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结局,西施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71

西施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西施的结局后世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愧疚自缢说

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

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四、被杀说

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扩展资料

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与范蠡设计:“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

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

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施

范蠡与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范蠡与西施最后的结局一般说是西施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

扩展资料: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西施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蠡

西施的结局是什么,到底怎么死的

西施,姓施名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国苎萝村人(即今天的浙江省诸暨县人)。出了县城南门二里的诸爱山下有很多施姓人家分居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父鬻薪,母浣纱”,她出身寒微,但“秀色掩古今”,有“沉鱼”之美。公元前四九四年,越国与吴国发生了战争,结果越国为吴国所破,越王勾践君臣被迫入吴为奴。三年之后,受尽凌辱的勾践及随臣被放回国。为了洗雪国耻,勾践采纳了大臣范蠡的“美人计”,把貌似天仙的越国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吴政。吴王夫差果然中计,封西施为妃,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逐渐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与大巨文种、范蠡等在百姓的支持下,积极做雪耻复国的准备。公元前四七六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率兵北上,与其它大国会盟争霸之机,突然起兵袭破了吴国,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局面。公元前四七三年越王勾践再次起兵伐吴,吴王夫差兵败自刎,吴国被灭。当时的美女西施已是吴王夫差的宠妃了,她的归宿如何呢?一直其说不一。

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死于水中。此说最早见于《墨子·亲士》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就是说,吴亡之后西施是被沉死于水中,她的死因是她太美丽了。墨子约生于公元前四六八年,距吴国灭亡只有七、八年,按理说他所记载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载过于简略了。北齐祖颋《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当时盛酒用的皮袋。

西施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越州培公故乡)。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施作为中国第一美女(古人称其: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她被越王勾践选中,送给吴王夫差,促使吴王昏庸而至亡国。越国灭了吴国后,关于西施的结局,有许多传说,其中民间最广泛的说法是:西施嫁给了范蠡――中国最厉害的大商人范蠡。

西施的结局是后人很关心的一件事,也是历史悬念很大的一件事。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有很多,比如说她和范蠡大夫最后泛舟太湖,还有说范蠡做大生意,是中国商人的祖师爷,也就是说,她离开了宫廷,到了民间仍然是阔太太,就是一例。其实,关于西施结局的传说,其文化意义相当大!

西施的后事,不是当时写历史的人所关心的,所以记载不详。人们只能猜想。如何猜想呢?作为正统服务于王朝的史官,根据他们的理论和经验,她是应该被处死的,因为她是间谍,让吴王亡了天下。所以,她的结局里,有被勾践“沉江而死”的说法。这符合传统上对待“亡国祸水”的态度,例如:妲己被姜子牙处死,褒姒被乱军杀死,杨贵妃被唐军缢死。

但越国人不希望西施死:对吴国而言,西施是红颜祸水,但对越国人而言,她是救国英雄。这样的救国英雄,而且是一个弱女子、如花似玉的美女,怎么能就那样死了呢?

于是,越国人民就要为她编故事。首先,要为她选丈夫,女人最后的归宿就是嫁个好老公嘛!选谁呢?最有权势的,当然是越王勾践,不过,大家觉得他这人人品有问题,如报仇之不择手段,特别是最后杀功臣,逼死给他出计谋的文种大人,范大夫也吓得辞职而去。所以,他是不够格的。

选来选去,最后就选了范大夫了。他是“勾践复国”这场大戏的主要人物之一,几个正派男生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越王,与文种并列。他是个让后人羡慕不已的人,因为他的智慧,能看透世事,急流勇退,所以能善终,走了一条所谓“功成――名就――身退”的道路。人们觉得西施跟了范蠡,一定是最幸福的。中国还有个“男才女貌”的婚恋观,范蠡是绝对的智慧,西施是绝对的美丽,这样才最般配。这样的构想,也是对范大夫这种能抛弃功名的人的一种奖赏吧,一举两得。

至于说范蠡后来经商,也有可能。因为那时还没有佛教、道教这玩艺,所以,他不会出家的。完全地务农,像陶渊明那样躬耕农亩,对他这个贵族也不合适。再说,还有西施在,人们总想让西施过好日子吧。那时,越国商业算是最发达的,自古以来及以后,吴越一带都是商业活动很活跃的地方。所以,就让范蠡做了大商人。

还有一个原因,商人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高,商人们就想选了一个才德都很了不起的人来做祖师爷,范蠡就很合适。从逻辑上讲,名利二字,除了名,就是利,官当不了,有本事的人就去经商,我们这个时代不正是这样吗。

