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功臣排名,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879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扩展资料: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

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

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

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消灭异姓王

百度百科-刘邦

跟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都是什么下场?

为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中,共有八个不姓刘的人被封为王,这八人是:张耳、卢绾、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吴芮。

韩信被杀。韩信原本是齐王,后来改为楚王。在韩信当楚王的时候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计把他抓了。刘邦抓了韩信后并没有杀他,只把他降为侯,并软禁起来了。后来刘邦在外平叛,吕后跟萧何合谋把韩信杀了。

彭越被杀。刘邦平叛,向彭越征兵,彭越出兵但不是自己带兵,刘邦骂了他几句(彭越不在场)。但是彭越以前没挨过刘邦的骂,他听说后吓坏了。彭越的仇人到刘邦那里告彭越谋反,于是刘邦就把彭越抓了,后来经过一些周折最后彭越被杀。

英布被杀。彭越死后英布开始加强戒备,防止刘邦偷袭。恰好这时英布后院起火了,一个大臣叛逃到刘邦那里,诬告英布谋反。刘邦虽然不太信任异姓王,但是他并不相信英布会谋反,他把叛逃过去的那人关了起来,派人暗中调查英布是否谋反。这一下问题就出来了,英布早已是惊弓之鸟,又发现刘邦在调查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起兵造反了,最终战败被杀。

燕王臧荼,这是项羽封的王,后来造反,兵败被杀。

韩王信,因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投降匈奴,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击杀。

赵王张敖,刘邦的女婿,因为手下的大臣谋杀刘邦,最后被降为侯。

后来的燕王卢绾,因为私通叛将,事发后逃往匈奴。

张耳与吴芮属于自然死亡。

拓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刘邦

刘邦对众功臣排行,萧何位列第一,为什么张良没上榜?

因为他看上了萧何的政治才能,打算让萧何当大汉的丞相,想让他继续为大汉做事。但现在是太平盛世,治理太平天下非萧何莫属。既然要用萧何了,那么就必须给萧何弄个好的名次,只有这样,萧何才能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所以,萧何就这样被刘邦暗箱操作了一个第一功臣。张良明白太平盛世之中,是不能和刘邦共事的。如果是不小心被刘邦杀了头,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远离刘邦,才是最明智的事情,所以张良远离了刘邦。

张良之所以拒绝刘邦,是因为他明白刘邦这个人,若是他真选了齐地的三万户,刘邦肯定会对他不放心,早晚要收拾他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只好选了比较贫穷的留县,做了自己的食邑。恰恰也正是因为韩信和张良,都不在功臣排行之内。所以,萧何才得了一个第一的。说实话就是韩信和张良两个人不参与。

若是你得到的东西多,刘邦怀疑你的可能性就越大,真的要到那时候,你的小名就会不保。所以张良谢绝了刘邦的好意,他没有选齐地富裕的地方。他告诉刘邦,若是真的想封赏他,就在留县,找一万户给他就可以了。

刘邦庇护萧何,说萧何是第一功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他看重了萧何的治国才能,毕竟大汉建立了,还需要人来治理。原来刘邦在当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年去朝中服役,萧何送给他很多银两。那时候刘邦被萧何的慷慨感动了,他当了皇帝,就多给了萧何两千户食邑,算是当年的报答之恩。

西汉开国功臣排行榜中,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为何名列第62名?

首先张良是谋士(包括出谋划策),但他不是一个好的实践者,其次就是在历史的舞台上,谋士地位不如文臣地位,最后也可能是刘邦出于一种保护的目的,所以张良排在第62位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刘邦与项羽对战当中,有许多的能人跟着刘邦一起平天下,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西汉。而刘邦对待功臣也是毫不吝啬,根据他们在作战当中的贡献分封不同的东西。而张良排名一直靠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原因我一一道来。

第一,张良的专长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而他不是一个好的实践者。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提萧何一句。萧何是以治国兴邦而有名,他跟张良的区别在于他的实践意义。他治国不是空的一声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用自己的本事去干事,张良他是会在背后出计谋,但是真真上台面的还是萧何。所以萧何能够排在第一位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第二,历代以来谋士的地位始终抵不过在后方支撑着的文臣。文臣是重要的政治势力,有些时候文臣的叛乱甚至会导致整个朝代的混乱,所以文臣也是不好惹的一种角色。

第三,本来当时张良,韩信,萧何三人被称为“汉代三杰”。如果将他们的等级划分得太高也是会树立一些敌人的,适当的降低排位名次换个方向说也是对他们得一种保护,这就体现刘邦的深谋远虑了。

都知道刘邦、朱元璋屠杀功臣,其实历史上哪一个君王对功臣下手更狠?

