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奇,秦王李世民传奇的结局是什么?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558

秦王李世民传奇的结局是什么?

他们都是一样的听我的

胭脂被斩,刘也被斩

若惜为了市民死了,被放在花船上

市民杀了建成

秦王李世民传奇的结局是什么?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秦王李世民传奇的结局是什么?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0张

    看过秦王李世民传奇的请进!

      若惜为了李世民被太子误杀了,胭脂刘文静都死了

      给你一个免费在线看的地址,自己去看吧!

      http://bbsky.wuhan.net.cn/xintv/ClipListByType.aspx?TypeId=502&PageNo=2

      秦王李世民 分集介绍 剧情介绍

      第1集 皇宫的大竞技场内,隋炀帝杨广当朝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战败,李渊意识到将大祸临头……在奸臣宇文化及的挑拨离间之下,杨广认定李家父子是故意为之。恰巧此时西突厥派使臣请求皇帝封王,杨广在宇文化及的极力“推荐”下,顺水推舟将这九死一生的重任交给了李渊,李渊明白这是奸臣宇文化及的诡计。宇文化及将李渊欲将儿子送回山西的消息告诉杨广,杨广在饯行仪式上当场质问李渊。

      第2集 李世民带来了魏征,魏征告知瓦岗寨失守的消息,众人哗然。但皇上却不轻信,宇文化及也极力辩解自己没有见到密报。皇上派李渊出征,并且将世民,魏征和胭脂软禁在宫中。身为朝臣的无忌得到妹妹——皇帝贴身婢女珑儿的密报,称宇文化及已派人去暗杀李渊,无忌飞鸽传书通知了早已在山西集结李家军的李建成,珑儿则前去营救李世民。就在李建成指挥部队大战瓦岗寨的时候,李渊中埋伏,幸被及时赶到的世民救下。建成大败瓦岗叛军的消息传到宫中,杨广为了自己的江山,听从了无忌的建议,让杨李两家联姻,把公主嫁给了李建成。

      第3集 生性纯真、自有主张的若惜公主,听到父皇为自己指婚之事十分不满。就在杨广接见李家父子之时,传来若惜公主失踪的消息。得到消息的宇文化及欲刺杀若惜,是李世民救了若惜,并在胭脂的要求下,若惜被留在府中,化名水粉,两个痴情男女就这样认识了。

      第4集 李世民和若惜回到魏府,李建成找到若惜,将自称水粉的民女贬斥一番。见到父皇为自己指婚的夫君竟是这个样子,若惜的心中更加坚定了对李世民的爱。杨广听信宇文化及的谗言,一方面宴请李家父子,一方面派出密使调回三路大军,企图将李家军一举歼灭,珑儿连忙将此事告知哥哥长孙无忌。

      第5集 李世民得知此事大惊,魏征献计让他抓住公主若惜相要挟。长孙无忌向杨广进言,请求撤回三路大军,杨广不但不听,还派御林军围住了李府;情急之下李世民独闯皇宫,杨广无奈才取消先前的决定。

      第6集 魏征让李家军以办婚事为由撤回太原,并做好准备,李渊依魏征之言去见杨广。李渊向杨广提出回山西筹办公主婚礼之事,得到杨广的赞同,于是李家连夜赶往太原。若惜骑马追上李世民,二人相见难舍难分。珑儿将若惜的公主身份戳穿,一时间李家上下哗然,忍着道义谴责的李世民向若惜下跪。

      第7集 回到宫中的若惜还是不同意下嫁李建成,杨广则极力劝说,无奈若惜情急之下提出,让李家在百日内建造一座宫殿,宇文化及闻听甚为高兴。魏征带着圣旨前来,李渊接旨后十分气恼。李世民被魏征叫走,告诉他说这一仗打不得……