范蠡的名声很好,所以,以“信用”为核心的商业规则,传说都是他定的。可惜,他没有写一篇像亚当?斯密那样的《国富论》、或者像卢梭那样的《契约论》来。后人也没个有能耐的人借他之名写一本出来,这是我们民族商业文化不发达的一个悲剧之源吧。要不然,两千年前,在吴越一带可就早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部长诗《琵琶行》,叙说一个琵琶女,年轻时,大红大紫,但年老色衰后,只能嫁给一名商人――“老大嫁于商人妇”。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时候,是轻商的,有“无商不奸”的民间谚语,所以,嫁给商人是不幸的。

他们的意思,说到底就是:红颜薄命――要不死,要不嫁给重利薄情的商人。

其实,选择嫁给商人有什么不好呢?杜十娘倒是选了一个书生李甲,可惜,这个千挑万选出来的郎君,最后还要昧着良心,将她卖给一个商人!

不过,时代变了,今天的商人地位高了!

一个个大明星,都要选商人嫁,所谓“嫁入豪门”,这个“豪门”并非指贵族之家,而是商人之家――美国如此,韩国如此,中国的香港、台湾如此,中国大陆,也基本如此。能嫁给商人,都是让人艳羡的结局啊!

西施的结局是什么?

2000年前后有几本历史小说,比较喜欢采用这一说法来交代西施的下落。某女作者认为西施和夫差在一起恩爱十多年了,即使最初以女间谍身份潜伏于敌国,怀有某种程度的复仇之心,然而享受过几千个日子里“君怜益娇态,君宠无是非”的怜爱,势必产生出依恋之情来。到了越兵破吴之时,西施选择一死殉情才是最合乎女性心理的行为。可“合乎女性心理”、“合乎爱情逻辑”的推论并不见得合乎史实。容易为人忽视的是,“殉情”说有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西施如果殉夫差,她是在何时死的?这看似是无厘头的问题,细究起来,却很有较真的必要。最大的漏洞在于,即使最后关头,吴王夫差也并不知道自己会身死国灭。请看《国语》:越师遂入吴国,围王台。吴王惧,使人行成。曰:“昔不?先委制于越君,君告孤请成,男女服从。孤无奈越之先君何,畏天之不祥,不敢绝祀,许君成,以至于今。今孤不道,得罪于君王,君王以亲辱于弊邑。孤敢请成,男女服为臣御。也就是说,直到越兵破吴,将吴王围困在“王台”了,夫差仍心存侥幸,认为越王定会像自己在会稽饶恕越国一样的放过吴国,只要自己“行成”,肯屈尊受辱比为附庸就好了——所以,西施绝不会在越兵入城、吴王请降之前自杀,因为并无必要,夫差都自认为不会身死国灭,西施当然没理由比他更悲观。那么,后来西施是不是与夫差一同自杀了呢?鉴于《国语》中只简单地记载了夫差将死前表示了对伍员的愧悔,然后“遂自杀”,不记更多事,不妨再看《越绝书》:??吴王率其有禄与贤良?(即遁)而去。越追之,至余杭山,禽夫差,杀太宰?骸T酵跷椒扼唬骸吧蔽馔酢!斌辉唬骸俺疾桓疑敝鳌!蓖踉唬骸靶讨?!狈扼辉唬骸俺疾桓倚讨鳌!痹酵跚孜轿馔踉唬骸拔粽呱喜砸栽酱臀猓?獠皇芤病7蛏犟阄拮铮?敝?=?髭娜萆碇?剑?敝倚胖?俊4蠊?者三,以至灭亡,子知之乎?”吴王曰:“知之。”越王与之剑,使自图之。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越王葬于卑犹之山,杀太宰?骸⒎晖?肫淦拮印:苊飨裕?馔醴虿钍窍缺弧扒荨保ㄇ埽??缓笤偈艿皆酵醯募シ恚?淘チ恕把?铡敝?蟾础白陨薄薄T谡庖还?程中,勾践先后命令范蠡“杀吴王”、“刑之”,可见吴王不但是瓮中鳖,还处在绝对的控制之下——我们不清楚西施此时在何处,她要么已在越军阵中,要么还追随着夫差——即使她还跟着吴王,恐怕也处在“被擒”的状态中。作为阶下囚,连夫差都得从越王处受剑而后能死,西施一介女流,此时此后的死与不死,已经不是她能自决的了。

原本看到题主的问题时,以个人情感而言,我觉得这一说是最不可接受的,且小时候在《东周列国志》里面看见过类似情节,总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未免太过戏剧化。不过,细细梳理之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以史料论,这一说却是“最有根据”的推测。

