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损失折将,徐达兵败岭北,洪武五年朱元璋过得很郁闷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255

洪武四年,北方无战事。


这一年,朱元璋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四川,年初派两路大军伐蜀:一路由汤和率领,沿着长江水路进攻,一路由傅友德率军从汉中攻向四川。征战的结果毫无悬念,年底之前就早早结束。


这一年,魏国公徐达也没有闲着,分别在北平、山西两地督促练兵。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和各位武将登上南京的武楼,讨论起北方的形势。徐达提到了老对手王保保经常在边境一带出没、袭扰,徐达希望率军再次北征,目标直指王保保的据点和林。和林在今天蒙古国境内,曾经是元朝的都城,后来归入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朱元璋的态度有所保留,认为如今的王保保已经成不了大气候,所谓困兽犹斗、穷寇莫追,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如果一味地追剿,反而容易激起他的拼死反击,得不偿失。


问题是,十几年来明军的武将们所向无敌,习惯了胜利,现在他们突然闲下来,不打仗了,反而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大家都坚持要打王保保,并且说只要十万人马就足够了。


朱元璋依然是一贯的谨慎,给他们十五万人马,而且兵分三路:徐达和李文忠依然是征虏大将军和左副将军,徐达率军奔向和林,李文忠依然是奔往应昌。此外,冯胜独立出来,挂征西将军印,奔向甘肃,目标也还是王保保。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错误的决策。


我们先看一看中路的行动。


《太祖实录》中说,二月底,徐达、汤和率领的一支军队从山西出发,蓝玉率领前锋,过雁门关,在野马川遭遇残元军队,在乱山一带交战。三月初,蓝玉和王保保发生了一次遭遇战,地点在土剌河一带,王保保战败,带着残兵逃走。但是,胜利的势头并没有延续,五月,徐达率领的主力与残元的军队在岭北交战,结果大败。


史料中对这次失败的记载很少,只简单地说:“(徐达)失利,敛兵守塞。”说明败得很干脆很彻底,连一点文字修饰的余地都没有。


到了七月,由汤和率领的一路明军镇守在合墩不剌营,与元军在断头山交战,明军失利,平阳左卫的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


再看一看李文忠率领的东路明军,中途有何文辉率领两万多山东军队加入。最初,东路的进展还算顺利,渡过胪朐河之后,李文忠留下辎重部队,自己率军轻装前进,每人随身携带二十天的口粮。


随后就有了阿鲁浑河之战,蒙古军队与明军恶战,明军打得相当艰苦,李文忠自己的战马都中箭而死,顽强奋战之后勉强击溃残元军队。李文忠率军追击,结果再遇强死,双方对峙多日,明军先前俘获的大量牲畜全部放弃。退军时明军又迷了路,缺水少粮,形势相当凶险。


这一战,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等大将战死,损失惨重。




中路和东路的明军都遇到了重大挫折,那么,征西将军冯胜率领的西路又如何呢?


冯胜带着左副将军陈德,右副将军傅有德两位助手,中间又有两万多河南军队加入,向甘肃进军。前锋傅友德带领五千人马先后抵达西凉、永昌、扫林山等地,击溃各地元军,冯胜随后跟进,抵达亦集乃路,位置大致在今天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守军投降,明军得到了大批牛羊。


冯胜的胜利,只是看起来挺好,实质的意义却不大,而且明军在撤退时非常狼狈,丢弃了大批粮草,大量牲畜死在途中,还损失了许多士兵。朱元璋因此夺去冯胜的公爵,但很快就恢复了。


年底,朱元璋命令徐达、李文忠分别撤兵到山西和北平驻扎,二人返回南京。整体来看,洪武五年的三路北征,中路遭受重大挫败,东路损兵折将,毫无收获。只有西路高奏凯歌,但认真审视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战前定下的目标根本没有实现,所以这一年的北征是失败的。




明军挫败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的战略有问题,三次北征把残元的势力赶进了大漠,却难以根除残元的威胁。其次,在具体战术的方面,明军也犯了兵家的大忌,一是过于轻敌,二是劳师远征,长途跋涉,深入敌境,到人家的主场去作战,稍有不慎,就是无法挽回的大败。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