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骄傲的一场战争,唐朝著名的战役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21

唐朝著名的战役

1、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

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2、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击吐谷浑之战是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九年的一次唐朝对外战争。由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派军队征讨。

唐军老将李靖高龄挂帅出征,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全国投降于唐朝,伏允自缢而死。此役为唐军在西北各部族树立了威信,也向西扩大了唐朝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

3、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

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

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4、唐灭西突厥之战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兵万余人,从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又命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余众。十二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懒独禄等率万余帐归降,苏定方征调其千名骑兵从军。

唐朝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弩失毕五俟斤之一)共袭沙钵罗。苏定方率唐及回纥兵万余人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沙钵罗率十姓兵10万将其包围。

苏定方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前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部归降,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遁。五咄陆部闻沙钵罗兵败,也归附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

苏定方于是命令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曳咥河南)进发,追击沙钵罗,苏定方与任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时遇大雪,深约二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后再进军。

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以为唐军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踏雪昼夜兼程地继续追击。进至双河(今新疆伊宁北),南北两路唐军会师,又长驱200里,直抵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沙钵罗牙帐。

沙钵罗及其将士正准备外出打猎,苏定方乘其无备,突然发起攻击,斩俘数万人。沙钵罗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逃往石国西北之苏咄城。

苏定方乃息兵,令西突厥各部落返回居所,修通道路,设置驿站,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并将沙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等,全部归还原主。

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引大军凯旋。沙钵罗逃到石国,被石国人诱捕,送交萧嗣业。十一日,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吏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

此战,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大胜。

5、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西突厥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

二年四月,唐廷令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属部众。调露元年,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联合吐蕃,进兵

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六月,唐廷商议发兵讨伐事,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

唐廷遂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为名,领兵西进,欲在途经西突厥境地时,见机行事,擒获都支等人,以安定西突厥各部。

七月,行俭等进至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召集当地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扬言天热,需待秋凉再西行,使都支等人不加戒备。

随后,又以打猎为名,徐召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均在今新疆境)诸部落子弟近万人,数日后,令其倍道西进。

行至距都支部落10余里,先派使者向都支问安,继派使者促其相见。都支与李遮匐原本相约于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军速至,被迫率儿侄首领等500余骑出迎,行俭遂尽俘都支等人。

然后,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前来听命,一并执送碎叶城。同时派出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进袭李遮匐。

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即令其返回劝谕其主子,并讲明都支被擒等情况。李遮匐计穹,被迫投降。于是裴行俭遣波斯王子,自行还国,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加筑碎叶城。亲自押俘都支与李遮匐返回长安(今西安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战争

求教:唐朝的一场战争

一段真实的历史,唐朝与阿拉伯的战争真相

到一个文章,题目是“真相唐朝中国军队与阿拉伯军队中亚战史 ”,里面内容有很多是不符合史实的,比如“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扩张、侵略性。”,这完全是瞎扯,否则,怎么解释中国自秦朝到目前的版图变化?古代开疆扩土是光荣的事,哪个时代就那个样子么,为什么作者开头就撒谎?最后作者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不但是被阿拉伯打败,导致隋朝时期开创的“丝绸之路”被唐朝中断,还有在东北和南方的失败。这三次大的失败之后的安史之乱是李隆基的昏庸和杨国忠的贪财,安禄山是被逼反的,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此外,造纸术传播给阿拉伯和西方是被动的,因为唐朝当时被俘虏的人员中有会造纸术的。对于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是好事,但对中国敌人的强大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坏事。唐朝是强盛的时候发生的安史之乱,后果是藩镇割据,而辛亥革命后的状况比这个还惨,外国人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定义为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安史之乱反映了唐朝对地方军阀控制不利,这个祸根要往上查,不能只怪唐玄宗。安史之乱造成的人口损失在三千万以上,之后的唐朝人口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其实, 安史之乱之前, 唐朝就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失败,比如,南诏王国的独立建国,唐朝曾经发动一连串攻击,但每次都在万山丛中被击败,前后共死二十余万人。在云南的南诏王国建国的同时,在遥远的中亚荒漠草原上,唐帝国也受到同样打击。有人说,战争的起因是"高仙芝私自作主贸然出击",或者说,"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但事实是,引起那场战争不是这么简单的。怛逻斯战役,西方人叫做 The Battle of Talas. 安西战区(新疆库车)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国(乌孜别克塔什干布),俘虏了它的国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诉中亚诸国,高仙芝如何伪订和约,如何乘石国不备发动奇袭,以及如何屠杀老弱和劫掠财物。中亚诸国被高仙芝的卑鄙行为所激怒,但中亚诸国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为敌,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国于七五一年,与高仙芝的三万余人的洋华混合兵团开战。高仙芝所属的葛罗禄部落派遣军叛变,与阿拉伯内外夹攻,唐帝国洋华混合兵团崩溃。高仙芝狼狈逃回死伤二万余人。