首先,《墨子.亲士》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的“沈”是沉的假借,沉,读者可以理解为沉江、或是溺杀,然确实是表达“死”的概念。不仅如此,文中的“沈”,还是某种“被杀”而非主观自动行为——请看其余三人:比干殪——《吕氏春秋》:“(帝辛)杀比干而观其心”;孟贲杀——《史记》:“八月,武王死。族孟说。(孟说即孟贲,一说孟贲乃古勇士,如此则其事不详)”;吴起裂——《史记》:“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史记只言被射刺而死,这里说裂,应是车裂,或者人死仍衔恨,复车裂之)比干、孟贲、吴起三人俱是不得好死,为人所杀,西施与之并列,可见“西施之沈”定是被杀无疑(《东周列国志》说是越后下手的,恐属猜测)。那么,《墨子》这条记载是什么时候的呢?我们知道,《墨子》一书内容比较驳杂,既有墨翟本人的著述,又有“墨离为三”之后各派徒子徒孙的文字,可能还有秦汉间甚至是西汉后的补充。就文中提到“孟贲”、“吴起”来看,显然不是墨翟(墨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人物)及其弟子所能亲见的,上限不能早于吴起之死,但由于《亲士》篇在《墨子》里是第一篇,自然也不会是太晚的笔墨,所以我估计这条文字大约是战国中晚期的墨派所著,足以证明:至少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着西施被沉江溺杀的传说。而且《墨子.亲士》并非孤证。明人杨慎、方以智都曾注意到,《史记》中提及:“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传说中又谓“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吴越春秋》逸篇)——杨慎称此即是:“吴亡之后,西施亦死于水,不从范蠡去之一证”。他的推论过程如下:伍子胥是“盛以鸱夷革”沉江的,鸱夷即指代伍子胥,越王于吴亡后溺杀西施以报伍子胥之忠,所谓“浮江”,实与《墨子》的“沈”含义相同。后人误解鸱夷一词是范蠡(范蠡自称‘鸱夷子皮’),才有了“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的美好传说。

此说是最得人心的一说,让我来选,从心底里我也希望一代名女与智勇将军能拥有如此美好的结局。经过国家兴灭的洗礼,尝过分别与重逢的悲喜,最后放下一切的功名仇恨,泛舟五湖,追求匹夫匹妇的幸福。但是(唉)。如果说“殉情说”是大致上能被否定的;“沉江说”是比较有根据的;那么这最最幸福美好的第三说,恰恰是既不能否定,又无任何证据能支持,竟是一种模棱两可,恍恍惚惚的存在。先看历来“泛舟五湖说”支持者提出的证据有多么不可靠:第一条:《吴越春秋》逸篇:“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上面已引用杨慎的意见,说明此条并非只有一种理解。退一步说,就算本文支持“五湖说”,可惜的是,此条绝不见于今本《吴越春秋》,也不见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完全是来路不明的文字,其效力不比《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小说更可靠。第二条:涡阳县西施范蠡墓。此条本不必谈,手痒,还是查了一下,发现晚清的《安徽通志》还只说:“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流传到现在便有了范蠡西施隐居的传说??看来各地的关公冢得努力,争取发掘出“关公与貂蝉私奔至此”的爆炸新闻。第三条:语儿亭。《居易录》等书记载一个传说:“浙之石门有语儿亭,野史谓,勾践使范蠡献西施于夫差,三年始达于吴,至此亭生一子,因名语儿亭。”针对这种奇闻,作者王士?大光其火,道以吴越之毗邻,如果范蠡送美女送了三年才到边境,“勾?岂土木偶耶”——他火气消了,才告诉我们“语儿”应是《国语》中“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里的“御儿”(《通雅》作者也有类似的哭笑不得)。三条均无立足之地。假如单就史料、可信度高的传说而言,我们可以下断论,“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说”并不比“殉情说”可信,更比不上“沉江说”的有根有据??

