科举中榜,位列人臣便是他的终极梦想,但是光有梦想没有资源又有何用,所以官家小姐,富贵小姐便是他的第二选择了。你若说元稹是迫不得已也好,还是不胜自喜也好,总归他的婚姻其实还算可以,他与妻子韦氏倒也是恩爱有加。

说起元稹,想必最让人有记忆的便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吧,这首诗是他写给后来已故的妻子韦氏的,能把诗句写得如此深情款款的人,却在妻子死后很快便陷入她人的温柔乡,所以说,此前莺莺被抛弃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早也好,晚也罢,在元稹身边停留过的女子又何曾少过,据说他在后来飘零之际,还不忘与素有才女之称的薛涛风花雪月。

这便是元稹,你要说他是出于男人的劣根性也并无不妥,只是白白可怜了曾为他掉过泪的女子而已,不过却也由不得人,每个人对于情感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就像莺莺,对于元稹这样的男人,她又有和能力能够牵制住他,所以说,元稹会抛弃她另选她人,不是莺莺有错,只是当时的你帮助不了当时的他。

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

《西厢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们不仅记住了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才子佳人,而且还记住了小丫头红娘,并从此把在别人恋爱婚姻中牵线搭桥的人叫做“红娘”。据说,近年开发旅游景点,普救寺内还专门立一标牌,上书“张生跳墙处”,完全把西厢故事当作真人真事了。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男主角就叫张生,没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丛书》第二十九卷,称“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崔小名莺莺。”而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一上场就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张生的名字是被逐渐补充、完整起来的。那么,这个姓张名珙字君瑞的书生究竟是以谁为原型的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代有个姓苏的翰林,在他赠给张籍的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的句子,并且加了注,说所谓张生就是张籍。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元稹所写的莺莺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中有“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的情节,那就是说,时至贞元十七年张生尚未中试。而唐代《登科记》载张籍贞元十五年即已登科,所以,说张生就是张籍,在时间上有点合不拢。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张生不是别人,就是作者元稹自己。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有人认为元稹就是张生,首先是感觉到《莺莺传》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的真切,觉得事非经过,难以写得这样哀怨动人。其次,则发掘了不少相关的证明材料:其一是元稹生平与张生年龄上的元稹吻合之处。生于大历十四年,到小说中所说的贞元十六年正好22岁,与西厢故事中张生的年龄相同。

在封建社会,现实中的“崔莺莺”私奔后真的能获得幸福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幸福,因为现实中崔莺莺的情郎元稹。元稹在现代人看来是个十足的渣男。渣男可能对崔莺莺好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幸福的。

先说说元稹到底有多渣男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元稹呢?凭借着这首诗塑造了 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其实现实中的元稹可以被称为古代第一大渣男。

先是骗了小表妹崔莺莺的心,再是骗人,之后还要骗钱。本来许诺考上状元之后迎娶小表妹,想不到他被贵族千金小姐韦丛给看上了。在比较之下,元稹十分理性的选择了韦丛。

其实韦丛也是个不错的贵族小姐,出身好,可是愿意和元稹过着清贫的生活。

可惜作为花心渣男的元稹根本不会满足,在某一天突然想到了崔莺莺这位小表妹,于是又想怕人家墙头,崔莺莺看透渣男,严词拒绝了他。

之后的元稹好像突然良心发现,最后写下了《莺莺传》,也就是《西厢记》的原型。

所以,就算是现实中的崔莺莺真的和元稹私奔了。作为花心渣男的元稹真的可以保证自己一生一世一双人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可能对崔莺莺好,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西厢记》。

如果真的爱她,那么肯定不会选择韦丛,我个人觉得元稹对女人的爱情是很少的,他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他爱的只是他自己罢了。

所以,如果你是崔莺莺,你真的愿意和这样的渣男私奔吗?

《西厢记》里的张生考取功名后为什么不回到莺莺那去?请各位文学高手就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谢谢啦!