这是一次重要的战役,唐朝的衰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安史之乱. 怛逻斯战役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高仙芝的愚蠢,他的行为导致阿拉伯等国形成了联合阵线 ,也许可以说高仙芝是个名将,但这个战役至少说明这个名将有一大污点。 关于双方的军力,双方的主将都是厉害角色,军队数目双方有分歧,中国方面的学者说阿拉伯联军是10万,15万,甚至是20万,唐朝则是3万。西方学者认为阿拉伯联军是7万,唐朝联军是3万。实际上,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事先并没有开战的意图,导致怛逻斯战役完全是偶然的,是高仙芝的背信和残暴引来了阿拉伯联军,因此,双方的军队数目都不应该超过10万的。唐朝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葛逻禄部一万人叛变,唐朝最后损失两万,也就是说,唐朝几乎全军覆没。葛逻禄部的叛变是因为战争在5天后,唐朝已经显露败相,所以叛变。 而国内学者却把阿拉伯军队说成是15~20万,或者,把战败责任推给了葛逻禄部的叛变, 给唐朝遮羞,正如那些所谓历史学者贬低隋朝,丑化清朝,以"创造"出唐朝的伟大一样。

为了给唐朝的失败遮羞,有人是这样说的:“唐与大食七次有记载的较大战役,打了个6:1,大食人撞得个头破血流。很多人总是拿怛罗斯说事,那战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安史之乱紧接其后,大唐抽调西域兵力回去镇压叛军,连高仙芝都被抽调而去,后被老年昏庸的玄宗斩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 对此作者真的佩服,最后是谁丢了那么多的土地啊? 人家失败1000次但最后得到土地也是胜利啊,作者竟然还在意淫。据国外史学记载,怛罗斯之战(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751 AD),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唯一的一次主要战争。此战在西方是出名的,但出名的不是那场胜利,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都没怎么记载这个战役,可是,这个战斗中,阿拉伯人俘虏了会造纸的工匠,造纸术就这样传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帝国传给罗马帝国,造纸术加速了西方的文明进程,唐朝的军事失败不算什么,但却为中国后来造就了强大的敌人,唐朝的****。在中国,此战根本谈不上什么出名,因为,中国的历史学家或者不提或者淡化 。 在东北,云南,西北的三次重大失败,导致唐朝衰落.而安史之乱彻底的摧毁了唐朝 ,首都被占,宫殿被毁。总之,唐朝是不错的,但远没有教科书上吹的那么厉害,唐朝的黄金时代到此结束。

关于安史兵变,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来是一个英明人物,但他却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无限权力如此之久,都会堕落。他六十岁时,把他一个儿子的妻子,二十六岁的杨玉环召唤进宫陪他上床,封为贵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弄权,杨国忠向范阳战区的节度使安禄山索取巨贿,他一口拒绝。杨国忠不能忍受这种轻蔑,遂决心打击他,诬蔑安禄山谋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后来,杨国忠派遣警备部队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全部处死。安禄山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诉没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过宰相这一关,他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他决定叛变。率领洋华混合兵团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伐杨国忠。杨国忠得到消息,大为兴奋,因为事情终于证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安禄山缉拿归案。不过安禄山的洋华混合兵团却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过黄河,攻陷洛阳。七五六年再向西进击,攻陷潼关。李隆基从长安仓促逃出,逃到了距长安只六十公里的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愤怒的禁卫军包围行宫,把杨国忠杀掉,屠灭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儿女和杨玉环两位拥有极大权力的美丽姐妹。为了防备复仇,禁卫军要求李隆基处置杨玉环,李隆基只好把她绞死。但李隆基仍然贪婪不肯放弃宝座,他的儿子李亨不能忍受,径行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灵武郡(宁夏永宁西南),宣布即位,遥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手下没多少兵力,二十万精兵早先大都死在云南了。于是,向回纥汗国乞援,付出的报酬是:收复长安时,所有美女和财产,任凭回纥++烧杀和掳掠回国。七五七年,回纥兵团收复长安,在李亨的儿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纥答应等收复洛阳时再践约。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长安即行烧杀掳掠,洛阳人民必定恐慌,势将为安庆绪死守。后来,洛阳被收复时,那些日夜盼望政府军的人民,却发现政府军如此狰狞。 安禄山兵变由于他的大将史思明在范阳(北京)投降而结束,历时三年零五个月。可是李亨没有度量容纳这个叛将,秘密计划把史思明杀掉。阴谋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变,攻陷洛阳。这时,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亲李亨同样的条件,再向回纥汗国乞援。

