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和陈廷敬的关系,陈廷敬和明珠分别在康熙朝哪段时期为相,准确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530

陈廷敬和明珠分别在康熙朝哪段时期为相,准确点的

明珠:康熙五年(1666),任内弘文院学士,参与国政。 康熙九年(1670)明珠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十六年(1677),晋升武英殿大学士。从此为相,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于北京。

陈廷敬: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从那时候起陈廷敬官拜至相。陈廷敬于公元1712年4月逝于任上。

陈廷敬和索额图、明珠比,谁的官大?

一样大,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大学士为正一品,三人都是大学士,都是正一品。

1、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 ―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2、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

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生于盛京。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

3、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清朝官员品级列表:

品级/中央/地方/军官

1、

2、

3、

4、

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舍里·索额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廷敬

康熙王朝中大阿哥乔迁,陈相说众大臣看在明珠才来贺喜的,又说明珠是明珠,大阿哥是大阿哥,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因为在这部剧中设定慧妃是明珠的妹妹(历史上没有定论,顶多是堂兄妹的亲戚关系),明珠就是大阿哥的舅舅。陈廷敬这是在点醒大阿哥不要看到这么多人来祝贺就飘飘然以为自己众望所归,其实他们都是看在舅舅明珠的份上(明珠当时得令,是康熙朝的红人,还刚刚受赏三眼花翎)才来的,通过给你面子来向明珠示好,一切都是做给明珠看而不是做给你这个今天的主人翁看的。所以虽然他们来了,别以为你找他们办事、拉派系结大阿哥党,人家就会上你的船!而陈廷敬在这部剧里被设定成忠心为国为君的聪明人,聪明人是不会说这种话的,但忠心为国为君的聪明人为了国家朝廷的大安定,康熙几个儿子间的小安定,就倚老卖老地说了。你看上一刻大阿哥喜形于色嘴上还在谦逊:“这是对晚辈的厚爱吧?”下一刻陈廷敬此言一出,大阿哥如堕冰窟。

历史上陈廷敬在索额图和明珠后面死而康熙王朝却死在他们前面这不是篡改历史吗

电视剧参照历史,但不排除有改变或者错误的存在,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可以篡改历史。

明珠最终被谁弹劾,而以后都不得康熙信任?

应该是于成龙起头,徐乾学煽风点火,郭琇开炮。

纳兰明珠,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是叶赫贝勒金台吉之孙。父尼雅哈率叶赫部降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授佐领官职。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掌内务政令,供御诸职,靡所不综”,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兄英亲王阿济格。康熙五年,任内弘文院学士,参与国政。康熙七年授刑部尚书,奉命和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查明清口是淮河、黄河汇合处。康熙九年,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十年二月,充经筵讲官。康熙十一年,迁兵部尚书。主张撤除三藩,大学士索额图等人主张处死倡议撤藩的人,康熙帝拒绝。十四年,调吏部尚书。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

明珠表面上为人谦和,但他利用康熙帝对他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1687年冬,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康熙帝问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参劾?”高士奇回答:“人谁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郭琇弹劾明珠、余国柱“植党类以树私,窃威福以惑众”,被参劾罢政不久,又以功复原级,但任内大臣二十年,竟不复被康熙帝柄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病逝北京。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继《参河臣疏》不久,郭琇紧接着上了第二道疏本《纠大臣疏》,从靳辅身上把笔锋一转,单刀直入地指向了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一帮佞臣,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隔异已,贪赃枉法等罪行。疏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明珠凡奉谕旨,或称其贤,则向彼云:由我力荐。或称其不善,则向彼云:上意不喜,吾当从容挽救。且任意增添,以市恩立威。因而要结群心,狭取货贿,至于每日启奏毕,出中左门,满汉部院诸臣及其腹心,拱立以待者,密语移时,上意无不宣露。部院衙门,稍有关系之事,必请命而行……靳辅与明珠、余国柱交相固结,每年糜费河银,大半分肥,所提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极力庇护……”其措词之严厉,事实之详尽,将明珠、余国柱等揭露得淋漓尽致。

当时明珠、余国柱等人的擅权、贪婪朝人皆知,康熙皇帝一不聋二不瞎,当然也是知道的。但总得有朝廷大臣参他,皇帝才好借故治其罪。可是,明珠、余国柱那等权势谁人敢参!有几个言官也曾“颇有参劾,即令借事排陷,闻者骇惧”,再有那个敢以卵击石呢!所以,郭这一本是冒着极大风险上奏的。康熙曾问侍臣:明珠如此何无劾奏?待臣答曰:“人孰不畏死?”郭在疏中也曾明确指出:“臣固知其党羽实繁,睚眦必报”,“伏见皇上求治,辨别奸贤,正朝野肃清之会。窃思报效,不顾身家。”当时也有另一种议论,说郭精明异常,早已洞察到康熙励精图治,久欲拿权臣开刀,苦于无人上疏,才敢投皇帝下怀毅然上疏。然而,康熙帝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象郭这样敢于上《纠大臣疏》的直臣实在太少也实在可嘉。所以,他不但没有对郭加责,而且立即准了其本奏,并在上谕中作了处分:“国家建官分职,必矢志清白,大法小廉。今在廷诸臣,自大学士以下,惟知互相结引,徇私倾陷。凡遇会议,一二昌率于前,众附和与后,一意诡随。廷议如此,国是何凭?至于紧要员缺,特令会同推举,原期得人,亦欲令被举者警心涤虑,恐致累及举者。而贪黩匪类,往往败露,此皆植党纳贿所致。朕不忍加罪大臣,且用兵时有曾著劳绩者,免其发觉。罢明珠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明珠毕竟是满族官员,且有功于康熙王朝,所以康熙还是为他开脱罪责,从轻发落了。余国柱等遂被逐回籍。明珠之流被参倒,郭由此声名大震,受到康熙皇帝的格外器重,被破格攫升为左都御史,从从五品一跃升至为从一品,连升四级。