      第8集 家族会议上,元吉和建成主张揭杆造反,李世民却主张建造宫殿,他把魏征帮他分析的局势讲给大家,李渊连连点头。李元吉要杀魏征祭旗,派人四处寻找魏征。李世民得知只有再世鲁班宇文恺可以在百日内建成宫殿,他决定前去寻找。为了安抚四弟,他说7天后如果自己还没回来,就同意李元吉造反。珑儿跟着李世民来到军中大营,原来为了保证魏征和胭脂不受伤害,他将两人藏匿于此。刘文静按照魏征计划找到了宇文恺,可宇文恺的女儿建瓴却被宇文化及绑架,刘文静也被宇文化及抓起来。李世民决定先救建瓴,他独闯宇文化及王府被抓受到严刑毒打,最后忍常人不能忍从狗洞爬出。7天过去李世民未归,李元吉和李建成劝李渊起义,李渊决定等世民回来,李元吉和李建成无奈将李渊打昏准备揭杆造反,岂料魏征出现。

      第9集 李元吉准备杀掉魏征,魏征拿出李世民血书,血书上让众人再等3天。李世民却惦记着建瓴,他让珑儿去找若惜公主帮忙,若惜公主见到李世民欣喜,两颗心又沸腾起来。若惜公主向皇帝提起建瓴,杨广甚感兴趣,若惜公主趁机让宇文化及把建瓴请来,宇文化及只好把建瓴交给杨广。

      第10集 李世民将刘文静从大牢救出,杨广欣然答应了世民的要求,宇文化及无奈跟着世民一起回到山西太原。宇文化及派出4名暗杀宇文恺的刺客被李世民杀死,宇文化及的计划流产。

      第11集 宇文恺突然中毒病倒,李世民独自照顾宇文恺,魏征看出李世民用计,原来宇文恺中毒是假,躲避追杀是真,工程顺利开工。宇文成都率领部下将粮仓烧光,整个太原将无粮可用势必影响工期,魏征将全城粮食全部收到帐下统一配给分发,同时让刘文静紧急在东都找粮。

      第12集 若惜向杨广提出宽限建宫殿所用期限被驳回,刘文静找到若惜,告之要想得到三路大军军粮必须有皇帝虎符,为了李世民,若惜毅然答应去找虎符。胭脂告之李世民,城内还有一个地方有粮就是李府,原来李元吉为保证家人生活私自扣留一部分粮食,李世民不由分说把粮食充公。若惜冒险闯杨广寝宫寻找虎符,杨广爱女心切顺水推舟把虎符给了若惜。若惜带来三路大军一半的粮食,整个工程得以继续。宫殿顺利完工,杨广赞赏不已。

      第13集 建瓴建议若惜,既然她如此喜欢李世民,为何不让皇帝改诏书。若惜忙去见李世民,可李世民却没见若惜,因为她应是自己嫂子。建瓴夜见杨广提出改诏让若惜嫁给李世民,杨广答应了建瓴请求。刘文静找到李元吉,提出让他举兵,李元吉同意。看到若惜留下字条李世民痛苦万分,魏征让李世民明白,现在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建立功业。

      第14集 李建成请公主给自己一个机会,可若惜决心已定,为了让李建成成全自己和李世民,她在李建成面前跪下千金之躯,李建成无奈答应。李建成酒馆买醉,宇文化及送给他一个可以安全下毒的酒壶,李建成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将酒壶打翻在地。李世民见到若惜,在若惜劝说下,李世民抑制不住心中感情,两人拥抱在一起。

      第15集 魏征猜到李世民躲不过这场儿女情长,独自投奔瓦岗军,李世民既佩服又惆怅。珑儿为李世民做了丰盛晚饭想跟他诀别,李世民在酒醉后说出诏书在自己身上,珑儿偷出诏书想烧掉,最终她还是将诏书还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找到李渊向父亲承认错误,提出暂时不办婚礼,好让李建成原谅自己,李渊欣然颔首。宇文化及看到李家的局面大为高兴,一个以南北狮比赛为幌子的计划涌上心头。

      第16集 南北狮大赛如期开始,李建成和李元吉组成的黄狮所向披靡,李世民和珑儿在场下大声喝彩。若惜送来李世民最喜欢的包子,两人亲亲我我起来,这时轮到李世民和珑儿上场,李世民却发现自己的那只狮子不翼而飞,这时两个不知名的人舞着李世民和珑儿的蓝狮子上了场。就在蓝狮即将落败之时,却从狮下射出一只镖打中李建成,众人大惊。一切疑点指向李世民,李元吉怒斥李世民被赶来的母亲阻止,刘文静表示会在3天内找到凶手。若惜找到杨广,请父皇查找凶手,此时世民前来请皇帝收回诏书,躲在屏风后的若惜听闻痛恨交加将诏书撕毁。