七六二年,回纥军团收复洛阳,洛阳遭到第二次恶运,距上次恶运仅只五年。洛阳的妇女儿童在恐惧中涌向圣善寺和白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灵保护。结果回纥纵火焚烧,一万余人全被烧死,大火数月不熄。繁华盖世的东都,再罹浩劫,从此一百年间,一片荒凉。唐政府的军队也效法回纥,兵锋所至,对自己的同胞,比回纥兵团还要凶暴。黄河流域数百公里,残存的人民,用纸张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也许有人会问,我说的盛唐是唐朝的一个最垃圾时期,而不是唐朝最强盛时期。这个是不对的,安禄山兵变前,已经有三次重大失败,东北的安禄山被契丹打败;云南的南诏王国建国,并消灭唐朝军队20万;中亚草原上,唐朝名将高仙芝被阿拉伯帝国打败,中国被赶出了西域,汉朝和隋朝开发的丝绸之路中断。唐朝的盛世要是那么强,怎么会被一个安禄山兵变彻底催毁了呢? 连同安禄山兵变,共历时九年,死亡三千万以上。

总之,唐朝给中国带来过辉煌,也给中国带来过黑暗。 但是, 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大肆吹捧辉煌, 而淡化或者不提唐朝给中国带来过黑暗。 而对清朝的则相反,拼命张扬夸大清朝的黑暗面,而淡化清朝的贡献, 周思源教授甚至连清朝的盛世也要否定。 现在,似乎有这样的倾向,指出唐朝过失的是什么日本人或者汉奸, 而丑化贬低清朝的是英雄。 公平么? 反正我看着不爽。 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 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联盟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然后是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接着是开元十年(公元722 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685 ―705 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在中国很有名。中国以前拍过一个电影。这突骑施受了唐朝的安抚,一心一意为唐朝打了好多仗)

如:开元六年(718 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 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 至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 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

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跟他爹的官职一样大(班秩相同))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 次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于是在天宝六载(747 ),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749 )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来自梵文Sri Man- gala )上表唐廷说,?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751 )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 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世所称的床弩。

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军所不能相比的。

战役过程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 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总结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孤军死守西域四十载,最后一战三军将士尽白头,这场唐朝最悲壮的一战是哪一战?

应该是唐宪宗元和三年,安西最后陷落的一场战争。其实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因为一场战争人的头发就一夜间全白了头的,而是因为战士驻扎在前线40余年,从身强力壮的青年出征到了体弱多病的年老还未回。

众所周知,安西军是唐朝时期最强的军队,提到安西军足以令人闻风丧胆,因此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朝廷就从安西军当中抽出了大量精兵去镇压叛军,因此安西军在出征吐蕃时就只剩下万余人。

吐蕃对于安西等地早已觊觎,只是因为安西军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们一直颇为忌惮,不敢擅自出兵。所以当吐蕃得知唐朝发生内乱,安西军军力薄弱之后,他们知道机会来了,吐蕃军立刻倾巢而出,进犯唐朝边境。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战,吐蕃仍未拿下唐朝的边境地区,这足以看出唐朝安西军的军队实力有多强,然而安西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由于长时间与安西军失去联系,朝廷中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们都认为边境地区早已沦陷了,安西军全军覆没了。

然而,事实总是令人出乎意料。安西军的将领郭昕,他一直在边境坚守着。郭昕自河西走廊沦陷后,已经与中央王朝失去联系十五年,这十五年间安西军与吐蕃军浴血奋战,他们在城中坚守,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种粮种菜,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士兵不断减少,自己的部下逐渐老去,自己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在789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这意味着整个西域就真的只剩下郭昕坚守了。公元808年,安西军在边境打了最后一战。

几十年的坚守,从年轻力壮到已是头发花白,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吐蕃军,郭昕率领士兵与吐蕃军血战,结局终是郭昕率领几千早已白发苍苍安西军死战不退,最终全部阵亡。

关于唐朝时于阿拉伯发生的战争

是唐朝败了。

唐朝时期与阿拉伯发生的战争叫怛罗斯之战,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骁勇善战,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唐军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唐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

