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怎么死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92

长孙皇后是怎么死的

长孙皇后的死因有多种说法。目前最广为人们所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死于气疾(“后素有气疾”《新唐书》)。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长孙同人小说中都把气疾归类于肺病,因为“气”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呼吸空气。

但实际上,“气”指的是中医上对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要素的统称,与五脏挂钩,有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五种“气”。这五种气的疾病都应当被归类为气疾的概念当中,而不应该狭隘地把气疾理解成肺气之病。

至于为什么会患上气疾,我见过的分析有遗传论、心病论、难产后遗症论三种。

遗传论其实就是说长孙皇后的家族基因中包含这种慢性疾病,遗传论的支持者所列举的证据有长孙皇后的母亲高氏也是因病早逝(未查到相关史料)和长孙子女中长乐公主、晋阳公主的早逝。

心病论,说白了就是心力憔悴导致的身心俱疲。长孙其人命运坎坷,幼年被赶出家门,寄人篱下,嫁给李世民后又频繁地为李世民的大业奔波,武德年间多次周旋于李渊的宠妃之间只为李世民争取争权斗争中的缓冲空间,贞观年间又梳理后宫,保护忠良,劝解太宗等等。有人认为在这种长年累月高强度的生活当中,长孙难以保养其身心的健康,进而患上气疾。

产后遗症论这个比较容易理解。长孙皇后为李世民产下三男四女,便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是十分可观的。妇女生产本就是一次气血的大亏损,一部分人就此认为,长孙产下衡阳公主(新城公主)后精气神过于透支,难以恢复(长孙病故于产下新城公主后的下一年)。

当然其实不论哪个版本,都离不开长孙体弱多病这一个大前提。长孙也曾在《春游曲》中吟唱“檐边嫩柳学身轻”,足以见得长孙是属于病西施类型的纤细美人,体质可能也相对较差。

长孙皇后 翻译

一、译文

贞观八年,跟随太宗巡幸九成宫,感染疾病危险疲乏。太子承乾进入服侍,悄悄地启奏皇后说:“医药全都用尽了,您的身体却不病好。请允许我启奏陛下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希望蒙受福祉的帮助。”

皇后说,“生死有命运,不是人的力量所加的。如果修福可以延长寿命,我从来不做恶;假如行善没有效果,有什么福可求?赦免是国家的大事。佛道是指示不同地方的宗教罢了,不是政体没有弊端,又是皇上所不信的。

怎么用我一个夫人就使天下的法度混乱?”承乾不敢奏明陛下,把这件事告诉左仆射房玄龄,玄龄把这件事让陛下知道,太宗和侍奉左右的臣子没有谁不抽噎。朝廷上的大臣全都请求减缓赦免,太宗听从了。皇后知道了这件事,坚持规劝,太宗于是就停止了这件事。

皇后病情将要加重时,和太宗辞别,那时玄龄因为被谴责而回家,皇后因此说:“玄龄奉事陛下最长时间,小心谨慎,出人意料的谋划和秘密的计策,全都预先知道,竟然没有一句话泄露,不是有大的缘故,希望您不要舍弃他。

妾的本宗,侥幸有缘与陛下结为姻亲,既然不是因为有道德的行为,就容易遭逢危险的时候。想要保全他们使他们永久,千万不要安排他们权要的职位。只要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遵奉朝廷谒见,就是他们的幸运了。

妾活着既然没有对当时有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而且葬就是藏,不想让人看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笑。

只请求依靠山来埋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木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了我了。”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那时年龄三十六岁。

二、原文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三、出处

《旧唐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二、作品赏析

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明末顾炎武评之为“颇步繁芜”。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三、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后宫

众人认为卫子夫与长孙皇后,那位更加优秀

能发生巫蛊之祸,证明卫子夫在晚年汉武帝心中的分量不怎么高啊,唐太宗对长孙皇后那是绝对的信任,毕竟他们曾同生共死。光是信任二字,卫子夫就远远不及长孙皇后。没有信任,再优秀有什么用?不过还是棋子罢了。

长孙皇后几个孩子的生平、字号

长子:(前)皇太子李承乾。幼子: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后改嫁薛瓘。晋阳公主:李明达。衡山公主(唐高宗即位后改封新城长公主):嫁长孙诠。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 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陆德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

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后来又为他开设学馆并先后派遣房玄龄魏征等重臣加以辅佐。

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多读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儿女。太宗对他们都宠爱有加,关爱之心与寻常父亲并无区别。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

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扩展资料

太宗和长孙皇后另有四个女儿,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美丽聪慧,太宗和长孙皇后“并所钟爱”,并在她出嫁时嫁妆逾制。 长乐公主还曾协助长孙无忌等劝说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178]长乐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将她葬在了离元宫很近的地方。

