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第秀才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91

秀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受讽刺和挖苦的对象。"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都是用来说秀才坏话的。


秀才之所以常被看不起,大约是因为相比于非文人而言,秀才已经脱离了底层,被羡慕嫉妒恨的同时,编几个段子骂骂也是好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秀才虽是读书人,却无法当官,不能把所学换成颜如玉和黄金屋,又被已经当官的赢家们看不起。


吕秀才


然而,如果你认真看一份名单,就会发现,原来“俗话里都是骗人的”。名单之一: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是不是一个都不认识啊?不好意思,他们是大清的科举状元。名单之二: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是不是如雷贯耳啊?告诉你啊,他们全是落第秀才。


是不是感到落第秀才凶猛了?告诉你,还有更凶猛的。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汉唐都是被落第秀才搞灭亡的。


《三国演义》第一回,拉开三国历史序幕的黄巾大起义的领导者,张角,就是一个落第秀才。他和弟弟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受《太平经》的影响,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创立了太平道这一组织,广泛向信徒们宣传。公元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但自此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久东汉即灭亡,进入三国时期。


大唐秀才黄巢,数次应试进士均名落孙山,只能“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起义后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先后陷洛阳、长安,建国大齐。黄巢死后不久,唐朝就灭亡了。


我大清也不能免俗,动摇大清根基的洪秀全洪天王,也是一个不第秀才。洪秀全屡次科举不中之后,突然发病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朝虽未灭亡,但也元气大伤。


说好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为什么不第秀才的造反能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呢?


1.有能力的秀才不第,往往意味着人才选拔方式发生了重大问题


《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与袁绍争霸方略的不同:袁绍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话是记载在官渡战后,曹操获得全面胜利,袁绍活活气死之后的。大概意思是想证明,“四世三公”的袁绍所看重的形势和力量,远远比不上宦官之后的曹操所看重的人才。而曹操也正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而著称的。


唐太宗大开科举,看着文人们鱼贯而入,十分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宋真宗赵恒为了让读书人们都“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专门写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诱惑之意溢于言表。


宋真宗赵恒


《尚书》强调的“野无遗贤”,为朝廷选拔人才是一方面,避免有能力的人找不到出路,走上反社会、反国家的路子是更重要原因。宋朝之所以能扭转五代十国时的混乱局面,养冗官、冗兵是重要的原因。


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安稳之后,往往会形成各类既得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为了巩固和霸占既有的利益,想方设法破坏原有的取才设计,堵塞其他人才的成长渠道,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少有志之士成了“不第秀才”。国家以秀才诱人,却又让有能力的秀才不第,把人才选拔的重要举措当成儿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天下大乱!


汉高祖因为太子请出了商山四皓而息了换太子的念头,唐太宗广开科举和选士之门,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因科举弊案而大开杀戒,就是因为担心漏掉人才,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2.当核心的秀才造反,已经意味着国家管理体系出现了巨大失误


秀才,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他们往往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的话,连书都买不起,更不要说择校啊、校外补习班啊等等。


比如,刘备刘玄德,虽然家道早已中落,但因为属于中山靖王之后,好歹有个大家族支持着,所以才能够求学,也才能与郑玄、卢植等人为友,是一般人能靠得上去的吗?


秀才,又往往是经济基础不是很强的。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社会在人才的使用上向来是很开放的,既有考核制,又有荐举制,还有荫庇制,更有幸进制,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的。所以现在有教育部门、教育专家沾沾自喜的什么“自主招生”等等,不够是拾前人牙慧而已。


真正有后台、有资源的人是不会受普通体系影响的。陶朱公所谓的“千金之子,不死于世”,他们原有自己的渠道的。比如,同样是攻打黄巾军,刘备四处奔波,最后的收获是个不太牢靠的安喜县尉,孙坚因为有人情,封为别郡司马了。曹操则更不得了,直接就进入中枢,当上了西园八尉之一。他们本就不走寻常路。


曹操


秀才,却是整个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现在流行一点叫中产阶级,有恒产才会有恒心,如果全社会都是无产者,那么永远也不可能安定下来。


贫民造反时,秀才不会造反,因为他们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程度。豪强造反时,秀才也不会造反,因为他们还看不到改朝换代的希望。秀才造反的时候,基本上大家都会一起造反了,因为大家看不到原体系能维持下去的条件。


赤眉、绿林大起义的时候,王莽并不太害怕,得到的真正支持也不太多。刘秀起兵的时候,整个南阳地区都轰动了,因为刘秀本身就是秀才。连刘秀都反了,还有谁不能反呢?


不要逼秀才造反,也不要让秀才造反。秀才都选择造反,则几乎无人不能反了!


3.缺武力的秀才也反,常常预示着社会运行机制遭到了强大破坏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秀才天生是与统治者立场相一致的,他们就象柏杨先生说的“鲨鱼群”一样,自己是没有捕食能力的,往往要靠着带着的鲨鱼去捕鱼,自己吃点残羹剩饭。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本质上是讨厌刀兵的,十年寒窗之后,他们想拿到投资回报,只能是投靠某个政权。鲁肃所谓的“群臣均可降曹,唯陛下不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秀才们需要的是有人用他们,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个舞台。


刘秀


简单地说,秀才们干不了马上夺天下的事,他们只能在大家都下马之后,通过马下治之,得到自己的好处。所以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如果仅靠秀才,想造反基本上是不可能成的。


秀才作为社会中相对而言比较有理智的人,通常是不会选择去做成不了的事的。让秀才选择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事业,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的整体变化,让难成的事情变得易成了。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逆之者亡,顺之者昌,大家都在造反,你不造反,不是傻就是笨了。李自成的手下李岩,就是这样走上造反的不归路的。


另一个是,社会的整体变化,让造反比不造反显得更安全。所谓逼上梁山,有时候是朝廷逼的,有时候是朋友逼的,有时候是“你妈”逼的,但总体来讲就是社会逼的。不上不行啊,上了可能还有一点希望,不上就死路一条。自然就上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投八路!”秀才造反,很多时候其实也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的。


秀才到举人,从待遇上讲是一步登天,从难度上讲也何尝不是一步登天。能成功迈入举人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只能是秀才,而且还是反复落第的秀才。


然而,落第秀才却是很凶猛的。这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人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刘邦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首要问题,搞不清楚依靠力量的变革,往往只能是事与愿违,比如王莽的改制。秀才即使落第了,毕竟还是秀才,让落第秀才活不出秀才的样子,他们就可能造反,就可能掀起惊涛骇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落第秀才造反、三亡朝代,“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