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27

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巨人,一个是清朝帝王,一个是美利坚的缔造者。


华盛顿不仅是一位创业者,还能让那片土地不再依靠他;乾隆的败笔在于错失与时代连接的机会,他只是在古代历史原有的轨道上循环往复。


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上,乾隆都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有一点,争议不大,那就是乾隆的晚年比较昏庸。


铺张浪费的旅游达人

乾隆在位期间,各种出游活动达到一百五十多次,其中拜谒东西陵以及冬巡有六十六次之多,到避暑山庄五十二次,巡游京畿附近天津、明陵共十四次,东巡山东八次,南巡江浙地区六次,西游五台山六次……他每年都会外出游玩,名副其实的旅游天子。


即使晚年,乾隆对旅游依然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七十三岁时,还特地跑去东北,离别时还曾感慨:“此别回瞻增有怆,再来度已恐无能。”可能乾隆也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老家,因此,他特地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谒陵大典,对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一些开国功臣表达怀念之情。对于留守东北的王公贵族,乾隆除了赐宴,还大加赏赐。


此外,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是在他五十岁之后,可见他是越老越意气风发。

这些旅行活动,主要是政治目的,虽有争取民心之意,笼络士绅之效,尤其是木兰围猎,可以拉近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但花费也高得惊人。


这些钱财,不管是乾隆私人还是国库支出,都来自于老百姓,给朝廷与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乾隆每到一处,还要专门修建道路、行宫,地方官为了招待,也会变着法子讲排场,导致奢靡之风兴起,资源大量浪费。为了一人之舒适,沿途无不兴师动众,既扰民,也影响生产。


不惜巨资,建设各种离宫别苑

圆明园本是康熙赐给雍正的一所别墅,与畅春园相邻。乾隆当皇子时,雍正让他在圆明园的“长春仙馆”住过,并赐他号为“长春居士”。乾隆上位后,在圆明园东边,大力扩建,与原有的园林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园林区,里面还有各种西洋建筑,古玩珍宝。


康熙时代的避暑山庄,虽已有三十六景的名目,但建筑大多简朴,花费不算太多。乾隆继位,对山庄进行大规模地改造与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才比较满意地暂停建设,他除了将三十六景增加到七十二景外,还修建不少寺庙,形成“外八庙”系列群。在他七十岁生气时,班禅亲自从西藏赶紧来祝寿,乾隆特地下令,仿照班禅所居住的扎布伦寺,建造须弥福寿之庙。该庙鎏金铜瓦,金碧辉煌。


除了以上两座大型土木工程,其他诸如紫禁城的赠修、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之类的小工程,多如牛毛,尤其是宁寿宫,堪称奢华之典范,乾隆准备退休后到此颐养天年,但没住几天就闲置。这些建筑,所花钱财不计其数,其中大多都是为了满足乾隆的个人享受。

重用和珅,推行许多上不来台面的赚钱方式

清朝帝王个人的收支,由内务府把持,与国库是两套平行的财务系统。乾隆要维持庞大的个人消费,大多钱财都是走内务府的账。


乾隆个人的需求,尤其到了晚年,不断膨胀,既要游山玩水,还要收藏古玩字画,而内务府经不起折腾,经常亏空。所以,乾隆不断地想办法,充实内务府,比如搞垄断经营、转口贸易,但由于工作人员无能,大多都是亏本买卖。


直到和珅的崛起,内务府才扭亏为盈。在和珅的操作下,建立起一套议罪银制度,也就是官员犯错,可以用钱解决问题。所得款项,全部进入乾隆小金库,过程以及数量都不需要公开。


有些聪敏的大臣,领会到其中的奥妙。他们知道,交议罪银就能巴结皇帝与和珅。因此,很多官员故意犯小错而交大钱,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不小心弄脏了奏折,积极缴纳罚款三万两。手笔之大,连乾隆都不好意思,于是连忙下旨,不要那么多,加恩免去两万,只用交一万。

议罪银制度的执行,引起极其严重的恶果,既纵容了不法之臣,也滋长了官场的不良风气。许多地方官吏,即使原来奉公守法,也会因议罪银制度而挥霍公款,收受钱财,在他们看来,即使东窗事发,交点钱就能搞定。


为了扩大收入来源,乾隆也会经常利用皇家庆典,请来各地富商,暗示他们捐款。比如,太后八十大寿时,乾隆召各地盐商进京,让他们负责西华门至西直门的装修支出;每次乾隆过寿,也会大量接受地方进献的各种礼物、份子钱。


皇帝穿“新衣”,大臣歌颂盛世

晚年的乾隆,已经失去上位前期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开始自欺欺人,得过且过。从朝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和珅”多如牛毛,造成各地财政亏空。


这种局面,许多臣子心知肚明,但乾隆自诩“十全老人”,穿着皇帝的新衣自我陶醉,大家都不敢也不愿意戳破,因此,举朝上下,报喜不报忧,甚至为粉饰太平而编造各种谎言。


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指出问题,比如尹壮图,曾要求停止议罪银制度,但都被乾隆压制。


为了给自己的“功劳薄”镀金,乾隆到处用兵,一度打到廓尔喀;面对世界潮流,乾隆固步自封,拒绝马戛尔尼;面对人口压力,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乾隆拒绝移民边疆和东北……

所有的矛盾集合到一起,终于酿成了白莲教起义,直接撕裂了所谓的乾隆盛世。这场起义,久久不得平定,主要是因为军饷都被级官吏中饱私囊,以及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也大不如从前。


秋媚说:早年的乾隆,是一位优秀的君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将大清推向了极盛。但晚年的乾隆,垂垂老矣,宠信和珅,思想上没有进取,施政上缺少作为,心安理得搞个人享乐主义,亲手推倒了自己建立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