比刘邦、朱元璋杀人还狠辣果断的就是隋文帝杨坚了。杨坚、大隋帝国的开创者,其实在杀功臣这个古代帝王奥林匹克竞赛的特殊赛项上是并不次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的。《隋史》当中有记载:只要是和杨坚一起开创隋朝的功勋贵族们,基本都是被隋文帝杀得是干干净净,不留一人的!

当然,这是我的白话文翻译,原话自然是文言文:

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

隋文帝在位期间,杀掉了七位开国大将,他们有幸,还有名字流传到了今天。他们分别是:因为所谓的谋反罪被杀掉的郕国公梁士彦、英国公宇文忻、舒国公刘昉;被人举报就被隋文帝杀掉的元谐;北大突厥、南定岭南,最后却是被下属害死的虞庆则;因为话不投机惹得隋文帝不开心被杀的王谊和史万岁。

来看这七人,哪一个不是当时盛誉一时的大英雄?哪一个不是文武必有一精的大臣?但可惜他们没有一人的结局是好的。隋文帝晚年虽然是十分暴虐、甚至老眼昏花,但是也不至于昏聩到了这般的地步吧?究竟是为什么,曾经的明君要杀这些有功的大臣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隋朝之得来来的不干净。这七人是和隋文帝杨坚一起从前朝走来的,此时此刻,隋文帝又岂能允许这些对他知根知底的老伙计们活在这世界上呢?杀人灭口,永远是隐藏秘密的最好的办法。所以,老友们,你们去死吧!

为什么刘邦及其功臣在据有天下之后对楚文化仍有着依恋?

刘邦及其功臣起于楚地,在据有天下之后,对楚文化仍有着本能的依恋。《汉书•礼乐志》云:“凡乐乐其所生。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如此偏好,既有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对北方文化的傲视,也是尊崇汉家政权的政治需要。

开国第一功臣的争夺之战,萧何为何会最终胜出,其他人都没有善终?

因为他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提供了诸多助力,而且他只是谋士而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所以刘邦不用担心他功高盖主,所以在赏赐方面也就不用顾忌那么多。萧何是刘邦非常信任的一个人,他从刘邦一开始发动起义的时候就在他身旁辅佐,所以他与刘邦的“革命友谊”要比韩信、张良等人来得更为深厚。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对协助他争得天下的众多有功之臣逐个进行封赏,大部分朝臣都认为曹参是众多功臣中的第一功臣,但是刘邦却认为第一功臣是萧何。底下大臣以萧何不曾立过战功为由来提出异议,但是刘邦却反驳道萧何虽无战功,但是却在后方为他提供各种军需以及出谋划策,功劳亦不可小觑。除此之外,刘邦还提到萧何此人不光自己追随于他,还带着其余数十位宗室族人一起为他卖命。而其他人大都是孤身一人,光是这一点就与萧何就相差甚远。

而且相比起那些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功臣,身为谋士的萧何对刘邦的威胁力更低。刘邦后来之所以会接连对异姓王下手也是因为忌惮这些人的权势,所以干脆将他们除掉以绝后患。一开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他担心给武将赏赐太高会助长他们的气焰,从而生出不轨的想法。而萧何手中并无兵权,在朝中以及民间的声望也不算很高,所以即便赏赐再高都不会给刘邦带来威胁。

基于这些原因,萧何不但成为了第一功臣,而且最后还得以善终。

刘邦朱元璋掌权后杀功臣,秦始皇却厚待人才,为何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同?

刘邦、朱元璋和秦始皇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刘邦、朱元璋的性格与秦始皇迥异,虽然都有暴虐的一面,但刘朱更为刻毒、残酷;(二)三人出身不同,刘朱为底层出身,一步步爬到皇位,嬴政出身贵族,祖上世代为王,这种差异让刘朱二人更有危机感。

刘邦本是区区泗水亭长,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在沛县带领三千人也揭竿而起,最终他先灭大秦后克项羽,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完成了从乞丐到帝王的逆袭,25岁投靠郭子兴走上了反元之路,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理想,建立了大明。

二位草根出生的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功臣。刘邦将战功赫赫的彭越、英布、韩信等异姓诸侯王陆续铲除。朱元璋屠杀的数量和规模则更为庞大,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反观秦始皇,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李斯、王翦,不断保全了性命,更是得到了重用。

其中的差异是他们的性格和出生导致的,刘邦、朱元璋性格不如始皇帝大气,更为刻毒,无法以平常心对待异姓的功勋大臣,出于恶毒的心态纷纷将他们除去;而来从底层走上来的君主,内心有极为强烈的危机感,时刻担心有人觊觎自己的江山,为了除去后患,就将有能力的不确定因素悉数去除。

标签: 刘邦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