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极难懂的书连孟子司马迁韩愈都看不懂,却流传至今广为人知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144

此书号称中国古代最难懂的一部书,这部书甚至令包括孟子在内的很多饱学鸿儒都感到困惑,但其实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人们最常读到用到的一部书,很多人都听过这部书中的名言。


这部奇特的书就是《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之一,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书籍,同时又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所以历来为人重视,古往今来研究注释《尚书》的学者汗牛充栋。


但是,这部书和《论语》《孝经》《中庸》等经典儒家著作不同,这部书的内容颇多争议,其引申的思想也为后世读者所难。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的来源。


所谓《尚书》,其实最初只是一个《书》,它是孔子将先秦之前有记载的历代官方文献进行修订整理后的一个集合读本。“尚”通“上”,所以也叫“上书”,通俗点说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


孔子整理的《尚书》之核心思想是告诉君主以仁治天下,并告诉臣子辅佐君主行仁道定王事的道理。其内容包括典、训诰、誓、命等。


正是由于《尚书》乃是历代文献集合本,所以它的原文作者并非一人,年代相隔比较久远,地域也很广泛。


要知道古代没有普通话更没有统一的方言和文字,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知识系统本就不统一,有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这就注定《尚书》在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无法对其内容进行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后代儒家学者对于这部书产生了诸多的疑惑甚至是责难。


比如著名的“亚圣”孟子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说所有的书,认为孟子是告诉世人不要迷信书本知识,其实这句话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孟子认为《尚书》中的很多内容值得怀疑,不可尽信,所以才有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尚书》自先秦成书到汉代以后,为儒学大家所难,《史记》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就认为《尚书》难懂,著名的儒家经典注释者如马融、郑玄等人也都认为《尚书》是孔子教法中最难懂的一部分。唐代的大诗人韩愈也持同样的观点,说《尚书》“佶屈聱牙”,意思是拗口难懂。


《尚书》之所以难懂和他的语言文字有关,我们都知道甲骨文年代久远十分神秘,但实际上甲骨文并不算太难懂,因为他的行文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一些关键的词汇和节点就能够随之了解整段话的内容。


可是《尚书》不行,《尚书》中的语言文字用的是“古雅语”,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在不了解其语境和所指具体事务的情况下,想要给出准确的解释是很难的。


另外,《尚书》的流传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甚至是传奇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尚书》是被焚毁的诸多经典中的一个。汉朝成立以后下令寻找失散的古书,其中《尚书》又是重点项目。


当时的朝臣晁错在山东找到了一个老儒生伏生,此人声称自己有完整的《尚书》版本,于是晁错取得《尚书》。


只是可惜由于当时的文字是刻在竹简上,为了躲避秦代的文化压迫,竹简往往被埋入地下或藏于墙壁夹缝之中。由于年代久远,伏生献出的《尚书》已经朽坏,只剩下了一部分残章。先秦史籍记载原本《尚书》有一百章,当时的汉初还剩二十八残章,就是依靠着这二十八章整理出了最初的《尚书》版本,后来又从河内女子处得到《太誓》一篇,合计成书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尚书》的母本。


​在传抄过程中《尚书》又经过屡次删改,其间颇多遗漏甚至是谬误。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尚书》早已不是孔子整理的原版。


被认为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遗作”的《尚书》原版到底什么样子早已不可考证,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尚书》究竟有多少是孔子亲手整体的古籍也成为了一桩悬案。


相关文章

历史上18个最出人意料的神回复,原来古人非常脑洞

历史上18个最出人意料的神回复,原来古人非常脑洞

01、阅兵 明朝大将戚继光经常被老婆打骂。 部下看不下去,给他出主意说:“明日,我等众将士各执兵器,列于两旁。将军请她来军营训话,震慑震慑她,以后日子也好过些。” 戚继光大喜,依计从之。 第二日营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