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敢采用魏延的奇谋直取长安?诸葛亮才是高明之人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10

《三国志》中陈寿评论诸葛亮曰:“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还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可见,在陈寿眼中,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方面尚有不少欠缺。因此,有人就用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奇袭之计,来佐证诸葛亮“奇谋为短”。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奇计,备受争议

魏延之计,旨以出奇制胜之策,让敌方猝不及防。对于魏延偷袭的计划,诸葛亮表明了他的态度“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


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结果除了获得姜维这位优秀的将领外,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而魏延对于诸葛亮不采用他的计策,心生怨恨,他深觉自己壮志难伸,报国无门。


笔者认为诸葛亮是当时蜀汉地位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肩负北伐成败大任;他又是周密思考,深谋全局的人,子午谷的五千人如果尽数被歼,极有可能打击军队的士气,更会影响北伐大局。


刚经历关羽失荆州与“夷陵之战”大败的蜀国,是经不起这样折腾的。如果蜀国家大业大倒可冒险一试,但现在的情况是——“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魏延剧照


对诸葛亮而言,最重要是先不败,以此为基础再求胜利。在行动之前,诸葛亮已经对北伐的全局详加思考过了。天下十三州只占其一的蜀国,在军队、物资等方面,远远不如魏国。因此,诸葛亮更要审慎地保存自己的力量。


如果把为数不多的军队兵分二路,将会削减攻击的力道。不仅如此,还要考虑风险方面的问题,魏延此计是个奇袭,有冒险的属性,所以一定要在行事之前做“风险管理”。


诸葛亮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平取陇右”

我们都知道,蜀军的危机是——只占汉中益州之地。这种情况并不能确保蜀汉据险自保、安享太平,蜀国的国力也不能支撑与魏国进行持久战。


诸葛亮剧照


如果想要扭转生存危机,势必要强化蜀汉的综合实力,如何强化?


诸葛亮北伐的首要步骤,就是“平取陇右”,此战略与法正上、中、下三策不谋而合。


法正的中策为“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便是“剑指秦陇”,足见两人都视其为蜀国长期发展的首选之地。


如果我们从结果推论原因,综合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观之,其真正的意图昭然若揭,法正和诸葛亮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大战略,可以为弱小的蜀国提供兵源、财源的根据地,也很有可能扭转蜀国的劣势地位。


诸葛亮剧照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剑指雍凉?有三点的原因。


首先,此地是魏国防守力最脆弱、最易攻取之处;其次,曹操虽攻占了此地,但根基不深,占领时间也不长,民心未附;最后,马超在此地甚有威望,他虽已逝世,但影响不减,又有其弟马岱率领旧部,可见此地民心是向蜀背魏的。


这三点,证明了诸葛亮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平取陇右”。


称魏延之计为“险计”,更为恰当

魏延的奇袭想要取得成功,要具备三点条件:


首先,魏延认定夏侯楙“怯而无谋”,当然这是公认的事实。故他推理“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然而,假如有能人献计,劝其凭城高墙固,坚守不退,蜀军怎么办?魏延只知守将夏侯楙,其他人的状况却未能掌握,如果当时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就近增援又该怎么办?


魏延剧照


其次,“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是最理想的状况,也是最乐观的估计。但子午谷以难行著称。战争时,天气状况、地理环境都要考虑分析,才有胜算。蜀军行子午谷如果遇大雨受阻,亦或是桥断路塌,十天肯定到不了。或者魏军设伏,其后果便是全军覆没。


最后,魏延估计魏国援军二十日才能到达。他低估了魏国行军速度与机动性,如当年孟达图谋叛魏,他认为魏军少需一个月才能抵达,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充分体现出“兵贵神速”。以魏军的快速反应来看,魏延对魏军未能知彼,或忽略了彼之长,对敌情的判断和搜集也不精准。


司马懿剧照


这三个条件要齐备,魏延之计才能奏效,但难度很大,变数太多,成功机率太低,称其为“险计”则更为恰当。


基于上述分析,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兵出子午之计,是很高明的。司马懿嘲笑其“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陈寿评其“奇谋为短”,都是有失公允的。