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俩铜戈,揭白起自杀的真正原因:长平之战的胜者并非秦国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94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山西上党地区,曾挖掘出两把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制造的青铜戈,分别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这一发现,或许证明了一段历史——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绝非最大的赢家。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并攻占了野王郡,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上党郡郡守冯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与其做秦国人,不如投降同为三晋国家的赵国。由此,上党举郡并入赵国。


由此,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分别派数十万重兵进入上党,展开了持续3年的长平之战。最终,秦国名将白起围歼了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俘获40万人。为了永除后患,白起残忍地坑杀了40万赵卒,仅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来,秦国无疑是长平之战的最大赢家,直接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却在赵都邯郸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败,几乎将此前获得的成果全部吐出。而首功之臣——白起,也在不久后自杀。






那么,谁才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赢家呢?答案或许很意外,它就是韩国。


前文提到,山西上党地区,曾挖出了两把铜戈。从铜戈上的铭文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从“十七年彘令戈”来看,应当铸造于彘地,位于上党郡的境内,时间不早于桓惠王九年(前262年,也就是说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的时候彘仍为韩地。


从“二十二年屯留令戈”来看,此戈铸于屯留,同样在上党郡境内,铸造时间应该是在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5年),也就是说当时的屯留也在韩国境内。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成功保住上党郡,而是被韩国重新夺回了。学者吴良宝结合史料推论,至少从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到公元前247年,韩国仍保有其上党郡的大部分土地,而长平之战结束时间为公元前260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短暂地占领了上党,却没能保住。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5万人,而秦国损失也非常大,史书记载为“伤亡过半”。两强打得两败俱伤,韩国却毫发无损。相反在邯郸之战后,韩国更是夺回了上党,可谓是火中取栗之徒。


实际上,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中了韩国人的驱虎吞狼、祸水东引的伎俩。在长平之战前,赵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出了韩国人的阴谋。


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韩国人之所以将上党送给赵国,并非不愿做秦民,而是为了祸水东引。为了夺取上党,秦国花了很大力气,如今赵国却轻松摘了桃子,你说秦国能善罢甘休吗?因此,千万不要听韩国人的话,千万别要上党之地。”


然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在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赵国还是接纳了上党郡的投降。而秦国也如平阳君所料,派兵与赵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对于这场战役,列国都坐山观虎斗,坐看两国两败俱伤。对于赵国的求援,楚国不肯派兵,齐国不肯救济粮食。最终,秦赵两国决战于长平,赵国损失45万人,秦国损失恐怕也过了20万。






此战后,白起认为,秦军应当立即乘胜攻取赵国首都邯郸,当赵国人从震惊中醒悟过来,邯郸就没那么容易攻取。况且,各国必然不会坐视赵国灭亡。


就在这紧急时刻,韩国人再次出动,他们聘请纵横家苏代出使秦国,并秘密会见了白起的政敌——范雎。最终,苏代说动了范雎。而范雎也以秦军疲惫、伤亡过大为由,拒绝了白起直接攻打邯郸的请求。而这一举措,不仅延缓了赵国的灭亡,同时也成功离间了白起与秦昭襄王以及范雎的关系,为白起之死埋下了祸根。


为了保住赵国,韩国还大花血本,主动割让垣雍,让秦国罢兵。而这一举措,整整把邯郸之战推迟了一年。


公元前259年,秦军大举讨伐赵国,直取邯郸。而这一次,赵国早有准备,他们同仇敌忾,整整将秦军阻挡了1年多。最终,楚国春申君、魏国平原君率领数十万援军赶到邯郸城,里应外合大败秦军。而楚、魏、赵、韩联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可以说,邯郸之战的失败,将秦国的统一整整推迟了数十年。此前奋战的成果,几乎全部丢失。诸侯联军的兵锋甚至直抵函谷关,秦国甚至有被反推的危险。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白起反而大说风凉话。不仅如此,当昭襄王命他领军对抗诸侯联军,白起却充耳不闻,在家里装病。在极端恼怒之中,昭襄王流放了白起,并在路上赐予他一把剑,让他自杀。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我们总能在秦赵两个大国之间,看到一个不起眼的阴影。但正是这个阴影,在暗中操纵了秦赵两国。这个阴影,正是韩国。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削弱了两大强邻,同时还重新占领了上党。而前文提到的两把铜戈,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长平之战的大赢家并非秦国,而是韩国。


同时,白起之死也并非完全归咎于昭襄王和范雎,而是死于韩国说客—苏代的反间计。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人口最少,疆域最狭小。不仅如此,韩国还位于天下之中,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从实力上来说,韩国勉强可以称为万乘之国,比宋国、中山国稍强。但在大国中,韩国又算小国。


但是韩国总能以智慧,在大国间纵横捭阖,挑拨离间,最终活到了战国的最后。即使在灭亡前,韩国公子韩非子仍给秦王嬴政写了一篇名为《存韩》的文章,希望将祸水引向赵国。因此,一个国家的存亡,实力果然重要,同时国策和权谋也同样重要。






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历史,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不仅是一本帝王书,更是一本权谋之书。


作为帝王之书,司马光重点关注从三家分晋到秦国统一天下的那段历史,考据翔实,内容丰富,乃是史学之佳作。


为了帮助普通人看懂资治通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出《白话资治通鉴》。






相比于普通白话版资治通鉴,本套书有如下优势:首先,参与编纂此书的,都是国学大家,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而普通市面上的书籍,不仅翻译错漏颇多,而且兜售私货,贩卖成功学,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本套《白话资治通鉴》价格合理,在市面上,买这套书要花4、500块,但经过我们降价,出版社在头条号上给了我们特价,仅用208元。10本书,每本书价格不过20元,实在划算。






最后,《白话资治通鉴》便于读者理解,特别适合孩子或历史初学者学习,毕竟读文言文,耗时比较长,而且容易出现理解方面的错误。


如今本书已经售出5100多套,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欲购从速。希望购买此套书的朋友,可点击下方横栏购买,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