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逻禄(Qarluq)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

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终溃不成军。

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

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两万人的唐安西军,最后只剩数千名人。

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不分胜败,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扩展资料:

怛罗斯之战的唐军主帅介绍: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

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怛罗斯之战

唐朝对外战争有哪些

1、唐与突厥的战争

武德三年至贞观四年(620-630) 唐与突厥第一次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 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 :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调露元年至开元九年(679-721) 唐与突厥第三次战争 :西突厥叛乱被平定,东突厥遗民成功复国,成为北方大患。

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 唐与突厥第四次战争 :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臣服于唐朝。

2、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与高句丽第一次战争 :双方均未达成目标。

永徽六年至总章元年(655-668) 唐与高句丽第二次战争 :百济灭亡,日本被击溃,高句丽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仪凤元年(670-676) 唐与新罗战争 :新罗吞并百济故地及部分高句丽之地,在军事对峙下,新罗臣服于唐。

4、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670-702)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737-779)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

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818-822) 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与奚契丹(两藩)的战争

显庆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暂反叛后全降。

万岁通天元年至开元三年(696-715) 唐与奚契丹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两藩附于后突厥汗国,后突厥势衰,又内附于唐。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与奚契丹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两藩内附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四载(737-755) 唐与奚契丹第三次战争 :唐朝先胜后败,两藩时降时叛,最后附于回纥汗国。

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边 :因为回纥臣服于唐,两藩年年来朝,此时契丹势衰,奚族崛起。

贞元十一年(795) 唐击奚第一战 :奚被击退。

太和四年(830) 唐击奚第二战 :奚被击溃,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击奚第三战 :唐军主攻,两藩都已内附于唐。

光启四年至天复三年(888-903) 唐与契丹边境战 :契丹逐步征服掉势弱的奚、室韦,但被唐军击破,牛酒之会求和。

6、唐与大食的战争

开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与大食第一次战争 :唐朝先胜、中败、后胜,倭马亚大食势力被阻,唐朝势力在中亚扩大。

天宝九载至十载(750-751) 唐与大食第二次战争 :唐军惨败,随后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亚。

7、唐与突骑施的战争

开元十四年(726) 突骑施进犯安西 :突骑施在唐与大食之间壮大起来,掠安西四镇而去。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三载(736-744) 唐平突骑施战争 :突骑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与勃律的战争

天宝六载(747) 唐攻小勃律之战 :小勃律灭亡,并入唐朝。

天宝十二载(753) 唐攻大勃律之战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与南诏的战争

天宝九载至十三载(750-754) 唐与南诏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南诏叛立,附于吐蕃。794年后附于唐。

太和三年(829) 南诏进犯西川 :南诏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与南诏第二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南诏军力被严重削弱,臣服于唐。

10、唐与回纥的战争

大历十年(775) 唐与回纥边境战 :回纥被击退。

大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与回纥第一次战争 :回纥臣服于唐。

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与回鹘第二次战争 :回鹘汗国灭亡,黠戛斯汗国臣服于唐朝。

仅以这10个对手的战争场数来说胜负:

第一次突厥战争,胜1。

第二次突厥战争,胜2。

第三次突厥战争,胜2、负1。

第四次突厥战争,胜3、负1。

吐谷浑边境战争,胜3、负1、平1。

唐平吐谷浑战争,胜4、负1、平1。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胜4、负1、平2。

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胜5、负1、平2。

唐与新罗战争 :胜5、负2、平2。

唐与吐蕃边境战 :胜5、负2、平3。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胜5、负3、平3。

第一次吐蕃战争 :胜5、负3、平4。

第二次吐蕃战争 :胜6、负3、平4。

第三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4。

第四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5。

第五次吐蕃战争 :胜7、负4、平5。

第六次吐蕃战争 :胜8、负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战争 :胜8、负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6、平5。

奚契丹犯边 :胜9、负7、平5。

唐击奚第一战 :胜9、负7、平6。

唐击奚第二战 :胜10、负7、平6。

唐击奚第三战 :胜11、负7、平6。

唐与契丹边境战 :胜12、负7、平6。

第一次大食战争 :胜13、负7、平6。

第二次大食战争 :胜13、负8、平6。

突骑施进犯安西 :胜13、负9、平6。

唐平突骑施战争 :胜14、负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战 :胜15、负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战 :胜16、负9、平6。

