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801

内容导航:
  •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 乐不思蜀是谁的故事
  • 乐不思蜀,关于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谁
  • 乐不思蜀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 一、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故事梗概: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扩展资料:历史解读: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乐不思蜀

    二、乐不思蜀是谁的故事

    成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
    语出处故事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2] [4]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5]刘阿斗最大的悲哀,不在于蜀国灭亡,自己的快活皇帝当不成,而在于后人对他的不理解。
    史书基本上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人。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往洛阳,还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他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侯加爵。
    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故意演蜀地的歌舞助兴,旁边的人都有些感慨,而他则喜笑自若。
    司马昭看见这样的情景,对属下感慨道:“人的无情,怎能到这样的程度!就算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久全,更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很想蜀国吧?”刘禅竟然回答:“这里很好呀,我才不想蜀国呢!”有一个随行的大臣叫却正的听说这事儿,对他说:“下一次问你的话,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我不无思念啊!”但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照样说了,却欲哭无泪。
    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象却正的话啊。
    ”刘禅竟说:“正是他叫我说的。
    ”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个典故造就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说的是蜀国后主刘禅的故事。
    刘禅投降了司马昭,别人问他:你想回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三、乐不思蜀,关于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谁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发生于蜀汉灭亡之后,主要的人物有刘禅、郤正和司马昭。原文如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一天,司马昭询问刘禅说:“你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刘禅回答道:“在这里非常快乐,一点不不想。”事后,大臣西征偷偷提醒刘禅说:“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这个问题,您应该哭着告诉他,先人都在蜀地长眠,自己朝思暮想,每天都在惦记。”不过多久,司马昭果然再度问起了这个问题。刘禅便按照郤正的嘱咐回答。没想到司马昭却认为刘禅这句话非常像郤正的语气。刘禅大惊失色,对司马昭表示:“您说的没错,就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不再提防刘禅。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从刘禅“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中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也就是“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忆苦思甜是其反义词。随着这句成语的流传,世人都记住了一个名为刘禅的无能昏君,还有戏言称之为扶不起来的阿斗。我们常常能从类似《三国演义》的名著或者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有关于刘禅的各种荒唐事,乐不思蜀只是其中一件最为被后人所知的一个典故。然而刘禅真的就是一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昏君、无能之辈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段史料。首先是出自《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中的一段记载,是刘备写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之一,里面这样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另外,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射援都对刘禅这位后辈的态度也十分明了,认为他是有能力有资格做一国之君的,是一个擅长洞察人心、才情能力丝毫不弱的君王。除了这两段记载之外,我们从《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放心将蜀汉交给诸葛亮管理,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君臣之间并不间隙,这在当时而言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既然如此,为何刘禅会在司马昭面前留下“乐不思蜀”这样一句被后人讥讽了千余年的这句话呢?其实刘禅的这个做法与当年父亲刘备的做法完全一致。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也曾故意装作害怕打雷闪电一样,使得曹操轻视小看不把他看作征战天下的对手。刘禅也只是像其父亲一样,察觉到了司马昭对自己的不信任。深知一旦自己展露出一丝一毫的心机,都会招致杀身之祸。为此他选择了“乐不思蜀”,选择了“出卖”蜀国忠臣郤正,为此换得喘息之机。刘禅的灵机一动,终于骗过了司马昭,自己也得以安享晚年。不过,刘禅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然被后人误解了一千多年,甚至因此背上了昏庸、无能的骂名

    四、乐不思蜀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答: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刘禅惊慌失措,立即派人前去请降。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力求出战,但刘禅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刘谌哭倒在昭烈庙,之后便杀死妻儿,自刎而亡。但这仍没能引起刘禅的反思,刘禅后派太仆蒋显下诏令姜维投降钟会。至此,蜀汉宣告灭亡。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迁至洛阳。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出演了蜀地的歌舞,列席的蜀国人无不触景伤情,心生感慨,唯独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看到这种情况,于是感叹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令全,况姜维邪!”而后叉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由来。

    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标签: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