初,明珠当国,势张甚,其党布中外,乾学不能立异同。至是,明珠渐失帝眷,而乾学骤拜左都御史,即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讽诸御史风闻言事,台谏多所弹劾,不避权贵。明珠竟罢相,众皆谓乾学主之。时有南、北党之目,互相抨击。尚书科尔坤、佛伦,明珠党也,乾学遇会议会推,辄与龃龉。总河靳辅奏下河屯田,下九卿会议,乾学偕尚书张玉书言屯田所占民地应归旧业,科尔坤、佛伦勿从。御史陆祖修因劾科尔坤等偏袒河臣,不顾公议,御史郭琇亦劾辅兴屯累民,诏罢辅任。湖广巡抚张汧亦明珠私人,先是命色楞额往谳上荆南道祖泽深婪赃各款,并察汧有无秽迹,色楞额悉为庇隐。御史陈紫芝劾汧贪黩,命副都御史开音布会巡抚于成龙、马齐覆讯,汧、泽深事俱实,复得泽深交结大学士余国柱为嘱色楞额徇庇及汧遣人赴京行贿状,下法司严议。时国柱已为琇劾罢,法司请檄追质讯,并诘汧行贿何人,汧指乾学。上闻,命免国柱质讯,戒勿株连。於是但论汧、泽深、色楞额如律,事遂寝。乾学寻乞罢,疏言:“臣蒙特达之知,感激矢报,苞苴餽遗,一切禁绝。前任湖北巡抚张汧横肆污蔑,缘臣为宪长,拒其币问,是以衔憾诬攀。非圣明在上,是非几至混淆。臣备位卿僚,乃为贪吏诬构,皇上覆载之仁,不加谴责,臣复何颜出入禁廷,有玷清班?伏冀圣慈放归田里。”诏许以原官解任,仍领修书总裁事。

康熙九年郭琇中进士,康熙十七年授江南吴江县令。康熙二十五年入朝任江南道御史。历官佥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康熙二十七年,郭琇上《参河臣疏》,弹劾河道总督靳辅、户部尚书佛伦,接着又以《纠大臣疏》弹劾明珠、余国柱“植党类以树私,窃威福以惑众”,不久升任左都御史。次年又上《参近臣疏》,弹劾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给事中何楷、修撰陈之龙、编修王顼龄等植党营私,此三疏使得“群党侧目,百端交构”。不久遭明珠余党诬陷,罢官。康熙三十八年,帝南巡,郭琇至德州迎驾。起用为湖广总督。康熙四十一年,因具报苗民起义失实,又罢官。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乡里。

高士奇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赏识,任“南书房行走”大臣,官詹事府詹事。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士奇“欺君灭法,背公行私,其罪之可诛者四也。”副都御史许三礼又疏劾徐乾学与高士奇“植党营私,表里为奸,招摇纳贿”,解职归里。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见状,决意救民“于昏垫之中”,即命安徽安察使于成龙分理疏浚下河,使水归入海,但归靳辅统辖。二人议不合,引发治理下河方略之争。康熙帝以“便民”“不害百姓”意瞩于成龙方略;明珠则称“于成龙居官虽清,但河工事宜未经阅历。靳辅久任河务,已有成效,似应从靳辅之议。”靳辅执意坚持己见,且不与于成龙及其继任者孙在丰配合,致康熙帝所亲立疏浚下河工程历两年之久而不得兴。康熙二十六年兴工未久,靳辅从工程总体出发,于十月十七日又提出新的方案。九卿议复,仍按靳辅所议。康熙帝疑其“有阻挠之意”(《康熙起居注》1572页)。问题的症结在于河工事复杂,非亲历者不易把握;除明珠于康熙七年曾阅淮、扬河工有过调查研究外,九卿大多不懂河工事,只能出于对靳辅的信任。康熙帝深知河工事难,尽管多方征询不同见解,仍不能洞查河工锁钥。而明珠作为朝中为首之大学士,在下河工程“开—停—开—停”过程中,一直支持靳辅。使下河之事久拖不决。康熙帝“因事之延蔓殊觉厌烦” (《康熙起居注》1774页)。多次劝谕九卿、科、道及内阁学士“如有所见都应直言”。于是御使郭琇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参奏:“靳辅治河多年,迄无成效。皇上爱民,欲拯淮、扬七州百姓,而靳辅……百计阻挠,宜加惩处”。康熙帝进一步追问:“廷臣中有掣肘河务者,尔本内曾言及否?”郭琇答“无之”。(《康熙起居注》1717页)。其后,郭琇再上奏疏劾明珠。揭露其擅政贪贿、卖官鬻爵、排陷异己。二月初九日康熙帝宣布:“著革去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并称“本应发明其事,以肃官方,因不忍遽行加罪大臣,且用兵之时,有劳绩者,故免其发明。”(《康熙起居注》1728页)其后康熙帝更明言“专擅之人,近经黜革”,“前曾将敖拜、班布尔善俱行正法,若有败乱国政者,朕岂加宽宥耶?”明珠罢相之后康熙帝才从容审慎处理靳辅治河之事。态度宽容客观,虽最终仍将靳辅革职,但已是两个月以后的事,而且还批驳了郭琇、于成龙对靳辅的不实指责。