第一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0、平6。

南诏进犯西川 :胜16、负11、平6。

第二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1、平7。

回纥犯边 :胜16、负11、平8。

第一次回纥战争 :胜16、负11、平9。

第二次回鹘战争 :胜17、负11、平9。

另:

贞观十四年(640) 唐攻高昌之战 :胜18、负11、平9。

贞观十五年至二十年(641-646) 唐与薛延陀战争 :胜19、负11、平9。

贞观二十二年(648) 唐平中天竺之战 :胜20、负11、平9。

显庆四年(659) 唐平疏勒等三国 :胜20、负11、平10。

龙朔元年至二年(661-662) 唐平铁勒的战争 :胜20、负11、平11。

? 林邑犯边 :胜20、负11、平12。

唐朝对外的战争有哪些

1、唐与突厥的战争

武德三年至贞观四年(620-630) 唐与突厥第一次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 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 :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调露元年至开元九年(679-721) 唐与突厥第三次战争 :西突厥叛乱被平定,东突厥遗民成功复国,成为北方大患。

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 唐与突厥第四次战争 :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臣服于唐朝。

2、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与高句丽第一次战争 :双方均未达成目标。

永徽六年至总章元年(655-668) 唐与高句丽第二次战争 :百济灭亡,日本被击溃,高句丽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仪凤元年(670-676) 唐与新罗战争 :新罗吞并百济故地及部分高句丽之地,在军事对峙下,新罗臣服于唐。

4、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670-702)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737-779)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

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818-822) 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与奚契丹(两藩)的战争

显庆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暂反叛后全降。

万岁通天元年至开元三年(696-715) 唐与奚契丹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两藩附于后突厥汗国,后突厥势衰,又内附于唐。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与奚契丹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两藩内附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四载(737-755) 唐与奚契丹第三次战争 :唐朝先胜后败,两藩时降时叛,最后附于回纥汗国。

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边 :因为回纥臣服于唐,两藩年年来朝,此时契丹势衰,奚族崛起。

贞元十一年(795) 唐击奚第一战 :奚被击退。

太和四年(830) 唐击奚第二战 :奚被击溃,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击奚第三战 :唐军主攻,两藩都已内附于唐。

光启四年至天复三年(888-903) 唐与契丹边境战 :契丹逐步征服掉势弱的奚、室韦,但被唐军击破,牛酒之会求和。

6、唐与大食的战争

开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与大食第一次战争 :唐朝先胜、中败、后胜,倭马亚大食势力被阻,唐朝势力在中亚扩大。

天宝九载至十载(750-751) 唐与大食第二次战争 :唐军惨败,随后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亚。

7、唐与突骑施的战争

开元十四年(726) 突骑施进犯安西 :突骑施在唐与大食之间壮大起来,掠安西四镇而去。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三载(736-744) 唐平突骑施战争 :突骑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与勃律的战争

天宝六载(747) 唐攻小勃律之战 :小勃律灭亡,并入唐朝。

天宝十二载(753) 唐攻大勃律之战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与南诏的战争

天宝九载至十三载(750-754) 唐与南诏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南诏叛立,附于吐蕃。794年后附于唐。

太和三年(829) 南诏进犯西川 :南诏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与南诏第二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南诏军力被严重削弱,臣服于唐。

10、唐与回纥的战争

大历十年(775) 唐与回纥边境战 :回纥被击退。

大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与回纥第一次战争 :回纥臣服于唐。

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与回鹘第二次战争 :回鹘汗国灭亡,黠戛斯汗国臣服于唐朝。

仅以这10个对手的战争场数来说胜负:

第一次突厥战争,胜1。

第二次突厥战争,胜2。

第三次突厥战争,胜2、负1。

第四次突厥战争,胜3、负1。

吐谷浑边境战争,胜3、负1、平1。

唐平吐谷浑战争,胜4、负1、平1。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胜4、负1、平2。

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胜5、负1、平2。

唐与新罗战争 :胜5、负2、平2。

唐与吐蕃边境战 :胜5、负2、平3。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胜5、负3、平3。

第一次吐蕃战争 :胜5、负3、平4。

第二次吐蕃战争 :胜6、负3、平4。

第三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4。

第四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5。

第五次吐蕃战争 :胜7、负4、平5。

第六次吐蕃战争 :胜8、负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战争 :胜8、负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6、平5。