《西厢记》据说是元稹的自传,其中张生就是元稹自己的化身,崔莺莺也确有其人。但是元稹此人是一个很风流的人,在他高中过后就娶了韦丛,韦丛的父亲是一个大官之类。元稹一生负了很多人,但见其存诗,情真意切,令人费解。

元稹的在韦从死后有没有再娶?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8 岁丧父,少年贫贱。15岁时因为明两经擢第。23岁时和白居易一同中了进士。早年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元和四年(809)做了监察御史。 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后来,元稹在不断受到打击后,渐渐失去了气节,投靠宦官崔潭峻,当上了祠部郎中、知制诰。直到长庆二年,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当了三个月的宰相。 元稹在文学上以写传奇和艳诗闻名,但他的悼亡诗也同样让人感动。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给元稹(元稹二十二岁),那时元稹没有功名利禄,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却“野蔬充膳甘长藿”。两人恩爱有加,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 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离他而去,元稹十分悲痛,为她写了很多可称为千古绝唱的悼亡诗,包括<遣悲怀>三首及那首著名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元稹爱妻的名韦,字蕙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可以想象,元稹的后半生都在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不知道元稹作了多少首悼念怀念妻子的诗,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首。除了这首,还有《谴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妻满月日相唁》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元稹亦为风流才子,曾写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后来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之自传。莺莺本为良家淑女,元稹可令其深宵抱枕而来私会,此子之风流可见一斑。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及遇元稹,忽然就把那一点温柔的女性之花爆放了开来。 元稹确实是个懂诗的人,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潮汹涌。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时,元稹的诗着实给她很大的刺激。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因为我们都爱诗。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并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激动万分:“你也是。”两人相互依偎微笑着。他俩知道,他们都不是吹捧,当时称得上诗人的也只有这两人。如此这般,两人开始日日谈诗,日日游玩在锦江边上,相伴于川中各地。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那段日子里,薛涛仿佛从四十多岁回到了十四岁以前。然而元稹也算是既风流又有头脑的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之后,元稹要回京城了,临别时笑咪咪对她说:洪度,我走了,我会尽快回来的。薛涛心灰意懒随口道:勿忘我。他说:不会的,我即使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的诗啊。你的诗我全带了,如你怕我忘记,就常常写诗给我吧。”男人就这样自私,总要叫女人写信给他,生怕他先写信被人耻笑。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薛涛的爱情。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爱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后又做了乘龙婿。而薛涛重回了浣花溪。 元稹早薛涛数年辞世。这个男人的一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走门阀路线攀龙附凤娶贵族之妻的婚史,一条是在宦游途中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的情史。这样的路很多游宦的男人都走过,但是元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令那些高贵典雅的婚礼和隐秘欢娱的情感并行不悖,他可以在彻底的欢娱之后彻底地放弃。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是高尚君子,而那些曾与他情深似海的女人,在短暂的欢娱之后,无一例外地在蒙羞的寂寞中度过余生。 世人皆善流传元稹莺莺之风花雪月,且乐于想像薛涛与元稹的姐弟情史,以为元稹在薛涛生命中占有很重的地位,而不愿细思薛涛与韦皋那一种真正符合儒家君子之道的敦厚感情。元稹也许确实能挑动起一个40多岁女人的激情,但是中国的男人有几个能承担起这样的激情呢?他们愿意像李靖一样,把一个陌生的愿意追随他的女人带入一场轰轰烈烈的逃亡吗?如果生命的激情并不能把人带入生机勃勃的新世界,而是把人带入随之而来的枯寂与死亡,不如学韦皋发乎情而止乎礼。 http://www.qingyun.com/cgi-bin/ut/threaded_show.cgi?tid=64932&pid=262006&h=1&age=0&bpg=104 ______________ 始乱终弃 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名句的是才子元稹。我要说的是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 这是一种悲凉的清醒,她愿赌服输,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她看着自己的爱情成了废墟,掩埋了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还很无耻地追忆着,因为这个女子没有纠缠他,很安静地走开了。有一些类似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态度。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唐朝,还是公元2003年的今天,同居对于女子始终弊大于益,除非一开始就不想要结果,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与一个男子演绎现代版西厢记。 回楼上,元稹就是那个……怎么介绍呢,你看完上面的文章就知道他是一什么人了。

崔莺莺的原型是谁?

