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的赵括真的是“菜鸟”?不是,就算韩信来指挥,也是输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329

长平之战中有两个人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对象。


一个是杀神白起,而另一个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对于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国会战败,一般的说法是廉颇坚守不战,秦国散布廉颇畏战的谣言,最终使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导致了赵军战败……。


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会如此简单?


并不是。


时间线回到公元前261年,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接管了上党郡,秦国对赵国宣战。


为什么一个上党郡会让秦国做出这样激烈的反应?


这得回到秦韩三年之战。在长平之战前,秦国一直在和韩国激战,三年之中秦国动用了十余万兵力,斩首韩军五万多人,攻城略地十余座,目的就是为了切断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


上党郡东连河北,西接陕西,是交通汇流之地,不止富饶,对于军事而言是战略重地。


韩国被秦国逼得山穷水尽,咬了咬牙,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


当时赵王丹非常高兴。可有人也劝说过,上党郡是秦国的肉,现在秦国三年战韩国就是为了吃这块肉。我们把这块肉给抢了,秦国必将对我们动武。


但面对上党郡十七城,赵王丹怎么也不忍心放弃。


在战国时代野心并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一个国家的王,一生的任务就是开疆扩土。


而后果不其然,赵军接收了上党郡后,秦国派出了王龁作为统帅对上党赵军发动了进攻。王龁历经三代秦王,是秦国名将。


而驻守在上党郡的是赵国的名将廉颇。


小时候我们听过《将相和》的故事,里面的将指的就是廉颇。


这个故事主要的内容是说什么呢?


说秦国之所以不敢和赵国对战,主要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


言下之意就是廉颇很厉害。


廉颇为将厉害吗?


是厉害,不然也不能被称之为名将。但此时的廉颇面对王龁,他厉害吗?


不厉害!


王龁两个月攻破上党郡十七城,廉颇只能率兵一路南撤,最终来到了长平。


我们看上党郡有着城池作为依托,补给线完整,勉强能算得上是耐攻之地。而长平地势平缓,没有天线依靠,显然不是耐攻之地。


从而廉颇得到的反馈也来的非常快,在秦军先头部队来到长平的第一战,秦军就攻破了长平的外围防线。


赵军被逼入了狭长河谷地带不能动弹,此后长平之战算是拉开了正式的序幕。


面对秦军大部队的逼进,廉颇避而不战。以一个名将的心理,如果他有办法击败秦军,那么不用说,避而不战直接不成立。


选择避而不战,就是因为廉颇找不到能够战胜秦军的方法。


很多朋友认为廉颇想的就是在长平拖垮秦军。这样的想法很好,但这样的想法必须建立在有充足的后勤补给。


赵军有充足的补给吗?


没有!


如果有的话,赵王丹就不会派遣使者到列国去借粮食,可最终一粒米也没有借到。


赵国人缘这么差?


并不是。


原因是此时长平的战局,明眼人都知道是个死局,列国如此多的参谋,会看不到这一点吗?


比如你去银行借钱,银行查了你的征信。知道你马上就要破产,还有很多贷款没有换,银行还会被钱借给你。


军粮已经短缺,廉颇作为长平赵军统帅,他知不知道?


如果说他不知道,那么名将二字何以谈得?作为一国统帅,连自己国家的情况都不知道。


也就是说,廉颇知道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但他依旧不出兵与秦军决一死战,他不过是在赌秦国也会遭遇后勤补给的困难。


秦国当时和赵国的国力已经不在一个等级,哪怕秦国战前两年刚刚遭遇灾年,但赵军还是比秦军先断粮,这就是差距。


看着65岁的廉颇企图打持久战,赵王丹很着急,他不能允许数十万大军在长平被活活饿死,从而赵王丹选择了临阵换将。并非所谓的秦军散布谣言,才使赵王丹下了换将的决定。


而后赵括出场了!


由于“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赵括与蠢材划上了等号。但事实上赵括出生于名门之后,年少便一直以军人的身份呆在赵军之中。


其父赵奢是赵国名将,在赵惠文王时代赵括便跟随赵奢参加过麦丘之战和阙与之战,当时赵括的军职是参谋,两战皆胜。


从赵王丹的野心和对局势看得如此清晰上来讲,他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他选赵括是有理由的。


赵国还有别的将领吗?