      第17集 魏征被李世民当作瓦岗寨叛军抓了起来,宇文成都却横插一刀要捉拿魏征,还把李世民当作瓦岗寨奸细一同抓起来。严刑下魏征承认自己是和李世民接头,宇文化及认为自己拿到有利证据,杨广却比他知道的更多。宇文化及没想到自己中了魏征的伎俩,杨广将两人一起打入大牢。杨广将对宇文化及的处置权交给李渊,李世民悟出此事可能是魏征计谋。李元吉拿着皇上的尚方宝剑要杀掉宇文化及,他趁两个哥哥不注意偷拿宝剑离去。当李元吉按照刘文静的办法,将宇文化及拖到大街上斩首示众时,李世民和李建成及时赶来,避免了这个重大失误。

      第18集 胭脂在狱中和魏征演戏,让疑心颇重的杨广更加信任宇文化及。一切都按计划行事,众人兴奋设想着宇文化及最终将杨广杀死。出狱后的宇文化及果真大得杨广赏识,李渊和长孙无忌笑而不言,回家后的李渊无意提起当初无忌提亲一事,珑儿按捺不住说出自己的身份,李渊和窦氏得知甚是高兴,决定马上替二人订婚。李世民用掉包计救出魏征,宇文化及让儿子赶去江都布置重兵。李元吉将父母帮其订婚的消息告诉李世民,李世民极力反对,李渊将他软禁家中,李世民担心若惜。关键时刻珑儿帮李世民逃脱去救若惜,可被赶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挡住去路。

      第19集 瓦岗三军之一的窦建德之女窦红线,将偷来的玉玺交给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虽表面不要,也没送还杨广,瓦岗三王欣然颔首。若惜思念李世民决定回太原,三路大军突遭瓦港军袭击,混乱中若惜被红线救走,红线决定用若惜引起李家内讧。魏征代长孙无忌向李世民提亲被拒绝,他找到珑儿说,如果自己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婚就出家为僧。一时李家上下哗然,刘文静让李建成跟太原各大寺庙主持打招呼,一律不得为李世民剃度。红线将若惜带回,她坚定表示,如果不能和李世民在一起将终身不嫁。李建成来到太清观,假借父母名义同意方丈为李世民剃度,就在方丈要下手时,若惜的手镯打在李世民身上,李世民大惊。

      第20集 在李家,若惜突然晕倒,刘文静示意珑儿下毒,珑儿考虑再三故意将刘文静手中药罐打翻。李世民突然回来,刘文静将他引开将公主转移。李世民向江都前行中了瓦岗三王埋伏成了俘虏,途中他机智逃脱。刘文静将若惜送到长安,路上安排李元吉刺杀若惜后嫁祸瓦岗寨。李元吉要对若惜下手时,红线突然出现将若惜救出,红线告之若惜,李世民正赶往江都,若惜听后忙赶去。魏征造访杨广,没了玉玺和女儿的杨广不想接见,看到魏征信后,建瓴让杨广接见。魏征告诉杨广,盗走玉玺之人是宇文化及,杨广不信魏征离去。杨广传宇文化及赴宴,一切都按魏征的计划进行着,宇文化及最终将一尺白绫交到杨广手上。

      第21集 若惜坚持要跟杨广一起死,杨广把若惜委托给建瓴。宇文成都亲手将杨广缢死,若惜把深深的仇恨铭记在心。李世民力闯行宫救公主,宇文成都手下闯进公主楼,扔给若惜凤冠霞帔,说宇文成都今晚要跟若惜成婚。危急时刻建瓴代若惜披上盖头,李世民和若惜借机逃离。宇文成都看到建瓴顿时明白,连忙下令追杀李世民和若惜。这时李建成及时赶到射瞎宇文成都一只眼,3人策马逃离行宫,但李建成身受重伤。天下大乱,李渊没了主心骨,李元吉和诸多王侯主张他出兵造反一统天下,李渊举棋不定晕倒在地。群龙无首,李母窦氏挺身而出,挥着自己连夜缝制的大唐旗帜,宣布李家军发兵造反。