唐代的大量资料表明崔莺莺之原型当是其姨表妹无疑,却有个近人陈寅恪揣测其为 “酒家胡”。

这元稹对崔莺莺、韦丛、薛涛、刘采春这几个都为他付出了真情的女子无一真心,虽有才却是个十足的渣男。

崔莺莺有什么故事

1 西厢记真实原型 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的唐朝大诗人元稹的一生,被陈寅恪先生讥讽为“巧婚”、“巧宦”。元稹八岁丧父,随母亲依附舅家,生活贫困。这段不幸的童年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元稹先依附京兆尹韦夏卿,再依附宰相裴垍,后与宦官驿站争宿遭贬,一转而依附宦官,竟至于官居宰相,为时论所薄。这样一个投机热中之徒,初恋便主演了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便不足为奇了。 元稹所作《会真记》传奇是后世所有西厢故事的母本。《会真记》传奇乃元稹初恋故事的自供状,张生即元稹本人的论断,前人多有考据,比如元稹的年龄、行踪,都和《会真记》的张生若合符节;崔莺莺的母亲郑氏是张生的“异派之从母”,而元稹的母亲也姓郑,与崔母出于同宗……如此等等,以至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因为张生即元稹自况,元稹在《会真记》传奇中对自己始乱终弃的恶行多方予以掩饰,叙事中因此留下大量的漏洞,引起了后世许多人的兴趣,千方百计地要补足其中的漏洞,所以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元稹本人的《会真记》传奇之外,以张生和崔莺莺故事为主题的续作者居然达到了27种之多!不过时间隔得愈久,续作与故事的原貌也就差得愈远,以至最后催生了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大团圆”结局。在流氓文人的意淫之中,崔莺莺真实的悲惨命运被付之一笑,化作了王实甫得享大名的锦绣文章。 《会真记》一开始,元稹就向我们解释了何以22岁仍然保持着处男之身的原因:“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登徒子并非好色之徒,因此那种行为才是凶行。我是真的好色,却遇不到我喜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尤物,我未尝没有留心,因此凭这知道我并非忘情的人。元稹自承好色,但他的好色区别于登徒子的好色。 接着,元稹因为认识守蒲的将领,从而保护了远房姨母郑氏一家不受乱军的骚扰。郑氏设宴款待元稹,这时出现了颇堪玩味的一幕: 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郑氏命崔莺莺出拜远房表兄,以拜谢活命之恩。过了很久,崔莺莺推说身体不舒服,不愿见。郑氏很生气,说:“要不是表兄的保护,你就被掳走了,还避什么嫌疑!”又过了很久,崔莺莺才勉强出见,根本没有打扮,显然心里仍不乐意。“常服睟容,不加新饰”把她这种勉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穿着平常的衣服,不加修饰,坐下来一副哀怨的样子。但是崔莺莺的美貌仍然震惊了元稹。 这时是贞元十六年(800年),崔莺莺17岁,元稹22岁。元稹15岁时已登明经科,21岁时在河中府任小吏。但登明经科仅获出身,还要再经吏部试后方可入仕。因此,遇见崔莺莺的时候,元稹正准备进京应试。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有能力保护他们,同时前景又不可限量的远房外甥,崔莺莺之母郑氏显然心有所属:她让崔莺莺出来拜见元稹,崔莺莺称病推辞之后,郑氏的反应是大怒,以“要不是他保护你,你就被掳走了”这样一对一的口吻坚持要崔莺莺出来,甚至不管这样的强迫之举会让崔莺莺生气,导致对元稹的不礼貌,而事实上崔莺莺的确生气了,装出了一副病恹恹的不耐烦模样。一连两个“久之”,把崔莺莺的勉强和郑氏一定要等待崔莺莺出来的情状描写得活灵活现。接着元稹询问崔莺莺年龄,郑氏马上对答生于某年某月,到今天多大了,殷勤备至。但崔莺莺仍然冷淡,一句话都没有说。 下面的故事妇孺皆知:元稹委托红娘递纸条,崔莺莺回复说:“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稹信以为真,半夜翻墙头进了西厢,却被崔莺莺义正词严地训斥了一番,灰溜溜地回去了。正绝望间,几天后的一个夜晚,红娘携着被子和枕头来了,安置好后,把崔莺莺送到了元稹的床上,元稹遂得尝心愿。 当元稹委托红娘递纸条的时候,红娘很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求婚?”元稹这个自称不是登徒子的无赖说了这么一番话,千载之下犹使人感其凉薄: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无独有偶,元稹的始乱终弃并不是孤例。和韦丛成婚的第七年,韦丛身染重病,卧病在床。其时是元和五年(810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去成都出差,“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唐才子传》),派著名女诗人薛涛去侍奉他。在妻子奄奄一息的时刻,元稹和比他大11岁的薛涛如胶似漆,诗词酬唱。第二年韦丛病逝,元稹也离开了成都,回到长安,他和薛涛的感情从此步上了崔莺莺的后尘。“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元稹诉说着别后的相思,却没有任何行动,听凭薛涛在成都无限凄凉地隐居,终身未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道元稹曾经的沧海的水和巫山的云是崔莺莺,是韦丛,是薛涛,还是后来纳的妾,又娶的妻。“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在女人的花丛中穿行,却懒于回顾,不知道懒于回顾的原因是因为哪个“君”—是崔莺莺,是韦丛,是薛涛,还是后来纳的妾,又娶的妻。 元稹生平惟一所作的传奇,取名《会真记》,陈寅恪先生指出:“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而在唐代语境中,“真”或“仙”不仅指美貌女子,而且语含轻佻,甚至“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倡妓者”(陈寅恪语),由此可见,元稹将此传奇取名《会真记》包含着何等用心。在他的心目中,崔莺莺不过就是他遇见的一个“真”或“仙”,一个妖孽般的尤物。“会真”,一次艳遇而已。 这个一生“薄行”的人,这个始乱终弃的人,大和五年(831年),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时年53岁。民间传说他死于雷击。 元稹死后,连他最好的朋友白居易给他写的墓志铭中都讳饰地讥他“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这就是元稹的下场。 文章摘自《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元稹和崔莺莺的故事