不过,“五湖说”太诱人了,句玉舍不得放弃,仍希望在史料和传说之外,非要找点蛛丝马迹,就算是流于牵强附会也好,总要给此说的信奉者们增加一点底气,又翻书一阵,得如下三条:1,《越绝书》“美人宫”条:“美人宫??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可见这个美人宫是专门为西施等人建造的教习歌舞的地方,且既然有教有学,西施在此停留的时间必不致太短。而可喜的是,《越绝书》中记载了大量范蠡搞土木工程的活动,如“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阳城里者,范蠡城也”、“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做个不负责任的猜测的话,也许美人宫也是范蠡筑造的吧?是否少年英雄筑城的时候,西施临台瞻望,恰有目光交会的一刹?2,当吴国的末日,《国语》载:“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领兵的将军正是范蠡,姑苏之宫里的正是西施,假使西施不随吴王而去,她理当落在范蠡军中。3,一些人认为,范蠡既能不顾勾践“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的威胁,甘愿急流勇退,离开越国,就断无携带西施一起逍遥的可能——针对这一点,明人唐顺之比较看得开,他在《稗编》里替范蠡开脱道:“大臣格君之事,必以远声色为第一义??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然犹挟西施以行。蠡非悦其色也,盖惧其复以蛊吴者而蛊越,则越不可保矣。于是挟之以行,以绝越之祸基。蠡虽去越,未尝忘越也。”这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好点子,盖自唐顺之看来,范蠡就算真带着西施走了,也符合他一贯的对越忠诚,毕竟出发点是怕君王为美色所迷,委曲求全,这才不得不由自己辛苦点代劳好了。

西施结局如何?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越州培公故乡)。出了县城南门二里的诸爱山下有很多施姓人家分居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父鬻薪,母浣纱”,她出身寒微,但“秀色掩古今”,有“沉鱼”之美。公元前四九四年,越国与吴国发生了战争,结果越国为吴国所破,越王勾践君臣被迫入吴为奴。三年之后,受尽凌辱的勾践及随臣被放回国。为了洗雪国耻,勾践采纳了大臣范蠡的“美人计”,把貌似天仙的越国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吴政。吴王夫差果然中计,封西施为妃,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逐渐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与大巨文种、范蠡等在百姓的支持下,积极做雪耻复国的准备。公元前四七六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率兵北上,与其它大国会盟争霸之机,突然起兵袭破了吴国,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局面。公元前四七三年越王勾践再次起兵伐吴,吴王夫差兵败自刎,吴国被灭。当时的美女西施已是吴王夫差的宠妃了,她的归宿如何呢?一直其说不一。

  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死于水中。此说最早见于《墨子·亲士》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就是说,吴亡之后西施是被沉死于水中,她的死因是她太美丽了。墨子约生于公元前四六八年,距吴国灭亡只有七、八年,按理说他所记载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载过于简略了。北齐祖?《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当时盛酒用的皮袋。这段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放到皮袋里,让她随着江水沉没。《吴越春秋》是东汉时的著作,比《墨子》一书要晚好几百年,它记载的西施之死颇为详细,但不知它所参阅、引证的又是何古籍。在唐诗和宋词中也能找到西施之死的根据,如李商隐《景阳井》一诗中的“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董仲达《薄媚西子词》中的“蛾眉婉转,竟娟绞绡,香骨委尘泥。”这些唐诗、宋词中的句子也反映了西施被沉于水的悲惨结局。至于越王勾践为何要处死对越国有功的西施呢?这要从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命运最悲惨去考虑。因为历史上总是把象西施这样无比美貌的女子视作是“妖类”或“祸水”的,她的姿色不是已经倾复了吴国吗?那么,越国容她也就不吉不利了。再者,历史上有些君主在功成业就之后,往往要屠戮功臣,而越王勾践也正是如此,连与他共患难,为他雪耻、复国立有大功的文种大夫都被他“赐死”了,何况原本来自民间,且又出身微贱的一个女子呢!

  西施结局的另一说法是,她跟随范蠡一起隐去了。东汉时的史书《越绝书》说:“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西施和范蠡有何关系,为何最后与范蠡同去呢?唐代陆广微的《吴地纪》说:“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私通,三年始达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语,因名语儿亭。”这段文字对西施和范蠡的关系作了说明,虽未必可信,但能启发思考。唐代诗人杜牧在其所作《张好好诗》中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的诗句,也认为西施是随范蠡而去了。因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复国后,范蠡功成身退“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所以杜牧诗中的“鸱夷”一词已非皮袋之解,而是指范蠡了。明代的戏剧作家梁辰鱼的剧本《浣纱记》就是以西施与范蠡的恋爱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写春秋时期的吴越交战的。该剧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不但西施与范蠡最后结成了美满烟缘,连同西施的父母也一起去了。

  关于西施结局的两种说法,可谓由来已久了。然而千百年来,流传较广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往往只是西施随范蠡而去的欢乐结局。这说明了人们对这位美丽、无辜的姑娘充满了同情,不忍心让她为国奉献了青春之美,再遭更大的不幸。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历史上的美女西施果真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吗?还可以再加考证。

历史上的西施最后什么结局

真的西施具体怎么死的是迷,只有古籍记载的最可靠地就是沉江而死。如“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西施的结局一共有三种说法。

西施根据传说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还有一种是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们普遍流传的版本更倾向于前者,那么,西施无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标签: 西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