      第22集 宇文成都将城门紧闭试图翁中捉鳖,李世民独自力闯城门引开官兵,李建成趁机带若惜逃离,宇文成都气急败坏要杀李世民,李世民跳海从水路逃走,窦建德打进江都城。太原李府,魏征和刘文静谈笑风生指点着当今局势,李渊这才明白,二位军师叛逃是假归来是真。魏征和李世民主张等窦建德拿下江都再攻打,李建成找到李世民怒斥,李世民据理力争,这一切被报仇心切的若惜听到产生误会,当即做出“人头招亲”的决定,不管谁,只要拿着宇文成都的头来就嫁给他,李世民心如刀割。若惜决定游走四方为父报仇,求爱不得的珑儿也决定一起前往。窦建德率军跟宇文化及的部队艰苦鏖战勉强获胜,宇文化及服毒自尽,宇文成都仓惶逃窜。李建成和李世民率两路先锋向江都方向奔来。

      第23集 窦建德被李世民和李建成杀死,窦建德死前将红线托付给天行,复仇的种子在红线心中种下。刘文静主张立李世民,魏征认为应该是李建成。李建成坐不住了,他跟元吉串通设下一计。天行鲁莽行刺刘魏两位大人,被红线制止,红线说自己想利用这个机会打入李家内部见机行事。就在李渊和窦氏决定以抽签决定太子的当晚,元吉突然告之李世民,听说宇文成都在黑风林,想念若惜心切的李世民不顾一切向黑风林奔去。

      第24集 李世民缺席祭祖大典,李渊宣布当朝太子为李建成,元吉封齐王,李世民封秦王。魏征和刘文静喝了断交酒。若惜为了不连累珑儿,独自一人来到黑风林,准备用杨广死的白绫自缢,恰巧碰到来此找宇文成都的李世民。宇文成都通过吴姬得到李世民的下落,马上派人赶往黑风寨,打入魏征家的红线得知此事也匆匆赶往黑风林。黑风林中,宇文成都拿若惜作人质,准备羞辱李世民后杀人灭口,李世民虽身受重伤,却将宇文成都*死在黑风林中自己也昏死过去,这一切被赶到的红线看到,红线没有按照天行的意见杀李世民,只割了宇文成都的人头送给李建成。当若惜和李世民力尽万难相聚,准备大隐于世的时候,李建成手持宇文成都的人头得意洋洋向他们走来。

      第25集 李世民找李建成理论,两兄弟为此动手,李母窦氏及时出现教训李世民,只有让李世民让出若惜才能保得大唐安宁。李世民连夜进入太子府,试图说服若惜跟自己私奔,可从大局考虑的若惜,为了李世民的安危毅然拒绝了他的要求。面对前来安慰自己的珑儿,李世民决定和她结婚。良辰吉日,两对新人两两相望。

      第26集 李建成对若惜和李世民的感情耿耿于怀,新婚之夜*若惜发誓,若惜心中在滴血。珑儿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他可以不爱自己,但既然已为夫妻,面子上必须过得去,李世民看到通情达理的珑儿,心中不免感慨。在魏征心中,李世民仍然是大唐君主的不二人选,扶不起的李建成让他头疼。红线无意中发现一封魏征妻子寄来的信,细心的他连忙记下魏妻地址,一个邪恶计划涌上心头。

      第27集 李世民借酒浇愁,刘文静提议,让李世民趁李建成不备将其杀死,然后立为太子夺回若惜,世民心动,刘文静告之自己已选好玄武门。魏征准备带李建成去招纳最适合守玄武门的常和,却发现李世民和刘文静先行一步。李建成大惊,连忙找到若惜,让若惜为了大唐江山去说服李世民。秦王府中,两个昔日恋人再次见面,若惜劝李世民放弃暗杀计划,说如果李建成死了自己将殉夫,李世民大惊。红线派天行以魏征名义请来魏征的妻子海棠,海棠和胭脂一见面大打出手,将魏家闹的鸡犬不宁,魏征将海棠赶回老家。红线得知后找来一个孤儿串通海棠,让海棠带着魏征的孩子敲开魏家大门。李世民让刘文静停止暗杀计划,刘文静不服,私自找到一个囚犯,重金收买作为刺客,就在他带着囚犯买匕首时被红线看到。蹴鞠大赛上,李建成和李世民拳脚相加,最终李世民获胜,刺客将李世民刺伤后自刎,所有矛头全部指向李建成,岂料传来消息匕首上有毒,刘文静大惊。

