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367

【导语】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老子有徒弟,直到1981年整理出来西汉早期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简牍,才确认文子的这本书是真实的,文子这个人确确实实是老子的徒弟。而且在当时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一直影响到现在,本文阐述了文子的发现和诸种史料的记载,和唐朝以后默默无闻的原因。

老子唯一可以认定的学生称为“文子”,他在《老子》成书、黄老学派的建立乃至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的政治经济舞台上,都有骄人的成就。可是,如此重要的人物,一千多年怎么会默默无闻呢?

(老子)

一搜检旧书时的发现

近日,整理书橱,在一堆《文物》中,偶然翻看了1995年12期上刊登的关于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墓的发掘报告,竟然首先看见了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一书。这使我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候,为我们讲唐史的乌廷玉老师讲过,说《文子》一书是南北朝时期伪造的,已经被柳宗元给指出来了。

这次的发现,可是西汉前期的文物竹简,证明《文子》不是后人伪造的,我记得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题为《为吏之道》的简牍,也说来源是《文子》。

展开全文

(文子)

于是,我追溯下去,发现1973年,在河北定州城关西南四公里八角廊村就发现这座古墓了。经发掘鉴定,该墓的主人是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考古人对竹简鉴定以后,认定这些竹简是《论语》、《太公》、《文子》、《日书》、《█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等著作。根据史书记载,西汉中山怀王刘脩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即公元前55年),也就是说这些竹简是公元前55年以前的“古书”。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

那么,1973年出土的文物怎么到了1995年才发表呢?考察当时一些人的记述,原来,这中间大有曲折。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位于河北省定州城关西南4公里的八角廊村,根据发掘的资料看,约在西汉末年被盗了。由于盗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惊骇逃出,使墓中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这批竹简位于椁室东侧,虽因过火炭化避免了腐朽,但经过盗扰火烧,也使竹简受到严重损坏。竹简散乱残断,炭化的黑地上墨迹已多不清晰。在竹简附近还有绢帛炭灰、书刀、长方研墨石板、滴水小铜壶等。估计当时墓中还可能放有帛书。

1974年6月,河北发掘主持人刘来成提请有关部门将竹简交国家文物局进行保护和整理,1976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邀请曾经参加整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专家张政烺、李学勤、顾铁符、于豪亮先生,河北方面由刘来成、信立祥先生配合,开始对定州竹简进行整理。他们将竹简一一编号,并将竹简上的文字抄录在卡片上,一卡一简,简卡对照。可惜,到了1976年,突然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整理工作因此而不得不中断。由于地震中的抢救者缺少文物知识,使竹简再次散乱,且有部分毁损。

198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召集,由李学勤负责继续整理定州竹简,1993年刘来成完成了定县竹简《论语》等释文和校勘记工作,最后由李学勤审定。1995年发表了发掘报告和考释文章。所以,有的材料上,谈到文子及其著作,还说是1981年发现的。

二文子是老子的唯一传人

历来人们都知道春秋末年到战国百家争鸣,著名学者都收了学生。但是,对于老子是否收徒,一直没人进行专门研究。也许柳宗元以前有人研究记载,柳宗元之后,此人就被人淡忘了。有些记载也是零零碎碎。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

《太平御览》卷404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中的一段话:“计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子”姓辛,字文,经常到南方游历,收范蠡为徒弟。

《史记·货殖列传》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刘宋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稴’。”裴禀又引《范子》所载以为佐证:“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文子正式名称为辛计然,字文,号文子。

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也就是说,文子师事老子的时候,记录了老子的论述,共十二篇。

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则据此得出结论:“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钘,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读作jian,平声),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孔子同时年龄小于孔子。

范蠡师事于计然,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广为流传的。刘宋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稴’。”裴禀又引《范子》所载以为佐证:“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主持稷下学宫的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都是他的学生。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

也就是说,道家学派实际上是文子开创的。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唯一一个被定为官学与道学并举的学说。