康熙王朝里 索额图,周培公,明珠,图海,为辅政大臣。请问他们都分管是什么。

周培公 名昌,为图海幕僚,清史稿并未为他立传,其事迹见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剃发降。因令吴丹入城抚定。 。。。 周昌初入城,自陈父明季死流寇,母孙剜目破面触棺死,原捐躯表母烈。及辅臣降,图海以闻。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参政。昌复参蔡毓荣军事,事平,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以与总兵互讦罢。昌既罢,犹喜言兵。噶尔丹扰边,数上书当事陈利害。后卒於家。   其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皆属虚构。 索额图 中国清代康熙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后叔父。初任侍卫。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康熙二十七年,索额图被任为钦差大臣,率领清廷使团前往色楞格斯克,与俄方代表会谈两国边界问题。但由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 ,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国提议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索额图仍为谈判使团首席代表,率使团至尼布楚与俄方代表F.A.戈洛文谈判。在谈判中,索额图阐明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原委,驳斥俄方提出以黑龙江或雅克萨为界的无理要求。双方终于在对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中俄条约——《尼布楚条约》,确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东段边界。索额图先后两次参加平定准噶尔之役。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宫廷斗争中依附皇太子胤礽。四十二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陈廷敬 字子端,号说岩(意为喜爱岩石),晚号午亭,午亭山人。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深受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对创建与唐“贞观之治”可以媲美的“康熙之治”起着不可否认的辅弼作用。故他堪称清初的杰出政治家;陈廷敬以总裁官的身份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 《佩文韵府》、 《明史》、《三朝圣训》、 《鉴古辑览》、 《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代表了当时代的最高水平。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编辑家;陈廷敬本人著有《午亭文编》50卷,其文其诗,品位极高,人称燕许手笔, “海内无异词”,是居于当时权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陈廷敬著有《困学绪言》,对我国传统理学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故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理学家;他同时是一位书法家,因明清入翰林院的进士一定得书法拔尖,今存其书联“饮露花中如美酒,谈诗泉上似高贤”被方家称为神品。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廷敬通晓音律,能作乐谱曲,竟是一位音乐家,学识渊博,文采优长;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这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诚属罕见。   纳兰明珠   明珠( 1635年 11月19日 —— 1708年 6月3日) 清朝 康熙 时期重臣。字端范,纳兰氏, 满洲正黄旗 人,叶赫贝勒 金台石 之孙。父尼雅哈率叶赫部降于 清太祖 努尔哈赤 ,被授佐领 官职 。明珠 康熙 七年授 刑部 尚书 ,十一年,迁 兵部 尚书。十四年,调 吏部 尚书。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堠太子太师。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 台湾 ,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埚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频爵,被参劾罢政,虽后又以功复原级但任内大臣二十年,竟不复被 康熙帝 柄用。 明珠有三子:长子 纳兰性德 ,清代著名词人。次子纳兰揆叙,三堐纳兰揆方。 图海,字麟洲,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父穆哈达,世居绥芬。图海自笔帖式历国史院侍读。世祖尝幸南苑,负宝从,顾其举止,以为非常人。擢内秘书院学士,授拜他喇布勒哈番,迁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顺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摄刑部尚书事。与大学士巴哈纳等同订律例。侍卫阿拉那与公额尔克戴青两家奴斗於市,谳失实,坐欺罔,免死,削职。世祖崩,遗命起用。圣祖即位,授正黄旗满洲都统。其二,图海摄影网——摄影爱好者交流的网站

康熙一朝有多少位重臣

康熙朝共历61年,出现的重臣很多,具体数量无从考证,知名的有陈廷敬、纳兰明珠、索额图、李光地、姚启圣等。

1、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 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后历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年七十五,谥文贞。

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2、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

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起家蓝翎侍卫、治仪正,迁为内务府郎中,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恢复内大臣、光禄大夫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葬于今北京海淀区上官村。

3、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

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生于盛京。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

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平定三藩时,赞画图谋,颇有功劳。

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后期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4、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5、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

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

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廷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启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舍里·索额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标签: 康熙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