      第28集 珑儿及时出现,阻止了程咬金等人鲁莽行动。李建成想探望李世民被魏征阻止。红线主动找到李建成,告之自己可以为李世民解毒,这样一来兄弟二人的冤仇就可以化解,李建成欣然同意。红线打着太子府的旗号前来为李世民看病,用一颗解药救活了李世民,秦王府上下一片欢腾。李渊在朝上被文武百官的争论吵的焦头烂额,此时李世民托着虚弱的身子走进金銮殿,李世民病愈,大唐上下全都欢心鼓舞,红线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两边做足好人,她的复仇计划似乎更加容易了。

      第29集 李世民在金銮殿上向诸大臣陈述奸计之理,魏征得知此讯,立即让太子启程看望李世民,好树立威望。早有感觉的魏征前来质问红线,红线巧妙应答没让魏征看出破绽,却把刘文静指示囚犯刺杀李世民的线索告之。魏征大惊,连夜赶往刑部大牢,查明真相后将一本刑部花名册递到李世民手上。刘文静无意中得知海棠来到魏家,他将这个消息告诉珑儿,让珑儿把海棠带到宫中请求皇后册封,这样魏征家乱成一团,他就没法安心辅佐李建成。李世民得知刺杀真相将刘文静打入大牢,李建成却把刘文静放回来。就在魏征要把海棠赶走的当天,珑儿突然来访,准备带海棠进宫,魏征一时愣住。

      第30集 李世民在红线面前表达出自己对窦建德的钦佩,这些日子跟李世民打交道,红线心里不由的喜欢上了李世民。此时海棠如愿成了魏征正室,可魏征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和刘文静发觉其中蹊跷,目标一步步移到红线身上。李渊出外避暑,将军杨文干却突然起兵造反,李世民马上赶去救驾,红线挂念李世民也跟去。李建成受到魏征指点,让他等杨文干杀掉李渊再行动,这样大唐江山就落入李建成手中,可魏征却漏算了若惜。若惜痛斥李建成,李建成悔悟马上发兵救父。刘文静骗出天行,交给他一个任务,让天行在李建成必经河面上开闸放水淹死李建成,再跟杨文干杀掉李渊,李世民就

      名正言顺成了皇帝。李世民和红线身在避暑山庄,得知李建成的10万兵马被水淹,带着精兵强将将杨文干的粮库点燃,城中官兵趁机杀出歼灭了叛军。

      31-35集空缺

      第36集 李世民得知若惜要随军出征,劝李建成不要带若惜出征,李建成更坚定了若惜的出征。若惜这么做是为了李世民,李世民心里明白。刘文静将一份真情报告诉了红线,红线明白刘文静要对付的不是刘黑闼,而是太子大军。但这逃不过魏征的法眼,最终胜利的还是李建成。红线砍下刘黑闼人头摆在李渊面前,李渊嘉奖红线,李建成趁机向父皇提婚,李渊将红线许配给李建成。天行被李世民抓到,红线新婚当天,李世民押着天行的囚车挡住了红线的去路。

      第37集 李世民用红线不跟李建成结婚的条件换天行性命,红线说要是天行死了,她嫁入太子府后会让若惜生不如死,李世民只好将天行放掉。天行仍阻挠迎亲队伍,红线含泪将天行杀死。这时若惜失踪,魏征帮李世民找到若惜,说若惜已被毁容,李世民大怒一箭射死红线,这一切全是魏征圈套。李世民杀了太子妃,李渊下令国法惩治,窦氏为李世民求情被李渊软禁,李世民不顾一切看望母亲,表达自己归隐山田的想法,窦氏含泪点头。

      第38集 珑儿偷偷见若惜,告知李渊要将李世民问斩,若惜要珑儿多留李世民一天。回家后珑儿想办法将李世民灌醉。若惜向李渊求情,李渊心有所动。李渊下令抓拿刘文静,胭脂找到魏征,魏征将胭脂送进大牢。秦王府内,李世民挡住前来捉拿刘文静的御林军,他跟刘文静交错几杯后,亲自把刘文静送进刑部大牢。