除了文子之外,没有一个人被称为老子弟子。

(范蠡)

三文子的主要事迹

《四库总目纲要》记载文子是《通玄真经》一书作者,经比较核对,《通玄真经》就是《文子》的官方名称,这一名称是唐太宗命名的道教四大经书之一,位列第三。另外三本经书为《老子》、列子、庄子。根据记载,文子跟从老子学道,很早就出徒了,首先游学到楚国。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曾向他请教询问“微言”。后来经常游学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文子为范蠡设计了七条计策,范蠡用了其中的五条便灭掉了吴国。范蠡听了老师文子的意见,离开勾践,前往江南一带经商,成为富可敌国的人。

从南方回来,游学到齐国,收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为徒弟,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在此基础上,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宫”,使齐文化达到了最高峰。

在这个过程中,他拜会了当时和儒学同称为显学的墨家创始人墨子,和孔子的弟子子夏多次交谈(约公元前470一前381)。因此,他对道家进行了改造,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遂别生新义,将墨家、儒家的仁义礼法代入道学,使得比较艰深的道学变得通俗易懂。这一点受到王充的极为推崇,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就是说他们两人才说清楚了有关天地的问题。为了保持老子的原始思想,他将记录的老子原文,传授给了环渊(又称涓子)。后人一致认为是环渊整理出来了《老子》(题为《道德经》)五千言。学者李定生因而说文子可以说是黄老学之祖,董仲舒虽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董仲舒的“董学”,已经不是孔子原味的儒学了,而是引进了文子以来的道学,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完全来自于黄老之学。

后来,文子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传说他得道成仙而去。

(稷下学宫)

四文子和齐文化的关系

唐柳宗元认为《文子》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由于柳宗元的地位和影响,前人皆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敢于发声为文子翻案的几乎没有。直到云梦睡虎地和定县八角廊村出土的简牍,才确认,《文子》就是一部成于战国初年的古书,一部系统阐述并有所发挥的道家经典。

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派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与列子(列御寇)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1981年开始整理的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1995年公布。竹简共227枚2700余字。目前称为古本《文子》。

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诸多学者认为,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而且,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之所以影响到秦国,正是因为齐国的稷下学宫的后人,在齐衰之后,聚集到吕不韦的门下,撰述出了《吕氏春秋》。

齐文化博大精深,而其高点是稷下学宫的开设,又称“稷下之学”。国内的诸多学者认为稷下学宫堪比古希腊的“雅典学院”。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之所以得以建立,是“田氏代齐”的产物。齐国国君由姜姓改为了田姓。田氏为了证明代替姜姓的合理,而设稷下学宫(这一点和雅典学院大为不同)。

老子是陈国人,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同时又可以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大意是齐威王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在“稷下学宫”就占有了主导地位。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而黄老之学的系统理论就是因为文子到了齐国,收了彭蒙、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为徒。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来,"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老子)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老子》一书就是在文子的指导下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田骈、慎到一派,则提出"以道变法",吸收了一些法家的思想。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鹖冠子等,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文子的影响。大名鼎鼎的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气论恰恰是老庄学说的根底之一。

关于稷下学宫笔者另有专文。笔者认为,黄老之学在独尊儒术之后,也并没有湮灭。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乃至谶纬学说,都受过黄老学说的影响。东汉末年成长起来的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七子”,随后的“竹林七贤”,虽然在后来将其学说称为“玄学”,但是更多的人是称为“老庄学说”的。无疑,这个“老”就是文子传下来的。到了唐代,李渊、李世民攀附李耳当祖宗,推崇道家,李世民更是提出道家四大部经,就是:《老子》、《列子》、《文子》、《庄子》,应该说极一时之盛。直到被理学替代。即便如此,在山东半岛,黄老学说还是顽强的存在,金末著名的红袄军起义就有黄老之学的背景,杰出的女子、号为“杨家枪”创始人的杨妙真的得名,就是来源与黄老之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