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团长畏战,抱病而归,团长临阵换将,炸毁越南大桥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23

(接上文)《战边关》续:刘师长回忆4 头条专栏

1979年3月4日,我96团奉命攻打郭参之越军(注:指11军32师96团,作者任该团参谋长)。12号高地及其周围三、四个无名高地,有越军一个加强连防御,是越军在七号公路一侧的防御要点,我团一营在师炮火的支援下,于4日7时向越军发起进攻。由于时间紧迫,一营在行进中仓促投入战斗,对敌阵地编成、火力配系等情况缺乏了解,加之通讯联络不畅通,因而进攻受阻。


该营一连在向敌一无名高地冲击、通过一个开阔地时,遭两面之敌火力夹击,牺牲了5人,重伤10人。因团里当时没有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烈士的任务均由连队负责,每位伤员、烈士都要用4名战土才能从阵地抬到团卫生队,因而全连只剩28名战斗人员,无力再向敌发起进攻。


造成这样的局面,团后勤有责任,我这个当“大参谋”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我们共同犯的一个错误,而不能拿仓促应战作挡箭牌。


三连经过反复争夺,攻占一无名高地时遭敌炮火拦击,战至11时,不得不暂停进攻。因团和一营无线电联系不上,对战况无法了解,团领导十分着急,即派副參谋长王德武赴一营了解情况。王副参谋长从一营返回,向团首长汇报后才得知:一营3月3日接团命令后,即令三连向敌侧方迂回,二连向敌后穿插准备打援,因为天黑、山高、林密,无法实现迂回穿插任务,故对敌无法形成合围态势。


团首长了解上述情况后,即令后勤为一营补充弹药。一营经过短暂休整,总结经验教训,营长果断调整进攻部署,在营属炮兵火力支援下,向敌发起冲击。战至18时,一营攻占了该高地,毙敌63名,缴获部分武器弹药,胜利地完成师交给我团的作战任务。


这一胜利来之不易!他们是在敌情不清、地形不熟、通讯不畅、在前进中展开、仓促投入战斗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靠的是全营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敢于拼搏,靠的是指挥员临危不惧、灵活机智、果断指挥。一营攻占郭参后,立即加修工事,团向师报告了攻占郭参战况,师令我团原地待命。


3月5日下午,师令我团立即炸毁南卡大桥,防敌追击,掩护部队后撤。


南卡大桥建在两山之间,完全是钢结构,是越南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据郭参5公里,有越军看守,我团接师命令后,立即研究决定,令三营加强团工兵排执行炸桥任务。但率三营作战的一位副团长对敌情顾虑严重,找各种借口迟迟不行动,最后抱病而归。


团里不得不临阵换将,决定由一位1943年入伍的老副团长赵旺海同志率三营担当此任。赵副团长是山西人,他的传奇故事不少,平时生活很简朴,买东西都精打细算,买什么东西他都要货比三家,就是买双线袜,也要跑两三个商店才能成交,连他的警卫员也不愿跟其进商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西南剿匪中任营长,有一次执行押送100多名俘虏任务的途中,遭土匪团团围住。为了率全营杀出重围,在对待俘虏问题上犯过错误,最后在首长的力保下,留下一条命,又从战士干起。


赵副团长受领带三营炸南卡大桥的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去了三营,在师炮群的火力支援和师侦察连的配合下,歼灭了守桥之敌,于3月6日24时前,炸毁了南卡大桥。我团于3月7日黄昏,沿七号公路回撤到为麻登车,3月8日下午回撤至建水县的秧田,在这里主要是静观敌人动向,搞好作战总结。


我自己认为,此次自卫反击作战,就我团情况来看,组织准备存在不足,地图太陈旧(法国版四十年代测绘),通信联络不畅,歼敌数量不多,且多数是越南边防公安部队,共歼敌300余名。越军守而不坚,遇到我部攻击,采用三十六计逃为上策,这似乎是越军对我反击作战的一个策略?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