      第39集 在刘文静案子中魏征是主审,在胭脂案中,魏征却是同谋嫌疑,魏征用巧计把刘文静案交给李世民处理,刘文静理当论斩,可这样一来胭脂性命也就不保。魏征找到李世民让他选择。珑儿把胭脂放回家一天,魏征和胭脂共度美好的一晚。大堂上,李世民亲手拍下将刘文静处斩的惊堂木,另一边,魏征含泪将胭脂问斩。

      第40集 李建成带李渊前来,李建成表面替李世民求情,暗地却派元吉激怒李世民部将,李渊气愤异常当即让李世民流浪他乡。魏征找到李建成提出跟李世民远走,李建成和元吉密谋半路伏击李世民,吴姬将此消息告诉若惜,若惜不顾一切要魏征驾车带自己去明德门,用自己换回了李世民的性命。李世民承认了珑儿身份,满眼杀气的李世民走向太子府……

    秦王李世民传奇谁娶了若昔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电视剧<<秦王李世民传奇>>的情节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玄武门时间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秦王李世民传奇魏征夫人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1-2]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3]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秦王李世民传奇》的片头曲叫什么?

    《秦王李世民》片尾曲《你好就好》歌词

    我愿用一生的煎熬

    换取你瞬间的美好

    愿你多情的雨丝打湿我心爱的烦恼

    你说心越冷越强烈

    你越想越不顾这一切

    是真实,是幻觉,难了解

    人在爱中凭直觉

    无论寂寞之前,快乐之后

    我真的曾经想逃

    逃到离爱越远越好

    可是你给的痛

    还是忘不了

    只有你最重要

    无论噩梦之后,清醒之前

    总忘不了你的好

    逃到连痛也不计较

    无论我的心头被什么缠绕

    只有你最重要

    你好就好

    秦王李世民传奇里面的魏征为什么要辅佐太子

    历史上,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首先,封建正统伦常观念(长幼有序)的作用,使魏征作出拥护太子的选择。魏征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儒家学术的培育和熏陶,他和当时的人一样,所认定的天地伦常秩序无非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师徒而已。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已被立为储君,又无大过,高祖亦无废黜之意,那就应该尊重这个事实而去维护。如果谁要是凭功劳、能力而僭越逾矩,那就是大逆不道,是会被唾弃的。

    其次,后宫力量倾斜于太子,令太子党在高祖面前更有话语权。《资治通鉴》载:“(李渊)晚年多小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竟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高祖晚年嗜色,嫔妃、才人、婕妤无数,有子嗣的都是得到宠幸的,当时正得宠的如张婕妤、尹德妃等,常在高祖耳边吹风,扬太子抑秦王,这部分后宫的力量不可小觑,更不可轻视和忽略,是以魏征要选择维护太子一党。

    第三,与秦王的“隔阂”促使魏征侍奉太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月,魏征被高祖以秘书丞的身份派往黎阳招降徐世勣(后来的李勣),被窦建德扣留,并为窦工作了近两年,唐王朝与窦建德之间的最大战役—虎牢关战役,双方都打得十分艰难,而唐军担任此战役的总指挥则是秦王李世民,虎牢关告捷后,魏征作为窦建德的部下被朝廷俘虏,魏征再怎么会审时度势,也算不出李世民会容纳自己。而魏征与太子之间就没有这种芥蒂与隔膜,何况太子与秦王之间在厉害关系上已势同水火,按照“否定之否定”原理,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魏征选择了侍奉太子。

    有以上三条理由,加上高祖没有明确表示要废长立幼,那么李建成成为未来的大唐帝国的皇帝是迟早的事,只要太子顺理成章地登位,魏征的政治理想就能得以实现,他经世治国的才能就能得以展示。魏征侍奉太子,并非为自己荣显,主要是想找个平台一展济世经帮才华,为普天下百姓谋利益,他才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对君与民的关系,他的认识最深刻。贞观一朝,倘若没有魏征,成就不了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贞观治世,也就没有永载青史的唐帝国灿烂辉煌的一页。

    标签: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