并打破皇子、妃嫔、公主只设一道石门的制度,设了三道石门,是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城阳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也非常喜爱,将她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因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后来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赐死。

太宗再次为她指婚,由于前段婚姻不顺,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以期女儿有一段良缘。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亲加鞠养”。

年仅五岁的晋阳公主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公主,每次经过妻子生前到过的所游之地,都会告诉女儿,孝顺的晋阳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哀哀地痛哭起来。晋阳公主和李治感情亲厚。李治上朝之前,晋阳公主哭着不舍哥哥离开。

唐太宗见此情景也泪流满面。晋阳公主常常在太宗发怒时为大臣求情,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久而久之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然而晋阳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万分悲痛,连续一个月没法进食,身形消瘦,大臣见状纷纷进谏,但唐太宗却对来劝勉的臣子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最后太宗下令用晋阳公主汤沐之资,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给早夭的女儿追福。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的规定。公主墓志记载其册封后便“汤沐增赋”,可知新城公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了实封。

新城公主先是许婚魏征之子魏叔玉,后来因事婚约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布将女儿许配给皇后的侄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担心耽误女儿的婚事,便开始张罗新城公主出嫁事宜,由于程序繁琐,最终没能来的及,还是留下了遗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女儿叫什么公主啊???

长孙皇后的4个女儿分别叫做: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衡山公主。

1、长乐公主

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因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别钟爱。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开始为长乐公主筹备嫁妆,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公主,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

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嫡长子。后任秘书监、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2、城阳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唐高宗同母妹妹,太平公主姑母兼婆母,生年不详。贞观中,出降莱国公杜如晦次子杜荷,后杜荷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被杀。杜荷死后,城阳公主再降薛瓘。

夫妻二人感情和睦。麟德初,城阳公主巫蛊事发,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城阳公主随之前往房州上任。 咸亨二年(671年)五月十六日,城阳公主薨于房州,唐高宗于显福门举哀,后将其陪葬昭陵。

3、晋阳公主

字明达,乳名兕子。是唐太宗最为疼爱的女儿,生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4、新城公主(衡山公主)

唐太宗最幼女,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生于贞观八年(634年),贞观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封衡山郡公主得实封又増赋。贞观十七年(643年),许配魏征长子魏叔玉。同年,婚事取消。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六日下嫁长孙诠(也作铨),因太宗于五月去世,婚礼中断。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改封新城郡长公主,增邑五千户,婚礼完成。

扩展资料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陆德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

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后来又为他开设学馆并先后派遣房玄龄魏征等重臣加以辅佐。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多读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逝世后,为何李世民再也没有立后?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13岁便嫁给李世民了。她的家族出自北魏的宗室,所以出身高门显贵的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算是门当户对。不过长孙皇后并没有贵族小姐那样骄纵,自她嫁给李世民之后,对待公婆无不尽心尽力,对待丈夫李世民更是倾力相助。当时大唐建立之后,李世民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后来发生玄武门之变后,长孙皇后便第一时间前往李渊的后宫,为李世民争取后宫的支持。所以多年患难与共的妻子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贴心的贤内助。

长孙皇后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她帮助丈夫一次次度过难关,她最难得的是懂得进退。在历史上李世民继位之后关于长孙皇后很多的记载都在后宫之中。很少有关于她前朝的记载。从前期李世民追随李渊起兵隋朝可以看得出来,长孙皇后不仅有魄力安定李世民的后方,而且长孙皇后的家族还是李世民夺位的主要支持者。从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得出来长孙皇后的政治觉悟不低于隋朝的文献皇后,但是长孙皇后没有在坐上皇后之位后开始干涉朝政,不是她没有这个才能,而是她是真的只把自己定位为李家儿媳,李世民清楚也明白所以对于长孙皇后感激爱慕与敬佩一直围绕在李世民的心中。所以,他与长孙皇后感情太深厚,长孙皇后去世后在他心中就无人可以替代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三位皇子,他们的长子李承乾曾经发生叛变后被李世民处死,之后李世民立了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治为太子。长孙皇后过世后,如果李世民再立皇后,那么嫡子又会出现。这样话,便会给大唐埋下隐患。新皇后的嫡子可能会被拥戴,那么大唐的国本将会被动摇。

所以与李世民感情深厚的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再立别人为后。

唐太宗为什么叫长孙皇后观音婢啊

长孙皇后的字号是小字观音婢,字号是指过去的人除了名以外的另外称呼,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称呼她为观音婢。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在中华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扩展资料

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

因此,长孙晟家得到霹雳堂的称呼。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婢

标签: 长孙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