还有。


但赵王丹那一刻最相信的人是赵括。


原因是赵括当时在军中被众多将领尊称为“马服子”,不说他是个军事大天才,但他拥有着丰富的对敌经验和烂熟于心的兵法,用小天才来形容他也不过分。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赵括接手了长平死局。而对面的秦军也易帅,王龁从主帅变成了副帅,接替他的人是武安君白起。


65岁的白起将一生奉献给了秦国。


白起37岁成为左庶长,领兵主攻韩国新城。


38岁东进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


39岁进攻魏国,一举夺取了魏国大小六十一城。


41岁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46岁伐楚,夺取上庸、汉水两城。


47岁再次伐楚,连克五城,围困魏都。


48岁攻陷楚国都城郢,一把火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楚国一蹶不振,白起获封武安君。


52岁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


61岁韩国陉城,连陷五城,斩首五万。


63岁白起攻占韩国,斩断了上党与韩国之间的通道。


65岁白起站在了长平战场之上,望着数十万秦国儿郎。这场决定战国风云命运的战争,是时候划上句号了。


白起这边已经知道了赵括替换了廉颇,而赵军这边由于被困情报的缺失,并不知道白起已经来到了长平。


当然,最重要的是,赵括接手的战场是阵地已经丢失了一半且后勤无法保障的残局。


赵王丹让他来到这里,不是让他像廉颇一样守下去。因为守下去,赵军士兵得活活饿死。


从而来到长平之后,赵军与秦军爆发了东垒战役,结果白起攻陷了东垒。这场激战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秦军此时对赵军有着心态上的压制,秦军可以继续围着你,而赵军则想要速战速决。


东垒丢失之后,赵军被围在了河谷地区动弹不得。白起的出现,使赵括放弃了原本决定主攻的策略,他采取用了廉颇的保守策略。企图赌一个未知的奇迹,赌或许有列国原因帮助赵国,借粮食给赵国丹,亦或许赌秦国发生巨变……。


但赵括决定和廉颇一样赌未知的时期发生的时候,一切似乎已经注定了。在长达46天的围困期,赵军在断粮中不得不自相残杀。


此后在外援无望之下,赵括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以自杀性冲锋作为突围,赵括披着长袍冲在了最前面。


长平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数十万赵国儿郎就这样惨死在了长平战场之上,这场战争秦国迎来大胜,赵国从此被削弱,白起成为了著名的杀神。


而没有人去理会赵括这个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的赵国将军,一个30多岁的将军,死在了冲锋的路上,历史如果给他机会,谁又能够保证他不能成为赵国的一代名将呢?但历史偏偏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在白起长袍飞扬之下,多少人白骨累累,并不缺赵括这一个将军。然而历史偏偏给了赵括一个死局,攻也是死,守也是死。


这样的死局,哪怕让韩信提前出生,也无法挽回失败。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要懂得自己去看。有时候别人给你讲历史,只会往大的层面去讲,但如果不细窥细节,那么这段历史讲出来是没有灵魂的。


比如上面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军不能守下去,如果不联系到后期补给,我们不会知道赵王丹临阵换将的用意。


有人问我看什么历史书比较好,我一般给他推荐《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不仅仅只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本权谋之书,读懂了《资治通鉴》,无论是学习、工作,甚至谈恋爱都能够游刃有余。


从宋朝开始,《资治通鉴》便是帝王之书,里面有着帝王的驭人之术。一代明相张居正甚至以该书为蓝本,为万历皇帝编写教科书。


当然,原版的《资治通鉴》是文言文版的,没有很好的文言文基础,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从而不二特别为大家带来了这一套《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白话资治通鉴》是由27位台湾大学、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学者合译而成,花了整整三年,逐字逐译,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文的本义。


当然,书好是一方面,价格也非常好。一套十本,原价是498元,现在双十二在头条团购只需要208,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入手一套非常划算。


只要大家能够将这套书读一遍,那相当于经历了1300多年的权谋之旅。读懂古人的权谋,出入社会少走一些坎坷路。


这套书不止成年人能看,初中生高中生也能看,送人也非常好,送人书籍是文化涵养的象征。


亲们可以点下面的横条购买。我们一个礼拜已经卖出了4000多本,现在库存数量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