元稹与崔莺莺相识的那一年,元稹在山西做九品芝麻官,而崔莺莺则跟随家人在路过山西永济时遇到军匪,出于善意,元稹和军匪交涉保护了崔家的钱财和性命,元稹在崔家设宴答谢他时结识了崔家大小姐崔莺莺,两人很快互生情愫并每天半夜进行幽会,其诗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写的便是当时的幽会情境。

但好景不长,在崔家住了数月后元稹要奔赴长安参加吏部选拔考试,元稹与崔莺莺面临分别,在元稹临行的前一天,崔莺莺还强颜欢笑的送别元稹,元稹虽不舍但还是选择离开。

不料选拔考试未中,元稹寄信与崔莺莺诉苦,崔莺莺回信道:保重身体,千万珍重。元稹看完后得意洋洋的拿给众人观看,于是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位痴情女子爱慕着元稹。

其后的两年中,元稹与崔莺莺之间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直到元稹顺利通过吏部的第二次选拔,才正式和崔莺莺提出分手,崔莺莺无奈的嫁给别人,元稹在得知她嫁为人妇后以“表哥”身份来到她的夫家相见,但被崔莺莺拒绝。这之后元稹便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后又娶过他人,崔莺莺只是他年少时的一场艳遇而已。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扩展资料

元稹,唐河南府东都洛阳(今属河南)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元稹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崔莺莺。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

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稹

标签: 娶了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