奚契丹犯边 :胜9、负7、平5。

唐击奚第一战 :胜9、负7、平6。

唐击奚第二战 :胜10、负7、平6。

唐击奚第三战 :胜11、负7、平6。

唐与契丹边境战 :胜12、负7、平6。

第一次大食战争 :胜13、负7、平6。

第二次大食战争 :胜13、负8、平6。

突骑施进犯安西 :胜13、负9、平6。

唐平突骑施战争 :胜14、负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战 :胜15、负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战 :胜16、负9、平6。

第一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0、平6。

南诏进犯西川 :胜16、负11、平6。

第二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1、平7。

回纥犯边 :胜16、负11、平8。

第一次回纥战争 :胜16、负11、平9。

第二次回鹘战争 :胜17、负11、平9。

另:

贞观十四年(640) 唐攻高昌之战 :胜18、负11、平9。

贞观十五年至二十年(641-646) 唐与薛延陀战争 :胜19、负11、平9。

贞观二十二年(648) 唐平中天竺之战 :胜20、负11、平9。

显庆四年(659) 唐平疏勒等三国 :胜20、负11、平10。

龙朔元年至二年(661-662) 唐平铁勒的战争 :胜20、负11、平11。

? 林邑犯边 :胜20、负11、平12。

唐朝军队曾经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一场战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怛罗斯战役: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怛(da)罗斯战役----八世纪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大食还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 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两次事件还与吐蕃有关。其格局是,以大食为主 ,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的兴衰,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谓“渡泸之役"也是吐蕃与大食联军为一方同唐军对阵的。所不同的只是后一次战役以吐蕃为主力而已。对此,后面再去叙述。开元三年之战,其导因是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傀儡发兵攻略该国。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属国,“内附岁久",唐理应出正义之师。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然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两年后又同吐蕃等一起兴兵犯境。第二次战争唐廷好像没有派遣本部人马,胜负不明。但四镇未入大食手中,是无疑问的。对于大食,第一次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谋取唐的属国,而第二次战争其目的就更进了一步,是为了侵夺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种势力在中亚一带的角逐天宝年间渐趋严重,以至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就是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在前苏联境内江布尔城附近。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笃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各国对高仙芝的欺诱贪暴,甚为愤怒 ,计划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先发制人,将兵进攻大食。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 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打响了。这次战争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败绩,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数千人逃脱。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与段秀实一起,集拢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时,拔汗那兵也退了下来,辎饷塞道。李嗣业怕敌人追及,手持大棒击毙拔汗那兵马百余号,道路始开。高仙芝等遂率残兵还至安西。 这场战争唐军失败了。这与唐朝联军方面的总指挥高仙芝的轻敌,进而孤军深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一战术性失误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战斗有关。那次战斗,高仙芝比较轻易地取胜了。 天宝七年,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兵步骑一万余,出讨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 ,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国“皆震恐,威归附"。这一“皆"一“威"的看法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亚力量的对比。其时,阿巴斯人正在帝国东部领地一一波斯呼罗珊掀起反抗伍麦叶人统治的斗争,国内战事频仍,无暇东顾,高仙芝遂得以顺利地征服勃律国。这一经验肯定影响了三年后他指挥的怛罗斯战役。 关于怛罗斯战役的后果及其影响,史学家们还有不同的评价。沙畹认为,“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白寿彝认为,怛罗斯战后,安西的实力仍是不可低估。而封常清讨大勃律一役,尤可见唐在西方之势力仍然存在,决不像沙氏所说。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决不是因为恒罗斯战役。它是由唐朝国内形势决定的,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夸大怛罗斯战役对唐朝国势及本国形势的影响无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与怛罗斯战役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相距太近的缘故。确实,安史之乱以后,唐在中亚的存在,正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已非往日炙手可热,仅剩其影响而已。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四年以后,安史之乱暴发。唐廷由于内争遮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也调入内地,镇压叛乱的蕃镇。此外,还借用了回绝、中亚一些小国及大食等的军队。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西北数州也菇毛左枉。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也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这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属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石国等诸胡九国,吐火罗国,俱密国等。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属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及也。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 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被伊斯兰化。尽管后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 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已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罗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争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就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唯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卡特讲的更具体,他引用《旅程和王国》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诉我们:‘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人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 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这篇文章是网上较常见的一篇介绍怛罗斯战役的文章,来源自大唐网志. 如果你希望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段历史可以搜索"怛罗斯战役"这个关键词.

在唐朝鼎盛时期曾与阿拉伯有过一次战争,请问那次战争是在哪里发生的,发生在什么时候,哪西方胜利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Battle of Talas)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阿布·穆斯林手下的一个偏将击败了优势的唐军。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标签: 唐朝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